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马新朝:构建精神高地
来源:2012年08月13日《 人民日报 》 | 作者:  时间: 2012-08-13
  有人说,如果要评中国10大名人,雷锋肯定算是一个。
  “雷锋”这两个字,已经超越了它的名字本身,成为一个时代和一种精神的象征。人们说到雷锋,就会想到道义和信仰,想到责任和承担。雷锋精神已经融入我们民族的传统之中,像血液一样在我们的血管中流淌。雷锋是一个典型、一个英雄、一个活生生的人,又是一本伟大的书,书中有着无限的文字、无限的内涵、无限的注释。它简洁且深邃,具体且宽广,读不完,道不尽。
  上个月,我从中原大地来到辽宁抚顺、辽阳、鞍钢等地,探访雷锋的足迹。我和雷锋相遇,在他曾经生活过的工厂、部队、乡村,感受着雷锋身上那种强大的精神之光。
  雷锋生前所在的部队,是一个具有光荣传统的英雄部队。团部门前的空地上,矗立着高大的雷锋塑像,我站在塑像前瞻仰良久,感到雕塑家并没有圣化雷锋,而是把雷锋活泼的、亲切的、生活化的、细节化的一面展现了出来。
  雷锋生前是一个爱生活、爱美的人,他自己买了皮箱、英纳格表、料子裤、皮夹克;雷锋爱照相,还买了照相机。这在60年代初可算得上是一位赶时髦的人。所以,雷锋是一个活生生的英雄,他的伟大并不是有意做出来的,而是自然流露出来的,是从他的思想深处、生命深处流露出来的。
  雷锋就是从这里出发,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雷锋虽然已经离开我们50多年了,但他的精神仍然活着。沈阳军区“雷锋班”的后来人,虽然换了一茬又一茬,光班长就换了24任,但是这些年轻的战士们都是雷锋精神的传人。50多年来,无论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什么变化,雷锋班继承雷锋的意志和传统没有变化。雷锋精神在他的这些后来人身上,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
  顺着不算太宽的楼梯上到四楼,向右一拐便进了雷锋班,门框的上方醒目地写着“雷锋班”三个大字。室内整洁、卫生、清爽。战士们的被子叠得像豆腐块般的整齐,各种装备井然有序。全班7个人,加上雷锋是8个人。雷锋生前睡的床铺还保留着,他的被褥和衣帽每天都有战友们帮助整理。每天早点名时。班长点到的第一个名字是:“雷锋”,全班都齐声答道:“到!”那场面让人感动。让我们真切地感到,雷锋还活在他们中间。
  雷锋班第二十四任班长黄帮维是个20岁出头的湖北籍战士,他说起班里的事,如数家珍。他所说的,都是一些小细节和小事件。雷锋之后,50多年了,雷锋的后来人还在做着这些事,而且是那么地坚定、忘我、从容。这些小事和细节是我们大多数人做不到甚至不愿意做的,但他们做了。
  其实,就是这些小事,堆砌成一座精神的高山,让人们仰望。比如:风雪天送老人回家;工友遇到困难了,拿自己的工资去接济;下暴雨了,工地上的水泥要淋雨,他急中生智,把自己的棉被拿出来盖在水泥上……这些事情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然而小事和细节最能见真情。越是小事,越是细节,越是难以做到,越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
  我们不放弃宏大,也不能放弃细小。因为宏大是建立在细小之上的,宏大是从一些细节和小事中生长起来的。没有细节的宏大是不可信的,细节决定宏大。构成雷锋精神的同样也是这些细节。细节才是有力量的、感人的。对于一个人,或是一段历史来说,能够留下来的,让人记着的不过是一些细节而已。即使一些伟大的人物也离不开细节,没有细节的人物一定是空洞的,甚至是模糊不清的。只有细节才是清晰、有呼吸、有温度的,是鲜活的、可信的。
  雷锋让我们捡起了这些小细节、小事件。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都是由这些日常小事、小细节组成的。这些日常小事、小细节,就像钻石一样,闪烁着人性的光芒,历经50年而不熄。
  看着眼前这些坚定的可爱的战士,个个朴实、忠诚、青春、果敢,每个人都像是一团火。我想:雷锋是一块精神的高地,是理想和信念的高地。他用生命中的细节和小事构成了这座高地,是我们这个民族取之不尽的精神富矿。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