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想当演奏家的巴雨特》是作家钟素艳新近出版的儿童长篇小说。本书入选了2021年辽宁省作家协会定点深入生活扶持项目、2023年辽宁省文艺精品创作生产专项资金扶持项目、小布老虎“好孩子”书系、2024年辽宁省“绿书签行动”主题图书推荐书目,用“有温度的中国故事有梦想的中国童年”这个标准来界定它,确实不虚。
该书讲述了与爷爷生活在太子河北岸蒙古族高丽寨村的少年巴雨特,在小学毕业之际暑假里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如了解与洞悉当下儿童成长的一个有效窗口,反映了在社会变革之中个人的成长路径与心路历程,折射出少数民族生活状态的真实镜像。从年龄上来说,主人公巴雨特处于从童年向少年成长过渡的关键时期;从认知上来说,巴雨特从一个单纯的学童视角,逐渐转向更为开阔的成人世界;从自然资源来说,少数民族地区青山绿水的生态环境和纯朴善良的民风民俗,正走在“传播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赞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美”的宽广道路上;从社会背景来说,太子河北岸的蒙古族村落高丽寨村与南岸汉族居多的冮官屯村两校合并到西大窑镇中心小学,表面上看代表着教育资源的整合,实则是民族大团结在现今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因此,这注定是一部承载着重大历史意义、再现现实图景的优秀作品。“一条河,一座山,少年悠扬的马头琴声萦绕其间,迎接回乡的人。这里有巴雨特想当演奏家的梦想,也有一群人扎根故土,建设美丽乡村的心愿。”这是书的封底上的一段话,也是这部小说创作的主旨所在。事实证明,这部小说如一支温暖、悠扬的马头琴曲,弹奏出立意深远、主题鲜明、风格独特的动人旋律。
这是一部儿童成长之作。直观地看,小说以学习成绩平平的留守儿童巴雨特与学霸苗壮壮化“敌”为友的故事为主线,耐心、细致地为读者构建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孩童世界和成长时空。但要着重指出的是,这里的“成长”一词是宏观的,不仅指孩子们身材的增高、时光的流逝,而且还指他们思想的成熟、品德的养成,是一种多层次、全方位的身心成长概念。小说并没有惊心动魄的大事发生,但整体构架稳固、扎实,情感丰沛、饱满,细节生动、传神,为小说的完善与丰富起到了渲染、美化、助推的积极作用。
这是一部现实“回归”之作。如果说小说以巴雨特与苗壮壮的关系演进为主线,那么在呼伦贝尔“草原之星”拉琴、跳舞的父母在书尾出场,他们马上要去“蒙古大营”上班便可以算作副线了。但恰恰是这条副线,紧扣了生活“回归”的主题和文学“还乡”的重要命题。在现实条件下,文学赋能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使作家主动地参与其中,精准地反应出特殊时期的时代变迁、思想变化与乡土情怀之间内在联系和必然关系。这正是该小说所要表达的重要意义所在。
这是一部民族团结的“融合”之作。小说以蒙古族人物为主人公,并把蒙、汉的历史、地理、故事与传说等等巧妙地穿插其中或作为讲述的背景,使小说的发生与发展更有历史的厚重感、纵深感。作品中蒙古族民俗、民谚的运用,也为作品营造了陌生、新鲜的感受,语言的陌生化、异质化带来的阅读体验也是极为珍贵的。从另一个意义上,这种“蒙汉一家亲”选材的别样书写,为传播、弘扬少数民族文化以及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保留和传承,均做出了切实的贡献。
这是一部追求理想之作。巴雨特刻苦学习马头琴,从孩子的角度来说是要做给苗壮壮看。因为苗壮壮的理想是当科学家,巴雨特学琴的动力是为了找回尊严。“你学习好又怎么样?我还会拉琴呢!你想当科学家,我还想当演奏家呢!应该让你见识见识,别瞧不起人!”他勤奋、执着,是为了成就这样的理想。另外,巴雨特要“去草原度假”也是他的理想。但他的这一理想并非单纯的渴望诗和远方,而是表明了留守儿童对母爱及亲情的无限思念。那么,作为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或新时代农民应该如何应对生存现状?固守田园与乡村振兴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他们以实际行动给出了正确答案——他们将个人理想与当下现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是“顺应”时局的自然而然的行为,又是主动“突围”的思想结出的丰硕果实。显然,他们与努力提振经济、开发特色旅游的山寨的发展思路同频共振,拔地而起的“蒙古大营”成为巴雨特及像他父母一样的蒙汉人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共同理想。
这是一部抒情、唯美之作,是一支童年生活的风情画,更是一曲乡村发展与振兴的民族和谐之歌。小说主题和场景的设计,既浪漫又符合孩子日常生活的实际。作品如清新、明丽的自然之声,基调始终是明媚的、优美的,一片乌云也没有——即便有,也是夏日午后的太阳雨,很快就落下,很快就晴了。亦如孩子们的世界,笑是真笑,哭是真哭,却永远吹送着清新之风。从前,巴雨特的孤单甚至孤独无处不在,不管是他帮助爷爷放牧,还是把大肚皮的绿冠儿蝈蝈作为宝贝朋友。但是,慢慢地,在割草、与爷爷去东沟放羊或与众人相处的过程中,他的生活能力得到了锻炼,主人翁责任感极大地增强。他在树林里捡拾枯枝时遇到蛇,想找些野果子给爷爷吃时不小心被挂在树枝上却能忍痛自救,表现了他的勇敢、智慧以及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取回苗壮壮家的鸭子丢在沙洲上的蛋,陪伴苗壮壮练习跑步,把心爱的蝈蝈送给陌生的、哭着要买的小朋友,表现了他的善解人意、乐于助人;用桦树皮给苗壮壮写信、和小伙伴一起去燕州城看流星雨,表现了他追求新鲜、美好生活的生命状态。而养蜂人的出现,让他懂得互相帮助的重要性,懂得了每个蜂(或人)都是不可或缺的,懂得了感恩与热爱。凡此种种,在作品中呈现出来的行为、品质与思想、意识,如城堡坚固,如清溪潺潺,既古老又新鲜,既恒久又昂扬。这正是该作品的可取与可贵之处。
今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给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之江小学同学们的回信中提出殷切希望:“希望同学们树立远大志向,珍惜美好时光,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争做爱党爱国、自立自强、奋发向上的新时代好少年,努力成长为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家如何呈现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过程,如何重塑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形象、典型意义的影像,如何书写波澜壮阔的伟大时代,这部小说或许是一个有益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