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龙飞凤舞的梦想
来源:辽宁作家网 | 作者:李延国  时间: 2022-11-11

​  龙凤,位于抚顺矿区的东部,因昔日高大、造型独特的龙凤矿竖井楼为国内外所熟知。

  龙凤矿工业广场的南部属于长白山系余脉龙岗山脉,境内有海新河、东洲河和浑河,被蜿蜒曲折的茨山环绕。有茨沟、马蹄沟今锦山街、夜海沟三条沟塘子,分布三块矿工、家属住宅区,构成了龙凤独特的地形、地貌。

  两百多年前,在龙凤茨沟南山只有零散几户人家从事农业生产。在沟坎中种植萝卜,村屯取名叫萝卜坎,后演变为龙扒坎、龙补坎和龙凤坎。最被人接受的一个传说是:有一个猎户一日在南山见有蛇与公鸡争斗,似龙飞凤舞。猎人将这种景象告诉村民,大家认为此景吉祥,故将村屯改为龙凤。这个美丽的传说表达龙凤先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917年5月,商人张慎修在今天龙凤矿竖井楼附近开凿斜井,取名龙凤坑,寄托了美好愿望。龙凤坑刚刚出煤,便被满铁抚顺炭矿霸占。

  “九沟十八叉,处处有人家。”这是伪时期形容抚顺东部矿区居住的状况。龙凤的三条沟只有十几栋臭油房,低矮空间狭小。从1940年开始,大量山东、河北、河南籍农民、小手工业者等来到龙凤。招募劳工涌入,在茨沟、马蹄沟、夜海沟、东山搭设席棚子、臭油房,甚至住到井口、澡堂子。没有任何的公共设施,污水、粪便横流,犹如人间地狱。单身矿工住在大房子,七十多人挤在一起,上下班受到把头监视。就像歌谣唱那样:“屋子塌、屋子漏,臭虫咬真难受。晚上打滚白天累,有苦难言何时休。”

  在龙凤一町目至五町目,也就是后来的员工街,当时是日本龙凤采炭所员工的居住地。那时建设了五十多栋住宅,各种设施齐全。李长新师傅今年已经九十五岁,介绍说这里设施非常好,有暖气、自来水、煤气。但不让中国人居住,连卖菜的中国人进去也需要带袖标。他们给中国矿工盖的大房子都是厢房,低矮、潮湿,夏天热、冬天冷。

  新中国成立后,龙凤矿关心职工生活,在龙凤员工街、锦山街、茨沟、海新街建设了743栋、面积49万平方米的职工住宅,职工住上了有水、有电、有瓦斯的公有住房。

  安居乐业的龙凤广大矿工,怀着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念,留下了载入共和国工业史册的辉煌史诗。国内第一个瓦斯综合利用矿井,锚喷支护技术推广和获得国家金质奖章的二级冶炼精煤,凝聚了龙凤矿工、家属的无私奉献和心血。火红的年代,在煤都抚顺提起龙凤矿,是光荣的代名词。

  煤炭资源枯竭,是所有资源型城市面临的难题。1999年10月,当龙凤矿竖井停止了运转,对于龙凤人来说面临的是艰难抉择,夹杂着无奈。

  进入20世纪90年代,煤炭市场出现“瓶颈”期,企业举步维艰。房屋年久失修,多年没有防水,住户房屋漏水只好用塑料布遮挡。

  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建设了十栋楼、龙虎坡矿工新区,依然不能满足职工住房的需要。几代人共居一室,不得已在屋前屋后盖起偏厦,被群众戏称为耳朵、鼻子。昔日引以为豪的矿工居住区,已变成典型的煤矿棚户区。

  龙凤因煤而兴,因煤而辉煌,又因煤而沉寂。由于矿山停产,瓦斯断供,无疑是雪上加霜。狭窄的街道,为取暖、做饭,又打起了煤坯。

  2004年10月,煤炭部领导到抚顺市调研。听说老部长来了,退休的老工人走出家门,像见到亲人一样想说说心里话。看到老矿工居住的房屋没有供暖设施,使用集体公共厕所有的房屋破败不堪,年久失修的柏油路坑坑洼洼,老部长落泪了自责说当年没把矿工居住的条件改善,让老矿工受苦啦。围观的群众说我们理解国家有困难,只是别忘了我们就行。矿工朴实的语言深深感染着这位老煤炭人。

  随后在龙凤街道召开的地方政府、产权单位和群众代表座谈会上,表示将尽快把调研情况向上级汇报,让党中央、国务院尽快知道矿工居住的真实情况。

  2005年抚顺市政府启动了棚户区改造工程,龙凤街道茨沟最早破土动工,制定了房屋拆迁补偿政策。

  赵玉山是原龙凤矿煤掘进区313队党支部书记,打记事起就住在露天区今东洲区茨沟二街低矮、脏乱的平房里。没有厕所,没有下水,生活赃水倒在门前的土沟里。1962年出生的赵玉山在棚户区长大,又在这里娶妻生子,和父母挤在十几平方米的房子里。

  煤矿上班早,早晨还要点炉子做饭。矿里发放福利煤泥打煤坯,老婆孩子齐上阵,邻里帮忙,弄得手几天洗不干净。最遭罪的是到了冬天,蹲在室外旱厕方便的时候,那滋味简直无法形容。多年的旧房子四面透风,靠煤坯燃烧取暖,有几次不小心炉子倒烟,差点丢了性命。屋漏偏逢连雨天赶上龙凤矿破产,下岗的赵玉山为了生存没少折腾最后到泰和煤矿重新干起老本行,下井采煤。茨沟棚户区改造,赵玉山赶上了第一期工程,当年就搬进了五十多平方米宽敞明亮的新楼房。

  好事还在后头,赵玉山凭借过硬的采煤技术,被提拔当上了副队长。购买了轿车,这是他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退休的老赵,没事开车旅游看看风景,和朋友打点小麻将,日子别提多舒服了。别人劝他在市中心买房子,他说:“茨沟住惯了,人熟为宝。”这是老赵心目中的魅力茨沟。

  龙凤地区棚户区改造共有6647户居民搬进了新居,告别了居住半个世纪的低矮平房。几代人的梦想终于在新世纪到来的时刻实现

  龙凤和它的名字一样,人杰地灵,有不少文人雅士。在龙凤矿工作十八年,矿工出身的抚顺诗人吴连友,在茨沟棚户区生活了二十多年,交了不少矿工朋友。看到茨沟的变化,他感慨万千,退休后经常到茨沟看望老朋友、诗人张理有。张理有住在茨沟南路的一栋楼房里室内装修简洁,客厅挂着画家马明的国画《富贵牡丹》,显示着主人的情趣。

  当年,张理有住在茨沟最里面,靠近传说中的“龙扒坎”山口下的平房。那是在龙凤矿工作了一辈子的父亲留给他的家产,当年能分到这样的房子也不容易。当时不通公交车,每天到工作单位龙凤矿水暖厂要走上半小时的路程。尽管条件艰苦,爱好文学的张理有在陋室里坚持不懈地进行文学创作,写出了反映矿山火热生活的小说、诗歌三百多篇,成为矿山有名的“土作家”。如今棚户区改造上楼了,又逢喜事,在新楼女儿风风光光出嫁。张理有又拿起笔,十几篇诗歌、散文被收入《满乡新枝》等文学作品集,还专门创作了反映棚户区变化的散文《又见桃花开》。

  面对龙凤翻天覆地的变化,张理有感慨地说:“龙凤几代矿工住楼房的梦想在今天终于实现啦。修建了公路,通了公交车,加上基础设施改造,龙凤真地要腾飞了。”党和政府给矿工带来政策,带着历史痕迹的名字兴龙社区、龙腾社区、龙翔社区预示着幸福生活的开始。

  今天,经过棚户区和旧城改造,龙凤地区发生了根本变化。茨沟小区,员工街高层,海新大通道,龙凤再一次以崭新的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龙飞凤舞,龙凤吉祥,龙腾虎跃,几代矿工的梦想变成现实。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