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郭明义的故事
来源: | 作者:周建新  时间: 2019-12-02
  关心和爱护他人,是善良人共有的美德。可有谁见过,关心人关心到了极至的程度?郭明义做到了。
  哲人说,真理多走一步,就是谬误。
  孔子曰,过犹不及。
  从表面上看,郭明义关心别人似乎有些“病态”了。
  但是,假如你真的走进弱势群体,真的去体会细微之处,你就会豁然开朗,就会忽然间知道,底层的老百姓,多么希望关心,多么渴望帮助,多么期盼友情。原来真理与谬误之间,还有那么大一块的真空。
  郭明义的存在,也是在填补着这块空白。
  在过与不过的分寸点上,郭明义还是把握住了这个度。
  
  最初的时候,工友们对郭明义乐意帮助别人,喜欢做好事,不但不理解,还把他当成了异类。不像现在这样,工友们已经把他当成了精神领袖,无话不听,不事不从。
  有个工友和他开玩笑,老郭,你这么喜欢学雷锋,我的工装破了,把你的新工装脱下来,换一下呗。
  郭明义连半秒钟的迟疑都没有,马上脱下新工装,不换还不行。
  有的工友劝,别跟老郭开这种开玩笑,他是认真的。因为工友们都知道,这种事情发生郭明义身上许多回了,别说是换,就是从他要工装,他也决不回绝,宁可光膀子回家。
  第二天,这个工友觉得玩笑开得过分了,别人也在背后批评他,这不是欺负人吗。他就找到郭明义,要求把衣服换回来。
  郭明义却不同意,男子汉大丈夫,吐唾沫是钉,岂能反悔。
  别人认为这是玩笑,郭明义却不这么认为,玩笑也是心有所想,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罢了。如果家里不困难,开这种玩笑的想法都不会有。再说了,一件新衣服,换回了一颗真心,何乐而不为呢?
  还有,郭明义的劳保鞋比工友们穿得都费,路走得多,自然是一个原因,可再费单位发放的也供得上穿,他的鞋是换费的。
  市场经济了,谁不知道钱好,郭明义动员工友们献爱心时,经常碰一鼻子灰,有时还污辱他几句,弄得他挺狼狈。也难怪,工友们的工资,除了日常花销,供养子女,孝敬老人,礼尚往来,就剩不下多少了,谁不想留一点积蓄?
  郭明义动员他们时,有的工友当时就炸毛了,指责着郭明义,捐捐捐,我自己还困难呢,你说得好听,让你把新鞋脱下来,换我漏窟窿的旧鞋,你愿意呀?
  郭明义二话不说,脱下新鞋就递过去。那双新鞋是前一天妻子花了200多块钱,买回来刚刚穿在脚上,晚上回家,就变成旧的了,气得妻子直嘀咕,总是换鞋,谁供得起你呀。
  工友们说,老郭你这是何苦的呢。
  郭明义却说,没关系,我一大把年龄了,穿啥不一样?
  大多数时候,郭明义和别人换鞋,不是因为赌气,是因为工友的鞋破得实在看不下去了,他主动和人家换的。也有调皮的工友在打趣,老郭呀,你看我这鞋又坏了。谁没想到,爱叫真儿、死心眼的郭明义按着工友,非把鞋换下来不可。
  每逢换鞋时,工友们看到郭明义的袜子,禁不住一阵心酸,都什么时代了,还穿着补了又补过的袜子。
  郭明义对自己抠得一分钱都舍不得花,给别人时,恨不得把心都掏出去。在齐大山选矿厂的妹夫看到大舅哥穿的工服,旧得不像话了,送给他一套新工服,还没隔夜,第二天一早,就穿在了别的工友身上。
  就这样,一双鞋,两双鞋,一直换了几十双鞋,谁还能怀疑郭明义不是真心?
  就这样,一套工装,两套工装,送出了几十套工装,有谁还不能被郭明义温暖过来?
  
  有人问郭明义,为什么你的心里装满了别人?他一时语塞,他觉得这是习惯成自然的事情,就像一加一等于二,还需要拿什么来证明吗?
  有一次,矿党委号召为矿里的一个贫困家庭捐款,大家有捐100元的,也有捐200元的,最后整理捐款名单时,郭明义的名字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捐了400元,到了末尾,又有了他的名字,是100元。原来,郭明义就是想捐500元,可是一摸兜,只有400元,既然是想法,又没跟别人说,捐了400元,已经不少了,可他还是跑回家去,取来了100元,补充了进去。
  采场生产汽车的轮胎供应商钟明杰,就经历过一次郭明义“着了魔”的“傻事儿”。
  轮胎和路,是唇齿相依的关系,也就是说,钟明杰和郭明义需要经常打交道。
  郭明义时常以此“以权谋私”,带着钟明杰到“希望工程”去捐款。开始的时候,钟明杰挺不情愿,只是碍于面子,没有反驳。慢慢地他就被郭明义感染了,老郭经常把自己捐得 兜比脸还干净,回去坐车的钱都需要借,自己舍出几百块钱,还是比老郭容易得多。
  让钟明杰最感动的还是2010年3月11日。
  那天中午,郭明义从报纸上看到一条消息,辽宁科技大学的一名21岁的女大学生于雨含,不患上了尿毒症,正在住院治疗。她的父亲因为心脏病丧失了劳动能力,全家只靠母亲800元的退休金维持生活,贫困的家庭,面对着高达28万元换肾的费用,一筹莫展,母亲准备割肾救女。放下报纸,郭明义一刻也坐不住了,这样的家庭,全靠这位母亲呢,失去了一个肾,一家不全是病人了吗?
  郭明义急着找到前来办业务的钟明杰,让钟明杰开车,带他马上赶往鞍钢铁东医院。
  从来不占别人便宜的郭明义,这一次却“享受”钟明杰的私家车,让钟明杰当专职司机了。
  赶到了医院,钟明杰才知道,又是做奉献去了。
  见到患病的女孩于雨含,两个人的眼圈都红了。当时,郭明义的兜里只有200块钱,他都掏出去了,钟明杰也是倾囊而出。
  接着郭明义找到医生,询问病情。医生说,想治好孩子的病,必须换肾。
  郭明义条件反射一般,急不可待地让医生开单子,立刻给他抽血化验配型,要捐出一个肾给女孩。钟明杰也深受感染,他也有这么大的一个女孩,就当救自己的女儿了,也陪同抽血化验,捐出一个肾。
  血样采集结束后,医生让他们留下通讯地址,回去等待通知,一旦配型成功,马上过来做移植手术。
  医院里有许多郭明义的老熟人,有人就把这个消息告诉了郭明义的母亲叶景兰的邻居了。
  邻居回去,找到叶景兰,告诉她,不得了了,你儿子要捐肾了。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你说捐就能捐了?叶景兰急坏了,捐钱捐物,她都不拦着。可是一听说儿子要捐肾,说啥也不同意在电话里哭着喊着,让儿子别做傻事儿,批评着儿子,这么大的事儿,咋就不跟我商量商量。
  妻子知道这件事之后,即心疼又后怕,捶着郭明义的胸脯说,你觉悟再高,自己的身体不要了?讲奉献,也要有个度啊。
  可郭明义决定了的事情,谁也甭想改变。他说,人有一个肾就够用了,捐出另一个不碍事,你不捐,我不捐,那孩子不就等死吗?
  
  30年了,无论郭明义在哪个岗位,都是先进,都是典型,却从没有大红大紫过。他珍惜荣誉,却从来不去追求名利。他热爱身边所有的人,却从不图一丝一毫的回报。他淡泊明志,一切顺其自然,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儿。他注重今天在做些什么,明天准备干些什么,从不把自己留在昨天。
  有人说,郭明义把好人做到了家;有人说,郭明义把雷锋的生命延长了;有人说,郭明义就是一面流动的党旗;也有人说,郭明义的身上,体现着一种民族精神与民族美德。郭明义,不再是一个普通的名字,而是无私奉献的象征。
  如果,我们把奉献的峰值定格在一百,郭明义就会把自己化作成煤,把他想要帮助的人们当作成水,每一次燃烧出的奉献,都是沸点。
  1994年以来,郭明义为希望工程、身边工友和灾区群众捐款14万元,接近自己总收入的一半,先后资助了180多名特困生,捐得自己的家几乎一贫如洗。而放在办公室的140多张邮政汇款收据,还有200多封感谢信,却是他的视为宝贝,那些都是他的精神财富。尽管那140多张汇款收据还有2张仅仅50元,那是因为汇款时,他身上仅有50元,想着50元也能救急,就赶快邮了出去。
  
  20年过去了,郭明义不仅把生活费捐了,把各种补贴捐了,还把各级组织给他的奖金、慰问金、奖品和慰问品也都捐了。只要家里有,别人需要,能捐的东西,他都捐了,捐得家里几乎是干干净净。
  有人说郭明义,他的眼窝是水做的,一见到穷人就落泪,不把东西给别人,他觉都睡不好。
  郭明义的耳朵挺“背”,“听”得却特别远,消息也特别灵通,听说谁家有困难了,他马上就到。
  1995年,工友马德全家三胞胎顺利降生了,大人们是又喜又愁,3个孩子,3天要吃掉2袋奶粉,一个月光奶粉钱就是300多元,两口子工资加在一起才500元,这日子得怎么过?孩子三个月大的时候,郭明义找上门来,不但扔下了奶粉钱,还承诺,从孩子上小学开始,一直到大学毕业,每个孩子每个学期资助200元。
  孩子们长大后,马德全的家庭收入大大改善,多少次郑重地提出,我的生活比你都好了,不能再资助了。
  郭明义说,人要讲诚信,要一诺千金,孩子们大学不毕业,我的承诺就不会改变。
  
  听工友们议论,铁矿检修协力中心有个叫武昌斗的工人,患上了肝硬化,长期在家养病,现在病情恶化了,需要注射大量“白蛋白”维持生命,这药很贵,还不好买。郭明义格外上心,除了到医院看望武昌斗,还跑遍鞍山,到处去买“白蛋白”。
  毕竟,郭明义没有回天之力,病魔还是夺走了武昌斗年仅39岁的生命,丢下了一对孤儿寡母,和一个被病魔掏空了的家。
  料理完后事,郭明义安慰着武师傅的妻子,弟妹,兄弟不在了,你的收入还很低,一个人拉扯孩子不容易,以后,孩子上学的书本杂费,我全包了。
  就这样,郭明义帮助的贫困学生中,又多了个叫武雪莲的孩子。
  
  2002年,山东省嘉祥县老僧堂乡西李楼村的李秀立夫妇,生下了五胞胎。这件事曾轰动一时,当时也有人慷慨解囊。可新鲜劲一过去,就没人资助了。郭明义从报纸上看到,夫妇两人奶粉都买不起了,打算把五胞胎分开,送给别人。
  郭明义又受不了,是啊,一对夫妻抚养一个孩子,正好符合工薪阶层的经济现状,五个孩子,确实与他们现有的经济状况差距太大,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怎么能让他们骨肉分离呢?虽然自己的微薄之力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有几个共同献出微薄之力,对于他们的家庭,就是很大的力量了。他要让五个孩子在一起健康的成长。那一次,他寄去了300元。
  从那以后,郭明义每年都要给五胞胎寄去几次钱。
  
  别看郭明义只有一个女儿,可是叫他父亲的儿女,却有一百多个。这些孩子,都是他从“希望工程”里“捡”来的,倾其所有地帮助他们。而对自己的物质生活呢?他只求温饱就可以了,其余的,皆为奢侈。
  在郭明义的心目中,血缘不过是一种亲情的纽带,从更广阔的领域来说,人类拥有共同的祖先,关心每一个人,就是关怀自己的亲人。
  
  杨斯雯,这个15岁的小女孩,出生不到3个月,父母离婚后就各自离家出走了,从此再也没见过她、管过她。
  体弱多病的奶奶曲卫君,抱着吃奶的孩子,住在租来的房子里,维持她们生活的,只有370元的低保金。
  把小斯雯养到一周岁时,奶奶实在力不从心,狠下心把她送给了别人收养。
  没有了小斯雯,奶奶三天二夜睡不着,直到第三天,实在忍受不住内心的煎熬,跑到收养人家中,哀求着把孙女抱了回来。
  2005年夏天,小斯雯读到小学四年级时,奶奶供养她上学感到太吃力了,加上自己的身体每况愈下,多少次想要一死了之。可是,自己一旦死了,小斯雯更没人管了,她又怎能带着牵挂去死?
  正在生死两难时,郭明义了解到了她家的情况,及时向她们伸出了温暖的手,承担了杨斯雯的全部学习费用。
  虽然,上学的问题解决了,可祖孙二人的生活还是十分艰难。即使到了冬天,小斯雯的奶奶为了省下三块钱,每天中午骑着自行车把孙女接回家吃饭。北风呼号,滴水成冰,化不开的积雪,被车辆轧成了冰面,加上奶奶年老多病,祖孙两人不知跌了多少跤。
  郭明义听说后,又坐卧不安了,路这么滑,老人体力又那么差,万一出了意外,那可怎么办。于是,他每月又给小斯雯追加了一笔捐款,用于祖孙两的生活费及小斯雯的午餐费,并且一直坚持到现在。
  每逢过年过节,郭明义都要买上米面油等几大包东西,送往小斯雯的家,舍不得花钱打车,带着东西倒三回公交车,搬上搬下,挪上挪下,累得满头大汗。
  原来打算初中毕业就打工养家的杨斯雯说,是郭伯伯给了她新的力量,一定继续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好的大学。
  
  张丽,2008年考入鞍山市重点高中。本来是件喜事儿,却愁坏了她的母亲。
  她母亲浑身是病,心脏病、类风湿、肾结石等等,每天都得吃药。她五年没有看到父亲了,因为父亲和母亲早已离异,抛下她不管了。
  母亲靠当保洁员为生,每月工资不到700元,既要治病,还得供女儿念书,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郭明义从报纸上看到了这一信息,信息上把她列入了鞍山市特困学生。
  重点高中,那是多少个孩子梦寐以求的愿望,一所初中,能够考上十几名,已经是很不错了,这么贫寒的人家,出来这么个优秀的孩子,说什么也不能让她辍学呀。郭明义等不得了,按照信息上披露的联系方式,约见了张丽。
  张丽清楚地记得,那是在孟泰公园门口,两个素不相识的人见面了,郭明义拿着个信封,递给了张丽,里面装了600元钱。
  从此以后,每个月郭明义都要汇上100元、200元不等的生活费,一直到大学毕业。
  
  180多个孩子,就是180多个故事,一个一个地讲下去,恐怕需要我们讲上一千零一夜,我们只能通过这几个例子,去品味他扎扎实实、朴朴实实做着最具体最细微奉献,感受他生命的热量,感悟他用现在温暖未来。
  
  

上一篇:沈阳,一城豪气

下一篇:恩义九思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