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从一本杂志的历程看中国当代文学的30年
来源:《辽宁日报》2013年11月5日 | 作者:  时间: 2013-11-18
□ 十卷本的浩繁文字把中国当代文学的30年完整且细致地收藏在字里行间
□《当代作家评论》实际上起到了一个样本或个案的作用
□ 这本杂志30年来没有漏掉任何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作家和重要作品
□ 与当前文学共同呼吸的批评文体,是《当代作家评论》最为值得珍惜的一种传统
 
  对于一本文学理论杂志来说,能够不间断地走过30年光阴,绝非易事。
  当文学的边缘化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时,当文学跌落象牙塔卷入商业与娱乐的漩涡时,仍然有一些人和一些力量愿意背负坚守的寂寞,愿意承担历史的责任。30年来,文学理论杂志《当代作家评论》始终在扮演这样的角色,如同一把盾牌,执拗地捍卫着文学的尊严。
  从历史的维度来看,30年或许只是一瞬;但从现实的维度来看,30年却是一段相当漫长的积累。2003年11月,《当代作家评论》30年文选由辽宁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十卷本的浩繁文字不仅仅记录了一本杂志走过的历程,更重要的是,把中国当代文学的30年完整且细致地收藏在字里行间。
  全国各地的著名评论家、作家、翻译家、编辑家将于本周五云集沈阳,共同纪念,共同发声。他们此行的目的是为了《当代作家评论》的30年,更是为了中国当代文学的30年。在这一重要文学活动即将举行之际,本报记者有幸对《当代作家评论》30年文选先睹为快,主编林建法详叙30年的办刊岁月,他与南京大学教授黄发有之间的深入对谈,更还原了这本杂志与中国当代文学之间密不可分的关联。
  
  《当代作家评论》30年文选共十卷本……从可以管窥中国当代文学的30年历程……纵览30年来几乎所有重要的作家论、作品论……了解作家、批评家们用写作想象中国的方法
  
  2012年9月,本报记者获邀赴江苏参加了 “文学理论期刊与中国当代文学——《当代作家评论》30年学术研讨会”。这次研讨会由复旦大学主办,陈思和、陈晓明、张新颖等十余位国内顶尖批评家出席,可以算作是《当代作家评论》30周年纪念活动的一个开端。
  林建法表示,参与这次研讨会的批评家中,有些人从中青年时代就开始给《当代作家评论》写稿,一写就是30年。《当代作家评论》的成长与他们的成长相依相伴,互为支撑,更像是一个整体。他说:“我大学毕业后的职业生涯几乎都是在以杂志为平台研究别人,坦白说,突然由别人来讨论我主编的《当代作家评论》,一时间感觉有些不适应。但转念之间,又觉得《当代作家评论》并非我个人的事业,批评家、作家,再加上我这个编辑,大家坐在一起讨论,形成了一个关于文学与批评杂志的对话空间。他们的发言并不限于这本杂志,更多地是关于批评与创作、杂志与作品的经典化等诸多问题。《当代作家评论》实际上起到了一个样本或个案的作用。”
  研讨期间,苏州大学教授王尧向林建法提议,编辑一套《当代作家评论》30年文选,以学术的方式将这本杂志的样本意义更加具象化。这一提议恰好也是林建法一直以来的一个心愿。研讨会结束后,他很快便开始着手相关的工作。
  应当说,在较短的时间内,把一本杂志30年来的文章全部梳理一遍,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林建法却做到了。从1986年担任《当代作家评论》编辑开始,到2001年升任主编,20多年来,林建法的个人生命与这本杂志牢牢系在一起。从邀稿到编辑,再到校对、印刷,所有环节他几乎都亲力亲为。这一次,为了文选的出版工作,他坚持重读了30年的《当代作家评论》,做了大量的整理和筛选工作。最终,有了这套沉甸甸的《当代作家评论》30年文选。
  《当代作家评论》30年文选共十卷本。其中,《百年中国文学纪事》,收录的论文侧重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包括文学史著作的撰写等问题;《三十年三十部长篇》收录了关于30部长篇小说的文论,以及讨论“茅盾文学奖”的文章;《小说家讲坛》以小说家在苏州大学的讲演为主,还收录了部分小说家的讲演或文论;《诗人讲坛》收录了关于诗歌研究的论文,诗歌研究是《当代作家评论》近几年来重点编发的内容,试图改变目前以小说研究为中心的状况;《想象中国的方法》是关于作家、学者的谈话录,从中可以管窥作家、学者或批评家用写作想象中国的方法;《讲故事的人》是关于莫言研究的专辑,《当代作家评论》自创刊以来发表研究莫言的论文近一百篇,这本书收录了小部分相关论文;《信仰是面不倒的旗》是研究贾平凹、张炜、张承志、韩少功、李锐、尤凤伟、王安忆、铁凝、范小青、阿城、刘恒、叶兆言、刘震云、王朔和史铁生的合集;《先锋的皈依》和前两卷一样,同样是收录了反映《当代作家评论》主要特征之一的作家论,涉及到的作家有阎连科、余华、格非、阿来、残雪、林白、陈染、李洱、毕飞宇、孙甘露、北村、吕新、艾伟、劳马、马原、刁斗和王小波;重视辽宁和东北作家研究一直是《当代作家评论》的特色和使命,《新生活从这里开始》中便大致反映了当代辽宁作家的研究状况;《华语文学印象》则侧重收录了研究港澳台作家及海外华人作家的论文。
  尽管十卷本的规模已算是相当“大部头”,几乎收录了《当代作家评论》30年来发表的所有重要文章。但是,林建法坦言,在挑选文章时难免挂一漏万,出现局限。他说:“我以分类的方式来编选论文,难免疏漏掉一些无法归类的论文。因此,这十本书虽然大致反映了《当代作家评论》30年的面貌,但研究者不必受此限制。”
  
  回顾《当代作家评论》的30年,它的激情抑或困惑,恰是照应了中国当代文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处境……许许多多与文学有关的人,在这本杂志上留下了观察和思考中国当代文学的痕迹
  
  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当代作家评论》的名字可能很陌生。的确,它并不是一本可以占领大众层面的杂志,或许可以说,从它的内容而言,已经注定了它是属于小众的。但是,如果站在文学的意义上,《当代作家评论》曾经并正在产生的巨大影响,却是十分广泛且不容忽视的。
  这是一本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命运紧紧相连的杂志。20世纪80年代是属于文学的时代。今天仍活跃在文坛的顶尖作家、批评家,几乎都是从那个时代开始走上文学之路的。正如林建法所说,那是给一代人留下深刻文学烙印的一个时代。1984年1月,《当代作家评论》在辽宁创刊。两年之后,林建法从福州来到沈阳,成为《当代作家评论》的编辑。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文学和文学的语境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这一变化首先是文学不再处于中心位置,也即所谓的边缘化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学的消失甚至死亡,恰恰相反,文学一直以自身的方式生长。林建法认为,优秀的作品始终是一本文学理论杂志发展的基础。但是,要如何以新的办刊方式来应对新的文化秩序,却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另一个变化是市场的兴起和发展,“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对任何一家杂志的影响都是不可低估的。我不能说自己没有困惑和犹豫,但是,无论怎样变化,文学、文学批评以及以此为中心的批评杂志,其意义就在于超越现实的困扰,坚持文学的理想,严格批评的尺度,坚守敬畏文字的立场。”林建法表示,只要坚守住底线,杂志就不会随波逐流。正是在这一时期,面对新的危机,《当代作家评论》完成了自身的历史转型,既传承了曾经的特点,又呈现出新的风貌。
  回顾《当代作家评论》的30年,它的激情抑或困惑,恰是照应了中国当代文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处境。曾在《当代作家评论》工作过的历任主编思基、陈言、张松魁、晓凡和陈巨昌,包括现任的林建法,都是文学历史和文学现场的见证者,他们和许许多多与文学有关的人一起,在这本杂志上留下了观察和思考中国当代文学的痕迹。
  
  《当代作家评论》30年文选的每篇文章都是一个点,串连在一起,便构成了一条文学发展的脉络……不遗漏一位重要作家和一部重要作品的方法是依靠自己的阅读来进行判断
  
  《当代作家评论》是以作家、作品评论为主的一本文学理论杂志。只要作家在进行创作,它就始终会有一副新的面孔。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当代作家评论》30年文选就是由30年来许多张不同面孔集合而成的。
  坚持艺术信念,恪守学术立场,倡扬人文精神,是《当代作家评论》始终如一的办刊宗旨。自创刊之日起,《当代作家评论》始终积极参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学科建设,密切关注中国当代文学重大创作、思潮、流派发展的新动向,30年来没有漏掉任何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作家和重要作品,切实探讨问题,细致分析作品,以批评的方式参与当代文学与文化建设。正因为这样,才使《当代作家评论》在国内外文学评论界建立起牢固的学术权威地位,与《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一起被视为当代中国三大文学批评期刊。
  坦白说,辽宁并不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中心城市,但是,一直生长在辽宁《当代作家评论》却成功地奠定了在当今文坛的中心地位。当中的原因除了有辽宁相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之外,还与这本杂志不断自我更新,不断介入文学现实,不断发现并扶植作家与评论家有莫大的关系。有学者曾这样评价说,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进程中,《当代作家评论》活跃的身影,为学术性期刊界贡献出了一个鲜活且有内涵、包容又不乏个性的独特形象。
  的确,《当代作家评论》在当今文坛相当活跃。林建法介绍说:“2000年以后,我们每年都会策划举办一次或几次重要的学术研讨交流会,邀请该研究领域内知名的教授、学者参会。在这些会议上,往往能够听到这一研究领域最新、最优秀也是最权威的研究成果与研究方向。”值得注意的是,《当代作家评论》举办的研讨会并不是那种找人撑门面,开完就了事的“摆设”式的活动,而是真正就某一话题展开实质性的探讨。研讨会结束后,《当代作家评论》还会迅速组织文章,在新一期上推出专辑,把研讨的成果深入化、文字化,及时记录不同学者的观点和态度。《当代作家评论》30年文选之所以能够表现出一种系统性、完备性,正是得益于《当代作家评论》一直以来的细致工作。
  《当代作家评论》30年文选的每篇文章都是一个点,串连在一起,便构成了一条文学发展的脉络。这条脉络非常清晰,因为,《当代作家评论》对30年间的每一个文学细节都捕捉得很仔细。林建法表示,他的办刊思想是希望所有编辑都能对公开发表和出版的新作保持足够的关注,对作品进行大量的阅读。他本人便保持着每个月100万至150万字的阅读量。
  “为什么这么多年来,《当代作家评论》基本上没有遗漏过一位重要的作家和一部重要的作品呢?这在于我们不是靠别人而是靠自己的阅读来进行判断。从1987年开始,我个人跟踪研究的作家起码有二三十位。只要他们的作品一出现,我都会及时地阅读,及时地评介。最明显的是余华,他的每部长篇小说一出版,《当代作家评论》几乎都是最早做专辑进行推荐的。还有莫言,他的作品量太大,无法跟踪评介其所有作品,但像《酒国》这样重要的作品,我们也都发表了专题评论。再如尤凤伟,他之所以能够引起更大的关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当代作家评论》的积极推荐。”林建法还记得,有人曾开玩笑地说,尤凤伟是被《当代作家评论》捧出来的作家。他认为,一个杂志总要发现一些人家没有意识到的好东西,并不是说杂志能培养作家,或者培养批评家,但是应该能发现作家,发现批评家。
  
  《当代作家评论》始终倡导一种与当前文学共同呼吸的批评文体,从作品出发而不是从作家出发,这是其最为值得珍惜的一种传统
  
  南京大学教授黄发有把《当代作家评论》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他认为,《当代作家评论》之所以能够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的杂志,是因为它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黄发有说:“第一,在当代小说的批评与研究方面独树一帜,兼及散文和诗歌评论,对重要的文学主体尤其是小说家进行追踪评论,注重对重要作品的文本分析。第二,预见性地发现与推举那些已经显示出潜力的青年作家。第三,编者是有所拒绝的,对某些产生轰动效应的作品保持了必要的沉默。第四,热情地将东北文学尤其是辽宁文学推向全国,用一种全国性视野来进行观照和反思,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的格局。”他认为,《当代作家评论》始终倡导一种与当前文学共同呼吸的批评文体,从作品出发而不是从作家出发,这是其最为值得珍惜的一种传统。
  许多人或许并不知道,《当代作家评论》编辑部的人员很少,每个人都必须承担相当大的工作量,但却并没有因此而影响这本杂志的质量与厚重感。林建法说:“做一本杂志就像养一个孩子。”如今,这个“孩子”以届而立之年。《当代作家评论》30年文选是“而立”的成果,也是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同时,更是一个收获建议、聆听教诲的契机。这一契机将带给这本杂志更有活力的未来。(王研)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