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2012年一季度 辽宁长篇小说述评
来源:林 雪 | 作者:  时间: 2012-06-06

  本文说明:近几年,辽宁长篇小说的创作形态、旨趣、走势、质量、数量等就已经被宣传部、作协、省内作家、学者、专家高度重视,多方探讨产生结构宏大、影响深远、艺术创新之作的条件和可能。如果说,“慢热”是对辽宁长篇小说从数量尚稀少到质变仍平衡的物理稳定的形容,这个形容是恰当的。如果说,发起于2009年有关辽宁工业题材的数次讨论,不仅是辽宁本土学者、评论家、作家从一次对工业题材清醒的、高水准的共识,也是一次具有历史战略眼光的总结和具有前瞻意义的预测,是对以往工业题材的创作成果的得失做一次很好的梳理。而高海涛写于1999年的《新时期辽宁长篇小说的成绩与问题》系列文章在纵览辽宁长篇小说创作高地恢宏滂博之气象,将阡陌河流尽悉梳理,山川草木蔚然成观后,所提出的作家要提高思想能力、提升文化智商、提纯文本实践、提倡史诗意识等建议,极具实践性和参考性,是在相当时期都具有效价值的一份难得的学术经典。
  本文将2012年一季度长篇小说述评分为评述作品、关注作品和回溯作品三类。

  一 、评述作品

  本部分以出版时间为顺序,共8部长篇小说。

  1、《红昼》:时代召唤与宏大书写的努力

  或许基于此,《红昼》应声而来:既是对“慢热”现象的一次升温,也是在工业题材创作漫漫之路的跋涉中,一声响亮的跫音。
  《红昼》时间跨度近40年,从上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的2000年后,以时间为序列,以金香峪的变迁故事为辅线,以几代人的家族为民族钢铁行业振兴的悲欢命运、血泪和幸福交织的故事,书写了钢铁行业的发展历程,龙溪市的进化史。小说浓墨重彩,塑造了具有知识分子热爱和理想情怀的龙钢第二代管理者林子奇坎坷奇的成长路、具有现代管理理念、和专业储备的第三代管理者赵梁等群体人物。以及郝氏姐妹的纯情善良,腊月热烈执着,路茵、李秋云等女性的生活选择变迁、价值观念冲突等。
  《红昼》在体裁上具有双向性。出版报道中说它“是一部具有纪实性质的长篇小说”,也可以说成是“有长篇小说意义的报告文学。”是否丰富的纪实素材的使用增加了小说的现实感,或者丰满的人物群体塑造增加了小说的文学性,这方面可以留待以后再做探讨。从审美角度上看,《红昼》作者内心有浓郁的中国大工业文学情怀。国家公有制式下产业基调的现实和浪漫的文学基因,因而在作品中表现出对煤矿、钢铁、机械、工业传统“力”与“美”的乐观与礼赞:比如钢铁企业向河流昼夜不息倾倒矿渣而升腾的红云,燃烧城市的天空而形成夜晚的红昼,就是小说的主体色调。而在叙事主体上的国家大话语鸟瞰者的身份,也是由一个那个特定时代的萌芽、生长而注定的。
  小说开篇就是70年代的共和国要在龙溪钢铁厂上一个大型炼钢厂项目。在西方“冷战”的背景下,政治对立、文化歧视、经济封锁、技术垄断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共同的困境。那也是三年物质贫乏、资本短缺、农民极度困难的时代,急速高速发展重工业,就形成了国家的政治与经济的双向特需。在此氛围下,小说中的一二三代主人公都是具有理想主义高度和英雄主义情结以及人文情怀的知识分子,在生产条件艰苦、生活艰难、政治上被排挤、人身及人格备受蔑视侮辱的境遇中,仍然坚信理想,仍然保持热爱、尊严和节操,从而完成与一个民族工业、一个群体的产业大写的浮雕。
  另一方面,作者在书写随着工业高速发展而形成资本对农民、农业开始汲取,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的日益深化的分裂初见端倪,是今天中国社会最 严重的危机的根源方面也有所涉及。但在小说中,围绕工业不断发展,农民的转型是以大部分纳悦的笔触来描写的。虽然作者已经预示了它将是未来社会的危机,是九十年中国工人阶级主体性的获得与失落的序曲。小说的时间进程已经进入21世纪,但作家对上世纪整个九十年代社会主义民族国家的工业革命以计划经济的形式完成之后,工人的主体性失落、生存集体落寞的生活描写不足 。它的总体叙事以及主要人物的命运,在坎坷之后仍然归于完满。作家大概是不忍,或许是无意进一步探求,那些书中数度让人泪奔的感人情节中的温情,是否终能阻止当今天中国东北工业的衰落意味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为民族国家承担自我锻造的历史使命已经结束?或许那应该是作家下一部工业题材长篇的故事。
  在结束后重新开始的地方,留下纪念的一定是文学,在经历精神和生活崩溃又重新凝结精神和生活丰碑的地方,还是文学。这就是《红昼》的意义所在。

(附:《红昼》,赵雁 着 丛 书 名: 出 版 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087976 出版时间:2011-12-01 版 )

  2、《童年书》、《梨花飞》:小寓言/大故事

  《童年书》:寻找窄街上长大的孩子

  一条供书中人物次序展开绵长时间故事的重要街道却取名窄街,生活或时代是否最终要走向尽头?两大或政治或意识形态各自为自己高尚信念对立武斗、频频冲突流血的组织却分别叫“四妇联” 和“五妇联,群氓般狂热无知的民众里,正义和真理的实践是否也如同妇女“经期综合症”一样病态、失常?身为女性,我绝没有歧视妇女以及相关机构的意思。还有,儿子因为好奇,深夜去风骚的女邻居窗下“蹲坑”偷窥却惨遭暴打,“奸夫”却是父亲,失重瓦解的伦理如何继续支撑一个孩子的成长或维持一位父亲的人性及体面?几个少年以稚嫩身体上“叠罗”三人以体验“三座大山”压迫如何沉重,在感悟“解放”解脱和更高层面的精神幸福后,突然难堪地看到公马和母马交配,远未到终极意义上的信仰的庄严情境蓦然消解……
  津子围的小说《童年书》自2011年5月出版后,在评论界好评如潮。说这本不足200页、将近11万字的“小书”中也如同前苏联5作家多甫拉托夫一样,书写了“个人、家庭和祖国的遭遇”,并非超出读者的想象。作者我”、黄毛、大舌头、赵强、赵波、柱子等几个童年玩伴的友情为线索,交织着他们互相攸关的个人、家庭、、集体、社会的众生相,在朴素、诚实的笔端下,以不动声色的嘲讽、举重若轻的沉痛、诙谐幽默的批判,将童年成长的个体朦胧、诗意迷惘,青春荷尔蒙式的生物冲动与行为上对成人荒唐激进等“左倾”政治的模仿,身体因物质极度馈乏营养不良、精神因集权铁幕无知蒙昧,却又可怜、可笑、可敬地思考着祖国前途人民命运这样重大的真理课题。

  如何着墨于这个由平民草根阶层自发结成的少年友情“团伙”,是作家的独特心力所在。如果仅限以东方“忠义”为文化粘合剂,以模仿革命中的“战友”或江湖上的“兄弟”“行帮”为模式,写写殴人或互殴,写写离家出走或回归,写写性意识或疯长萌动或有效自控,那《童年书》也不过是一部诗意的成长故事,供已经长大的作家和与他一起长大的一代读者们从中怀旧、唏嘘而已。

  仅用诗意回望是不够的。每个人对历史都终将有着一个份额。一个国家时代的历史,无论好与坏,总有一部分是通过那些看似平常却又富有传奇色彩的芸芸众生组成的。比如“我”也曾自封为小伙伴中的“司令”且在帮派斗殴中“坚贞不屈,也曾因一对鸭子的交配而愤怒,必欲游街、挂牌、羞辱虐杀之而后快,也曾为制造火药而拆解国家电网系统中的金属部件,甚至盗割电缆……他们长大后如何回忆成长年代里的“大善”和“小恶”?如何修复如何蜕变?仅用诗意回望是不够的。那些留置在石板、老墙上的童年的涂鸦可能随成长着时间渐渐淡无,而留在整整一代人精神上心理的“文革”文化,是否还在我们及他们长大以后的岁月中悄然生根,并不为我们所知的继续寻找着适宜的土壤?
  
  掩卷之后,书中人物故事仍挥之不去。津子围堪称讲故事的高手,在那些貌似平淡无奇的街坊纪事中,好像极尽真实如日记本,如回忆录,在误入“真实”似乎一切皆可预料的“陷井”后,却被带到一波又一波出乎意外、荒诞不经的细节中,这恰是作家的过人之处。用 “伪纪实主义”概括其风格其形式的荒诞感,成功表达小说内容即“文革”后现实的荒诞性也是恰当的。通过伪纪实的艺术手法,将文学所传递的情绪扩大化极端化。一个优秀的作家就是具备这种思想能力的人:他不只是作为一个时代和一种制度的见证人,还会出色完成记录历史的使命。他在文学的冥冥中悄然挖出一条沟通传统与现实的暗河。在那咆哮如自由的波浪中,专制与独裁终将溃破,而人性的光辉和永恒价值的思索,将永存于人心深处。

(附:《童年书》。津子围著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ISBN:978-7-5006-9913-2. 出版时间:2011.5  )  

  《梨花飞》:离史诗还有多远?
 
  高成、佟富贵两个走投无路的外来青年农民,一个俗称“拉帮套”,一个靠乞讨度日,先后落户梨花沟,并被淳朴的乡亲们接受。被新社会改造的妓女姻红嫁给了佟富贵,高成也娶了东家的养女。土改运动后,他俩一跃成为农民新“权贵”,或掌控支配他人命运,或成为炙手可热的风云人物。而“我”家、高家、蓝家是当年的 “下放户”,由城里落户到偏僻的梨花沟,三个在知识分子家庭长大的孩子团结在一起,共同学习、劳动,接受大自然和人生的风雨。他们学音乐、读“禁书”,先后回城工作,并成为延续一生的好朋友。下乡青年白智坚有思想、有知识、具有知识分子正义情怀,在浮夸、虚假风行年代,他因为坚持“讲科学”和“说真话”,不断与高成发生冲突,又因为替被“知青办”主任侮辱的女知青讨公道而被通缉……作品以一个名叫梨花沟的东北小山村为起点,以几个1960年代出生的人的命运轨迹为主线,丝环相扣,折射出东北乃至新中国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到本世纪初发生的重大历史变迁,并着重描写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几位主人公的生活、爱情、事业以及对个人前途命运的把握都颇有典型性。

  在时代的扭曲与变迁中,在文革的精神沙漠里,主人公从仓房中如宝藏一般的两麻袋书中发现一个个新绿洲。同样,父母的旷达将孩子保护,在如此喧嚣的大背景中,构建一个世外桃源。只是,桃花源也受世俗所扰,梨花沟如同那个时代千千万万个中国村庄一样,公有制、公共劳动、公社生活才是主题。求“进步”似乎是一个鲜红的时代烙印,硬生生的烙在了这个时代的多数人的身上,有的在手臂、有的在额头、有的在胸膛。他们崇拜权力,又拒绝承担责任;他们自卑狭隘,又期盼着一朝仗势凌人;他们蝇营狗茍,却又无时无刻不巧利钻营。在失去了生存希望和人性底线之后,淳朴也变得粗野,蝇头小利也理所当然的被争得头破血流。
  主人公的足迹从梨花沟到城里,亲历了一幕幕即正经又荒唐、即冷冽又温暖、即琐碎又完整的人生欲望故事。人性的善与恶在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特定历史阶段中,都极致彰显。所幸,人性的善与光辉贯穿始终,就像所有对时代不失望的理由一样,任何的寂静中,总有一个吶喊者;任何的黑暗中,总有一个人举着火炬尝试着摸索。梨花沟迎来了一个叫做白智坚的知青,或许从名字就可以看出作者对他的眷顾。白,对应着黎明前的深沉黑夜;智,对应着群体的麻木和盲从;坚,是他无论时代变迁而对人性的坚守。当然,他不是完人,他也冲动、独断,但是他确如冬后的一树梨花,给一片死气沉沉的衰败之景带来一抹生机之情。他,也让我对父辈中那群苦难的背负者和时代的先行者肃然起敬,人性的善,永远是他心中岿然不动的磐石。在那个上山下乡的年代,钟跃民似的顽主使得有同样经历的人们在回顾那段不堪的岁月中嗅到一丝浪漫,而白智坚则是让人坚信生活这辆颠簸的牛车也将会奔腾起来。从为同行女知青打抱不平到带领梨花沟生产队度过寒冬再到后来的掌管大型纺织厂使之重生,他始终如一块激流中的坚石,任凭冲刷。
  因而,当周遭的人与物都如泥沙般被汹涌的洪流冲得俱无定型,一块丝毫不动摇的坚石更显得孤独。常人,孤独的原因是“自己与世界之间,与其他生命之间失去了联络,感受不到你与我之间的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白智坚的孤独,源自内心的坚守与信仰,他以人性之善对抗惯性之恶,以信仰之纯对抗欲望之浊。这样的对比,被作者看似不经意的散落在字里行间,却隐隐勾勒出一条汹涌的暗流,在众条支流汇合出爆发、奔腾,激起一道山涧中的飞瀑,气势磅薄,又余音未绝。作者或许对那个时代曾经迷茫,但不曾绝望,因此,那个走在黎明中逆风而行的背影才会如此的棱角分明。
  作者精心搭建着由这个小山村辐射开来的里里外外,梨花沟的人来了又走,走了又来,城里人一拨拨地亮相登场。原以为离开这个地方就开始新的生活时,才发现未来不过是过去和现在的编织物;当以为物质的丰富可以解决人的饥饿,精神的空虚却伴随贪婪席卷而来。故事不只这样,书中的人被打上烙印牵着前进;现实中的人们,也每天被人潮裹携着,像一片片飘零的梨花,向人生未明处飞去。

  近40万字的巨幅篇章,长达十几年的创作积累,作者以不凡的功力,不但对爱情、亲情、人情掌控到位,对过去及当下社会问题,诸如下乡知青、“走后门”、官场生态、弱势群体、城市化、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改革、政治体制皆有不同程度的涉猎。可贵的是作者既不留痕迹地表述了自己的意愿,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启示空间。 开放无解的尾声是令人极具遐想的妙笔潜局,是主人公对社会文化、社会传统的迷惘、批判,亦或是更深层次的隐喻……

(附:《梨花飞》,郭光明 著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版次:ISBN号:9787020084708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

  3、《大码头》、《老北风》:东北“黑土”文化与城市的血色记忆

  《大码头》
  祖居山东的孔家二兄弟因偷吃了几颗中秋节宴月用的葡萄,竟被家法缝嘴,从此离家出走,一去不归。哥俩从山东来到辽东半岛大连老码头,从此揭开人生传奇的一页。不同的人生价值观念,决定他们选择了不同的际遇和命运,不同的生活道路,因而也注定有了不同的人生结局。小说从十九世纪末旅大沦为日俄殖民地开始,一直写到抗日战争结束。来大码头求生的孔家兄弟,面对三教九流人生百形生活百态,一个心志高远、心怀气节、忠诚爱国,抵抗了各种磨难困苦,最终被革命感召,牺牲自己,保全了同胞。另一个则为生活计,由私欲沦为汉奸, 最终被自己侄子——一个年轻抗日战士亲手射杀,又一次证明了人间正道是沧桑。小说除书写了中国人民浴血抗日的悲壮残酷外,也有对大码头风土人情的描写。以及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日俄战争,经济资源掠夺,精神和文化的不同渗透。小人物的命运和剧烈动荡的时代大背景以及深广的社会生活交融在一起,描述了从日俄战争时期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的几十年间,大连的沧桑巨变。彰显了在国难临头之际,中国人民视死如归的爱国情操和气节。

  码头是个有故事、有好故事和大故事的地方。码头文化是大连本土文化乃至辽宁文化中一根重要的动脉,并向内河流域所产生的“内河文化”及“内河经济圈”输送着充满活力的、开放的海洋文化养分。大连是辽宁乃至东北直达海外的国际港和水水、水陆中转的枢纽港。码头和港口联通着世界。 徐铎在小说中所书写的  大连码头半个世纪血火交织、风云际会的发展历程,既是日俄侵略我国的屈辱史,也是殖民文化在地理、人文浸润及辐射、交融,进而成为母体文化一部分的交融史。在不容质疑、不可调和的民族正义等大是大非同时,作家对主人公在文化、情感、矛盾、挣扎等方面的描写堪称成功。

  《老北风》
  作家张艳荣的长篇小说《老北风》由白山出版社出版,这是继《铁血热土》后她的又一部抗战力作。
  九一八事变枪响后,草民章啸天举起抗日大旗,报号老北风,领导抗日义勇军,阻击了日本鬼子侵占营口、锦州等地的步伐。用独特的胸怀,亲吻、拥抱着这片黑土地;用独特的英雄壮举,捍卫、坚守着这片黑土地;用独特的情怀,润泽、演绎着荡气回肠的关东爱情。
  《老北风》全书充盈着丰沛的关东风情,人物鲜活、生动,语言老道、泼辣,体现了作家驾驶东北题材成熟的能力。

{附:《大码头》 徐铎 著 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 2011年 8月《老北风》 张艳荣著 白山出版社出版 2011年8月)

  4、《亲合》:现代卑微生活中的灵魂书

  在重大题材的小说因提倡而导致泛滥的可能,当城市红色书写跟随政治及经济话语将经历或自我成长或自我凋零后,终将有人会触及到一个永恒的、不受时效遮敝的所在:日常生活以及灵魂。
  《亲合》就是一部以两性关系为契入点,扫描并挖掘一个个尽管被日常生活填充,生命却仍然虚空的男男女女的故事。虽然甚至作家刁斗本人都宣称“《亲合》是一个关于两性关系的小说。”宣称生活当中,“不管是恋人,婚姻,甚至一夜情,各种样式的两性关系里面,我希望大家都好。”站在这种精神祈福式的高度,在主人公何上游、次主人公胡不归以及围绕在他们身边的男男女女或夫妻或情侣或同事或朋友的关系中,一个个际遇琐碎、细微不乏冷静的故事开始着接续着纺织着,一种种情态、世事、可能偶然地也是必然地发生着,一朵朵或深幽或浮浅或荒谬的心情悲悲喜喜的转换着——不由得你不转换。刁斗可谓谋篇布局的高手,他看似着力书写了情爱道德人性,且在不露痕迹的笔触下,对情爱道德人性,以一个作家的品位做了最大的提示和容许。

(附:《亲合》,刁斗 著。 出 版 社: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58750 出版时间:2011-06-01 版 )

  5、《女人画》: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三个官场中的中层女性,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命运,演绎出不同的官场情感故事。就像一幅耐人寻味的画册。有的清淡如水,有的浓烈如画,有的朦胧如烟。描绘的是生活,考量的是道德、倾述的是真情,回忆的是思索。

(附:《女人画》 钟素艳 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6-1 ISBN:9787506358347 )


  二、关注作品:

  《工人村》

  3 月初,温恕长篇小说《工人村》版前研讨会召开。这部长篇小说是沈阳市文学界近来重点打造的工业题材创作作品,是作家温恕历时3年,多方采访,几易其稿而奉献出来的精心之作。作品以沈阳具有代表性“工人村”为生活蓝本,通过塑造以主人公张凤林为代表的共和国脊梁式的工人英雄群像,反映了从新中国建立之初东北的工业辉煌时期、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改革的阵痛时期,到新世纪东北老工业基地重新振兴时期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沧桑巨变过程,从小切口折射宏大主题,被称为是一部“沈阳工人的编年史”,具有相当的独创意义。
 
  《神圣的守望》

  长篇小说《神圣的守望》2011年8月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出版后,在大连读者中产生了较大的反响,首版5万册已销售告罄。

  《暗流》

  2011年11月17日,李朝华长篇小说《暗流》研讨会召开。《暗流》是其多年构思酝酿写就的一部近20万字的长篇小说。小说中的女主人公为了让死去的男友沉冤昭雪,为了世间正义的伸张和内心情感的救赎,孤身奋斗在“黑暗的洪流”之中,最后以生命的代价换取了一线生机。有媒体评价《暗流》是一部非常经典的小说。在那些邪恶势力肆意猖獗的时候,总是有一种执着的、光明的力量带着我们继续前行。那光明看似微弱,但当我们一步步艰难的向前迈进之后,最终,那些邪恶必定荡然无存。这世界依旧那么美好。
 《暗流》就像一部情节紧凑的悬疑大片,我在不知不党中被那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仿佛我也置身于那紧张的环境当中。整个故事的画面感极强,每每在读的时候,我的头脑中总是能闪现出影片一般的幻想。我期待这部小说有一天能被搬上银幕。

  (附:《暗流》,李朝华著。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539270 )

  三、 回溯作品:

  《凡人老付的幸福生活》

  大城市中一个普通的机关职员,在缺憾十足的婚姻中,以一份大善解决无可奈何的家事;在如履薄冰的职场竞争中坦然面对突如其来的晋升;在情场遭遇战中珍惜一段欲罢不能的情感……付三国,一个平凡的普通人,在平凡的生活中自得其乐,保守着一份不平凡的幸福,令人在苦笑中油然而生一份敬意。
 
  (附:《凡人老付的幸福生活》 作者:李忆峰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9年12月)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