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2012年一季度 辽宁儿童文学述评
来源:晓 凡 | 作者:  时间: 2012-06-06

  一季度为数不多的几篇儿童文学作品,基本上延续了辽宁地域风格的乡土写实路数,将乡村作为叙事背景环境,突出了生活在其中的儿童在世事变迁之中的心灵体验和成长之痛,以及现实残酷的生存法则对儿童的心灵考验,可以说是作家对儿童生存的一种现实性思考。
  李丽萍的短篇小说《春天的风吹倒了毛地黄》,显然可归属于她“牦牛河系列小说”,一对河边少年的故事,一种惆怅忧伤的情怀,一缕对艰苦岁月的淡淡咀嚼,美丽的自然风物承载了少年万千的情思与无奈,构成了这篇小说的基调。少年张海波和吴大国本是一对好朋友,吴大国慷慨地将自己仅有的二十元零用钱借给了家庭贫困的张海波,让他给重病的母亲买药,但张海波却为了自己在同学面前找回自信,而给自己买了新椅子,他还不上钱了,大人的打骂和训斥他还可忍受,但他却不敢再面对好朋友了……少年那种自责、羞愧、怀疑,最终宽容的心理过程被细腻地捕捉到了,一对本心善良的孩子终将彼此原谅,但张海波辍学打工,远行他乡,吴大国的呼唤只能回荡在寂静的山谷中。李丽萍笔下的主人公大多是物质生活极其贫困却不失善良、恻隐之心,她礼赞乡村生活的美好、儿童精神世界的高尚,她抒情写意,形成自己特有的乡土叙事风格。
  闫耀明的短篇小说《大寒》叙述了农村孩子宝根迷恋吹葫芦丝,为得到小舅舅买给自己的葫芦丝礼物而兴奋不已,但最终因为购买的葫芦丝的钱是当农民工的小舅舅因讨不到薪酬而打昏了老板偷取回来自己的工资而购买的,当警察带走了小舅舅,宝根的葫芦丝也作为赃物得而复失的故事。小说通过这个孩子生活中的“小事件”折射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即农民工如何捍卫个人正当的利益,如何取得社会公平,他们的遭遇值得关注并发人深醒。
  他的另一篇小说《天堂来信》则关注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讲述了男孩木头为了瞒住奶奶在城里打工的爸爸在意外中不幸身亡的消息,而佯装爸爸的口吻往家里写信,而被小伙伴发觉的故事。男孩木头自己不但承受了与之年纪无法匹配的痛苦,还用善意的谎言来安慰奶奶,他在静静的女儿河无声的流淌之中,在残酷的生活场景之下,获得了心灵的成长,获得了男子汉自信的力量。小说虽然是个悲剧,但却不乏抒情笔致,情节、氛围都渲染得比较到位,对孩子内心的刻画与勾绘亦比较入微。
  他的童话《秃尾巴事件》则以圆鼻子狗和尖嘴猫两种不同的处世方式和人生态度讽喻现实社会。一个宽厚仁慈,一个阴险狡诈,一个吉人自有天相,一个聪明反被聪明误,最终一无所获,两种性格有着非常鲜明的褒贬指向。
  周学军的短篇小说《我的二叔是哑巴》则以作者故乡的辽河作为背景环境,用儿童的视角刻画了一个善良、坚韧的哑巴二叔形象。小说比较注重细节描写,充满着浓郁的辽河湾乡土气息。
  王立春的组诗《冬天的阳光不够吃》延续了她一贯的乡土抒情的清新诗风,将“冬天的阳光”作为抒情主体,赋予人的神韵,在慨叹它在冬天的吝啬与夏天的大度之余,更多的是对整个世界的不幸的生命一种深切的同情与怜惜,作者内心深处的悲悯与隐忧深深地嵌入极其简约、朴素、易懂的文字当中,可以说这是对幼儿诗歌很好的一种把握方式。
  董恒波的短诗《山》(外三首)亦是一组简洁明晰的幼儿诗,将大山作以形象化的比拟,最终的意旨着眼于对祖国广袤土地的一种深沉爱恋,诗风归于单纯朴实一路。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