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千山自古多圣贤
来源: | 作者:杨成菊  时间: 2020-04-01
  千山,位于辽宁省中部,距鞍山东南17公里,大部分山体在鞍山境内,另有一小部分位于辽阳境内,因行政区划建制等历史原因,山内外的诸多事物与两个城市都千丝万缕。又因有大小相连山峰九十九座近百,也有说加上附近的首山刚好百座,首山得名就是取千山之首之意,得名另一层含义,因宗教寺庙多处遂以莲花寓意,史称千朵莲花山。
  千山也是宗教人士修行地,其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皆为僧道修行首选,古代文人政客也多有游历于此记录。据《辽阳县志》卷六志千山所云:“辽东名胜首推千山,历来名人词客游踵所至不少留题。所谓无峰不奇,无石不峭,无寺不古,诚定评也。”自然游历之人对历史悠久的五大禅林更是趋之若鹜,龙泉寺因居山中北沟东部,是当时规模较大的一座寺院,就首当其冲,成为当时文人诗客颇为欣赏的最佳读书之地。
  千山龙泉寺、祖越寺、中会寺、香岩寺、大安寺等寺院,在明末清初已经形成较大规模,堪有“五大禅林”的美誉,又在清代以后得到了重修扩建。在此期间与龙泉寺有些历史渊源的、现所保留的历史遗迹多与康熙皇帝、函可禅师、王尔烈等历史名人相关联,正是有了这些详实的历史印记,龙泉寺虽不是最古,确实也成了最具盛名的寺院之一,在鞍山佛教史上奠定了较高地位,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也被广泛流传开来。这些除了给寺院增加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之外,也为研究千山佛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历史依据。
  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内地,目前有文献记载的,最早可查询至公元前2年。隋唐时期,汉传佛教就已经进入鼎盛时期,千山的宗教寺院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形成了天台宗、净土宗、禅宗等独具特色的汉传佛教宗派。到了清代以后,现属鞍山境内的佛事活动也有了些具体记录,使得现所参照的史料记载部分有据可考。其实谈到名山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也必定与一些帝王或宗教文化相佐。
  说起千山的名人轶事,更是存在诸多史实和传说,即使无证可考的也要反复提起,也许随着研究的深入,真能为这些历史典故找到确切出处。一些当地学者也都曾经寻得蛛丝马迹,比如跟唐王和薛礼拴有关的拴马石,与王尔烈相关的木鱼石等等。跟康熙帝有关的历史资料一直很充分,但又说他东巡路过千山,去过五大禅林的五座寺院却是不确切的,也是不可能的,因为这几个寺院虽然都具规模,但相对比较分散,分布在千山的不同沟壑之中,想一并走到完全没有可能。去过龙泉寺和祖越寺却是历史史实,其它寺院是跟这两个相近的寺院一样,僧人按人头都得到了皇帝的赏赐倒是真的。
(一)
  康熙皇帝巡游千山寺院有确切记载: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农历四月二十日,康熙皇帝亲率皇后、太子及诸王、大臣、侍卫等万余人东巡祭祖,由盛京(今沈阳)到辽阳,次日游览千山龙泉寺、祖越寺等寺庙,当晚住宿鸡王屯(此前叫几荒屯),并留下赞美千山、龙泉寺、祖越寺的诗章。同时,比利时人费迪南特斯阜沁斯脱作为顾问,随康熙皇帝一起游览了龙泉寺、祖越寺,这是有文字记载游览千山的第一个外国人。康熙帝游历千山时留下了三首诗,分别为:《入千山》、《祖越寺》、《龙泉寺》。 
  而诗僧函可(1611-1659),又说流僧,是佛教曹洞宗在东北地区的开山师祖,自号“千山剩人”。1648年,因写传记体《再变记》而陷入文字狱,被敕往沈阳"慈恩寺"后,组建“千山诗社”。放宽限制第二年被允许外出,清顺治九年(1652年)由盛京首先到辽阳登千山。感慨发出了“一到千山便不同,山翁只合住山中。”的经典诗句。
  函可也与千山僧人结下深厚情谊,从此常在千山寺内,讲经说法吟诗唱和,其弟子今羞等将其言语汇编成《千山剩人语录》(3卷),并将其所剩诗篇编为《千山诗集》,因不解其意未用原名《金塔铃》。可惜直到乾隆时又被列入《禁书总目》,不准刊印。成为生前死后皆陷文字狱的第一人。函可在此修行期间曾挂单海城金塔寺而不是千山,如今金塔寺已经荡然无存,金塔尚在,保存基本完好,2013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第七批重点保护文物。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农历冬月二十七日,函可禅师病逝于沈阳金塔寺,享年49岁。他的弟子及生前好友,当即把他的遗体迁入千山龙泉寺,顺治十八年(1661)又迁至大安寺,大安寺相对于龙泉寺更加清净一些,并在缨珞峰西麓的双峰寺建塔。康熙元年塔成葬于塔下,塔上刻有“剩人和尚像”。塔前石碑上刻有《碑铭》及《塔铭》。 
(二)
  在提起另一个名人王尔烈之前,必须先要说说龙泉寺,龙泉寺不仅列入五大禅林之首,而且据说有帝王先后登临。龙泉寺早至清代就几次增修和扩建,形成了整体建筑群。据现存清朝重修碑记载,此寺始建于唐,历代均加建重修。所以进入清代以后,龙泉寺依然风光无限。康熙五十九年翻修大殿,建天王殿。乾隆十四年(1749年)和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修建两廊及客堂和后佛堂,至此,龙泉寺始具规模。
  就是这样的千山,之所以享有千朵莲花山的美誉,每朵莲花峰都历经了旷世奇闻,有记载、有传说,有我们想了解的名人轶事,在这些沟壑峻岭中座落着多个庙宇。千年古刹龙泉寺不但现在修行着大德高僧,即使在历朝历代都因为有着名人的光顾而不同凡响。虽说千山多有奇峰、峭石、古寺,但还要说这里无处不景。石有刻迹、树有拴痕、台有足音、水有渊源。既有佛道起源的法脉传承,也有王尔烈的旷世奇缘。
  王尔烈的名字听着由来己久,但是了解真实的他还是从龙泉寺开始的。千山其自然景观幽静、独特,历史上有帝王、达官显贵、风雅之士等对千山更是情有独钟,也大多有游历于此记录痕迹。龙泉寺的读书讲学活动在清乾隆年间已经开始,但龙泉寺仅是文人士子的读书讲学场所,不是历史上的书院办学,其主要目的就是读书应制换取功名,大概苦读之人都希望远离喧杂、便寻一个清净之处吧,关东才子王尔烈就是其中之一。
  王尔烈(1727-1801),出生于官宦家庭,17岁以后,曾师从设帐于龙泉寺西阁的海城拔贡刘广涛读书修学,并拜龙泉寺元空大师为师。从此与龙泉寺结下了终身之缘,开始了"两字功名愁煞人"的寒窗生涯。他先后为龙泉寺共题有两匾六联,盛赞:“峰不必一千万象已呈真宰妙,景岂止十六四时当作会心游。”
  王尔烈书房原是龙泉寺西阁所在,其寓居时将这惬意之处命名为“琼岛虚舟”。“琼岛”指的是他书房前的孤峰,因形状如净瓶因而取名净瓶峰,传说是有仙人所在;“虚舟”是指他把书房比喻成浩瀚烟波海的一叶小舟,也预指学海无涯之意,门上额匾“琼岛虚舟”四字乃王尔烈真迹。门的两侧更是他亲手题联为“室狭如舟蓬窗四启峰围岸;山深似岛松声一派海生潮”,王尔烈在此足足待了八年之久,可见他对此何等满意,可以说王尔烈就是在这里起步,成就了日后的功名之路。
  虽然我去过龙泉寺几次,知道现在的当家方丈是亲海大和尚,也是佛教界一位省内外德高望重的法师。至今寺院里王尔烈书写的门匾、对联等真迹还在,并被视为珍宝加以呵护着,我对王尔烈的初步了解也仅限于此。直到某一次突然冒出一个念头,何不去辽阳的王尔烈纪念馆去看看,算是拜访一下这位近代传奇般的才子。走进王尔烈纪念馆,一种踏进他的时代的感觉,门脸儿虽然不大,可是里面确实别有洞天,这在今天看来有那么大一个独处院落也是很不错的世外桃源。低头仔细地看着介绍,立刻被他的生平所吸引,但此院落是嘉庆皇帝赐建给享誉关东的才子的,也足以给一个翰林好环境。但怎比得了那千山的龙泉寺更清幽!由此可见年轻好学的王尔烈的确更喜欢青灯之苦读。
  在这里,我追本溯源,找到了王尔烈的人生轨迹的大部分,因为其父与曹雪芹祖父私交深厚,又都是书香门第、学识渊博之人,王尔烈就经常会到曹雪芹的祖宅曹寅家去读书,怪不得学识那么渊博,算上曹府的书何止学富五车!他26岁时州试考中贡生;38岁乡试考中举人;44岁礼部会试考中贡士,同年殿试考中进士二甲第一名;45岁时被授翰林院编修,充四库全书纂修官。王尔烈也是很懂得感恩之人,在他日后得书容易之时,常常送给恩师刘广涛,使得后者在当时藏书很丰富。同时王尔烈也很念旧,乾隆四十二年四月,又与友人登千山访龙泉寺,并与诸友人遗诗六十余首。
  纵观其一生仕途,历任陕西司郎中、刑部主事、甘州知府、陕西道监察御史、内阁侍读学士等职,曾经为太子授书,辽阳王尔烈纪念馆藏内记载,文官至正四品。一屏众题百寿图更是道出了王尔烈的为官风范!这些史实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旷世奇才的王尔烈,人们敬仰之余,也对一块木鱼石的存在赋予了美好的想象。
(三)
  如果说以上的名人都是游人循迹的的重点,其实如果有机缘的话,还可以从千山的碑、塔、铭、甚至石中探寻到更多的史实,那么另外一个时间更早的、同样值得追溯的历史名人还有李洪愿。“李洪愿(1094-1161年)金代东京(今辽阳)渤海人,金太祖第三子完颜宗辅的侧室,金世宗完颜雍的母亲。在辽阳出家,法号为‘通慧圆明大师’,后因‘人事纷纭,疲于应接’,来到千山灵岩寺正观堂静修,死后葬于辽阳。世宗即位后,尊谥李氏为贞懿皇后。据考证,正观堂位于今鞍山千山祖越寺东南小山山顶。”这是辽宁省博物馆佛教展厅里,墙上的展板一段关于她的文字记载。
  依1981年开始的文物普查时,在1982年6月7日,辽阳首山东王庄农户藏主姚氏报送市文保部门的《通慧圆明大师塔铭》(现馆藏于辽阳博物馆)也有此相关记载。“通慧圆明大师,即金世宗完颜雍之母李洪愿,金皇统五年(1145年)五十二岁入辽阳大清安寺为比丘尼,法号通慧圆明大师。尊谥为贞懿皇后。《金史》虽有传,但不详细,有存疑,《塔铭》可校《金史》之误。”碑铭共计有501字,记载了李洪愿的出身家世、寡居后出家、死后安葬追封等事。乃其子完颜雍任东京留守时于正隆六年(1156年),为其母李洪愿李氏即通慧圆明大师建塔的塔铭。内容弥补了金史文献的漏记,也丰富了《金史·睿宗贞懿皇后传》。其铭文为北平李彦隆撰书,李为李氏亲属当时为属下掌判刑案的六品推官。
  说的是辽金太祖完颜旻即完颜阿骨打统治时期的1116年之后,金兵统领了东京辽阳府,为了巩固笼络地方政权的需要,诏令联姻。在此背景之下,渤海大户桂州观察史李候之女李洪愿,远嫁上京比她小两岁的阿骨打第三子、时任职至左副元帅后被追封为许王的完颜宗辅(1096—1135)作次妻。其子金世宗完颜雍(1123年―1189年)登基后为其父改名为宗尧,并追封庙号“睿宗”,天会十三年(1135年),完颜宗辅征战途中病世,其母寡居时41岁,那时完颜雍也只有12岁。李洪愿不愿接受女真人续婚族人的旧俗,潜心抚养儿子成为大业之才,文以汉人儒家思想文化培养儿子的礼仪仁孝品德,同时武又教导其传承世袭民族的骁勇善战,直到完颜雍16岁从军后。完颜雍为人宽厚善良有勇有谋,常随族人们四处征战,得到将士们的拥戴,将士们都很推崇他,据说“国人推为第一”。因此金熙宗完颜亶皇统年间就以其为宗室子授光禄大夫,获封葛王,亦为兵部尚书。
  李洪愿在完颜雍从军后出宫返回辽阳故里,修心静养期间结得佛缘。便于寡居十年之后的1145年,趁金熙宗完颜亶出巡访辽阳之际,当面提出申请自愿剃度出家为比丘尼。金熙宗也信奉佛教,认为皈依佛门的出家之路也是这位族里长辈遗属的最好归宿。因此不但答应请求如其所愿,还破例为此赐内府拨款巨资白银30万两,为其在辽阳修建大清安禅寺。金熙宗更是亲赐李洪愿法号“通慧圆明”大师,并赐紫色(僧为红色、尼为紫色)袈裟一袭。还亲笔御敕题写了金字匾额“大清安禅寺”,高挂于庙门之上,并于西北另建“垂庆寺”尼院供其独居。等到1155年以后,完颜雍出任东京留守时,得以与已出家10年的母亲相见,母子俩往来于官邸与寺院之间。
  后因“人事纷纭,疲于应接”,通慧圆明大师来到千山灵岩寺(今祖越寺)正观堂静修,大起浮图,扩大了千山灵岩寺及佛教的影响,因此当时的灵岩寺也称时皇家寺院。 在灵岩寺遗址内,当年金世宗完颜雍探母时住的建筑“蛰龙亭”尚存。正观堂位于鞍山千山祖越寺东南小山山顶。至今从遗址上看,祖越寺的建筑群曾经非常壮观,有七个建筑群落构成七层殿,大约有60余幢庙堂。明代嘉靖年间,山洪暴发将大部分庙宇冲毁。
  1161年农历五月十六日,通慧圆明大师圆寂,葬于垂庆寺塔园。根据《金史·睿宗贞懿皇后传》记载:“后自建浮图于辽阳,是为垂庆寺。临终,谓世宗曰:乡土之念,人情所同。吾已用浮图法置塔于此,不必合葬也。我死勿忘此言。世宗深受遗命,乃即东京清安寺建神御殿,诏有司增大旧塔,起奉慈殿于塔前,敕礼部尚书王兢为塔铭,以叙其意。”同年的农历十二月十九日,完颜雍登基称帝是为金世宗,尊谥通慧圆明大师为贞懿皇后。将其生前寝园改称“孝宁宫”。第二年,又增修了李氏葬身塔,塔前建“奉慈殿”。
(四)
  据金史书记载,金代御史王寂曾于明昌辛亥年(1191年),二次南巡时曾到过千山灵岩寺考查。他对通慧圆明大师时居住过的灵岩寺做过考证,证实完颜雍多次到千山灵岩寺看望其母。他在《鸭江行部志》里是这样记载的:“是时世宗尚居潜邸,末几留守辽阳,凡伏腊休沐躬诣焉,问安视膳或留信。”就是说其母在哪里寺院修行,完颜雍就到哪里寺院去时常探望。在现在千山的灵岩寺遗址内,当年金世宗曾经住的建筑遗址“蛰龙亭”尚存。位于寺无憧塔南约1000米处,八宝琉璃井西约500米孤峰之上。
  另外一个佐证也来源于灵岩山旧址,1997年在千山灵岩寺遗址施工时,意外发掘出30余万枚,77种钱文的古钱珍宝币,历史跨度在两汉至金代之间。通过仔细清点分类,种类大致分为两汉时期、唐代、五代十国、宋代、辽、西夏、金代等朝代古钱珍宝币等等,这批窖藏古钱珍宝币出土在千山灵岩寺遗址内,而灵岩寺兴盛于辽金时期,元末明初因暴发山洪被冲毁。从当时出土情况可以分析出,两大缸古钱币都是穿串整齐码放就掩埋在寺僧居住的寮房内。纵观各种史实资料记载中提示,灵岩寺旧址出土数目如此异常之多的窖藏古钱珍宝币,一定于史上通慧圆明大师有关。要说是金世宗完颜雍为孝敬母亲在千山静修,每次去免不了要捐巨资护法,给灵岩寺尼众日后开销也是完全有可能的。否则依照当时其它各寺院现状,僧人日常都难以为继,更不会存有大量钱币盈余的道理。
  实地走访灵岩寺,金代建筑风格的双塔还完整地保留着,也称千山双塔。位于千山灵山寺后山观音殿后。无幢塔南,南台东南侧。双塔东西并峙,相距不过十米,塔身均为六角七级密檐实心石塔,为千山粗粒花岗岩石建筑,雕莲花瓣,其建筑风格与无幢塔相同,也是同时期所建,塔面上方已风蚀看不出任何雕饰,塔座历经维护维修,现围有围栏。比照建塔精致程度应该为寺院当家尼师舍利塔,而十三级的无幢塔应该是更久之后的寺院当家师高僧大德的舍利塔,所以等级还是制式都相对高级一些。后山一空处,至今还堆积着大量同时期的青色砖瓦残片,有纹砖、布纹瓦片、辽白瓦片、褐釉瓷片等,还有几块雕刻细微石莲瓣纹的经幢残件,2018年相对刻有完整图案的残片被收藏于寺内妥善保管。现在灵岩寺的当家师也是一位在佛教界德高望重的高僧大德辉圆方丈。
  千山就是如此神奇地蕴含着无数个陈年史话,无论何时接近都能引出一段旷世传说。山石有灵,古树有春,千百年来,不知道有多少名人志士缔造各自的传奇。如果不是工作的原因,很难知道这些淹没于历史长河中的千山历史,也正是由于工作的原因,才知晓我们了解的千山仅仅是皮毛,甚至于我们今生都难以走遍各个山头,尽管说起来是屈指可数。但是勾连起来的历史古迹以及相关的人和事,那就可能涉及的是要踏遍万里海疆、回溯到千年前。比如香严寺院内的千年祖松蟠龙松,高约12米,主干围3米。主干2米处分出8枝,冠幅达20余米,枝干千姿百态,宛如数条巨龙盘旋飞升。至于与其它历史名人的传说更是不计其数。这些也许是真的,但由于留存资料甚少无法确定的,那就只能是继续传说了。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