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心态成就梦想
来源: | 作者:薛圣东  时间: 2019-12-02
  每周一次的全家人聚餐,都免不了有一道寻常百姓大众菜,炒土豆丝,儿孙们有时即便心里有些许的不喜欢,但也不好意思明着表示异议,因为,炒土豆丝是80多岁老岳母的最爱。我和老岳母一起相处近三十载,了解老人家这个嗜好,老岳母常说:大米饭,炒土豆丝儿,再就上两个大蒜瓣儿,那生活真是共产主义生活。老人家说这番话时,脸上洋溢着满足和幸福的神情。妻子和内弟不仅是这一论点的见证者,而且还是老岳母这一论点的强烈拥护者和实践者。对于这样的幸福和满足感,凡是经历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们大概都会相信并理解,人们一定会对拿着票拿着盆排着长队买块豆腐的事情记忆犹新,当时的那个年代:主副食供应紧张,大米白面等细粮少得可怜,物价尽管极低,可是肉蛋油鱼等都十分紧缺,副食品完全实行凭票供应。对于一顿大米饭,加上炒土豆丝,再吃上两瓣儿大蒜,就是过上共产主义生活的感慨和期许,今天的年轻人,或许感到不理解和吊诡。
  记得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末,母亲第一次领着我去位于大连商场后身的共庆园馄饨馆吃馄饨,那是我平生第一次吃共庆园的馄饨,所以,印象非常深刻。馄饨一毛钱一碗十个。那次,母亲领着我在那个叫“共庆园”的馄饨馆里只要了一碗鸡丝馄饨,共庆圆的馄饨,馅少皮儿大,薄薄的皮儿,状如白色的蝴蝶,上面撒着细细的蛋丝、细细的鸡肉丝和几叶绿绿的香菜,非常的好吃,饭馆里弥漫着的都是鸡丝馄饨的香腻,那顿饭在我的心里,是我有生以来吃过的最好吃的一顿饭。从那次开始,能吃上一碗共庆园的馄饨成了我心中最期盼最快乐的事情,心里总是盼着、盼着、盼着母亲什么时候能带我去共庆园吃馄饨,梦想着能天天吃上馄饨,那时的心情和想法是那样的简单直接具体,这就如同老岳母说大米饭,加上炒土豆丝,再吃上两瓣儿大蒜就是过上了共产主义生活一般。但是,实际上,母亲只能每隔很长一段时间,才能领着我到共庆园下馆子喝馄饨,每次又都是买一碗馄饨,母亲只喝一点馄饨汤,让我喝馄饨,母亲总是看着狼吞虎咽的我说:“儿子,今天是妈妈专门领你来下馆子的!妈妈不饿!儿子,大口吃吧!”年幼的我非常不解:为什么不买上两碗馄饨呢?一直到后来,我才知道了中间的原委:那个年代,上班族们的每月工资大多只有四五十元钱,当时的物价,七八毛钱就能买一斤猪肉,五毛钱的猪肉便足够全家改善一顿,下馆子吃饭是件轻易要不得的事。在那个艰辛的年代里,其实有许许多多和妈妈一样的母亲们都在省吃俭用,她们不是不想吃,而是舍不得吃,舍不得花一毛钱为自己买上一碗馄饨,她们心里想着的只有呵护和关爱自己的儿女。也正因为知道了这些事情,懂得了这些道理,便从此在心里落下一个病根儿,只要一吃馄饨,便想起母子倆一碗馄饨,我吃馄饨,母亲喝汤的酸楚情景,心里伤感,便觉得对不住母亲,泪水便不知不觉往外涌。母亲和老岳母,她们那代人都经历过解放前的苦日子,满足知足的心态是她们那代人极平常的的老母亲心态,记得小的时候,母亲便时常教育我,人活着要懂得珍惜和满足:“喝汤要见底儿,饭碗不剩米;是饭就充饥,是衣便遮寒;好吃的不多吃,不好吃的同样吃,不挑不捡吃饱就好。”心灵手巧的母亲,也在家里包馄饨,母亲包的馄饨,皮儿薄个头儿不小,馅儿多,汤浓,味道鲜美,别有一番风味。尽管如此,让我念念在兹萦绕于心的还是共庆园的一碗鸡丝馄饨,母亲领着我喝的那碗“共庆园”的鸡丝馄饨,在我的心中,早已不是一般意义的馄饨,因为它让我懂得了母爱的深意和生活的不易,让我从此拥有一颗懂得知足满足、懂得珍惜、感恩生活的一颗心。后来,我结婚了,一次陪妻子逛街,看见路旁新开的一家共庆园馄饨店,听我说起过鸡丝馄饨故事的妻子,就拉着我进了共庆园馄饨馆,于是,我和妻子在鸡丝馄饨的飘香之中,一起重温了当年那段母子相依,同喝一碗馄饨,母亲喝汤,儿子吃馄饨的酸楚往事,在泪眼婆娑中,谈论着为人父母者,尽养育之责而称仁慈之爱,谈论着为人子女者,尽孝敬而称本分之德。分享着梦想变成现实的甜蜜与喜乐。
  如今中国百姓的生活现状,早已不是六七十年代的人们所能想象,此一时,彼一时,按照如今的生活水准和生活条件,相比起四十年前,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今中国民众的日常生活与年节饭桌上山珍海味相比,差距已经不是非常明显了,年味淡了,便是今天百姓生活的写照,过去年节才能好好吃上一顿的鸡鸭鱼肉山珍海味,如今在非年非节时也会时常出现在寻常百姓家的饭桌上,年节味道变淡了,就是中国百姓的生活四十多年间的变化最生动具体的诠释。今天的人们对于明天和未来充满了更多的美好期许和梦想,但是,能从极普通的寻常之物中吃出美好、吃出感动,能在一瞬间让内心的梦想和期盼得到满足,并感受到真实的幸福和安宁的这份喜乐,是值得今天生活优越的人们思考和回味的。说到共产主义的生活,这是多少代无数中国人心中的梦想,他们曾把共产主义当作奋斗终身的理想,但是,无论我们怎样学习和理解,对于我们的现实生活而言,毕竟是非常遥远的。但是就是这样的难以具体固化的梦想和历久弥新的理论解释,却在不经意间,当年被老岳母的一碗大米饭,一盘炒土豆丝儿,再就上两个大蒜瓣儿便诠释成了真真切切的现实;谈到世上最可口的饭菜,每个人的心中的标准和梦想是不尽相同,但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母子相依为命,只买一碗鸡丝馄饨的人生经历,虽然年代已经久远了,但是那份美好的回忆却始终清晰简洁,念念在兹,使得我把感动、感恩、赞美时刻挂在心上,一碗鸡丝馄饨也就成了我最喜爱的美味饭菜,一碗鸡丝馄饨也就成了我心中一份独特的美好梦想,始终激励着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努力前行。
  人是铁、饭是钢,要维持生命的存活状态,人就必须得吃饭。中国人自古对吃饭便怀着一份近乎恭敬的心,有“民以食为天”的谚语传流后世。“民以食为天”这种说法,窃以为,外国的经典著作中大概是不会有的,把吃饭这种人类的日常生物行为,升华成“民以食为天”道德观念的层面,是有明显的中国特点的,但是,在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对生命怀着一份敬畏和感恩的这一道德观念上,东西方世界的人民作为人类是相同的。中国人的传统道德是善待万物,万物共生,尊生爱生,利乐有情的道德,是使得人己皆得生存,皆有幸福可言的求生道德,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道德中关于人生的社会价值观。虽然说吃饭是人的第一大事,但是,具体到渴望者来说,一顿令人朝思夜想、心神向往,令人唾液不断地吞咽、胃肠不停地鸣响的可口饭菜,便已经不是仅仅用以充饥果腹那么普通了,此时,吃饭这种人类的日常生物本能行为,得到了提举和升华,被即刻赋予了高尚的道德因素,升华为一种承载着人类美好期许的梦想与理想的崇高的行为。《礼记-礼运》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清代哲学家、数学家、戏曲理论家焦循(理堂),在其著作《易余钥录》中这样阐述道:“先君子尝曰,人生不过饮食男女,非饮食无以生,非男女无以生生。唯我欲生,人亦欲生生,孟子好色好货之说尽矣。不必屏去我之所生,我之所生生,但不可忘人之所生,人之所生生。” 
  台湾著名作家三毛曾说:“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人的一生,为了生存、为了生活、为了印证生命的意义,需要学习,需要劳作,需要奉亲尽孝,需要慈爱赡养,需要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等等,总之,很不容易,这一切都需要人去耗力费神,努力奋斗。这便使得每个人心中都对所期许的目标充满了梦想,都追逐期待着自己心中的梦想能变为美好的现实。人一旦有了承载着美好期许的梦想,人的日常生活行为便会变得崇高而美好,随之而产生的是乐观阳光的健康积极的精神力量,健康的精神力量也促使一个人的社会行为相应地健康与美好。人拥有美好的梦想并不难,难的是美好的梦想能够成为现实,但是,人生中最痛苦的事,莫过于不断努力而梦想永远无法实现。面对这样的现实,梦想的美好与心态的健康平和显得格外重要。那么究竟该如何对待心中的美好梦醒,并使之成为激励人快乐幸福的动力呢?其实,道理和方法很简单,让自己拥有一个宁静、感恩、知足的心态,人就越容易满足,心里越满足,心便越宁静、越懂得感恩,越懂得知足,则心中的美好梦想,越容易实现。正如老岳母一顿大米饭,炒土豆丝儿,再就上两个大蒜瓣儿,吃出共产主义生活的真实幸福那样;正如一碗鸡丝馄饨便让我吃出世界上最美味的饭菜感觉那样。其实,真正的美好梦想就是值得一个人愉悦地坚持,并在看似平淡的坚持和期盼中获得快乐幸福和满足的那个东西。很多人总是说梦想,是虚幻的,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即是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然而,古圣先贤教导人们,要做如是对待观看,梦想的真实与否,不该用如露亦如电来简单地消极否定,梦想的真实与否,关键还在我们每个人如何时刻清楚自己是谁,牢记自己的身份和本分,把自己像植物一样,深深地扎根于脚下的土地之中,踏实地热爱自己所赖以生存的世界,在这种情形下,梦想也就离我们越近,梦想也就和我们最亲,也就最真实,那从我们心底里迸射出的充满着对生活热爱的灿烂火花,便会在梦想与现实之间,留下深刻而不疼痛、真实而不普通、丰满而不虚浮、骨感而不坚硬,如刀刻火烙般清晰的印痕。真正美好的梦想,幸福与快乐,并不遥远,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能保持着宁静、感恩、知足、满足的心态,心中的美好梦想,就会化作期盼的快乐幸福,真实具体,让我们看得见,触摸得到决不虚幻:它可以是一碗酸辣适口的陕西臊子面,可以是一碗肉香诱人的羊肉泡馍,可以是一盘刚出锅的年夜饺子,可以是一盘冒着热气的小笼包子,可以是一碗清香的鸡丝馄饨,可以是一碗一清二白三红四绿、热乎乎的兰州牛肉拉面,它甚至还会是一串红亮亮晶莹剔透的冰糖葫芦。
  文章写到此处,楼下忽然传来游街小贩拖着长音儿的吆喝声,吆喝声带有浓郁的方言气息,清晰、舒缓,听着,别有一番的韵味儿在心里面:“卖——北京的——臭豆腐!卖——北京的——豆腐乳!”。

上一篇:拦火车

下一篇:燕子归来是春天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