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纸上意境在心胸
来源: | 作者:海东升  时间: 2019-12-03
  很喜欢一个传说,只因为这个传说充满禅意和对文学的悟道——
  说唐朝有一个叫无尽藏的尼姑,她研读《涅槃经》多年,但仍有许多不解之处,于是她就去向六祖慧能求教。我们知道,慧能是不识字的,他就叫无尽藏把经读来给他听。没想到这尼姑因此不解并发笑,心想,你连字都不识,怎么去解释佛经呢?(“字尚不识,曷能会意?”)慧能则告诉她:“诸佛妙理,非关文字”。意思是说,佛理和文字没有关系。因为那佛理就像天上的明月,而文字只是指向明月的手指,你的手指可以指出明月的所在,但手指并不就是明月。更何况,明月就在那儿,要看到它的存在并不一定非要通过你的手指。
  这桩公案争论了几千年,但不可否认的是,它阐明了禅宗的根本要义,所谓“参禅悟道”,在我们看来,最根本的就是那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道”。所以,才会有“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样的说法。
  其实,我是想借这个传说和喜欢文学的人探讨一下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文学作品是什么?文学作品应该是什么?恐怕每个写东西的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在我看来,文学作品虽然不能和佛法大义相比,但却与慧能所说的“以手指月”有些相似。只不过,慧能强调的是只要看到明月就够了,而那根指向明月的手指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而文学作品,则需要手指与明月互为表里,二者缺一不可。所以,文学作品,不仅要立于文字,还要超越文字本身,能够让读者看到文字,又看到文字的根脉、枝叶,以及它的可以飘散得无比遥远的花瓣、种子。我理解的好的文学作品就是这样:既要有实实在在的手指,又要有遥不可及的明月;既要有流水、清辉,又要有暗香、疏影。这些标准放在齐林兄的作品上,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齐林兄入道较早,悟道很深。他外表看起来瘦弱,但内心却有着经天纬地之思。这就犹如波澜不惊之下的礁石浅滩,却往往藏着暗流涌动。他不善言辞,却擅长妙笔生花。这些年来,他涉猎的创作领域很广,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通讯,无所不能。他的文学才华显露较早,高中时代,他的小说在《阜新日报》发表,就叫我们这些当时只会写作文的人惊羡不已。上个世纪80年代正时兴文学热,齐林兄在我们这些二十不到的同学心中,已经是风度翩翩的文学青年,距离作家已经不远了。但随着高考后的分离,我们也只是在大学图书室的报刊上看他的许多作品。由于爱文学的缘故,这些年,我和齐林兄见面的机会,似乎比其他同学要多一些。但每每匆匆一别,也只是在网上交流文字,相互提携。得知他要结集出书,我很是为他高兴,一看他的书稿,没想到他的成果如此丰硕。我亦很难想象,这些年里,他是如何在劳动和生活琐事缠身的年龄,如何在不多的业余时间里晨曦暮霭、青灯黄卷,写下了如此众多的作品。
  我个人觉得,他的小说成绩最大,短篇小说屡屡登上国内大刊,并获得阜新文学奖,深受圈内人喜欢。尤其值得一读的是他的小小说,“欧亨利式的结尾”,往往出人意料,又尽在情理之中。这些年,在国内的几家小小说刊物上,常有他的精品小小说发表。并且,他还担任过几家小小说网站的版主,在丰富自己的同时,也不忘园丁之责。
  他的很多作品,我几乎都是第一读者。我固执地以为,齐林兄深处僻壤,却洞悉人间风物。他熟悉家乡的山,及至山的肌理,他熟悉家乡的水,及至水的分子,他熟悉家乡的人,及至人的灵魂。这些熟知的东西,给了他不尽的书写灵感,小天地,大有可观,小缝隙,威风浩荡。这一切,都来自齐林兄博大的胸襟,正可谓玉树临风在心起,波涛汹涌堪自歇。
  纵观齐林兄的诸多作品,风格即雄浑苍劲,又清新秀雅,我觉得在以下两个方面表现特别突出。
  一、小天地中展现无尽大意境。
  清代方薰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作画必先立意以定位置,意奇则奇,意高则高,意远则远,意深则深,意古则古,庸则庸,俗则俗矣。” 这句话虽然是对作画而言,但我认为,同样适用于文学作品。齐林兄的作品意境不俗,勾勒出来的形形色色的乡村小人物,这当然来源于他的生活环境。在他的笔下,意境是实的形象与虚的联想结合,描绘的风物形象是实,引起人的联想是虚,由形象产生的意象、境界是虚实的结合。他注重从个人视角发掘自然之美,人文之美,用笔简练,看似聊聊数语,却尽显文字的雄浑之势。在似与不似之间,灵魂附着于形貌之里,这种独具个性的写作风格,决定了齐林兄的作品雅俗共赏,既有下里巴人之求,又有阳春白雪之需。所以这些年来,齐林兄的作品多次获奖,大量作品发表在国内知名文学杂志上,并被国内文学刊物及网站转载,就不是一件怪事了。
  二、大意境中营造小风情。
  齐林兄除了善于营造大虚大实的大意境外,小的细节同样值得我们关注。有人说,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放在写作中,同样咫尺决定深远。齐林兄看来深知这句话的分量,所以在他的作品中,祖母的老枣树,父亲的旧算盘,母亲的炭火盆,都能勾起他对过去岁月的沉思;当然,妻子日渐粗糙的双手,也会引起他对发妻天命之年的重新审视,这些家庭的细枝末节,构成了家族繁衍史中浓重的一笔。同时,作为中国农村发展简史的一部分,齐林兄也不忘对乡村事物的深勾细抹,这些带着柴草气息和新鲜马粪味儿的文字,成为文坛上的“这一个”。这种抒人人眼中有,别人笔下无的小细节之美,成就了齐林兄作品大意境的雄浑之魄,清新雅致的点线面组合,明线暗藏的有机对比,使得齐林兄的文字在对比和不平中,尽显脱俗之美。这样看来,小小的前查台,已经不是地图上的盲点,而成了中国乡村大发展中一道靓丽的缩影。
  齐林兄的不俗业绩,自然归功于生养他的一方水土,更归功于他对生活的独特感悟。这看似瞬间的精彩再现,实际上是作家一生的思维凝聚。这些凝聚着作家人生智慧的精品力作,会随着作家认知的深邃,迸发出日益璀璨的光芒。
  当代著名作家白天光曾经这样评价齐林兄的作品:“齐林的小说对生活进行了高度的提炼与概括,他的小说关注农村生活,关心底层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尤其小说对人的生存仪式的关注,恰恰与莫言的创作追求不谋而合,他的创作在近几年发生了质的飞跃。”我们可以预言,也许在不远的将来,说不定齐林兄会真的站在瑞典文学院的领奖台上,向我们发出感悟之言,露出灿烂的微笑。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