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黄菠萝(长篇小说节选)
来源: | 作者:王兴华  时间: 2019-12-02
引  子
  东北的冬天嘎嘎冷,冷得人浑身直打颤。在数九寒天,谁要是穿单衣站在室外,保准个把钟头的工夫就能冻成一具硬挺挺的僵尸。
  73年前,日本关东军“七三一”部队利用健康活人做冻伤试验更是让人惨不忍睹。
  1941年腊月,在一个零下40摄氏度的冬天,几个日本兵把一名叫刘春的中国男青年绑在一个十字架上接受自然冷冻试验。试验前,灭绝人性的日本兵强行给刘春穿上单衣,把刘春双臂绑在十字架的横木上,双腿绑在十字架的立木上,然后回到屋里掐表计时,等待冷冻试验结果:
  三五分钟,刘春因被冻得疼痛难忍而出现狂暴的生理反应;
  15分钟,刘春的手指脚趾全都冻成蜡白色,完全失去知觉;
  30分钟,刘春的全身皮肉被冻得由红变白,没有一丝血色;
  60分钟后,刘春活活被冻死,彻底停止了呼吸;
  一个半小时,刘春的胳膊、腿、全身被冻得挺直僵硬。日本兵开始用木棒敲打刘春冻硬的四肢,发出清脆的“梆梆”声响,刘春两只胳膊和双腿上的皮肉一下子全部脱落,顿时露出惨白的手骨、臂骨和腿骨……
  这是一个真实恐怖的故事,绝非危言耸听。可见东北的冬天是多么的寒冷和可怕。
  
第一部
  1927年,上海。黑云密布,血腥满城。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后,全国顿时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中国迅速发展的革命形势急转直下陷入低潮,东北各地的党组织也遭到严重破坏。
  在党和革命事业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研究解决中国革命前途和命运的中共“八七”会议随即召开。不久,陈为人不辱使命被党组织派到东北组建中共满洲省委。
  中央之所以决定在满洲建立党组织,是因为满洲在中国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强占了中国辽东半岛和南满铁路。随后将辽东半岛改名为黄东州,关东军由此得名。
  1919年4月,日本在旅顺口设关东军司令部,负责所谓的“守备”黄东州和南满铁路,其险恶用心是想用黄东州和南满铁路做跳板来侵占东三省,进而征服中国再进攻苏联。
  鉴于这种形势,中国共产党高瞻远瞩,未雨绸缪,决定选派得力干部进入东北建立自己的组织,积蓄力量,有朝一日控制满洲这一地区。
  1927年10月,陈为人来到奉天①后,在中共北满特委书记吴丽石等人的协助下,经过10天的紧张筹备,在哈尔滨召开了东北地区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会上,陈为人传达了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并主持通过了《我们在满洲的政纲》《满洲工人运动决议案》《满洲农民运动决议案》等纲领性文件;成立了中共满洲省第一届委员会。
  中共满洲省委成立后,立刻举起反帝、反军阀、反封建的革命大旗,明确提出战斗宗旨:“反对一切军阀间的战争”“驱逐日本军警出境”“取消日本与张作霖所定的一切侵略条约”“各民族、各阶层人民群众一律平等,给予民主”“男女在政治经济上一律平等”“实行保护童工、女工”“人民有集会、结社、言论、出版、通信等自由”。
  
第一章 锡伯后代
  
  1
  清朝末年腊月的一天清晨,天气骤然变了脸,奉天城北的辽河岸边突然刮起了刺骨的白毛风②,一场鹅毛大雪铺天盖地飘落下来,辽河两岸一望无际的旷野平畴顿时变得一片雪白洁净。
  傍晚,二尺多厚的积雪把辽河南岸七星山脚下一个锡伯族村落捂得严严实实,像是盖上了一层厚厚的羊绒被密不透风。七星山村,这个小小的锡伯族村落眨眼之间变成了白茫茫的冰雪世界,被大雪掩埋的一座座茅草屋仿佛一堆堆突兀的大雪包,悄无声息地静卧在皑皑的雪野中。
  在东北,每年一进入寒冬腊月就冷得出奇。此时,人们自然会想起两句老幼皆知的民谚: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冻死老狗。
  腊七腊八,
  冻掉下巴。
  
  腊七腊八“冻掉下巴”倒是谁也没亲眼见过,可谁要是在雪地上撒泡尿,眨眼之间就会冻冰这可是一点儿不假。
  按照东北当地的风俗习惯,腊八这一天,七星山村的老百姓生怕出门冻掉下巴,家家户户像往年一样,都在用糯米、红枣、花生、红小豆、栗子、白果、莲子掺进白糖熬制腊八粥。
  他们为啥要熬制腊八粥呢?
  据说,这个习俗是从印度传过来的。释迦牟尼在古印度北部(今尼泊尔),见到众生受尽生、老、病、死痛苦的折磨,十分不满神权(婆罗门)的统治,因而出家修道。经过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这一天,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
  释迦牟尼在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和一米,受尽苦难。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在每年的腊月初八这一天,大家都以麻、米造粥,并当日吃粥以示纪念。所以,腊八也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各地佛教寺院也都效仿释迦牟尼成道之前的做法,用麻、米或香谷等造粥供佛,称之为“腊八粥”。后来,各地寺院将“腊八粥”赠送门徒及善信分享。久而久之,每年在冬季腊八这一天吃“腊八粥”便在民间相沿成俗。
  时至今日,在中国东北、西北、江南等许多地区,人们仍然保持着腊八节吃“腊八粥”的习俗。
  正是因为受这个习俗的影响,七星山村的老百姓都虔诚地认为,在寒冷的冬季,只要喝了黏黏的“腊八粥”,既能讨个吉利得到佛祖保佑,又能粘住下巴,再冷的天,再怎么挨冻,自己的下巴也不会被冻掉了。
  1904年农历腊月初八刚到,春节的气氛就渐渐地浓了起来。然而,此时此刻,冰封雪国的东北平原却见不到一丝春天的气息,辽河两岸的地面温度依旧停留在酷寒之冬。
  在这个寒冷的季节,腊八这天一大早,辽河南岸冬日杲杲,素景垂光。一轮火红的太阳刚刚钻出东山头,七星山村的男女老少就忙着喝起了腊八粥。此时,就在村里人津津有味地喝腊八粥的时候,村东头突然传出了一阵阵响亮的婴儿啼哭声。
  乡亲们非常纳闷,在这透骨奇寒的大冷天,是谁家的孩子在啼哭?
  “哇——哇——哇——”婴儿的哭声一声高过一声,随着凛冽的寒风传得很远很远……
  很快,村里人都知道了,原来是关敬锡家又一个孩子出生了。
  关敬锡是奉天城北辽河岸边七星山村一名纯朴忠厚的农民,典型的锡伯族大汉,长得浓眉大眼,虎背熊腰。上山打猎,捕鱼捉蟹,下田种地,这些庄户人家男子汉必会的生存本领样样精通。
  妻子关吴氏也是典型的锡伯族女子,天生一副杨柳细腰的好身段,中国人标准的鹅蛋脸面庞,皮肤白皙,柳眉杏眼,贤惠善良,勤俭持家,一直是关敬锡的贤内助。
  关敬锡和关吴氏结婚后,虽说生活清贫了点儿,但小两口儿却把日子过得和和美美,甜甜蜜蜜,先后生了两个男孩儿,老大叫关有财,老二叫关有福。可惟独没生女儿,二人心里不免有些遗憾。
  这次终于生了个女儿,有了贴心小棉袄,两口子乐得喜上眉梢,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转眼一个月过去了,女儿很快满月了。
  一天晚上,吃罢晚饭,关吴氏怀抱着孩子,娇滴滴地对关敬锡说:“她阿谋③!女儿都出生一个多月了,是不该给孩子起名了。不然,我天天管她叫啥呀。”
  关敬锡看了关吴氏一眼,接过话茬,憨声憨气地回应:“是啊!这几天我也在琢磨这件事儿,是该给孩子起名了。起啥名呢,我一时还没想好。”
  听丈夫这么一说,关吴氏眯缝着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瞅了瞅怀里又白又胖的女儿,抢着说:“以前那两个孩子的名儿都是你起的,这回给孩子起名可得听我的。尤其是女孩儿,一定要起个好听的名字,可别再叫有财、有福的,太俗气。”
  “行行行!这回听你的,你说叫啥就叫啥。”
  见丈夫答应了自己的要求,关吴氏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看了看女儿,又看了看丈夫,可是琢磨了半天,也没想出个好名字。
  几天过去了,一天清晨,关敬锡吃罢早饭来到院子里转悠,见柴禾垛的树枝快要烧光了。心里暗想,趁着这几天没下大雪,我得赶紧上山再砍点儿柴禾。想到这,转回身进屋对妻子说:“今天我上山砍柴去,要是回来晚了,中午饭你就自己做吧。”说完,拿起砍刀和绳子朝七星山走去。
  关敬锡来到七星山脚下,像往常一样,先上了南山坡。
  南山坡的柴禾虽然比北山坡少了点儿,可南山坡朝阳背风,许多人都是先在南山坡砍完半背柴禾后,等到中午暖和了再到北山坡去砍。这样,一背柴禾只用一个上午就能砍完了。
  这天上午,虽然是数九寒天,十冬腊月,冻手冻脚,可是阳光还是挺充足的,加上南山坡积雪少,柴禾好砍,不一会儿的工夫,关敬锡砍了一大捆柴禾后,累得浑身已是汗津津的。
  关敬锡抹了一把脸上微微沁出的汗珠儿,来到一片朝阳的山坡上坐了下来开始歇息。
  关敬锡坐下后,一边歇息一边环顾周围的景色。不经意间抬头远望,眼前一亮,右前方一片绿色掩映的青松翠柏中一棵高大的灰褐色乔木突然映入眼帘。
  他非常惊讶,暗暗在想,这是什么树木呢?
  出于好奇,他猛然起身走到那棵高大的树枝跟前,仔细欣赏起来。
  寒风瑟瑟,只见一株黄菠萝树迎风傲雪,巍然挺立,纹丝不动。
  哦!关敬锡一下子明白了,原来这是他在夏天看到的那棵枝繁叶茂的黄菠萝大树,转眼之间已经变成光秃秃的了。
  只见这棵高大的落叶乔木,树高足有20多米。厚厚的树皮呈灰褐色,树干发达,数十根树枝好似伞状向上伸展,蔚为壮观。
  这景色太神奇了!关敬锡都看入迷了。
  难怪关敬锡这么喜欢黄菠萝树,因为当地老百姓都知道,黄菠萝树皮可入药,有清热解毒、利胆燥湿的功效。不仅如此,经济价值也很高,黄菠萝木材有光泽,年轮明显、均匀,材质软,易干燥,好加工,材色、花纹都很美丽,油漆和胶结性能好,不易开裂,耐腐性强,不仅是制作高级家具的上等木材,更是制造军用枪托的上好木料。
  关敬锡知道,黄菠萝是七星山的珍贵稀有树木,妻子也特别喜欢黄菠萝,经常用黄菠萝树皮泡水喝,用其预防疾病。
  想到这,伸手就去折了几根黄菠萝树枝,小心翼翼地放在了砍完的那捆柴禾旁边。心想,这要是送给妻子她不知要有多高兴呢!
  为了早点儿回家让妻子看,关敬锡大步流星地走到北山坡,抡起砍刀,又起劲儿地干了起来,很快就砍完了一大捆柴禾。
  晌午刚过,关吴氏把午饭做好后,坐在里屋的炕沿上一边看着熟睡的女儿,一边耐心地等待丈夫回来吃午饭。
  约莫过了一袋烟的工夫,关敬锡手拿着几根黄菠萝树枝,身背着两大捆柴禾走进了院子。
  关吴氏一看,可乐坏了,连忙出屋快步走到丈夫跟前,惊奇地问:“这黄菠萝树枝是从哪儿采的?”
  “南山坡。”关敬锡漫不经心地回答。
  “太好了!一会儿我拿它泡水喝。”关吴氏说完,催促关敬锡,“快进屋吃饭吧!我早就做好了。”
  小两口吃完午饭,女儿也睡醒了。
  两人看着活泼可爱的女儿,关敬锡又想起了给孩子起名这件事儿,随口问道:“她额聂④!这几天你合计好没?给女儿起啥名儿了?”
  关吴氏不好意思地回答:“这名字真不好起,我想了好几个都不中意。”说完,抬头看了一眼放在炕梢的几根黄菠萝树枝。这一看不要紧,关吴氏未加思索地脱口说道:“有了!我看这孩子大名就叫关菠萝,小名就叫黄菠萝吧。”
  “嘿!你真行,一下子给女儿起出俩名儿。这两个名字都不错,我看挺好听。咱山区人都知道,黄菠萝是有名的珍贵稀有树木,耐旱,抗寒,生命力强,在什么地方都能生长,将来咱的女儿肯定会像黄菠萝一样,不畏风雪严寒,长得壮壮实实,长命百岁。”
  关敬锡听了妻子起的这两个名字,满心喜欢,十分赞成,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一口气儿说出了女儿名字的含义。
  自从有了关菠萝之后,家里又多了一口人。在村里,关敬锡家虽然算不上是富裕户,但也有两间坯草房可以挡风避雨,勉强居住,算是有个栖身之所。至于维持生活,关敬锡依靠祖上留下来的几亩田地,自耕自食,领着老婆孩子维持温饱倒是不成问题。
  
  2
  关菠萝出生后,一晃度过了五载春秋。
  在关菠萝5岁的时候,不知什么原因,突然得了一场大病。这病真是奇怪,发病时先是咳嗽,咽部充血,舌苔像杨梅似的全是刺儿。
  第二天开始高烧,持续不退,烧得关菠萝脸都烫手,双手脱皮。接着腹痛、腹泻、便血,腹部和胸部起了一大片淡红色皮疹。后来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最严重时又拉又吐。到最后,把孩子烧得迷迷糊糊,躺在炕上直说胡话,不吃不喝,得靠大人强制往嘴里灌米汤维持生命。
  这可把关敬锡、关吴氏小两口急坏了,为了给孩子尽快治好这个怪病,关敬锡把七星山周边方圆几十里的郎中都请遍了也没治好。最后,又请来三四个有名的郎中轮番来给关菠萝治病,治了半个多月还是没有任何效果。
  几天后,关敬锡又请来一位有名的郎中。这个郎中见关菠萝已是奄奄一息,只剩下一口悠荡气儿了,无奈地摇了摇头,对关敬锡和关吴氏说:“这种怪病我从来没见过,真是无能为力了,你们赶紧给孩子张罗后事吧。”关吴氏一听,顿时没了主意,坐在女儿身旁,忍不住呜呜哭了起来。
  正在关菠萝命悬一线的时候,一天晚上,村里一位90多岁的老人听说关敬锡家的孩子快要不行了,心里非常难过,喃喃自语地说:“唉!这丫头的命咋这么苦呢,一个花骨朵儿还没开呢就这么谢了,太可惜啦……”说到这,心里难过极了,让儿子搀扶着,拄着龙头拐杖来看关菠萝最后一眼。
  老人进屋后,看了看躺在炕上的关菠萝,伸手给关菠萝号了一会儿脉,心情沉重地说:“这孩子脉搏跳得还挺有劲儿,我看一时半会儿死不了,你们两口子不能就这么不管了。”说完,沉思了一会儿,告诉关敬锡:“10多年前我听说奉天城内‘同仁堂’一位有名的老中医专治疑难杂症,你不妨去找他试试。”
  老人说完,关敬锡二话没说,急忙到村里一家大户人家借了一匹快马,连夜向60多华里外的奉天城疾驰而去。
  关敬锡来到奉天城内“同仁堂”一打听,这里真有一位叫李济世的老中医。更夫听了关敬锡的述说,连忙到后屋叫醒了李济世。李济世来到前屋,关敬锡又把关菠萝的病情说了一遍,恳请李济世无论如何也要救救女儿。
  看着关敬锡十分着急的样子,李济世捋了捋花白胡须,不紧不慢地说:“你女儿这病既像肠炎又像伤寒,10多年前我遇到过这种怪病。当时这个病人也是好几个郎中都没治好,病人家属才找到我。刚开始我也是按肠炎病症下的药,但病人喝了汤药后仍不见好转。这下我可沉不住气了,又按伤寒病症下了药,这回终于有了效果。紧接着,我又将治肠炎和伤寒的两种药配在一起,继续让病人服用。没想到,歪打正着,几天后这怪病真让我给治好了。”
  关敬锡听完,喜出望外,自言自语地说:“哎呀!这回我的女儿可有救了。”
  当夜凌晨3点,关敬锡和李济世共骑这匹快马返回了七星山村。
  李济世刚一进屋,关吴氏像见到了救星一样,又详细地介绍了一遍孩子的病情。李济世一边听,一边给黄菠萝号脉。号完脉,翻开关菠萝紧闭的眼皮,仔细地观察眼珠儿。看完眼睛,又撬开关菠萝紧闭的小嘴儿望了望舌苔。
  李济世经过一连串的望闻问切后,皱了皱眉,叹了口气,摇了摇头,这才慢慢地说道:“这孩子让你们给耽误了。这怪病和我10多年前见过的那个病人一模一样,可就是有点儿治晚了。这样吧,我配几副汤药给她灌下去,只能是死马当成活马医了。3天之内,要是不好我也没办法了。”
  第二天一大早,关敬锡骑马将李济世送回了奉天城,随后带回了李济世配好的几副汤药。关菠萝喝完李济世精心配制的汤药,病情明显好转。
  一个多月过去了,关菠萝将这几副汤药喝完后,奇迹再次出现,这怪病真的彻底好了。
  
  3
  关菠萝病愈二年后,眨眼之间很快出落成一个俊俏的小姑娘。
  秋日的一天中午,碧空高朗,微风轻拂,太阳照得人身暖洋洋的。
  每逢这样的好天气,关菠萝家门前的两棵大柳树下总会喧闹起来。
  像往日一样,几个七八岁的孩子吃完午饭,闲劲儿难忍,又聚集在关菠萝家门前的两棵大柳树下开始尽情地玩耍。已满7岁的关菠萝见邻居家的几个小朋友又来找她玩,高兴极了,二话没说,麻溜跟着跑了出来。
  在两棵大柳树底下,几个女孩儿一会儿踢毽子,一会儿玩跳绳;几个男孩儿有的摔跤,有的互相追逐打闹。
  关菠萝和小伙伴们玩得正起劲儿,不知啥时,从村口走来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乞丐走到大柳树跟前,几个孩子才看清楚,这是一个小老头儿,浑身灰尘暴土,蓬头垢面,满脸皱纹,弓着个瘦骨嶙峋的身子,正用乞求的目光看着他们。
  一个叫吴德勇的男孩儿见小老头儿是个要饭花子,捡起一个土块儿上前戏弄乞丐:“给你!这是干粮,可好吃啦。”
  乞丐瞅了瞅吴德勇,知道是在逗他玩,笑了笑,伸手把土块儿接了过去。吴德勇戏弄完老头儿,另一个叫关文治的半大小子觉得不过瘾,伸出一个指头放在嘴里,使劲儿吹了一声口哨,一挥手,抽唤身边的一条大黄狗去咬乞丐。
  大黄狗“汪汪汪”叫了几声,“嗖”的一下扑了上去,老头儿急忙向后躲闪,一个趔趄没站稳,“扑通”一声,仰面朝天跌倒在地。
  老头儿摔倒后,吴德勇、关文治乐得前仰后合。其他几个男孩女孩见状,吓得不知如何是好,站在原地呆呆地看着老头儿。
  就在乞丐呻吟着要爬起来时,关菠萝生气地瞪了吴德勇和关文治一眼,大声呵斥:“你们干嘛欺负人?”随手捡起一个树枝把大黄狗打跑了,上前把老头儿扶了起来,关切地问:“摔疼了吧?”
  老头儿直愣愣地站着,一边用手揉着屁股,一边感激地看着关菠萝,连连说:“不疼,不疼。”
  老头儿站起来后,关菠萝连忙叮嘱道:“你等着。”转身进院跑回屋里。
  偏巧,额聂关吴氏刚把一锅热气腾腾的苞米面窝头蒸好。
  关菠萝进屋二话没说,从锅里正冒着热气的蒸屉上拿起两个窝头就往外跑。刚出锅的窝头烫手,她连忙用衣襟兜着窝头来到老头面前,怜悯地瞅了瞅乞丐,小声说:“吃吧!这是我额聂刚蒸好的。”
  关菠萝进屋话也不说,拿起窝头就往外跑,额聂关吴氏好生纳闷。心想,这丫头今天是怎么啦,急急忙忙地是给谁拿窝头?于是,好奇地跟在女儿后面来到大门口,顿时明白了是咋回事儿,立刻转身回屋拿了两条咸鱼,倒了一碗开水送了出来。
  要饭老头儿就着咸鱼吃完一个窝头后,喝了几口开水,瞅了瞅关菠萝,笑眯眯地对关吴氏说:“我不是奉承你,你可生了个好孩子啊。你看,这丫头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心地善良,又有正义感,将来肯定是个有出息的人……”
  转眼之间又过了一年,关菠萝已经8岁了。左邻右舍像她这么大的小伙伴儿都早已陆陆续续地上学了,惟独关菠萝还是无所事事待在家里。
  每天,看着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孩子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去上学,关菠萝心里特别的羡慕和着急。
  一天早晨,关菠萝帮助额聂收拾完屋子,来到大门口倒垃圾,见几个小伙伴儿又从家门口路过上学去了,实在是忍不住了,转身回到屋里央求母亲:“额聂!我要上学?”
  关吴氏看了一眼女儿,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喃喃地说:“唉!额聂知道你该上学了,可咱家哪有钱供你念书啊。”
  “没有钱那我就总也不念书了吗?”
  “孩子!别说了,额聂也着急呀,可我也没办法啊。”
  一听额聂这样回答,关菠萝眼里噙着泪水,再也不问了,顿时沉默不语。关吴氏见女儿十分伤心的样子,心里难过极了……
  晚上,苍穹暗淡,夜幕四合。一轮明月高高地悬挂在夜空,辽河南岸的各户农家早已熄灯就寝,七星山村这个小村落静悄悄的,在淡淡的月光映照下显得格外肃穆安然。
  关吴氏躺在炕上,望着窗外皎洁的月亮和满天的星斗,心事重重,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
  “没有钱那我就总也不念书了吗?”
  白天,女儿说的那句话像针扎一样深深地刺痛了她的心。她心里非常清楚,要是不让女儿念书,会耽误她一辈子的前程啊。想到这,她推了一下丈夫关敬锡,小声说:“她阿谋!跟你商量点儿事儿。”
  劳累一天的关敬锡迷迷糊糊地刚要入睡,哼了一声,问:“什么事儿?”
  “女儿不小了,该上学了。”
  “我知道。”
  “那你咋还不送她上学呢?”
  “我这不正张罗钱呢吗。”
  “哦!那太好了,今天早晨女儿跟我说她要上学。”
  关吴氏说到这,关敬锡翻了一个身,愧疚地说:“我早就看出她想上学了,可眼下钱不够,这些日子学费我已准备的差不多了,过几天就送她上学。”
  “你哪来的钱?”
  “哦!我没来得及跟你说。你没看我砍了不少柴禾吗,挑到集市上能卖几个钱,再跟亲戚借点儿,怎么也能凑够她的学费。”
  “我说这几天你怎么总是起早贪黑地砍柴呢,原来你早有准备呀。”
  “睡觉吧!这事儿不用你操心了。”
  关敬锡说完,关吴氏不再言语了,心里像吃了一颗定心丸,很快就地进入了梦乡……
  几天后,关菠萝终于如愿以偿,高高兴兴地进入了村里的私塾馆开始读书。
  关菠萝到私塾馆不久,很快就跟私塾先生何尊才和同学们混熟了。尤其是认识了何尊才的儿子何慧明,更是让她十分开心。
  何慧明比关菠萝晚一年出生,与关菠萝同住一村,是私塾先生何尊才的长子。
  何慧明虽然比关菠萝小一岁,但他生长在一个教书先生家庭,从小就受其阿谋何尊才耳濡目染的熏陶,加之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比黄菠萝早两年就上学了。
  在何慧明刚满6岁那年,一天晚上,何尊才在私塾馆教完书回到家里。刚一进屋,儿子何慧明就自豪地说:“阿谋!我也会写字了。”
  “净扯淡,你没上学怎么就会写字?”何尊才半信半疑。
  “真的,孩子没说谎。他今天不知咋了,一个劲儿地嚷嚷要写字,我也没拦他。你看,他照猫画虎还真写了不少呢。”妻子见丈夫不相信,连忙给儿子打证实。
  “在哪呢?我看看。”何尊才听妻子这么一说,急着要看是真是假。
  “你看,这都是我写的。”何慧明把自己写好的几个字递给了父亲。
  “人之初,性本善。”
  6个足有巴掌大的毛笔字赫然展现在何尊才的面前。在6个字当中,除了“初”字和“善”字写得歪歪斜斜,不太规范,其余4个字一笔不差。
  “宝贝!你啥时候学的?”何尊才看完,乐的眉开眼笑,一下子把儿子抱了起来,惊讶地问。
  “你忘了,你在家写字时我不是天天在看嘛。”
  “哦,原来你小子是在‘偷艺’……”
  何尊才见儿子如此聪明好学,当即决定,让儿子提前上学。
  那时候,农村的孩子一般都是到了八九岁的年龄才正式上学。何尊才见儿子如此聪明,所以当即决定,让何慧明立刻上学。从此,刚满6岁的何慧明就起早贪晚地跟着父亲到村南的私塾馆天天去读书。
  虽然儿子是自己的学生,可何尊才对何慧明从来就没有半点儿偏向和溺爱过。在学校,何尊才管教自己的儿子,像管教其他孩子一样,同等对待,毫无两样。尽管如此,何慧明在私塾馆每次考试都是数一数二,名列前茅……
  关菠萝上学后,才知道何慧明家住在村西头。两个小同学认识之后,每天上学放学都在一起结伴同行。
  很快,何慧明与关菠萝相处得比别的同学更近了。时间一长,两个人竟然成了十分要好的小伙伴儿。
  有一次,何尊才讲了新课《弟子规》。
  几天后,关菠萝对“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4句话中的几个生字没记清。
  下课后,就向何慧明请教。何慧明不但把“阈”“跛”“箕”“踞”“髀”5个字工工整整地写了出来,还从头到尾又给关菠萝讲了一遍这4句话的含义,关菠萝这回总算牢牢地记住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何尊才开始考试学生掌握《百家姓》中的姓氏情况。这次一共考了50个百家姓,有8名学生被考,只有黄菠萝和何慧明两人不但把50个姓氏一个不落地背了出来,而且还一字不差地都写了出来。
  虽然关菠萝比何慧明晚上了几年私塾馆,但由于聪敏好学,十分用功,学习成绩一点儿不比何慧明差。
  何尊才自从认识了关菠萝这个学生后,就觉得这个小姑娘不同寻常,将来肯定是一个可堪造就之才。时间一长,就萌生了一个想法,想让关菠萝做自己的儿媳。同样,关菠萝的父母也相中了何慧明,觉着何慧明也是一个很有出息的孩子,将来肯定也是一个能干大事儿的人,也想让何慧明做自己的女婿。
  两家父母心有灵犀,不言自明。不久,何尊才马上托媒人去到关敬锡家提亲。
  几天后,由双方父母做主,给何慧明和黄菠萝订下了娃娃亲⑤。
  在何慧明和关菠萝订下娃娃亲的第二年,奉天城一个主管教育工作的训导⑥钱明礼到七星山村检查私塾馆工作。
  钱明礼训导为了检验一下何尊才的教学成果,当场测试了几名学生。测试结果让他十分惊讶,被测试的几名学生不仅全部合格,何慧明对他的提问更是对答如流,丝毫不差。
  钱明礼见何慧明如此出众,不禁心生敬意,十分钦佩。回到奉天城后,不长时间,就托媒人到七星山村私塾馆来提亲,想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何慧明。
  何尊才听完,心里暗自高兴。他知道,凭钱明礼的地位和威望,自己和他结为亲家,儿子将来的前途肯定是不可限量。可是尽管如此,何尊才还是不改初衷,向媒人如实说明自己的儿子已同本村的关菠萝订了娃娃亲,婉言回绝了这门亲事。
  何尊才就是这样,由于骨子里形成的锡伯族特有的忠厚、诚实、倔强的性格,促使他为人处事很讲诚信,从不失信于人。
  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位知识渊博的饱学之士,除了教授学生文化知识,在闲暇时间还向学生介绍本民族的历史。
  何尊才知道,向孩子们讲历史,光靠空洞的讲述他们肯定不爱听。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他利用中午休息时间,每天讲一个有趣的锡伯族故事,巧妙地向学生传授本民族的光辉历史。
  一天中午,何尊才见同学们回家吃完午饭后,又都急匆匆地回到了教室听他讲故事,心里非常高兴,又开始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同学们,很久以前,我们锡伯族就出了一个大英雄。这个大英雄叫图伯特,在新疆伊犁屯垦戍边,建功立业,还受到皇上的奖励呢。其实,图伯特就是我们村的人。”
  关菠萝一听,特别惊讶,忍不住问:“什么?图伯特是我们村的人。”
  何尊才笑着回答:“一点儿不假,就是我们七星山的人。”
  没等何尊才说完,一个叫何佑福的同学好奇地问:“先生,那他怎么到新疆去了呢?”
  何尊才瞅了何佑福一眼,慢条斯理地又讲了起来——
  乾隆二十九年,图伯特才10岁,跟你们年龄差不多。一天上午,图伯特和一群小伙伴儿到七星山上放牛。他们来到七星山后,把一群牛赶到山坡上,像往常一样,又开始玩耍起来。有的去摘野果,有的互相捉迷藏。突然,一个叫关喜军的锡伯族小伙子急匆匆地跑到山上来找他们,让他们马上回家。图伯特和几个小伙伴儿玩得正起劲儿,谁也不愿意回去。关喜军急了,大声吓唬他们:“你们再不回去,就见不着阿谋、额聂了。”
  几个孩子一听,半信半疑地问:“阿谋、额聂咋啦?”
  关喜军着急地说:“他们马上就要上新疆了。”
  “上新疆,新疆在哪?”图伯特问。
  “我也不知道,反正听大人说离我们这老远了。”
  “上那去干啥?”图伯特又问。
  “我也不知道。哎呀,别问了,快走吧,再不回去你们真就见不着阿谋、额聂了。”
  图伯特和几个小伙伴儿一听,这才信以为真,只好不情愿地跟着黄喜军回到了村里。
  原来,为保卫边疆的安宁,清朝政府正在调集锡伯族官兵带着随军家属,前往万里之外的新疆边境驻防。
  黄喜军领着图伯特几个孩子赶着牛回到村里时,全村500名男女老少和锡伯族官兵早已集合在一起,正等着他们呢。
  图伯特和几个小伙伴儿可算回来了,阿谋、额聂们都着急地催促:“快走!你们可把人急死了。”
  那一年,年仅10岁的图伯特跟着阿谋、额聂踏上了遥遥万里之路,向新疆走去。
  可是,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图伯特跟着清政府从奉天调集的4700名锡伯族官兵和家属刚到新疆伊犁时,那里荒无人烟,没有房子,没有水源,没有耕地,更没有粮食。
  他们只好自己搭建窝棚,开荒种地,艰难地生存。
  30多年后,由于人口增加,耕地不足,缺乏口粮和籽种,缺少水源,不断遭受自然灾害,他们随时都面临着饥饿、疾病、死亡的威胁。这时,已经担任锡伯营总管的图伯特,根据锡伯族人民的意愿,决定开凿察布查尔大渠,从伊犁河引水浇田。
  但有人认为,“朝廷允诺,锡伯族在伊犁驻防满60年便可换防回到奉天,开凿大渠没有必要。”图伯特力排众议,决心开渠,并以九族性命向伊犁将军松筠担保。
  嘉庆七年,他们在察布查尔山口开山开凿大渠,终于在1808年春天将大渠挖成。大渠全长100多公里,渠深3.3米,宽约4米,灌溉面积近30万亩。大渠的名字最初叫“锡伯渠”,后因大渠龙口的山崖名叫察布查尔,与锡伯语“粮仓”音近,所以又改名为“察布查尔大渠”。
  自从有了这条大渠,伊犁地区粮食连年丰收,锡伯族同胞再也不挨饿了,终于自给自足解决了温饱。为感激大渠的恩赐,锡伯族同胞又亲切地把察布查尔大渠叫成“母亲河”。
  图伯特因为开凿了让锡伯族人民世世代代都受益的“母亲河”,因此被人们尊崇为英雄。
  1890年,伊犁将军松筠将图伯特的功劳奏报朝廷后,嘉庆皇帝看完松筠的奏折,十分赞赏,马上降旨命图伯特进京朝觐。朝觐之后,图伯特遵旨返回我们七星山村省亲,向乡亲们汇报了在新疆伊犁屯垦戍边的情况。
  为纪念图伯特开渠功绩,锡伯族人民在新疆伊犁察布查尔大渠龙口和纳达齐牛录两地,各建立一座“图公祠”永志纪念。
  “图公祠”是一个四合大院,大院的门额上书有“政声神明”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大门两侧书有一副对联:
  
  仁政堪媲古贤瑞麦呈祥,
  懿行垂范后昆恩泽远润。
  
  何尊才讲到这,喝了一口水,润了润嗓子,接着说,自古以来,中国边境地区一直是屯垦兴,边境宁。屯垦废,边境乱。正是图伯特带领锡伯族官兵保卫新疆边境长治久安,没有战事,不受外敌侵犯。因此,锡伯族西迁新疆屯垦戍边的丰功伟绩才被永远地载入我们国家的历史史册。
  何尊才在讲述图伯特的故事时,学生们一个个都听得聚精会神,如醉如痴,精神振奋,热血沸腾。尤其是黄菠萝听完,目光凝重地看着何尊才,情不自禁地表示:“先生!长大后我也要像图伯特那样,为国家建功立业。”
  关菠萝话音刚落,何佑福、何慧明马上接过话茬连连表示:
  “我也是!”
  “我也是!”
  转眼之间,一晃几年过去了。正在关菠萝和同学们专心致志地学习时,关菠萝的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又相继出生了。
  一天晚上,关菠萝放学回到家里刚一进屋,额聂关吴氏皱了皱眉,瞅了女儿一眼,难过地说:“明天别去上学啦。”
  听了这句突如其来的话,关菠萝用惊疑的目光看着额聂,奇怪地问:“为啥?”
  “家里都揭不开锅了,连吃的都没有了,哪有钱供你念书啊。”额聂说完,早已泪眼汪汪。
  第二天,何尊才见关菠萝没去上学,心里好生纳闷。暗暗在想,这孩子从来也没旷过课呀,想必是家里有什么事儿了。晚上放学后立刻来到关菠萝家里了解情况。何尊才刚一进屋,关菠萝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刷刷地掉了下来。
  何尊才瞅了瞅关菠萝,莫名其妙地问:“孩子!咋地啦?”
  关吴氏不好意思地说:“亲家,不瞒你说,家里实在没钱供她念书了。”
  何尊才一听顿时明白了是咋回事儿,随口说:“哦!是这样。我知道你们家困难,这样吧,从今个儿起这孩子的学费由我解决。”
  “那哪行!这不合适吧。”关吴氏连忙谢绝。
  “咋不合适?我供未过门儿的儿媳念书不是理所应当的吗。”
  “你们家也不宽裕呀。再说了,慧明马上就要上中学了,正等着用钱呢。”
  “这我知道,不过好在我们家只有一个孩子,好歹也能供得起。往后我们家的开销再节省点儿,你女儿的学费怎么也能挤出来。”
  “哎呀!亲家,那可得谢谢你啦。”关吴氏一边说着感激话,一边瞅着女儿,催促道:“闺女,还不快谢谢你公公。”
  关菠萝立刻用袖子擦了擦眼泪,规规矩矩地给何尊才鞠了一个躬,小声说:“谢谢先生!”
  “好啦!孩子,别难过了,明天就去上学吧。”何尊才爱怜地看了看关菠萝,回过身又叮嘱关吴氏:“亲家母,这孩子可是个好苗子啊,怎么也得让她念完私塾啊。”
  “这我知道!这我知道!有你帮衬,我们再也不拦她念书了。”
  在何尊才的资助下,关菠萝一直坚持念到8年,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私塾馆。
  
  4
  勉勉强强地念了8年私塾,16岁的关菠萝终于辍学了。
  由于是个女孩子,农村的重体力活儿干不了,关菠萝只好待在家里帮助母亲带孩子,照看弟弟和妹妹,同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而此时的何慧明早已经离开了村里的私塾馆,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奉天城北惟一一所中学——高家台中学。
  何慧明离开七星山村不久,何尊才因为书教得好,人品也好,经他教的学生全都考入了上一级学校。
  何慧明离开家里第二年,恰逢奉天各中学缺老师,何尊才顺理成章地被调到了高家台中学任教。
  当时,高家台中学设置了公民、国文、英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动物、植物、体育、美术、劳作、生理卫生和童子军等10多门课程。
  刚刚从私塾毕业升入初中的学生,一下子被这么多的课程压得喘不过气儿来,尤其是童子军课程,更是许多学生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一门课程。
  童子军这门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纪律、礼节、操法、结绳、旗语、侦察、救护、炊事和露营等综合训练。
  对于这样的训练,多数学生都能适应,惟独有个叫于纯礼的学生,特别不爱上童子军课。因为,每次上童子军课都要到野外去遭受风吹日晒。
  于纯礼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大地主,家里有三间青砖瓦房和东西厢房,还拥有100多亩良田,一挂马车,光是长工就雇了七八个。
  在这样的家庭长大的于纯礼,从小就娇生惯养,从来没有吃过这样的苦,遭过这样的罪。
  有一天,陈老师又领着学生到野外上炊事、露营训练课。
  已近中午,火辣辣的太阳晒得人都直迷糊,可陈老师还在领着学生训练。这时,于纯礼实在受不了了,粗暴无礼地对陈老师大声说:“行了行了,快下课吧,你要把我们晒死呀?”
  于纯礼说完,正好,还有两个不愿意上童子军课的学生也跟着起哄,你一句我一句地大声吵吵起来:“太好了!太好了!赶紧下课吧,别上了,都晒死人啦。”
  陈老师被这突如其来的起哄搞得措手不及,呆呆地站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这时,谁也没有想到,何慧明霍地站起身来,愤怒地大声说:“你们不愿意上可以马上回去,请不要影响我们。”
  何慧明说完,多数愿意上童子军课的学生也跟着说:“对!你们不愿意上马上回去,别影响我们。”
  于纯礼和那两个学生见自己的无理要求遭到了大伙儿反对,只好不再嚷嚷了。
  回到学校后,陈老师特意找到何尊才,感激地说:“何老师,你生了个好儿子。今天要不是何慧明支持我,我的课都没法上了……”
  何慧明在高家台中学毕业后,再次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奉天省立第三高中。
  何慧明进入高中后,学习成绩仍然排在全年级的前几名。不仅如此,学校每次搞公益活动,他都是一次不落地积极参加。
  有一次,学校搞完赈灾活动后,一个与何慧明非常要好的同学王振生羡慕地说:“慧明,我看你心地特别善良,为人挺仗义的,而且还有正义感,今后我得好好向你学习。”
  何慧明听完,笑着说:“我们锡伯族就是这个性格,生来就耿直豪爽,看见不合理的事儿就爱打抱不平。”
  其实,王振生的性格秉性与何慧明十分相像。二人自从到高中认识以来,志趣相投,无话不说,很快就成为知己。
  几天后的一个晚上,吃完晚饭,王振生约何慧明来到了离学校不远的一个公园散步。二人走到公园东面的一个湖边,见这里挺清净的,就坐了下来。
  开始,两个人坐在湖边你一句我一句都是在唠闲嗑。唠了一会儿闲嗑,王振生话题一转,突然问了一句:“慧明,我手里有几本好书,你想不想看?”
  “什么好书?”何慧明一听,很感兴趣。
  “你真想看?”
  “当然。”
  “那你得答应我一个条件。”
  “什么条件?”
  “保密。”
  “保密!看书还得保密?真有意思。”何慧明有些莫名其妙。
  “真的,看书也要保密。不然,要是让人知道了是要杀头的。”王振生表情严肃地说。
  “到底是什么书?这么严重?”
  王振生见何慧明一脸茫然,进一步解释:“这些书告诉穷苦大众自己当家作主,求翻身,求解放,是宣传革命道理的书。”
  “还有这样的好书?我倒真想看看。”听完王振生的解释,何慧明顿时来了精神。
  “那好!你要是真能保密,我就借给你看。”
  “我肯定保密。”
  “一言为定?”
  “一言为定。”
  从此以后,何慧明开始秘密地从王振生手里借阅《共产党宣言》《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共产主义ABC》《向导》等一些革命进步书籍和刊物,如饥似渴地学习阅读。
  久而久之,在王振生的影响和培养下,何慧明的思想觉悟有了很大提高,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根本转变。
  1926年,何慧明秘密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从此以后,何慧明开始正式投身于革命运动。
  第二年,在王振生的培养下,何慧明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5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转眼之间,何慧明和关菠萝都到了结婚的年龄。
  1927年秋天的一个早晨,辽河两岸艳阳高照,花红柳绿,鸟啼莺鸣,微风拂煦。
  七星山村何尊才家里,张灯结彩,喜气洋洋。
  这一天,是何慧明和关菠萝永远难忘的日子。在一片喜庆的气氛中,何慧明、关菠萝结婚典礼正在热热闹闹地举行。
  上午9点,司仪高声唱道:“宝鼎银烛闪银光,鸾凤和鸣日月长;两姓良缘今朝会,请出新人同拜堂。”
  司仪唱完,何慧明和关菠萝一前一后跟着领生⑦领奶⑧缓缓地走到喜堂前站在了一起。
  新郎、新娘刚一出场,立刻引来满堂宾客一阵啧啧的赞叹声。
  已满22岁的何慧明,因为一直在外读书,平时很少跟乡亲们见面,不少人对他都已经没有什么印象了。
  今天,大伙近距离端详何家这位在省城读书的大公子,这才惊喜地发现,这后生竟然已长成一米八大个儿,长方脸,大背头,高鼻梁,眼睛不大却格外有神。尤其是何慧明身穿崭新的灰色长袍,外面套着一件青色对襟缎子马褂,更显得仪表堂堂,英俊潇洒,容光焕发。
  再细看新娘,23岁的关菠萝也已出落成清秀俊美的大姑娘。
  远观,关菠萝一米七五的苗条身段,身穿红色凤尾长裙,外面罩一件粉色锦缎小褂,亭亭玉立,妩媚多姿,光彩照人。
  近瞧,面庞白皙皎洁,高挺的鼻梁,美丽有神的丹凤眼,乌黑发亮的秀发在脑后盘成隆起的鬏髻,显得更加丰姿绰约,楚楚动人,别有风韵。
  在众人羡慕的目光注视下,司仪从灯斗中取出红木尺,从何慧明的脚跟量到头顶,大声说:“天长。”
  又从关菠萝的头顶量到脚跟,高声道:“地久。”
  量完,站起身来,又唱:“夫妻恩爱,天长地久。”
  接着,司仪把红木尺放回灯斗,又从灯斗中取出剪刀,在何慧明、关菠萝的眉毛前各虚剪一刀,唱道:“夫妻齐眉,白头偕老。”
  唱完,司仪把剪刀放回灯斗,再从灯斗中取出铜锁,在何慧明、关菠萝两个人的腰间扣上锁弓,又大声唱:“顺言顺耳,和睦相称。”接着又高声唱道:“新郎、新娘面朝前。”
  司仪唱完,何慧明、关菠萝按照司仪的指令,向后转身,面向大门。“一拜天地,跪。”话音刚落,何慧明、关菠萝两人就跪在了蒲草垫上。
  司仪接着唱:“一叩首,二叩首,三叩首,起。”
  何慧明、关菠萝从蒲草垫上站了起来。
  司仪又唱:“新郎、新娘面朝内。”
  领生、领奶扶着何慧明、关菠萝,转身面朝厅头。
  司仪唱道:“二拜高堂,一叩首,二叩首,三叩首,起。”
  领生、领奶扶起何慧明、关菠萝站了起来,二人面对面地站着。
  司仪又接着唱:“夫妻对拜,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送入洞房……”
  领生在前引路,何慧明抱着灯斗,领奶扶着关菠萝跟在何慧明身后,缓缓向洞房走去。进入洞房,何慧明、关菠萝肩并肩坐在了炕沿上。领奶把一个茶杯里的糖水倒入另一个茶杯的茶水里,然后将两杯相互交融的糖茶水端到何慧明、关菠萝跟前,大声唱道:“糖伴蜜,蜜伴糖,夫妻吃了甜蜜糖,生子必是状元郎。”
  何慧明左手接茶杯,关菠萝右手接茶杯,两人交杯喝完糖茶水,领生、领奶退出了洞房……
  关菠萝和何慧明结婚的这一年,正好是中共满洲省委刚刚成立。
  
  6
  1927年仲秋,阳光明媚,天空高爽。
  辽河两岸满目金黄,玉米、谷子、大豆、高粱长势喜人,到处呈现出一派繁锦如烟,金色酴醾的丰收景象。
  在这花果飘香的季节,一天下午,一列火车驶出哈尔滨车站,在长满玉米、大豆、高粱的东北平原风驰电掣般地向南疾驰。
  2点刚过,列车缓缓地驶入了奉天北站。
  列车停稳后,从各节车厢走下来的旅客迅速汇成一股人流,蜂拥向站台外走去。
  在摩肩接踵的人群中,一位风流倜傥的中年男子右臂挽着一位身材苗条的少妇,不慌不忙地跟着旅客人流走出了车站检票口。
  二人出了车站,前后看看没人盯梢,男的径直奔车站广场东北角的一个报亭走来,女的朝报亭旁边不远处的一个烟摊走去。
  按照事先约定,奉天城内的地下党员何慧明和于培珍假扮成夫妇佯装接站,早早地来到接头地点报亭内等候陈为人的到来。
  刚下火车的中年男子信步来到报亭前,站了一会儿,点燃一支香烟,悠然地吸了起来。
  何慧明和于培珍本以为这个吸烟男子就是陈为人,心里一阵惊喜,急切地等着跟这个陌生人对暗号。可是,等了一会儿,这个人站在报亭前只是一个劲儿大口大口地吸烟,就是不说话。
  何慧明和于培珍坐在报亭里好生纳闷,更加警觉起来,这才仔细地打量起这个吸烟的陌生人。
  乍一看这个陌生人,大高个儿,身穿灰布长衫,一副商人打扮。细瞧面庞,看上去像是30左右岁,鸭蛋脸,小平头,高额隆鼻,不胖不瘦,面色稍显苍白,一双浓眉大眼炯炯有神。
  看着这个面生的商人,于培珍有些沉不住气了,站起身走到何慧明跟前,小声说:“看年龄应该是这个人,可他咋不对暗号呢?”
  “别急!再等等。”何慧明说完,向于培珍一摆手,示意她坐下耐心等待。
  于培珍刚坐下,吸烟男子又狠狠地吸了几口,四下张望了一下,突然将烟头一掐,走到报亭窗口前,漫不经心地小声问:“有当天的报纸吗?”
  “没有,都卖光了。”何慧明和于培珍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
  “哦!不买了。”吸烟男子说完,转身就要离开。
  “等等!我们特意给你留了一份。”
  何慧明对完最后一句暗号,吸烟男子立刻停住了脚步,回过身朝何慧明微笑着点了点头。
  何慧明急忙走出报亭,来到陈为人跟前,压低声音激动地说:“陈书记,可算把你盼来了。”
  “你叫何慧明?”
  “对!我就是奉天城的地下党何慧明。嫂夫人呢,她咋没来?”
  “她在那边。”陈为人向报亭旁边的烟摊摆了摆手,韩惠英这才快步走了过来。
  四人见面后,于培珍叫来两辆人力车,陈为人和韩惠英坐进第二辆人力车,跟在何慧明和于培珍乘坐的人力车后面,飞快地向火车站附近的北市场驶去。
  陈为人受党中央指派,来到东北的最北部城市哈尔滨组建完满洲省委,为便于开展工作,决定将省委机关设在奉天。
  几天前,奉天党组织得知新任省委书记陈为人要来,就立刻安排何慧明在北市场福安里租了一栋坐北朝南的四间硬山式青砖瓦房,作为陈为人和韩惠英夫妻的临时住处。
  奉天的北市场始建于公元1636年,是清太宗皇太极兴建的清朝第一个皇家寺庙皇寺,从此大清朝第一个庙会市场在此发端。
  北市场已有290多年的悠久历史,素有“东北第一市”之称,可与北京的天桥、天津的三不管、南京的夫子庙、上海的城隍庙相媲美。
  这个闻名全国的杂八地,灯红酒绿,繁华热闹,五行八作,应有尽有,是黄内外各色人等及各种商品杂凑的聚合之处。
  商行、客栈、饭馆、茶社、银行、药房、赌场、妓院、丝房、染坊、戏院、大烟馆、电影院、理发馆、照相馆、洗澡堂、点心铺、电信铺、当铺、花会、邮局、油漆店、修表店、戏衣庄、服装店、金店、放款店、钟表店应有尽有。
  说书的、唱戏的、唱大鼓的、说相声的、练武术的、摔跤的、变戏法的、耍猴的、算命的、相面的、说双簧的、唱二人转的、修脚的、拔牙的、点痦子的、打把式卖艺的、卖野药的一应俱全。
  烟酒批发、露天杂耍、车行、船行、店铺行、脚行、衙役行、金匠、银匠、铜匠、铁匠、锡匠、木匠、瓦匠、石匠等等,林立相环,样样不缺。
  省委机关设在这里,与三教九流混居一处,既有利于隐蔽自己,又便于秘密开展工作。
  虽然陈为人在北市场很快落了脚,可因为他是中共满洲省委第一届临时委员会书记,对外没有公开职业,要想开展党的地下工作,在社会上活动很不方便。尤其他和韩惠英妻子又都是外地人,警察经常查户口,每次盘问时他们都操着南方口音,因此险些暴露了真实身份。
  为掩人耳目,确保省委领导的安全,按照党组织安排,何慧明通过一个朋友,在奉天烟草公司给陈为人找了一份工作。从此以后,陈为人对外的公开身份就是烟草公司的“帮办”。
  自从陈为人到烟草公司上班,不了解底细的人都被蒙骗了过去,真的以为这个新来的年轻人是烟草公司从南方请来的“帮办”。每次再遇到警察上门查户口时,陈为人和妻子韩惠英都可以轻而易举顺利地搪塞过去,再也没遇到什么麻烦。
  有了合法身份作掩护,在白色恐怖的凶险环境中,陈为人带领省委一班人,全力投入到领导满洲工农革命运动中。
  一天晚上,何慧明、于培珍、杨坚、韩惠英、吴丽石、刘子岐、饶漱石、廖如愿、李正蔚、李文玉、王立功、杨靖宇、杨志云等10多位党团组织负责人,接到满洲省委的紧急通知,分别从哈尔滨、抚顺、本溪、鞍山、安东、大连等城市秘密来到奉天陈为人的住处。
  这是满洲省委书记陈为人紧急召开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会议,这次会议研究的主要议题是:在东北地区进一步大规模发展党的组织,开展工人运动、农运工作和反日斗争。
  何慧明、于培珍、杨坚、韩惠英、吴丽石、刘子岐、饶漱石、廖如愿、李正蔚、李文玉、王立功、杨靖宇、杨志云等人汇报完各地的近期工作,陈为人做了简短的总结讲话后,对下一步的工作做了明确指示:
  
  同志们,前一时期通过你们开拓性的艰苦工作,东北党组织很快有了新的发展,目前党员人数已经迅速增加到270多人。
  我们下一步的工作,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具体做法是:
  工人运动应该在北满地区迅速开展,主要以中东路、吉长铁路、哈尔滨城市的工人为主。
  奉天的工作重心是,以兵工厂、奉海路、京奉路为重点开展工作。
  抚顺、本溪、鞍山的工作重心是,主要侧重于发动煤矿矿工与敌人作斗争。
  大连的工作重心是,仍然以南满铁路为重点开展工人运动。
  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的是,下一步大连地区的党组织要与安东、营口等地的党组织遥相呼应,尤其要注重在码头、油房、电气等行业领导工人与敌人进行斗争。
  与此同时,奉北、延边、台安等地的农民运动也不能松劲儿,还要继续扎扎实实地深入开展,进一步扩大党组织在农村的影响……
  
  参加会议的干部一边聚精会神地倾听陈为人布置任务,一边静静地思考着。
  这次会议之后,原先在东北各地分散存在、独立活动和缺少联系的党组织,立刻变成了在中共满洲省委统一指挥下,团结一心、相互配合、有机联系的战斗整体,城市工人运动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乡下农民运动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东北地区党的工作进入了一个历史新时期。
  为更好地开展党的新时期的地下工作,鉴于东北地区党的干部特别缺少,尤其是中共高级领导骨干更是凤毛麟角这个实际情况,培养党的干部就成了满洲省委的又一项重要工作。
  1927年秋,满洲省委举办了第一期农运干部训练班,开始培养大批农运骨干。这个时候,先期进入中共满洲团省委机关的地下党员何慧明,作为中共满洲党组织的早期地工干部,早已是省委机关一名优秀的地下党骨干。
  这次何慧明在第一期农运干部训练班毕业后,很快又成为一名优秀的农运骨干,一直跟随满洲党团省委领导并肩作战,秘密地执行发展党团员和培养干部的艰巨任务。
  在与陈为人书记一起工作期间,何慧明心里非常清楚,北市场这个杂八地虽然便于省委机关隐蔽,但同时又是一个人多眼杂和警察、日伪特务经常出没的地方。
  省委机关长期在这里办公,如不做好严密的防范工作,稍有不慎,迟早是要被警察、特务发现的。
  一天中午,何慧明向陈为人汇报完奉北地区的农运工作,又想起了憋在心里很久的一个打算:“陈书记,有件事情我一直在担心,你和嫂夫人总这么租房不是长久之计。最好把省委机关变成个人住宅才会更加安全,这样再遇到警察查户口时就更好应付了。”
  其实,29岁的陈为人早已是一名沉稳精明、成熟老练、经验丰富的老地下党了,自从来到奉天后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没想到,比他小6岁的何慧明考虑问题也这么周到细致,跟他想到一块了,心里暗自佩服。
  何慧明说完,陈为人赞许地追问一句:“说说看,怎么才能变成个人住宅?”
  “我想让妻子关菠萝也加入咱们这个组织,等时机成熟了让她搬到城里来住,我们两口子是当地人做房东,你和嫂夫人是外地人租我们的房子住,这样省委机关就可以搬到我们家里办公了,再也不用这么天天提心吊胆了。”
  “好啊!这么做可是万无一失,不会引起任何人怀疑。好!从现在起,培养关菠萝的任务就交给你了,有朝一日让她也加入党组织,跟我们一起并肩战斗。”
  在得到陈为人书记批准后,何慧明立刻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妻子关菠萝。每次在学校休礼拜时回到乡下家里,经常给黄菠萝讲一些革命道理和南方农民打土豪、分田地的故事。
  关菠萝是一名足不出户的农村妇女,常年生活在消息闭塞的农村,听完何慧明讲述的这些自己闻所未闻的故事,觉得特别新鲜和刺激,内心十分向往外面的生活。
  一天晚上,熄灯以后,关菠萝和何慧明一时半会儿睡不着,关菠萝又让何慧明给她讲一些新鲜有趣的故事。
  何慧明想了想,问关菠萝:“孙中山这个人你听说过吧?”
  关菠萝答:“听说过。孙中山起革命,推倒‘前清’。不就是推翻清王朝的那个人嘛。”
  “那好,我就给你讲讲孙中山的故事。”
  何慧明说完,清了清嗓子,慢慢讲道:“孙中山提出的‘平均地权’新主张,在中国早晚是要实现的。”
  “平均地权是啥意思?”黄菠萝一时不解,问了一句。
  “就是废除旧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搞‘打土豪、分田地’运动,实现耕者有其田。”
  “‘打土豪、分田地’是咋回事儿?”。
  “就是把地主老财的房子和田地分给穷人。眼下,在湖南、湖北、江西和广东等一些地方,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运动,有些地主老财已经被推翻了,那里的穷人家家户户都分到了房子和田地,已经过上了自己当家作主的好日子。”
  关菠萝听到这,更加感兴趣了,又问:“天底下真有这样的好事儿?”
  何慧明认真地回答:“真有。”接着叹了一口气,说:“可现在我们这里的老百姓根本没有认识到这些,他们认为给地主老财扛活、交地租是天经地义的。你说,咱们这的老百姓该是多么愚昧无知?”
  “可不是咋地。”关菠萝答完,又好奇地问:“唉!慧明,你一个学生怎么知道这么多的新鲜事儿?”
  为保守组织机密,何慧明心里暗暗在想,时机不成熟,还不能对妻子说实话。想到这,只好漫不经心地回答:“我是从报纸上知道的。”
  “哦!原来是这样。”此时,何慧明正在奉天城读高中,他早已秘密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关菠萝对此毫不知情。
  因为,党组织保密纪律严格要求,不论是团员还是党员,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上不能告诉父母,下不能告诉妻子、儿女。
  何慧明加入党组织以后,对党的主张和革命道理了解得越来越多,只是关菠萝一直被蒙在鼓里。
  每逢星期礼拜,何慧明就从学校回到家里与妻子团聚。回到家后,每天晚上都给关菠萝讲革命故事,关菠萝越听越爱听,深深地被这些革命故事吸引住了。
  有一天吃罢晚饭,关菠萝又想起了南方“打土豪、分田地”的事儿,随口问道:“慧明!下次你再回来把那些革命故事书带回来几本行不?我想看看南方是怎么‘打土豪、分田地’的。”
  何慧明一听暗自高兴,这正是自己求之不得的。看来,妻子的思想还真发生了变化。可为了慎重起见,何慧明还是试探着问:“你也爱看?”
  “爱看。”
  “那好,下次回家我保证带给你看……”
  在何慧明有意识的精心培养下,1927年10月,经何慧明和于培珍介绍,关菠萝秘密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从此以后,何慧明和关菠萝夫妻双双开始了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革命生涯。
  关菠萝加入团组织不久,根据革命斗争需要,中共满洲省委急需一名政治上可靠的女同志来机关做掩护工作。
  几天后,经满洲省委领导研究决定:正式将关菠萝从奉北⑨七星山村调到奉天城内北市场福安里陈为人、韩惠英的住处,以家庭主妇的身份,专门掩护省委机关。而此时的何慧明已经被委以重任,担任省委特派员,肩负着开展奉天农村的农运工作。从此以后,何慧明、关菠萝夫妻就成了福安里四间青砖瓦房的房东,陈为人、韩惠英就是租住他们房子的房客。
  
  7
  关菠萝来到省委机关不久,一天晚上,省委书记陈为人专门找关菠萝谈话:“关菠萝同志,现在你已是一名正式的中共地工人员了。为安全保密,便于工作,从今以后你不能再叫关菠萝这个真名了,应该起一个化名。你看,起个什么名字好?”
  关菠萝听完,沉思一会儿,脱口说道:“我看就叫我的乳名儿吧。”
  “你乳名儿叫啥?”
  “黄菠萝。”
  “这是个树名儿,为啥叫这个名字?”
  一听陈为人不明白自己乳名的含义,关菠萝详细地解释说:“黄菠萝是一种耐旱、抗寒的珍贵稀有树木,在什么恶劣的环境下都能生长。它光滑的灰褐色树皮有清热解毒、利胆燥湿的药用功效,它柔软桔黄色的材质可用来制作高级家具,它造型含而不露,超凡脱俗,寓意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文化底蕴。我额聂给我起这个名字,就是希望我像黄菠萝那样,无论走到哪都能适应任何环境。”
  “哦!是这么回事儿,没想到你母亲真会起名儿。我看这个乳名挺好,谁听了都想不到是个人名儿。从今以后,你的化名就叫黄菠萝吧。”关菠萝解释完,陈为人立刻表示同意。
  从那一天起,陈为人与关菠萝谈完话以后,关菠萝就不再使用原来的真实姓名,正式使用化名“黄菠萝”。
  几天后,按照地下党组织要求,何慧明也正式改名换姓,正式使用化名“王增田”。
  一个月后,王增田被推选为中共满洲团省委组织委员,担负着领导东北青年工作的重任。
  为应付险恶的白色恐怖形势,防止敌人发现团组织的办公地点,中共满洲团省委机关也在不断地变换住处,也需要女同志来做掩护机关工作。
  按照党组织安排,王增田、黄菠萝夫妻接到掩护团省委机关这项新任务后,马上离开省委机关,立刻跟随团省委机关搬到了奉天城西工业区六马路安宁里居住。从这时起,团省委机关就秘密地正式设在王增田和黄菠萝居住在安宁里的三间平房家里。
  为便于开展地下工作,掩人耳目,麻痹外人,团省委机关对外名义上仍是王增田、黄菠萝夫妻的私人住宅,实际上就是团省委机关。
  黄菠萝以家庭主妇的身份留守机关做掩护工作,同时负责给团省委机关的同志做饭。
  有时同志们开会,她就坐在大门口假装织毛衣给放风;有时团省委领导不在家,她还负责接待各地来接头的地下交通员,转达团省委领导的指示。
  当时,中共地下党的保密纪律非常严格。团省委书记张任光知道,黄菠萝是一名刚加入团组织不久的新团员,又是从乡下刚进城的农村妇女,生怕她工作没有经验,一时疏忽大意而耽误大事。
  为此,黄菠萝刚到团省委机关的第二天,张任光书记就找黄菠萝作了一次非常严肃的谈话:“黄菠萝同志,这里的环境非常复杂和险恶,跟你在农村老家大不一样。从今以后,没有我的允许,你不许私自外出,不许到别人家串门,不许和陌生人接触。外出办事要请假,一切行动都要听从组织安排。”
  “好!我知道了。”自从张任光跟黄菠萝谈完话后,黄菠萝生怕出事儿,影响组织,说话办事儿处处小心谨慎。
  为安全起见,她干脆哪也不去,整天待在家里,不出大门一步。
  黄菠萝来到团省委机关后,组织上分配她的任务,每次都完成得很好。时间长了,团省委领导见黄菠萝忠实可靠,不仅能够严格遵守党的地下工作纪律,而且还能保守组织秘密。从此以后,张任光书记开始经常让黄菠萝参加各种会议。
  在奉天工作期间,黄菠萝一直与省委书记陈为人和张任光、刘子岐、饶漱石三位团省委书记经常接触,一起工作。很快,黄菠萝从这些中共高级干部身上学到了不少宝贵的对敌斗争经验、高超的领导艺术和工作方法。
  有一次,陈为人在团省委机关开完会,对黄菠萝、王增田、于培珍、韩惠芝和李玉兰等人说:“来,你们过来,我给你们讲讲做地下工作的经验和方法。”
  “太好了!陈书记,我们一直想让你讲,但知道你工作忙不好意思开口。”黄菠萝、于培珍几名团干部一听陈为人要给她们讲课,顿时心里都特别高兴,一下子把陈为人围在了中间。
  “好!今天我就给你们讲讲如何应付敌人盘查和做好外围工作的方法和技巧。”陈为人见大伙兴趣很浓,就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
  作为一名地工人员,必须要学会应付敌人盘查。我的经验是,不管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如果遇到敌人盘查,首先要做到别害怕,别紧张,沉着应对。只有不害怕,不紧张,你才能镇定自然,才能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只有这样,才能逃过敌人的眼睛。否则,遇到敌人盘查,你越是害怕,就越紧张。一旦这样,别说你是地工人员,哪怕你是一名普通老百姓,敌人也会对你起疑心的。
  讲到这,陈为人呷了一口水,看了看大伙,继续介绍自己总结的成功经验。
  做好外围工作,一要胆大心细,二要见机行事。比如说在散发传单、传递情报时,先要观察好周围的环境,看有没有人在注意你。如果没有,就要看准时机,然后果断行事。再有,在公共场合,千万不能暴露自己的身份。
  再比如,拿我来说,我是南方人,有爱吃辣椒的习惯。为了隐蔽自己,我在外面餐馆吃饭时,从来不点有辣椒的菜。在你们东北,我一张口说话,就会让人听出来不是本地人。所以,在公众场合,我能不说话时尽量不说话。
  再有,每到一个地方,衣食住行,都随你们东北人的生活习惯。只有这样,才能不会轻易地被别人看出自己是外地人。还有,见机行事,就要根据场合、地点和人员,灵活处理突发事件。比如,两个人到公园接头,防止特务跟踪搜查怎没办?
  如果是两个男地工人员,就要事先编好充足的理由。为什么到公园来?自己是干什么工作的?在哪工作?等等。只有这样,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遇到敌人盘查,才能对答如流,不会引起怀疑,顺利脱身。如果是一男一女两名地工人员接头,就更好应付了。一旦遇到特务盘查,两个人可以假扮夫妻或情人约会,故意做出拥抱或接吻的亲昵动作来麻痹敌人……
  陈为人讲完,看了一眼黄菠萝,接着说,在这方面,黄菠萝最有优势。一是她和王增田外出执行任务,不用特意假扮夫妻,别人根本就不会怀疑;二是她长得不像城里人,一看就是农村妇女,更不会引起敌人注意;三是她胆大心细,做事稳重,这是我们地工人员最难得的长处。
  的确,在奉天工作的日子里,黄菠萝一直在中共满洲党团省委领导身边工作,经常与陈为人、张任光、刘子岐、饶漱石等几位党团省委书记打交道。在这些党的高级干部的耳濡目染熏陶下,渐渐地积累了丰富的对敌斗争经验和方法,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磨练成了一名中共高级地工。
  由于黄菠萝利用女同志的特殊身份,加上工作细心,警惕性高,每次都把掩护工作做得万无一失,团省委机关从未暴露过,更没有发生过问题。
  一次,已担任满洲省委组织部长兼农运工作部部长的吴丽石,召集省委秘书李文玉、团省委秘书廖如愿、奉天市委书记杨坚、奉天迫击炮厂的地下党员李正蔚和王立功等人,急于研究一项重要工作,苦于一时找不到适合隐蔽的开会地点,经过请示满洲省委领导同意,决定在团省委机关——黄菠萝和王增田的家里开会研究工作。
  盛夏的一天,和风如羽,碧空如洗,几朵白云为古老的奉天城平添了几分灵动。
  临近中午,奉天古城在赤日照射下,到处都散发着灼人的气浪。
  在北市场的大街小巷,南来北往的人们不顾炎热炙烤,依然行走在人头攒动的街头忙碌着各自的事情。
  这天中午,黄菠萝早早就收拾好了屋子,等待同志们的到来。
  下午3点刚过,吴丽石、李文玉、廖如愿、杨坚、李正蔚、王立功等人陆陆续续来到了黄菠萝家里。人到齐后,黄菠萝照例像往常一样,拿个小板凳,坐在院子里一边织毛衣,一边给同志们望风,观察院子外面的动静。
  会议刚开不一会儿,突然,大门外响起一阵咚咚的敲门声。
  黄菠萝一手攥着毛线球,一手拎着刚织好的半件毛衣,快步来到大门口,镇定自若地问:“谁呀?”
  大门外先是传来一阵急促的咳嗽声,接着有人答话:“求您行行好,给点儿吃的吧。”
  黄菠萝机警地悄悄扒着门缝往外一看,是个要饭的老太太。随口答应:“大娘!您等着,我这就去给您拿。”
  黄菠萝进屋后,在屋里开会的几个人正在假装打麻将,所有人的目光一下子投向黄菠萝。吴丽石表情严肃地紧盯着黄菠萝,急切地问:“有情况吗?”
  “没事儿,是个要饭的。”黄菠萝向吴丽石、李文玉、廖如愿等人点点头儿,示意大伙继续开会。说完,来到外屋顺手从碗架柜里拿起两个玉米面大饼子,向大门口走去,麻溜打开大门,把要饭的老太太打发走了。

上一篇:女兵来了

下一篇:走下将军石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