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今古大家的庄重会面
来源: | 作者:陈巨昌  时间: 2019-12-03
  王充闾先生“日夕寝馈其中,凡十六阅月,心无旁骛,亦未敢稍有懈怠”而铸成的《逍遥游——庄子传》,洋洋三十六万言,呈现于社会,非仅先生本人的精深力著,实为对文坛乃至整个文化事业的一大建树。
  历来模糊甚至神秘的庄子,经他的介绍,具体活化起来。我们看懂了庄子,理解了庄子;庄子的哲学思想,人格魅力,文化贡献,由此而为世人所认清;厘清庄子其时其世中国的哲学流派思想与庄子哲学的分野,看到的是中国先秦思想天空的五彩斑斓;由庄子而其它,就庄子而中国,就庄子而世界,辽阔的视野,远广的哲学思想飞跃,我们看到的是世界哲学和文学艺术天空中璀璨的群星;写庄子而论世界,评中国,阐发作者自身的哲学认同和思想境界,弘扬积极朴素务实诚厚的处世道德,让人读后收到净化灵魂的效果。
  近两个月来,捧读《逍遥游——庄子传》,所感受到的是,它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传记文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评传,而是一部由庄子说开去,在浩瀚的思想海洋的探访和解密,点数前世,启迪后学,一部独特的集文学著作、哲学历史著作、现实主义的哲学著作于一体的杰出作品。历览王充闾先生的诗文,虽然其它著作已经翘楚于世,但相比较而论,我以为《逍遥游——庄子传》乃为其最强者,最深者,最能凸现作者文化功力,最能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最能让人们走进他的精彩绚丽的思想家园。由此,本人认为,《逍遥游——庄子传》是王先生的里程碑意义的著作。
  在这一点上,应当学习先生的方法:走进庄子并能跳开庄子看庄子,这才能够真的看到庄子;而我们只有走进该书并能跳开该书看该书,才会真的读懂该书,读懂作者的心神。站在哲学和思想界域的高地上,认识该书,不难看出这是一部流淌着芬芳的优雅的文学作品、散文巨著,也是一部今古哲学和文学大家穿越时空隧道进行的面对面的庄重对话。研究他们的这次庄重会面,人们将越来越感知到《逍遥游——庄子传》对文坛乃至整个文化事业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长期以来,对于庄子,多数人还是只知概念,不知其本。甚至连庄子的外在,也很为茫然。《逍遥游——庄子传》的问世,首先清晰了庄子的实体形态,让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庄子活化现世。这是该书的第一大贡献
  按照“实践论”的观点,认识论的顺序,作者对于庄子的研究,首先是从感性开始的。但是,如何感觉庄子,这是一个巨大的困难。正如王先生所言,庄子年代的旷远和史料的零散,加之其著作的遗失和表述方式的独特,无疑,都增加了后人对于庄子的了解和理解的难度。在我的心目中,原有对庄子的认识,就仅仅是“庖丁解牛”和“梦蝶化蝶”一类,而没有整体的立像性概念,或者偶尔有一些,也是人云亦云而已。而今,读《逍遥游—庄子传》,我才见到了那位活灵活现的哲学老人。
  王先生的这一贡献,源于他对解读和还原庄子这一庄严使命的高度重视和悉心投入。这是他对“任务的尊重”,更是对工作对象的尊重。他想到:一千九百年前,东汉的张衡在中州大地上,“游目于九野,观化乎八方”,“步马于畴阜,逍遥乎陵冈”,以科学家而兼文学家的超常想象力,悬拟与“委于路旁,下居淤壤,上负玄霜”的庄子的髑髅,进行的凿破时空,混同幽明的对话的奢望,而又远超乎张老先生的是,王先生“幻想着依托梦境,能够同庄子这位绝古空今的前贤往哲,做一番祛除时间界隔的晤对,做一次面对面的深入访谈。”(032---033)王先生的愿望,其实是实实在在地实现了。他的探访,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历经万水千山的跋涉,呕心沥血的追寻,他还是找到了庄老先生的物质的家园。以空间几何学定位,从“三个梯次,”寻到了“三个以商丘为中心的同心圆,层层收进,逐渐缩小,最后聚焦到‘出生地’的原点。先秦中州的繁华景象,人文风貌,如在眼前。王先生这一路风尘,这苦心搜索,精神之胜,令人感动。中州大地,商丘山河,如若有知,也会为其至诚至真而由衷地赞叹!
  这一时空定位,让世人确切地了解到以往众说纷纭的庄子的生身之地,家世出身,活动范围,生活方式等实情实景。这为进一步研究庄子的治学方法、思想体系、人生轨迹、价值取向等等重大问题,找到了可凭可靠、可观可触的物质环境。庄子的立体形象和谈笑悲欢,跃然尽现眼前,我们仿佛亲眼见到了那位“身穿一袭缀满了补丁的粗布衣裳,脚着系着绑带的草鞋,肩背一个破旧的行囊,晓行夜宿,穿行于蜿蜒崎岖的山岭丘壑之间”的庄老先生。先生的精心描绘,是为庄子量身定做的、最为逼真的素描画像。也正是通过实地访察,这位呱呱落地于商丘之北,“自幼生活在市郊或小城镇”“熟悉金工、玉工、漆工、织工、陶工、木工、洗染工、屠宰工等”“操作技术,有着深厚生活积累的庄子,才真的被作家找到了,这才有了他和这位老先生交友甚笃并促膝攀谈的机会。
  这里,对庄子的生命实体,实现的物化的复活,不仅生动、形象;而且,更重要的是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庄子其人,已经由古远的两千多年之前,来到了现世,仿佛一个风度翩翩,诙谐幽默,乐观豁达的庄子其人,来到了我们中间,成为了一个可以亲近、可以谈笑、可以交流、可以争论的具体人物,他的朴素的人生状态和深邃的思想,也定然会产生人们预想不到的影响。
  通读王先生笔下的庄子,我们知道了,他的曾经的高贵的先祖身世,他的家世的由来荣衰过程,他的生身之地的风土人文,他生命旅程和生存境态,他的处事观,哲学观,方法论。对这样一位一向为人们所敬仰、崇拜却又倍感神秘的大隐者、思想家、哲学家、大诗人的真实性了解,达到了空前未有的程度。原来,他是一位布衣平民,他就“在人间,就在我们身旁”,(084)从这个意义来评论,王充闾先生是最为系统、完整、准确、周密的庄子探访者。这是一个重大的破解,重大的注释,重大的复原建筑工程。   
二   
  长期以来,庄子到底主张什么,他的所谓“道”为何物,多数人是难以清辨的。而《逍遥游——庄子传》的问世,对庄子哲学思想作了具体全面的深刻诠释,对庄子思想内涵作了全面阐发,这是这部力作的第二大贡献。
  一般来讲,人们读庄子或者说庄子,往往止步于《庄子》文字的本身。一知半解于个别段落或词汇,难以理解其中的真意。这是由于,我们还没有真正深入到庄子的内心深处。
  当然,完成这部著作的直接意义,在于我们这套丛书的组织者的初衷要求——对庄老先生进行完善的介绍。而在具体的创作中,通过王先生的浩繁工作,收到了更为深远的成就。
  王先生的工作是极为辛苦的。一方面,他广览群书,通观世界,从中国夏商至现今中国,先秦人物孔、孟、颜、曾,老子、列子、墨子、惠子,西汉司马太史公,及其后历朝历代的名人先贤,直到近现代的闻一多、郭沫若、杨荣国、李泽厚以及当今众多的庄子研究者,还有诸多世界名人,其研究鉴用之众超百人次之上;特别是对有关庄子的论著或论述,进行了深入的比对和综合,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对庄老先生的评价、评介中,尽量抽出其中合理的内核——庄子的哲学思想、庄子的道家理论。再一方面,就是他对庄子其人其文的最亲密的接触和研究。跨过云山雾霭、层峦叠嶂,由庄子的生态家园,步步深入地走进了庄子的精神殿堂。他真的寻到了庄子的精神家园。在这里,他所发现的是一座金光灿烂的宝库,一片浩瀚汪洋的大海,一处奇珍异宝的花园。正是在这座精神家园里,我们看到了堪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们媲美的伟大哲人,而较之孔老夫子这位为历代奉为至尊的圣人,更足以另领风骚。
  王先生实现了对庄子的哲学思想体系、价值取向,精神追求,胸襟视野等诸方面,全方位的、系统性的理性解读。他首先深悟并重点解析了庄子的“不做牺牛”的道理。一个“政治上,既傲然独立,绝不苟活以媚世,又能随物适变,无所可否,摆脱世务,使自己无所可用;生活上,选择极度简单的方式坚持自食其力,靠着编草鞋、钓鱼虾来勤俭度日,维持低标准生存状态;在人格上,保持自我的尊严与高贵,不受任何政治派别、社会集团的控制欲影响;精神上,潇洒、超拔、营造一种从容、宁静、宽松、淡定的心态,以超群的智慧化解现实中的种种矛盾,祛除一切形器之累,‘逍遥乎山川之阿,放旷乎人世之间。优哉游哉,聊以卒岁’” (069)对庄子这一思想和生存状态的把握,打开了我们走进庄子圣殿的大门。
  他引深并破解了庄子“散木不材”、“无用无患”的处世观点的真意。这里引证了李斯的教训,引证了疏广、疏受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道理。对“二疏归来”的结局十分欣赏。对于那些“为寿、为名、为位、为财、为子孙而奔波拼命,以功名利禄为终极追求的扭曲心态”,他以感人的诗句作了如下描绘:“人间浊世漫苍黄,泽雉牺牛各有方。散木不材为岂易,破头洒血想蒙庄。”王先生之说,可谓至理名言。
  他提炼出并深入解析了庄子的“善用减法”的生活道理。其实,庄老先生本人并没有减法的数学概念。但其“终身都在应用减法,且又出于高度自觉”行为,深受王先生的重视。王先生认为,庄子的减法运用,“从行为层面进入深藏于精神本体的内在追求与价值取向,表现为一种深积淀、多层次的思想境界。”这就是“自甘清苦,不慕荣利,栖身遁迹的隐士”境界;“超越‘人为物役、以身殉物’的世俗层面”,“远离权势、名利的外在事物的诱惑”的境界;“彻志之勃,解心之谬,去德之累,达道之塞”的境界;“强调知足知止”的境界;“强调韬光养晦,藏锋不露”的境界。“坚持做人的基本原则,不失自我本色,始终保持低调”的境界。至此,王先生在大量引证中国古人的经验教训以外,还特意讲述了苏格拉底和爱因斯坦的故事。由庄子而及其它,加深对庄子减法公式正确性的理解。这是荣与辱、得与失、成与败、长与短、升与沉、多与寡等相互关系的辩证法,他的这一珍贵的提炼,是对庄子研究的画龙点睛之笔。
  他破解和阐释了庄子的“要将宇宙看秭米”思想。从毛泽东送罗章龙“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秭米”的诗句和白居易的“太仓一秭米,大海一浮萍”的诗句说开去,从宇宙学的大视角,对庄子的《秋水》篇进行了全景式讲解,他生动全面记述了北海若的谈话内容:“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为秭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通过对《齐物论》的讲解,在宇宙观的大尺度上,阐明了“万物齐一”的思想。从中,他准确拿到了庄子思想的内核——“‘化’是庄子哲学的本质特征”,“成与毁的相对性”,“分与成、生于毁、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相对性、真理性本质。对庄子的“道乃自然、本性,是宇宙万物之本源与最高认识”(129)有了结论性判断。这无疑是王先生对庄子哲学的认定与再造。
  不一而足,仅从上述胪列就完全可以看到,王充闾先生之《逍遥游—庄子传》,绝非是作者对庄子的一次记录和引介,最可贵在他对庄子的哲学思想进行了彻底的发掘,熔炼,升华。他用类比之术,将庄子思想中最珍贵的哲学精髓,横向上,与欧洲古典哲学进行了对比和关联,与其时中华大地的孔孟哲学进行了比对和区分,与同道的大人物老子的哲学思想进行了联通与界定;纵向上,远至康德、费尔巴哈、黑格尔、马克思等前人,近到王向峰、李泽厚、张岱年等今人的哲学思想、哲学观点进行了联系和辩证,由外在到内在,由表象到核心,解剖开了庄子哲学的内涵髓核,就好像物理化学家对基本粒子的解析与认识。   
三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庄子的解读和研究,往往较多关注他的一些具体的观点或寓言故事的某些情节,又可以说,往往为庄子的幽默滑稽或者吊诡所障眼,因而难以在更本质的方面,理解思想的主脉,难以把持庄子的内心精神。《逍遥游——庄子传》的问世,从哲学观和方法论的结合上,对庄子进行了综合诠释。这是该书的第三大贡献。
  《逍遥游——庄子传》之所以成功、耐读,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的深刻和缜密。王先生说,“庄子的卓越成就和特殊的影响力,固然源于它的深刻性、超越性的思想蕴涵,但其述学方法、表意方式与语言形式,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282)因此,他十分重视对庄子方法论的研究。尤其是,他没有停留在简单地对庄子的形象描述、著作介绍和文字注解上,而是由表及里、由近及远、由具体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地,对传主思想做了尽量详尽的挖掘和理解。特别是,他从庄子哲学思想和哲学方法或者更直接地说是庄子的语言表达方式方法的结合上,也就是我们所习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结合上”,对庄子进行了大规模、大进尺的广义分析和细微注释。
  一是,关于庄子“至为独特的思维方式”的归纳:重要特征——相对性,哲学范畴的创设与运用,召唤结构、模糊语言的艺术特色,对话类型、虚拟情境,回旋式思路与表意方式等五大特色。破解了迈进庄子精神世界的入门之锁。
  二是,他从五个方面,分析了庄子哲学的五张面孔。在这里,我们理解的是,王先生对庄子哲学核心“道”的彻悟。也只有彻悟,才会真正揭开谜底。他所揭示的“道”,既可以理解为庄子的哲学思想本质内涵,又可以理解为庄子对其哲学思想的重要的阐述方法——聪明的、貌似弃世、离世实则十分关注现实的,不为人知,自然诙谐幽默地传播自己思想主张的科学方法。王先生将其表述为“五张面孔”,是最生动 、最贴切的。王先生说,庄子哲学面孔,一是、“从外型上讲的”“生活化”面孔;二是、“从庄子之道的根基上讲的”“自然性”面孔;三是、庄子之道落实于社会生活,落实到处人、处己、处世上的“游世的心态”的面孔;四是、“体现于心灵层面,进入了精神世界”的“心性化”面孔;五是、在庄子哲学中“具有核心地位”的“美”的“审美化”“诗性化”面孔。庄子哲学的五张面孔,可以说是他的讲述自己的“道”的核心主张的过程中,采取的可以适应当时社会大环境的迂回婉转的战略。庄子的这一高明所在,正是为今人,我们的王先生所点破。这一点破,应当说是空前的,是对道家思想的一次归结性的综合。他告诉我们,在庄子寓言光怪陆离的文采里,如何把握什么是“道”,如何解“道’、学道用”道”,科学地把握“道”的真谛。
  三是,为了更为彻底地解剖庄子,王先生并未满足于对庄子哲学面孔的分析,更进一步,以设问之法,发现谜团,破解谜团,用十问十答,对庄子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进行了深一步的分析。
  他向庄老先生发问,向世人发问,进行了理据充实的研究。让我们从理论思想和理论方法的一致性上彻底地看到了庄子的全貌。
  谜团之一:“冷眼热心”。庄子为何有这一“知人论世、待人处世的”“基本特点”?通过王先生对朱熹的访问和分析,我们知道了“这一对矛盾概念,完整地塑造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的人格精神、价值取向与超越意识”(260-261)在这里,我想到了毛泽东的“冷眼向阳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诗句。这冷热之间的关联,竟是如此深奥。
  谜团之二:有情与无情。王先生找到了大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和陈鼓应教授以及青年学者付粉鸽等人,从中得到了一是感情的控制论、二是感情的分析论、三是感情的理化论的答案。从而更加明晰了“庄子是一个对万象充满同情和仁爱之心的诗性主体,是最有感情的哲学家诗人”的形象。(263-264)
  谜团之三:既要“不做牺牛”,又要“顺人而不失己”。王先生同当代学者颜世安会面、交谈了,通过分析庄子的处世观,看到了乱世之中真理生存的艰难 ,表达了对庄子机智的敬重和“保性全生”追求的同情。(265)
  谜团之四:“吊诡”。王先生研究了台湾学者傅佩荣以及当代学者崔大华、涂光社的观点,并引证了清末学者王先谦的议论。找到了庄子“处昏上乱相之间”,“弃仕而并非弃世,而救世之心未泯”的精神状态。(266-267)
  谜团之五:“不失己”、“不害己”与“亡己”、“无己”、“虚己”。先生通过深入研究,发现了庄子的“己”在不同场合的出现所代表的不同含义,从而,更加认定了庄子哲学的唯一性特色。
  谜团之六:“生的执着与死的解脱”。先生借鉴了海德格尔和杨荣国的观点,分析了貌似两极对立,实则生、死两层面个问题的实质。说明了“尊生”重要和“生死同一”的道理。(270)
  谜团之七:道 不可言还言。他通过自拟诗句:“道不可言还要言,蒙庄吊诡自难圆。多亏十万珠玑字,留得千秋说梦篇”,道出了庄子的“吊诡”乃是“庄子及其弟子的一大语言策略”这一本质。
  谜团之八:争论中“没有赢家”,却又热中参与多项的辩论。王先生指出了庄子和其他辩士本身“存在着矛盾和悖论”的实质。
  谜团之九:无心为文却能以文章名世。文学成就?王先生指出哲学与文学的“统一、结合,相融相生,互为支撑,相得益彰”的奥妙,发现了“文格映照人格,有一等胸襟才有一等文字”的真理。
  谜团之十:庄子的“‘前古典’的立场与‘后现代’的眼光的”“奇妙”结合。王先生引用了庄子《齐物论》中“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一句,充分肯定了庄子的“超前眼光与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历史价值。
  为了全面深刻准确地活化庄子,王先生曾经不止一次地向自己向世人发问。例如本书第三章“遥想战国当年”中,他就连续提出了21个问题。这些问题,既概括了庄子思想领域的全般,也点化了研究庄子应当注意的方向。
  王先生从庄子哲学思想内涵和哲学方法论结合的角度,强化了对庄子的研究和展剖,也同时是对庄子哲学的方法论进行的最完善的辨析和整理。这不仅加深了我们对庄子思想、庄子成就的理解,对王先生本身的哲学理念和方法论也是一个直接的领会。   
四 
  长期以来,关于庄子哲学的流派问题,往往笼统地将其归属于“道家”,或以“老庄”哲学概论之,因而难以更清晰地认识庄子思想的成因及发展脉络和本质核心。《逍遥游——庄子传》的问世,理清庄子哲学与先秦诸子百家包括老子思想的区别,确立了庄子哲学的独有地位。这是该书第四大贡献
  事实上,研究庄子及其哲学著述,和先秦中国诸子百家进行联系和比较是难免的和必须的。但是,将庄子置身于所处时空,较比其时的中国以至世界哲学的大宇宙,进行系统、全方位的分析并不多见。王先生的《逍遥游——庄子传》,以其极为开阔的学术视野,在这方面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求索。这一成果,我们看清了庄子哲学思想体系的个体特色,同时也是对那一时空段上中国哲学思想园地的一次通观。
  第一,清理了庄子和惠子的关联,他们 是朋友亦辩友。惠子生前与庄子的会面与讨论,对于庄子思想的形成、完善,当然有着重要的帮助。惠子的处世之道,与庄子的截然相异,又反证了庄子的哲学坚持和个性特点。从这一点来理解,惠子可谓庄子不可多得的文友和至交,也是解读庄子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参照体。惠子去世以后,庄子的孤独感、悲凉感,是可想而知的。王先生的这一叙述,表达了庄子的内心境态,同时对于学术中的辩对问题,尤其是先秦辩对文化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这使得我们得以悟出学习和事业中“辩”的意义。
  二是,清理了庄子和孔子的关联与迥异。王先生通过庄子的大量言行,告诉我们一个实在的情形,庄子对于那位比他早了110年的孔子是“很看重的”,尤其是孔子的“品格”“操守”“精神”;对孔子是“非常熟悉”的,曾“下功夫研究过孔子的著作和行迹”。但是,他和孔子又“道不同,不相为谋”。(163)对孔子的重视或者尊重,却又截然不同于孔子,既有“批儒”也有“助孔”。其实,庄子对于孔子的学问的称道或借用,在于说明自己的思想主张。他对“修、齐、治、平”之类的国家政事,“了无意兴”,而是着眼于人的心性,人的感情,人的精神世界。(248)他对孔子为了实现追求而不惜“如丧家之犬“的形象,持鄙夷的态度。在庄子那里,孔子是一个可以随时拉来做演员的角色,而不是他所要的追寻者,宣扬者。
  三是,区分了庄子和老子的关联,相通与相异。一般认为,老庄是一码事,都是道家的开山者。但是,王先生的研究,最清楚不过地划分了二者的区别。他指出,庄子对于老庄思想,有所继承,有所吸收,也有所创新。“在创新、发展方面,主要是把老子关于宇宙本体的道,转化为心灵世界之道。”庄子“异于同是道家祖师的老子。老子具有一整套的治国方略,”尤其在《道德经》中,老子的大量论述,“无不是关乎政治,关乎国家的”。而“通观《庄子》全书,看不到有关封建政治的积极言论,很少发现他对帝王权贵建言献策;相反的,在他的笔下,倒是充斥着暴君昏上的形象及其种种残生害民的恶行”。在哲学思想中,“‘化’是庄子哲学的本质特征”而“老子之道重‘常’,以常恒不变为其基本品性”(133)。王先生的这一研究成果极为重要,对于老庄的主张关联尤其是二者的本质区别,起到分明泾渭的作用。
  四是,清楚了庄子思想和当时整个诸子百家的不同。在这里,王先生指出,儒家所谓“上致君,下泽民”,“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只要是身为儒者,无论其为‘性善’论者,还是主张‘性恶’之说,一例着眼于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定位与调适合作,维护君君臣臣的社会政治秩序,而不会站在平民的立场上”;指出“李悝、商鞅等法家人物,尚刑名之学,主张依法治国,实施变法图强,无疑是直接为君主政治效劳的”;指出“兵家的孙膑、庞涓等,师事鬼谷子,习‘纵横捭阖’之术,最终要实现的理想,仍然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指出纵横家张仪、苏秦之流“周旋于朝廷内外,攀高结贵,遍干诸侯,钻营奔兢,争名逐利”,是为苟且行为。而对于庄子,“则异于是。他像一只‘高鸣向月’的丹顶鹤,超凡脱俗,挺身特立。作为一个具有草根性质的知识分子,他和周秦之际的其他思想家、哲学家最显著的分野,是他完全脱离统治阶级的利益,和那些‘治人者’严格划分界限。他的思想倾向、所持立场,许多都是站在平民百姓这一边。”(085--086)这一重要的区分,清晰了庄子的独立品格个高尚情操。同时,我们也观感了当时各种思想流派的作为。
  五是,在解读庄子和研究庄子生平实事当中,王先生十分关注了庄子的人文情怀,人性情节。他指出“可能是由于他身居草野,流离上流社会,长期同底层民众在一起,因而始终存有浓重的平民情结”,他同“被剥削、压迫的社会底层民众,及拒不出仕的畸人、隐者,拉近了距离,进而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而这种平民情结,与历代“解褐入仕”者的“所谓‘体恤民情,恫瘝在抱”,“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有着不同的思想基础。人性的庄子,更为令世人亲近。庄子是一位草根大师。
  六是,综察庄子活动的全貌和著作的特点,准确地研究了庄子哲学思想的成因即与当时社会思想流派的关联。庄子处于中国文化百家争鸣的时期,其思想体系的形成,自然离不开所处的大环境。王先生跟随庄子的足迹,遍观他的言行,认定了当时中原各国以及齐国、特别是楚国文化对庄子思想体系形成的影响。说明,任何伟大的思想家的思想,都是根植于丰厚的生活泥土之上 的。庄子哲学和其它一切具有不朽生命力的哲学思想一样,都是思想家立足生活、发现生活、瞻望生活的思想结晶。庄子之所以为庄子,在于其时中国社会大变革的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在于他的超乎寻常的认识扑捉提升能力,在于他看似离世、超然,实则密切于时事,无限关怀人生、关怀人文、关怀社会的自觉的责任精神。
  为了进一步确立庄子的思想地位,在这里,王先生对先秦政治史思想史进行了简要浏览。他指出,战国乱世中“政治的动乱、社会的混乱,”“人心的紊乱,思想的淆乱”,既诱发出人的欲望无限放纵、喷薄膨胀,又表现为活力四射、激情洋溢。在此,他引用列宁的话,对庄子的所谓“悲剧意识”产生的必然性原因进行了科学解释。这对于我们理解庄子为什么成为庄子,很有帮助。
  综上,王先生的这些分析,确立了庄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的独立地位,固化了庄子思想的特殊色彩,同时也更加明辨了先秦中国思想空域的哲学划界。其意义之大,值得称扬。   
五   
  我们普通的学习和研究,往往停留于勤奋刻苦的精神或行为过程的层面,却较少注重学习和研究方法的科学化追求。《逍遥游——庄子传》的成功和问世,无论是关于课题学习和研究方法的创新,还是对散文和传记文学创作样式的创新展拓,都提供了良好的范式。这是该书的第五大贡献
  获得知识,当然学习是最重要的来源。但是,如何获得真知灼见,在相对少的时间中如何获得较多的知识,的确有个方法的科学化问题。
  关于学习方法,在研究庄子的过程中,王充闾先生运用了苏东坡的“八面受敌法”,站在学习和研究对象的各个角度、每个层面,层层剥茧抽丝,直到抵达核心。这一方法的运用,是辛苦的,它不容许任何牵强附会,任何浅尝辄止,任何走马观花,必须而且自然地要对客体进行大尺度深入、广范畴认识。《逍遥游—庄子传》的成功,与这一科学的方法,不无密切关系。
  王先生对学习和研究方法的创新,还在于他在苏东坡的“八面受敌法”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十面设伏法”。十面埋伏,乃是楚汉相争中的重要战术思想。其后出现的琵琶演奏曲《十面埋伏》,竟是那样雄浑、悲壮。在研究庄子的进程中,王先生采取了“带着问题学”的方法,不厌其详地,对这位固执的老先生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他概括的“十大谜团”.,综合庄子哲学的全部内容,一个一个地分析破解,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应当肯定,《逍遥游——庄子传》是一部杰出著作。首先,它是一部优秀的散文文本,它的文学本质,它的散文特色,营造出一座优雅、妩媚的花圃,充分显示出艺术之美的感染力、冲击力;同时,也是一部深邃的哲学文本,越是对其研读细致和深入,就会越发感觉到它的哲学价值;当然,它更是一部新颖的传记文学,对于传主的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结合无间的精致描述,开创了叙述庄子、展示庄子形象的先例。它对庄子的解析,不亚于当年陈景润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破解。
  当然,作者接受撰写庄子传的任务时,编委会未必交代成书的文学样式。庄子是必须要写的,必须要写好的,至于作者如何写庄子,用怎样的文体写庄子,则完全在作家自己。因此,展现在我们桌前的《逍遥游——庄子传》,这是一个特定选题下的自创文本。作者正是以其博大的知识积蓄、辽阔的学术视野、娴熟的文学功力,严谨的科学精神,完成了他的一个任务,也是他的一个愿望,获得了超出预想的成功。
  《逍遥游——庄子传》文本的诞生,向我们说明一种道理:散文可以这样写,可以这样写散文,散文可以写这些。大型历史文化散文,当然不是王先生的首创,但是王先生的《逍遥游——庄子传》,却是历史文化散文中不可多得的巨制宏篇。他在告诉所有的文学工作者,哲学和文学是相通、相融的,文学之美乘上哲学的风帆,就使得文学插上了哲学的翅膀。散文的或恬静或激昂、或凄楚或欢快,隐现于哲学思维的境域中,自然而然,增加了文学的感染力。至此,难怪,现世出版的王先生的散文著作,有着别样大的引力。诗性美的感染力与哲学的穿透力的结合,确乎难以伦比。王先生写庄子,将庄子置身于文学花园之中,与其共赏庄子本人的别具一格的充满哲学思辨的诗性著作,美妙绝伦的奇妙语句,又同赏现今散文的典雅和婀娜,该是何等的惬意。
  王先生的《逍遥游——庄子传》还告诉我们,哲学也可以这样表达。浏览欧洲哲学家的著作,不难看出,王先生的提示有着深厚的历史依据。用散文方式写哲学,依赖的是一种文学修养,是哲学家的一种文化修养。有了这种修养,哲学家的哲学才会如行云流水,如天马行空,真正得到“逍遥的幽境和游境”。这是当今中国所有关注哲学的学者们,应当加强修炼的素质。在此,不禁想起了当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那是多么优美的散文啊!
  王充闾先生的《逍遥游—庄子传》向我们提供的是关于庄子的文学传记性文本。然而,又不是一般的传记文学样式。他的成功,在于打破了一般传记文学按照生平顺序叙事的惯例。采取了分类抽象和据实想象相结合的方法。《逍遥游—庄子传》章节的科学划分,显现了分类学在传记文学中的特殊作用,也显示了合理的据实想象的感染效果。读《逍遥游—庄子传》,不由得想起了王先生当年出版的《张学良人格图谱》。先生是在深悟其人、深知其事,并在心入其心,身入其境的前提下,以心路为导引,对传主的生命历程进行了科学的深入的分析和编排,同时合理结构了传主的内心场景。这样的描述,化艰涩、深邃为生动具体、活灵活现,便于读者接近传主的思想核心,掌握其内在的精髓。
  书中的旁征博引,广泛联想,也是取得成功的重要一环。像庄子那样“拉圣人做演员”,作者也是引述了古今中外的大量人物的海量载述。不同的是,王先生对被征引者抱有充分尊重的严肃态度。这对于文本的可读性、可信性,有着重要的提升作用。这些旁征博引,不仅说明了作者对著作的高度责任精神,说明作者的谦虚科学态度,同时也弥补了所写对象资料不足的难题,这自然增加了作者的劳动强度,但意义是重大的。作品的丰满雍容华贵,令人悠然意远,赞叹不置。
  由《逍遥游——庄子传》看传记文学的创作,还有一个要点,就是写人物应当着重写什么。这里,王先生告诉我们,写书写人,关键在于写灵魂。写其人其事,不像公检法部门的法律取证一样,只满足于关注事实,而是要由表及里地,开凿对象的心灵,从人生观、价值观、处世观、文化观等方面,进行整理和分析,必须挖地及泉,不达目的,绝不甘心。这样的劳作,虽然辛苦,却至为深刻,极见功效。   
 六   
  我读《逍遥游---庄子传》,历时两个月,看似读懂,实则尚远。这是由于距离王先生,我们的水平相差太远太远了。 
  我之于庄子,由一知半解,到知之较多,较比全面和系统,当然归功于这部《逍遥游——庄子传》。在该书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作者潇洒、悠闲、从容、自如的神态。他给我们讲庄子,我们听他讲庄子。我们得到的不仅仅是认识了一位古代哲人或一个庄子哲学体系,确确实实,获得了多角度、多侧面的收获:
  一是,从文学角度来欣赏,这是一部放射着绚丽文采的散文著作,作者以拔群的散文功力,将一部难以著述的传记文本,做成了优雅的散文著作。散文精神、散文风格、散文艺术手法的淋漓尽致的表现,奠定了著作的灵性优美和知性充盈的高度统一的基础。
  二是,从思想界面的角度来理解,这是一部洋溢着思想内力的理论著作。理论性色彩,理论性研究的博大,是全书的主体所在,作者所阐述的庄子哲学思想的和其中流淌的源自作者本身的思想之潮,澎湃汹涌,完全可以滋润读者和心田。
  三是,从哲学角度来采摘,得到的是异常丰满的理性果实。这是一部通论庄子哲学和先秦哲学史的著作,庄子哲学以及其时各种哲学思想的交织争辩和并行喷发,以及抒发这些思想的百态人物,历历在目,完全可以从中了解他们的特色、优长或缺憾。这是利用文学形式,对庄子哲学以及先秦或者更为广阔的哲学长廊的一次生动别致的绘画。
  四是,从关怀人生、关注生命的人学角度来阅读,领会到庄子的人生处境和人生关注。庄子的人生观、价值观,是贯穿庄子其人其文的一条红线,当然也是王先生《逍遥游—庄子传》的一条重要的经线。王先生的散文特点之一,就是人文关怀,人性关怀。参悟人性、解悟人生的本质精神,一直贯穿于王先生所有文学作品之中。这是一个具有良知的优秀作家的责任自觉和艺术纯熟的统一。这是他对积极的人世百态,人生境遇,人性表现,命运结局等一系列关于人的本质精神的大力弘扬。
  五是,以政治的眼光来观察,可以从中看到世间政治的冲动作用,政治的特殊面相,以及庄子哲学和其它哲学流派对于政治的基本态度。其中,通过解读庄子,看到了作者对政治的认知,对不同的政治理念产生的不同政治效果或者叫治世效果的感想,其中不乏对治国方略的评述,对弊政、腐政、乱政、庸政的鄙视与鞭笞,对健政、治政、明政、勤政的颂扬与憧憬。这些,对于为政者,当然有着很强的意义。关于对庄子“弃世”思想的解析,对于现世人们正确处理得与失、进与退、多与少等向对性关系,有着具体的指导意义。
  我以为,就王先生的文学成果来讲,《逍遥游——庄子传》当然是他的一部十分重要的作品,是他的巨大成功,也是当今传记文学和散文著作中鸿篇巨著。我想,庄老先生先前期望的“万世之后”的知己圣者,不在别处,正在于此。    
  应当说,没有王充闾先生笔下的庄子,我们难以真的看到庄子;没有王充闾先生笔下的庄子,我们难以理解庄子;没有王充闾先生笔下的庄子,我们难以知道庄子的分量;没有王充闾先生笔下的庄子,我们难以划清庄孔、儒道的关联与界限。没有王充闾先生笔下的庄子,我们将继续在庄子的门外徘徊,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只能在篱笆之外,对这位大师痴迷地窥探,却不得其门而入。正是通过这部《逍遥游——庄子传》,这位庄老先生,不仅仅活了83岁,而是还能活跃至今。2300年后的今天,他的音容笑貌,他的侃侃而谈,不仅健朗如初,甚而更为鲜亮。我想,《逍遥游——庄子传》的问世,无疑是催化了庄子的新生。
  因此,可以说,非匹配和超越庄子的境界的巨子,这样一部著作是难以完成的。非此,难以接近庄子,难以读懂庄子,难以描述庄子。王先生笔下的庄子,是王先生的庄子,只有具备的他的才慧、视界、毅力、功德和艺术水准,才可以把一个游走云雾、时隐时现、高远难测的庄子,说明白,解清楚。目前,就《逍遥游——庄子传》的成就来讲,可以断定,已经很难再有出其右者。   
 七   
  读《逍遥游——庄子传》,怎样理解王先生和庄子的关系?怎样理解王充闾先生?对王充闾先生应当有新的认识。
  关于他和庄子。他和庄子相识已久,“我从很小就喜欢庄子”,(王充闾散文《寂寞濠梁》)少年至今,远超过半个世纪。从庄老先生那里汲取营养,为时既久。他赞同一些学者关于散文先驱者是庄子的看法。而他自己的散文,文采飞扬,起伏跌宕,深邃悠远,高昂磅礴,大概其中不乏庄老先生启示出的灵感。
  他不辞辛苦,问路寻访,既已十数年之久。这次,衔命撰写专著,更是一路风尘。他们的共处交谈,时长达“十六阅月”,可以说这是今古史上两个思想家、文学家、诗人最长的跨越时空的交流,最为庄重的大师交谈。从中,我们不难了解到:他是庄子的同情者,他对于庄子这位伟大人物的艰苦生存条件和工作环境的惋惜,通篇可见。他像我们党所要求的“接地气”一样,和庄子亲密无间。此刻,我们仿佛看到,他和庄子同榻于庄子家中那张简陋的木床或棕床上,彻夜长谈;在濠梁之畔,他和庄子同垂鱼竿,体悟着那鱼竿鱼线的辩证关系;蒙地那棵郁郁芊芊的大树下,摆上小木桌,盘膝而坐,浊酒对饮……正是在这样的共处中,庄子感动于心,他们成为了跨越时代的莫逆之交。此刻,庄老先生的精神头儿空前的畅意,他似乎在说,等了两千多年,终于等来了这位尊贵的知我的朋友。庄子打开了很少示人的书房,捧出一捆捆竹简,用最高的礼遇,毫不吝啬地向他介绍了自己八十三年的生活和心路历程。他对于我们的王先生,尊为万年以后可以与其相知的“圣人”。而王先生,则不负此名,他获得了超群的庄子知情权,解释权,成为了庄子思想最好的解读者、宣传者、推广者、升华者。敢说,有《逍遥游——庄子传》在,当今知庄者无以伦比。王充闾先生的庄子,堪为对中国文化的一大贡献。客观上说,《逍遥游—庄子传》问世,当有庄子研究的集大成之功劳。
  由《逍遥游——庄子传》看王充闾,与其说是王充闾叙写庄子,实际也是王充闾先生自身内在的外化。从文学视界观察,该书的散文诗性之美,流畅旖旎,婀娜多姿。运用散文书写政论,悠然不失散文的妩媚。至此,不仅如前面所说,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以及他和马克思合作的《共产党宣言》,也有贾谊《过秦论》、苏洵《六国论》、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李大钊《今》等等,伟大的思想家们对散文样式的运用,是杰出的范例。当然,王充闾先生还不是马恩一样的人物,但是,他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思想原野上驰骋,所展现的是自我超越的历史性生成。这样的生成,实现了王充闾由散文家向思想家、哲学家的升华。从中,我们所看到的不仅仅是他的魅力十足的散文美感,更是他的具有独特高度的哲学思想。他已经走出了文学的殿堂,来到了更加深奥斑斓的另一个境界。他以一位成功的文学巨子的修炼,参与到了人类最为精深的文化领域之中。在和苏格拉底、亚里斯多德,当然还有我们的先人庄子、老子、孔圣人……这些老先生,进行着实质的交谈。
  “优秀的作家,必然是杰出的思想家。”这种观点,为我一直所肯定。文学艺术不同于其它艺术门类的根本点,正在此处。任何时候我们也不会要求齐白石成为思想家,不能要求梅兰芳成为思想家、要求冼星海成为思想家——尽管他们有不乏思想家的语言和素质。但是,对于茅盾、老舍、巴金,我们从他们的思想本质定位,当然在思想家的行列。也正因如此,才注定了他们著作的不朽。
  关于哲学诗性观,关于哲学与文学,王先生是这样写的,“哲学与诗,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都是创造力的产物。它们以不同的形式,共同诠释生命,彰显个性,演绎人生。历史上,真正伟大的哲学家,无不重视对艺术中的美的体验,其本体往往是诗性化的,而且,他们的哲学著作大都富于直觉的体悟,具有想象性、形象化与鲜明的个性色彩。”他深情地引用了闻一多先生的观点:“向来一切伟大的文学和伟大的哲学是不分彼此的”;“文学是要和哲学不分彼此,才庄重,才伟大。哲学的起点便是文学的核心。”
  关于哲学家,王先生说:“哲学家成就不了出色的政治家。哲学家所拥有的,是一颗整天都在思索问题的无比沉重的大脑,一颗时刻都在滴血的敏感的心灵,他们把灵魂受难看成是精神享受;他们可以有洞见,有卓识,有妙赏,有深情,却缺乏政治家所断不可少的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魄力,更不谙戡天役物的手段、覆雨翻云的权谋。”(070)但我们必须强调的是,哲学范畴,已经成为了王充闾先生文学大厦的基石。
  关于哲学,还有一个它对于养生的影响问题。王先生认为,在科学特别是医学很不发达的时代,庄老先生能够活到83岁高龄,在某种意义上说,应当归功于哲学修养。他引用了当代著名学者张岱年的看法:“许多中国、外国的哲学家都很长寿,这跟他们的精神境界有关。真正的哲学家,能够站在宇宙的、社会的角度看问题,视野开阔,心胸宽广,有一定的思想高度,看问题深远,凡事看得开……活的洒脱,自然长寿”。(319)联想,当年王先生自身,战胜病魔袭扰,果实累累,不能不说也是他的哲学修养的一个胜利。
  从另一个角度看,应当说,有了庄子传,我们对王充闾先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先生出生于1935年,屈指算来,也是年且八旬。尽管先生的政绩和文绩早已彰彰在人耳目,但是,系统地展开个性哲学和人生观思想,这应当说是最为集中的一次。这对于后学对先生的研究和追寻,有着最为重要的裨益。
  在一定程度上说,一方面王充闾激活了庄老先生,使之意气风发;又一方面,由《逍遥游——庄子传》,也成就了我们身旁这位作家的伟大。他在庄子传写作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出神入化地,和庄老先生手拉手地“逍遥游”于古今思想视界辉煌灿烂的宇际,他们相互指点,相互切磋,相互借鉴,促成了当今庄子最大的集约型思想宝卷。试想,在原有的《庄子》七万言的文字思想基础上,挥洒自如地道出来三十六万之巨的,字字珠玑的宏篇,怎么不是一种合理的再创造、再发展?从这一点来认识,又是王充闾再造了庄子的今生。
  由《逍遥游——庄子传》说开来,该书当是王先生至今(当然是开始)一部实现跨界升腾的哲学思想巨著。是他数十年来流淌于散文境界的哲学观点的集中舒展。本世纪开端,王向峰先生主编的《王充闾散文创作研究》中,不乏关于王充闾先生集哲学与散文于一身的看法。王先生自己,在此后的讲座中,也多次谈到了哲学对于文学、对于一位作家的极端重要性。现今,由《逍遥游—庄子传》,他突破了,飞越了,攀上了文学和哲学共相辉映的高峰。
  关于王充闾先生的哲学思想,我想,今后一定还有进一步的阐发。现在我所注意的是,他在雄厚积累的宏大基座上,对哲学以及各种思想流派主流观念的娴熟运用。因此,我们至少在今天就断言王先生的思想是儒家、是法家、是道家,是什么什么,恐怕失之武断。其实,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知识的相互借鉴和依存,前所未有。是否可以说在中国,纯粹的马克思主义者是没有的,纯粹的什么其他主义也是没有的。所有的,即真正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思想,都是各种思想流派精神内核的科学合理的融合。在这里,王先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辩证法,对庄子哲学的合理解释和发挥,是一个巨大的成功。是王先生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的自然产物。
  至于庄子哲学思想中所表现的一些核心的观点,我想,王先生不仅真正理解其意,而且就中不少认同。他的这种认同,运用于当今的为人、为官、知事、处世之道,保持一身清风正气,净化人场、社场、官场,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关键在于读者是否认真领会了先生的思想所在。
  在具体的理解上,由《逍遥游——庄子传》看先生的群众观,他是一位亲民爱民者;看先生的为政观,他主张为政者应当以民为本,民为邦本,他是民众的公仆,这种境界在他的《想起了于谦》等散文中都有体现;看先生的人生追求,他是不以物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的散文《追求》就鲜明地表达了这种境界;看先生价值观,他自己献给了文学、文化事业,他勤勉治学,是钟情奉献文化的耕牛。
  《逍遥游—庄子传》的成功,再一次说明了优秀的作家最终的思想归宿,必然是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的殿堂。可惜,这个殿堂里,在现实中国的作家队伍中,为数寥寥。只有具备大境界、大视野、大造诣的作家,才能奠定所需高度的基础。
  王充闾先生曾经说过,优秀作家的品格,在于正确地通过文学阐释社会生活。因此,只有具备思想家的水准,才会真正创作出不朽之作。中国的四大名著且不说,仅就近代文坛巨匠,无一不是思想的先哲。王先生在本书中,引介观点的众多著作者,都是我们思想的楷模。至于外国文学巨匠,巴尔扎克、雨果、司汤达、托尔斯泰、泰戈尔……无不是永远流誉人类的大思想家。王充闾先生经历过中国社会巨大变革的时代,又饱览中外今古巨匠的著作,他的思想境界远远超越了现世许多作家的高远境界,达到了自己的独特的至高点。作为思想境界的载体,他的大量文学著作可说是光彩熠熠;而《逍遥游——庄子传》则可能是目前所要表达的全部思想精髓,是他迄今对人生态度、哲学理念、为政思想、学术追求、治学方法等一些列思维“软件”中最集中、最全面、最深刻的展现。           
八   
  我和王充闾先生相识达三十五年之久。起初的秘书生涯中,他不仅是一位宽厚的长者,也是我们群体的领导。他的文雅、深刻、谦虚、和蔼、沉稳、细致,是秘书行列的杰出者。而后,我们又共同献力于辽宁省作家协会,相互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是我可敬的领导、老师、兄长和朋友。
  而他,正是以其优秀的素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脱颖为营口市市领导级班子的一员,继而成为辽宁省委宣传工作的扛旗人。至于其后他所担任的辽宁省人大常委会的领导工作,则是所有具备基础条件者的顺理成章的席位。而今,年且八旬的王充闾先生,不仅是一位退职高官,而他的真正意义在于他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贡献。这种文化的延展力是无穷的,巨大的,放射性的,持续的。越是时间延伸,越将看到他的意义所在,魅力所在。政坛上,古今中外的政治人物,多如林木。这些林木般的为政者,有多少不被时间砍伐灭迹?能够真正将自己融入社会、融入历史者,能有几人? 官本位者,所追逐的不过是一时之荣耀,他们其中有的人,生命的价值似乎就在于门厅光耀于一时,富贵豪华于一时,而随着他们的政坛谢幕,其名也熄,其事也亡。或许还有一些不良记录留下来,成为社会的笑柄后的反证。
  话说的远了,好像离开我们的王充闾先生的《逍遥游——庄子传》有些远了。其实,我是想说,王充闾的为官人生,仅仅是他的一个小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分的彰显将越加缩小比例。所要肯定的是,他的官场生活,为他完成自觉的文化修建,提供了一些更好的条件。他是一位惜时如命的人,记得当年在秘书群中,他就批评过一些浮华轻飘的作风。他说,有时间看看书报,思考点问题,不比整天云里雾里的强多了?他是一位文化的苦行者,长达半个多世纪中,他是一个没有节假日的行者,他一个人背着行囊,带着罗盘,在中国和世界的文化丛林中采摘,收获着人类的文化精华,丰满者自己的精神殿堂。这种境态,在他的散文中多有出现,《节假光阴书卷里》就写透了他的这种情怀。他的这种行者的行走,实际上是一种高尚的坚守。“人生总有一些自性的东西需要守住,只有守住这超乎现实生活之上的东西,人的精神才有引领,才能处于自足状态,才能在纷纭万端的环境中,保持相对独立的内在风格,在世俗的包围中存留一片心灵的天空。在这方面,王充闾执着得近乎固执。”(2001年版《王充闾散文创作研究》第444页李晓虹语)研究者的这一评论,多像是今天王充闾先生《逍遥游-----庄子传》中,对庄子的一些介绍。
  除非地球消亡,人类的活动就不会终止。任何事物也没有绝对的终极。作为一位通晓哲学的文化大家,王充闾先生自然深知其理。因此,尽管他为了探寻庄子,不惜艰辛劳顿,尽管他的《逍遥游——庄子传》已经占到了当今庄子研究的峰巅,但是,他还是没有停下脚步,流连自赏,他还在健步向前。
  当年,王向峰老师主编的《王充闾散文创作研究》一书的结语,李晓虹博士写了一篇《未完成的王充闾》。我很赞赏她的观点:(王充闾)“选定了‘创化这个永恒的状态。他始终觉得自己未完成。’”。由《柳荫絮语.》到《逍遥游——庄子传》,长达近 四十年,王充闾总是在“未完成”状态中逐步实现着“完成”。神龟虽寿,犹有竟时。但是文化的峰巅,却是层峦叠嶂,永无底止。如果说王充闾的众多著作,都是在一种“未完成”的心境中,实现了局部的“完成”,那么,积小胜为大胜,这种不懈地追求“完成”的耕耘,必定收获一个个超乎往前自我的成就。李晓虹的结语,正是读懂了王充闾的人生追求中最为本质的部分。
  在《逍遥游——庄子传》第十九章,王充闾先生串联了庄子和曹雪芹的关系。他们同在华夏的文学星空之下,却相互隔绝了一千七百多年。王先生将他们联结在一起,大声讴歌了这两位大家关注人生的精神。而今又是300年过去,由《逍遥游——庄子传》我们高兴地发现,王充闾先生人文精神的抒发,其高昂,其渗透,其清冽,已胜前人。这是他的个人生品格的重要“完成”。
  由《王充闾散文创作研究》至今,13年过去。2014年的初春时节,王充闾的《逍遥游——庄子传》问世,这是他的填补自己永恒的“未完成”中实现的一次重大的“完成”。我以为,他的这个“完成”,或许超过了以往所有“完成”的总和,也是对以往各项“完成”的一次盘点。这是一次宏伟壮观的“完成”,一次升飞嬗变的“完成”。我们当然有必要祝愿王先生再写二十年,获得更大的“完成”。我的这篇文字,权当对他80岁诞辰的祝贺,更是对他未来二十年的祝福!
  “艺术的生命在于不断创新。”(王充闾散文《岁短心长》)相信在后二十年里,王先生的文学成就、哲学成就,必将“完成”出更为绚丽的果实,为中华文化的圣殿增添更加灿烂的光芒!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