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江洋:一部阐扬人性传播正能的力作
来源:辽宁作家网 | 作者:  时间: 2015-03-13
  利用春节的假日,我集中时间读完了李宏林老师的长篇小说《人鬼人》,我感到这是一部十分感人的人性化作品。
   首先,李宏林老师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作为虚构文学来讲,故事是一部作品的生命。这部作品以新中国对日本的战犯改造过程为基本素材,以抚顺战犯管理所为原型,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人物,从我党我军的高级领导人,到具体执行党的政策、落实具体工作的每个同志,还有反面的战犯典型人物,他们的个性鲜明,故事曲折生动。我查了一下,书上有名有姓的正面人物有27个,其中主要描写的有8、9个,反面人物(日本战犯包括愿意改造的)有20个,重点描写的有12、13个。合上书本时,每个人物的形象、特征都留存在我的脑海里,音容笑貌能够记起,我觉得这就是作品故事的魅力,也是作品的成功之处。为了把故事讲好,作者占有了大量的资料、史料和素材,又善于发挥想像、夸张的才能,从而使故事情节生动,跌宕起伏,多处埋设伏笔,令人读不释手,也许也是李老师多年从事报告文学创作的基本功所致,他的故事真实而不离奇,感人而不做作,虚构而不夸张。刚刚才知道,作品中的大部分故事、人物都是作者虚构的,不仅叹服作者编故事的才能和艺术。莫言在获诺贝尔奖时说,自己无非就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我想,李老师也是。
  其次,作品反映了一个深刻的主题,这就是人性的轮回。别林斯基说过:“文学之所以具有迷人的魅力,从根本上说,就在于它通过对于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的描绘,揭示了人性的深度,抒写了强烈浓郁的人情味。”《人鬼人》表面上是写的是我们新中国对战犯的改造故事,可是从深层次看,作品反映了一个深刻的哲学思想,阐扬了人性的回归:由人之初性本善的自然人到因战争(也包括动乱)邪恶而生发人的野性,使人变成了鬼, 再由和平和正义力量的感召和警醒,又使鬼还原成了人,这是一个轮回的过程,如宗教上讲的,是一种“超度”,反映了深邃的哲学思想。这使我想起彭定安老师在为刘文艳主席《爱的诉说》所做的评论中谈到的一个观点,他认为一部作品中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意蕴,可能作者并非有意如此,开始完全没有这个想法,可作品最后体现了出来,这是“情到深处思亦然”的结果。彭老说,这是美国学者古斯塔夫.缪勒的一个观点,他在《文学的哲学》中说:“艺术不应被看做是为艺术而艺术,而是为哲学而艺术。”作者开始的本意并不是要讲哲学,也没有想到引出哲学,可是在作品的展开中,由于作者平素的哲学积淀、哲学修养和哲学意识,使作品在一件件实事、一个个道理的感情诉说中,使深深的情感衍生出理性的升华,从而使作品表现的故事情感和人物情感升华到哲思的高度,也进入到哲学的深度。
  解析这部作品的人性挖掘,可以看到,其实每个人的内心既有人性的一面,也有鬼性的一面,哲学上称之为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因为每个人出生后都会在后天受到社会的各种影响,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和改造、戒律自己,或者由于某个外因的影响,很可能会引爆自己内心的那个鬼性,从而做出违背人性的事情,譬如在我们经历过的动乱时代,多少本来善良的人也做出了损害他人的事,有的人后来知道反悔,有的人却就此恶了下去。战争尤其能够引起人们内心的那种鬼性。这部作品中就生动地描写了一些诸如横山一郎这样的出身贫苦、生性淳朴的青年,在投身战争之后也随之做出了杀人、放火、强奸的恶行,即使如小山立夫这样的战争恶魔,也有自己的儿女情长;如大岛龟那样的黑社会头目,也喜爱唱自己家乡的“樱花”。而人性的价值在于崇尚正义,恢弘正能。作品抓住这个普遍的话题,进行了大胆地开掘,从每个杀人不眨眼的罪犯那里深挖出人性未泯的种子,通过正能量的引导,让他们重新生发出来,这既是一个奇迹、壮举,也是人类发展的一个光明的希望:正义终究要战胜邪恶,人性终究要战胜鬼性。当那些战犯们深刻认识到自己罪行,从“内心深处”而不是浅表性、随附性地认识到自己的罪恶时,我们看到了人性复苏的曙光、人类的朝阳又在升起。我们知道,李老师是一位自反“右”开始就承受无情打击的受害者,那些当年整他的、给予他灾难的就曾经是他的同志、朋友。而且后来也在他的周边生活和接触,他深知这些人在那个时候表现出的鬼性,给他和他的另些同事带来多大的灾难,可他能够正视这些,这些人的鬼性是在一个特定时代爆发的,要根除这些鬼性,除了不要再给他们爆发的条件和土壤,还要阐扬正义和人性,让人性的光芒永远照射人类的心房。“创造人的是自然世界,启迪和教育人的却是社会。”(别林斯基语)这部《人.鬼.人》用大量的人物例证,对人性进行了多角度、多侧面的深入诠释和挖掘,有着丰厚的哲理和哲思,我认为,这是近期长篇小说乃至文学创作上的一个突破。
  再次是作品有着强烈的时代感。作品反映的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故事,可从作品的字里行间却无不透出作者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时代意识。作者的民族精神不是局限于本土,他把“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做了一个大大的说明,那就是尊重人性,崇尚和平,讴歌文明,诅咒战争和野性。让人们在读过作品之后,突然萌发出一种对世界大同的美好愿景,这才是我们民族性的真正体现。而对文明的讴歌、对战争的诅咒则是通过对这些战犯的改造、向他们列举他们在战争中所犯下的罪行——不仅给他国造成灾难,也同时给自己的国家、民众造成了灾难,战争是一只恶魔,一旦放出来就会对所有人类造成灾难。这个道理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如果当今的日本当政者能够认识到这个道理,如果更多的日本民众能够认识到这个道理,他们断然不应该同意修改安全条约的,也不会再去扩大自己的自卫队武力,更不应该再去打战争、掠夺的算盘。可惜的是,他们忘记了历史,忘记了他们曾经挑起的战争给自己带来的灾难。我想,假如这本书能够翻译成日文,或能够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并且译成日文,输送到日本传播,一定会有更多的日本人会从中得到幡悟,从而举起和平的旗帜。
  最后是我对作者、敬爱的李宏林老师的由衷敬意。李宏林老师已届八十高龄,且常年照顾卧病在床的老伴。他本来已经著作等身,名满文坛,本可以辍笔养息,可他的作家职责、对文学的执着、对社会的关切、对真理的追求探索,促使他不忍放下手中的笔,由是他近年来不断推出新作,并时常讲学辅导新人,他的博客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去年以来,他又倾力组织报告文学学会的活动,现在已有辽宁首期《纪实辽海》专刊正式出刊。这位正直、刚强、率真、勤奋而又才学卓异的老人,着实令人敬佩,他是在当今浮躁慵懒之时仍然扶剑而立的一位将军,也是冷眼看世界、热雨洒江天的一位智者,以羸弱之躯担匹夫之责,堪称辽宁文坛的大丈夫!
  承蒙先生在月初十日签送大作,夙夜拜读,感慨之际,操觚率尔,以记心得。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