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苏兰朵:在结束的时候说开始
来源:辽宁作家网 | 作者:  时间: 2013-05-13
  此刻,站在这里,回想刚刚过去的59天,我感觉,每一天都是沉甸甸的。收获来自很多方面,需要比两个月多得多的时间来慢慢吸收和体悟。所以,在这结束的时刻,我更想说说开始。
  所有来到鲁院的学员都把这里当做一个加油站,我们像从四面八方开过来的汽车,车况不同、排量不同、驾驶员的技术也不同,但我们都为了重新上路而来。每一堂课都像贵如油的春雨,浇灌着我们的心田。王蒙、蒋子龙、苏叔阳、何建明、刘庆邦、梁衡老师将自己宝贵的写作路上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与我们分享;李敬泽、白烨、白描、陈众议老师以批评家的视角让我们重新思考写作的道路;周熙明、王怀超老师为我们解读时事,分析中国梦;何光沪、吴国盛、郑春开、王瑞芸老师的宗教、科学和当代艺术讲座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完善了我们的知识结构;中澳作家论坛上,聆听中外文学大师有关文学的演讲和对话,了解了世界范围内文学创作的现状;学员作品研讨,让我们更加明确了创作上存在的不足;社会实践课,走访了西柏坡、黄河壶口瀑布、西安和延安,切身感受了中华辉煌文化和革命历史,增加了作为一个炎黄子孙的自豪感。每一堂课都像一扇门,每一堂课都像一个路口,让每个人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启发和思考,身体里积蓄起力量,前面的路变得宽阔起来,明晰起来,也丰富起来。此刻的结束,也许正是一个新的开始。
  叶子不知不觉地绿了,玉兰花也静悄悄地开了,时光在这两个月飞快地被我们重重使用过,饱满得闪闪发光。50个兄弟姐妹一起度过了春分、清明和谷雨,我开始重新面对一个词:交流。我们鲁十九学员的年龄一般都在30岁到45岁之间。中国人常说,30而立、40不惑。我们这个年纪的人,早已过了十几、二十几岁喜欢广泛吸取经验、广交朋友的阶段,差不多都形成了自己稳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性格习惯。内心有一个相对封闭的精神系统和吸收养分的个性通道。所以交流在前提上是带有选择性的。而因理想结缘的朝夕相伴,远离尘嚣的校园生活,却渐渐卸去了彼此的防御和矜持。我们像一匹匹自由的马,驰骋在文学的草原上,在真诚坦率的交流中互相了解,开始欣赏。但相聚的时光太短暂,刚刚彼此熟悉,就要挥手说再见。我们很多人,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才刚刚抵达交流的门口。所以,我想,分别也不是结束,而是互相阅读的开始。同师为朋,同道为友。只要我们还在文学的路上走着,就注定会是朋友,无论身在哪里,都会彼此鼓励,彼此祝福。
  两个月前的今天,我拖着沉重的箱子从北京站出来,在料峭的寒风中等了40分钟的出租车,当时我就想,这40分钟,我都坐着动车从鞍山到沈阳了。我觉得自己和时间在北京一下子渺小起来。到了鲁院,才再度感知到了自己以及写作的存在。其实,我们都不过是文学中的沧海一粟,如果跳出文学,在更广阔的背景中,更是时光中的一粒尘埃。但是,我们的生命依然因文学的介入而变得不同,我们发出的光即便微弱,也依然能够为别人照亮一段路途。这是我们这群人的宿命。这条路并不好走。在坚持的途中,鲁十九的50名兄弟姐妹就是彼此温暖的火光,鲁迅文学院就是我们珍藏于心底的,家的烟火。
  最后,我想感谢中国作协,感谢鲁院的全体老师,感谢清洁的大姐,打开水和搬桌椅的妹妹,食堂的师傅,大门口和大楼里的保安,也感谢推荐我们来学习的基层作协。一个作家的成长,不可能是个人的事情,就像一个人的成长也不可能是个人的事情一样。吸收了光就要发光,吸收了爱就要释放爱。这样表达也许比说“责任与使命”更加感性,但通向的道路是一致的。
(此为鲁十九结业典礼上代表学员的发言)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