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2012年四季度辽宁报告文学述评
来源:晓 宁 | 作者:  时间: 2013-02-07
  2012年4季度的辽宁报告文学主要有一部长篇报告文学,三篇短篇人物传记,作品均聚焦普通人群,挖掘人性闪光之处,同时能够积极介入当下社会生活,敢于发问,理性剖析,注重反思,最大限度地发挥报告文学文体的社会功能。
  刘国强长篇报告文学《浪子的春天》(节选)发表于《中国作家》杂志纪实版,这是刘国强继《日本遗孤》之后,又一部报告文学长篇力作。他以一个报告文学作家特有的敏感,责任感和道德意识,积极深入地调查、访问,挖掘出深藏于沈阳塔湾民间的可以记入史册的“巅峰时代”,是由一个名叫张立祥的刑满释放人员创造的。这个于1993年成立的“旧机动车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相继接收了300多名刑满释放人员,成为沈阳市两劳释放人员安置基地,使得他们生活有依,从善如流,实现了“零犯罪”的刚性指标,创造出一个世界性的奇迹!这部以作家的“脚和笔”完成的行动主义文学,从全新的视角解读了数十名犯罪人员坎坷的人生际遇,重笔刻画了他们回归社会后,面对着种种被生活抛弃的残酷现实,又在张立祥不离不弃的帮扶下,经过痛苦的挣扎,浴火重生、人生蜕变的历程。同时这部作品又多角度地揭示了张立祥这一“人间至爱者”无私、牺牲、奉献,以身作则,誓不顾已,倾其所有,而不求回报,为重归社会人员服务的高尚内心世界,作者通过文字让一个孤独而有力量的灵魂挺立在读者的面前!
  作者又用报告文学的方式形成对诸多社会问题的反思,如犯罪问题中的犯罪心理、青少年犯罪、法律执行尺度、道德情感以及出狱重回社会的安置问题、社会惯性思维问题、重新犯罪问题、中国失业贫困问题等等,每一问都是沉重的发问,牵扯着中国社会痛楚的神经。叙事的饱满激情、积极地的介入姿态、深沉的道德诘问,令刘国强的报告文学一贯地富有特定的情感张力,让你不自觉地追随他的思路,完成一次深邃的思想旅程。
  在现代社会中,报告文学这一文体因其具备新闻性和艺术性的特性,则更多地担负着社会问题反思之责,这类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不在少数,当一篇此类作品面世,常常激起社会热点,引起相关机构的重视,甚至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定依据。而《浪子的春天》对社会问题的提出与反思也无疑将文本的高度提升起来,作者正是在采访的实践中,在鲜活的犯罪事例中,形成了自我思考,旁征博引的气度,对古今中外等多方资料的运化,令他的思索更多一层深度。本书在整个叙事上显现了鲜明的作家个人特质,体现了一种匠心独运的技巧。作者亲切的叙述口吻,主观情感的大量注入,往往产生强大的感染力量。作者充分利用了报告文学的叙事功能,通过细节的捕捉、心理的勾勒,营造了生动的叙事氛围,遵循艺术真实、判断真实和历史真实三方面相统一的原则再现了某些真实的故事场景,将采访口述转化为运用文学技巧后的合理想象,使文本更丰富、更立体、更具直观性。作品的不足是由于采访素材的丰富,作者在取舍之间略显犹豫,而令文本事例稍有芜杂,阅读上产生一定的疲惫感。
  三个短篇人物传记均发表于《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杂志,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塑造了平凡工作岗位上无私奉献、辛勤耕耘的普通劳动者形象。王福平的《大爱慧心——记原鞍山市第一中学校长周惠欣》记录了一个教育工作者所走过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生经历。冯金彦的《精美的石头会唱歌——记著名砚雕设计、制作和鉴赏艺术家冯军》与主人公辽砚艺术家冯军一同开始了辽砚的文化寻根旅程。李玉娇的《闪闪发光的螺丝钉——全国优秀档案工作者邓春友纪实》再现了辽宁省人民检察院办公室档案科科长邓春友24年如一日坚守档案工作,对平凡的工作充满激情,奋斗不已的感人故事。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