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小河弯弯入辽水
来源: | 作者:房井岩  时间: 2019-12-03
  老家三胜堡,位于昌图县太平镇西部,屯子不大,只有几十户人家。我自五岁起,就随父母来到这里,门前不远处有条小河,成了我儿时的乐园。
  河很窄,也很浅,在拐弯处有个齐腰深的沙底小泡子,夏天,一到中午,我就和小伙伴们早早地放下饭碗跑去嘻戏。大一点的孩子是不屑来此的,他们都跑到小河上游屯子东头的圈河,那里水深,且比小泡子大几倍,同时能容几十个人在里头扑腾,因为具有一定的“规模”,所以成了稍大一点孩子们显能耐的地方。
  绕过圈河逆流而上是一条上千米长沟,一川芳草,绿水莹莹,一派春满人间的景象,人们称这里为大水线。大水线才是真正的湿地,长长的一溜,到处往外渗水,低处形成一小片一小片的水洼,水和草相互映衬,阳光下又绿又亮。
  大水线的尽头是个泉眼,口大如锅,深不盈尺,清澈见底,泉底的水总是汩汩外冒,即使是五方六月(农历)的盛夏,也特别清凉,喝一口沁透心脾——这是辛勤劳作的农人们的天然矿泉水。
  这个泉眼位于八岔沟的腹地,顺坡而上,顶上那块地叫南天门,是我队最远的一块地,不远处就是著名的四方台。
  这条小河发源于四方台下八岔沟的泉眼,经过大水线、圈河和我家门前,蜿蜒曲折地向西北流去,从我们三队这里经过四队、五队、六队、七队流向更远处。在七队,这条河又注入了来自二队和一队的几条“支流”,汇集了我们一个大队共七个小队的水,在当时我的眼里真的算是一条大河了。整个七队前面水流缓缓,碧波荡漾,鹅鸭戏水,岸草青青,真的很美,小学时的很多时光,都是和同学们在我们三队到七队这条河上玩耍的。
  这条河从七队出太平境,经头道镇的凤凰山、西八百、海家、宏大等村,到宝力苇子村的两家子,汇入由东北而来的二道河,其范围在太平镇四方台至宝力镇两家子之间,全长22.3公里,称苇子河(《昌图县志》)——原来我家门前这条河是有名字的。
  苇子河流入宝力境内。我于1990年大学毕业那个暑假,跟着工程队到宝力粮库的建筑工地打工,在那里认识了我的爱人。从此,我成了宝力的常客,城北的二道河是我们最好的相约之地,时而漫步长谈,时而并肩而坐,二十多年的人生有聊不尽的话题,仿佛那条河也在无言地听着我们的倾诉。不久,我们在县城安了家,从此不见了二道河,也很久看不到家乡的苇子河了。
  二道河在宝力下河口汇入招苏台河,招苏台河又在通江口流进辽河。
  辽河,古称辽水,我国七大水系之一,是东西辽河在我县境内的长发镇福德店交汇后开始的称呼,在通江口镇的歪脖树村出境,境内干流长为82.31公里。从此母亲的河流里融进了我故园的血液,一路浩浩荡荡,奔向辽阔的大海。
  早就听说通江口曾是个繁华的“大城镇”,是清朝晚期著名的水陆码头,此地曾设与县同级的“同江厅”来管理,日俄战争之后这里与昌图城(今老城)、八面城同为昌图境内三大重镇,日本人在这里设领事馆,还专门铺一条从铁岭到通江口的铁路专线。著名的昌图八景之一的通江晚渡,就是位于招苏台河入辽河不远的通江口大桥附近。以前我多次路过该桥,但都没有闲遐时间慢下心来细细欣赏,终于在2012年暑期一场暴雨过后为参加同学孩子的升学宴而专程来到这里,第一次真正地亲近辽河。
  河水是暴涨的,水面离桥已不太高了。放眼北望,好大一片汪洋,好象从天边倾下来的瀑布,飞流直下,浩浩汤汤,层浪相推,波涛汹涌,那就是从满天乌云中分娩出来的一个硕大无比的家伙在游动,又好象有六条巨龙在牵引着整条河,向着下游的渤海一泄千里,让人顿时心生悲壮,啼血长歌。
  河两边的坝被水淹得露不多了,岸上的树却依旧庄严地守护着河堤,最终水去堤安,辽河大坝经住了考验。这让我想起1986年我高中暑假的那场辽河水患,当时我写的词里有这样几句:“辽河水猛涨,几淹小村庄,新朋可安详?”清晰地记录着同学家乡的洪涝惨景。真是今非昔比啊,可见辽河安全早已得到足够重视!
  时过境迁,星移斗转。2015年10月,昌图县开始了辽河湿地公园的开发建设,我有幸来到后窑镇牌楼古渡考察,虽说看不到大河奔流浪涛汹涌,但眼前的冷水深遂,沙滩起伏,河流蜿转,回绕芳甸,竟然是另一种别开生面的意境。谁说流水无情,深遂中含情脉脉,谁说大河无韵,回绕处风情万种,即便此时天接衰草,即便此处满目枯黄,但我感觉眼前的一切依旧充满生机,大江东去的豪迈,爽气袭来的振奋,都化作逝者如斯般的感悟。人生就象流水,由源头出发,先入小河,再入大河,之后入江海;水流好似人生,一步一步走远,一次一次壮大,一回一回向更广阔的空间发展。
  站在辽河岸边,放眼于万派归一的壮观;可回过头来,又怎能忘掉那支流和源头呢?如果有时间,我会逆流而上,直至老家门前那条小河,直至四方台下八岔沟里的小泉眼——到那里顿悟人生。走过了,爱过了,奋斗过了,坎坷过了,终于回到起点。虚极静笃,溯本求源,净化内心,自我完善。然后,顺流而下,跨过急流险滩,汇小溪于汪洋,再续人生波澜壮阔,谱写未来壮美新篇。

上一篇:春联

下一篇:风从故乡来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