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刘兆林:谁是最美的人
来源:2012年07月16日《人民日报》 | 作者:  时间: 2012-08-12

  人,活着,很不易。光是一次赤条条的诞生,就得耗去父母多少心血啊。待到长成,步入社会,父母的青春年华差不多就被耗光了。这就等于,谁的长大成人,都是他人关爱和给予的结果。所以,面对生活,谁都没有理由不怀感恩之心与回馈之责。理不出这样一个起码的人生思路,只知怨天尤人,总觉全世界都欠着自己的,而不思自己也应为他人做点什么,会悲观厌世,活得一塌糊涂而更加不易。

  作家余华有部小说就叫《活着》,可谓写透了人生的艰难和不幸。一次次的生不如死,一次次的绝处逢生,一个极普通的人,就那么不惊不乍不躲不避地与同胞相依为命,在国难家灾中活过漫长岁月,竟很乐观,看上去比那些家财万贯,手握重权,妻妾成群的人还幸福似的。这就在于一个活着的态度。自己活着,就必须顾及他人的生存,这无疑应是起码的人生态度。

  人生态度,看似形形色色,五花八门,其实无非是两大类。一类是圣贤们常挂嘴上的真、善、美所集成的“美类”,另一类则是相对应的假、恶、丑而集成的“丑类”。人类发展史证明,不管哪种社会制度下的人生态度,总是对多数人有益才会被公认是美的。极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行为,从没被树碑立传或通过口碑传诵过。被传诵的,都是那些肯为公众和他人奉献的人。谁都希望得到美好,却又往往容易把眼盯住丑恶,抱怨世界不美好,骂人间黑暗。黑暗确实存在,嫉恶如仇也没错,但看不见美就不对了,那样容易被丑围困。以善美之心出发,审对现实的丑恶,才能抑丑扬美。能不能发现美,在于自己心里有没有美。自己心被美鼓满了,便能时时感应到美,并能不吝啬地随时贡献自己的美,因而会被人们称之为美好的人。

  那具有何等美行的人,才配在美字前面再被大家不约而同冠之以“最”呢?回顾历史看,这有时代性。新中国建立之初那场突如其来的抗美援朝战争,几十万中华儿女来不及备好御寒的行装就冒着北国酷寒,雄赳赳跨过鸭绿江去了,因为那关乎着国家与人民的安危。作家魏巍带着全国人民的挂念,也上了战场。他的心时时被志愿军战士忘我的大美精神震撼:松鼓峰战斗,上甘岭战斗,长津湖战斗……为了保住阵地,一把炒面一把雪地充饥,打光了弹药便赤手空拳和敌人扭打,连牙齿都成了武器。有的战士至死还咬着敌人的耳朵不放,甚至有一个连队的100多名战士一字潜卧在雪夜的战壕里,全部冻死了,手里还握着枪,掰都掰不开……魏巍将他们颂为最可爱的人,是那个时代最美的人。

  每个时期,人民都会发现自己心目中最美的人:解放战争时期,最美的人是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新中国成立之初缺石油的时候,最美的人是大庆铁人王进喜;以为人民服务为尚的时期,最美的人是解放军战士雷锋……他们理所当然有资格在人字前面被冠以“最美”二字。

  到了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新时期,各个行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每一个极为平凡的岗位,更加频繁甚至接连不断涌现出最美的人:8岁就开始单独照料自己瘫痪母亲的孟佩云;不到18岁、勇救老人而不幸失去一条腿的女孩刁娜;接住从高楼坠下孩子的居民吴菊萍;身怀6个月身孕却跳进河里救人的彭伟平……他们差不多都是自发涌现,群众自发评定的最美的人。比如被学生家长交口赞为最美女教师的张莉莉,是《黑龙江晨报》记者在一次事故采访中发现的。如果记者自己心中无美,或对美不敏感,只会戴着审丑的有色眼镜去采访事故,也许这位感动千千万万人的最美女教师就被埋没了。

  这些百姓心中的最美者,比许多花样翻新的选美大赛评出的最美男女们,美多了!肯定还有许许多多最美的人在默默工作和生活着,究竟是谁,有待我们去发现。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