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2014年辽宁文学理论批评巡礼春之卷
来源: | 作者:李桂玲  时间: 2019-12-02
  第一季度的辽宁文学理论批评,从全面、总体地对全国文学发展样态与形势的把握,对存在问题的分析,到对省内作家、作品的细致品评方面,都有不错的表现。从对2013年中、长篇小说的总括式扫描,到对青春文学形象、新文明建构的转型到对东北作家群体的历史把握与总结,都产生了独到的见解与评述。但这一季度占比例较重的评论文章仍集中在作家作品评论方面。辽宁老作家王充闾的新作报告文学《逍遥游——庄子传》的出版,也在省内引起了不小的关注,评论专辑及研讨会相应推出。
一、综论
  《失去青春的中国文学——当下中国文学状况的一个方面》(孟繁华,《当代作家评论》2014年第1期)一文认为,中国新文学自诞生起,就一直有一个青春形象,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当代文学的青春形象逐渐隐退,这种变化,是当代文学被关注程度不断跌落的重要原因之一。文章对于青春形象的文学意义,是何原因和力量导致了改变的发生,今天重建文学的青春形象的意义展开了论述。
  《大地的声音——东北作家群的文化体认与民族确证》(吴玉杰,《鸭绿江》2014年第1期),这篇文章以“大地的声音”来形容概括“东北作家群”的特征,作者对于“大地的声音”给出了三层解释,一是“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作为沦陷地,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用血和生命来抗争侵略,从地心发出大地的声音;二是被迫流亡的生命体验,是来自人民心底里的声音;三是东北作家群作为历史的存在,在当代却被遮蔽很久。继而,文章对东北作家群的存在样态、文学版图与文化版图的指认、历史流转、对现实的回响分成几个层次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与论述。肯定了东北作家群存在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二、作家作品论
  在《三部小说,三重境界——阿来的文学世界观一瞥》(贺绍俊,《当代作家评论》2014年第1期)一文中,作者认为阿来写作速度的缓慢缘自于他写作的姿态和所坚持的文学世界观。这种世界观可以说是一种藏族文化精神和老庄思想朴素融合的看世界的方式。强调人的精神性。据此,阿来在其小说中,尤其是长篇小说中呈现出了“傻的境界”、“空的境界”、“净的境界”。从《尘埃落定》、《空山》到《格萨尔王》都是对这三重境界的一种诠释。
  《英译本中的俄罗斯白银时代》(高海涛,《诗潮》2014年第1期)对发端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罗斯白银时代诗歌潮流的特征作出了论述,认为其具有的精神性、审美性的精神特征,也正是中国新诗所缺乏的品质,也是反观西方现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维度。
  《再读邵默夏》(王晓峰,《海燕》2014年第1期)一文,对大连老作家邵默夏的人生经历及创作经历作了简要介绍,并对邵默夏的旧作长篇小说《步云山夜话》及作品集《蓝天呼唤》、《寻儿记》等进行了重新的解读。这些作品具有两个共同特征:一是,有理想,有信念,有执著的文学追求;二是,在人生态度上、创作态度上,是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和勤于思考的。在艺术手法上,具有天马行空、无拘无束的艺术想象和艺术表达。
  《精美华服上的蚤子——一部热播剧引发的价值思考》(晓宁,《新世纪剧坛》2014年第1期),从最近热播的电视剧《甄嬛传》的社会影响入手,分析了具有后现代化思潮特征的文化现代所带来的对人生观、价值理念的影响,进而提出应该以正能量占据文艺主导地位,端正价值判断和情感取向。
  《温情体恤与冷峻思索——读孙焱莉小说》(张艳梅,《鸭绿江》2014年第2期),作者将孙焱莉的创作归纳到“七○后”作家群整体的创作形态中进行了考察,认为在整体形态中其创作偏于传统,无论艺术表现,还是文化立场,都没有过多的技巧尝试,也没有青春关怀或尖锐批判。整体上,温厚诚恳,有着朴素的人文主义情怀,对女性命运和乡村生活观察冷静而笔墨热忱。      
  可算作诗评,亦可算作随笔的这篇《诗想(二篇)》(李犁,《红海滩》2014年第1期),从诗歌的阅读体会中阐发了个人对于诗歌,对于具体诗作的两个感想,一个是“诗歌的静净境”,另一个是“诗歌的诗、思、美感”。作者认为,诗歌首先要有爱和痛,心怀大爱和大痛的诗人,是这个时代少有的冷静清醒和自省的诗人。对此,作者举出了诗人王鸣久的诗作《谁能幸免于罪》,正是诗人无处不在的正义感和同情心,使其诗歌呈现出了深沉真挚的终极关怀,体现出了诗人的恨和爱的力量。但除了爱和痛,诗歌还要有美。如果说批判现实体现出的是诗人的一种俯视姿态,那么,在爱和美的面前,诗人的姿态应是仰视的、向上的、敬畏的,是一尘不染的。而这种状态多是通过“反朴”的方式呈现出来。在“诗歌的诗、思、美感”阐述中,作者认为诗歌是融合了诗人的内在品质的形象化表达,诗人通过诗歌最终要表达的不是诗而是思,是通过诗而阐述思,诗是道路和出发,思是目的和抵达。这里,作者举了诗人王健《好大一块云》、《瞄》、《粉蝶》、《麦收》等诗为例,指出,在诗歌美的带动下,思想和意义自然而然地就会播撒出来。
     《密林深处的“国”——薛涛〈小车站〉等短篇小说的家国情怀》(王晓雁,《满族文学》2014年第 2期),对我省作家薛涛的《小车站》、《火车远去》、《钟声不止》、《护林员的春天》等一组以东北林莽为背景的短篇小说进行了解读。小说中对儿童心底里家国情怀的培育与呵护,一种近乎哲学思辨式的对话与思考,抬升了作品的美学品格,是在尘世中建造的一座精神家园。
  《你好,忧愁——鲍尔金娜创作评论》(孙悦,《鸭绿江》2014年第3期)是一篇对我省“八○后”作家鲍尔金娜创作的评论文章。作者认为,纵观鲍尔金娜的小说创作,能够发现,其作品在表现形式与艺术技巧方面,具有西方“新小说”的文学特征和美学涵义;在文学功能与价值衡量方面又符合当代生态文学和“新小说”对于人道主义的自省和对于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因而,呈现出较为新鲜的创作面貌,具有丰富的研究意义。
  《孙春平:文学要给人以力量——“五○后”作家访谈录之九》(周景雷,《芳草》2014年第2期),在这篇对话录中,孙春平以“五○后”作家身份,对“五○后”作家的重要性及创作特色做出阐释,也指出“五○后”作家的缺失之处。周景雷将孙春平整体小说创作分为五类,即知识分子小说、工业题材小说、官场小说、农村题材小说、新市民小说。孙春平对自己的创作进行了阐释,他认为自己的创作更多地是要体现出一种批判意识、忧愤意识,对社会或是人的生存现状生出一种忧虑,亦即为人生提供一种向上的力量。
  辽宁儿童文学创作名家众多、优秀作品不断,一直在全国儿童文学界具有很高的地位。《长于黑水高于白山的精神王国——辽宁“小虎队”》(马力,《文艺报》2014年3月24日)一文,就是针对辽宁“小虎队”儿童文学创作给以综述与评论,在这里,作者认为,任何作家的创作都诉诸一种精神,任何一个地域一个创作团体的创作,其诉诸的精神大都化为大致相同的审美价值取向。以“小虎队”为代表的辽宁儿童文学在30年的创作实践中创造了一个长于黑水高于白山的儿童精神王国,血性和豪气构成了它审美价值取向的主流。
  在外国文学理论译介与研究方面,《当代作家评论》在第2期刊发了两篇文章,有史国强译,阿米莉娅·迪法科著《照管者/护理者:爱丽丝·门罗对关爱的另一种表述》。姜欣、时贵仁著《爱丽丝·门罗小说的生态女性书写》,作者认为诺奖获得者门罗,其可贵之处就在于,她并非激进地提倡女权主义,只是期望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她以对传统与现代、自由与束缚等的思考,是多维、辩证、具有积极意义的。
三、评论专辑
  2014年4月9日,省美学学会、省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中心主办的王充闾《逍遥游——庄子传》研讨会议在沈阳召开,会议由辽宁大学博士生导师、省美学学会名誉会长王向峰教授主持,彭定安、张毓茂、刘文艳、李仲元、贺绍俊、高海涛等省内学者、作家、评论家近30人参加会议并发言。《逍遥游——庄子传》是中国作家协会主持的《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首批10部作品之一。在此之前,《当代作家评论》第2期,推出了“《逍遥游——庄子传》研究专辑,刊发了5篇评论文章,有黄留珠《一部极具个性特点的上乘之作——关于王充闾的〈逍遥游——庄子传〉》、古耜《千秋神会,异代知音——王充闾〈逍遥游——庄子传〉读记》、李炳银《致意最在逍遥游——读王充闾〈逍遥游——庄子传〉》、贺绍俊《逍遥游拟学蒙庄——读王充闾〈逍遥游——庄子传〉》、王向峰《乘文字以自得的逍遥游——评王充闾新著〈逍遥游——庄子传〉》。
  《海燕》在2014年第3期推出了我省作家张鲁镭短篇小说集《美丽鞋匠铺》的评论小辑。小辑共4篇文章,有杨晓辉的《平民情结与作家性格》,石竹青的《日常叙事与文化寻迹》,夏荔的《百姓生活的阳光叙事》,秦岭的《以小说的方式对现实进行描摹》。评论文章多从张鲁镭的作品特色分析入手,总结出其创作所具有的平民情结、日常化叙事手法等。
 
2014年第1季度省内发表评论文章统计情况:(不完全统计)
文学人物走过的历史——2013年中篇小说现场片段(吴丽艳、孟繁华)
  《当代文坛》2014年第1期
新文明的建构与长篇小说的整体转型——2013年长篇小说现场片段(吴丽艳、孟繁华)
  《小说评论》2014年第1期
青春文学:从成长到“消费”(孟繁华)
  《长江文艺》2014年第1期
有容量的都市叙述——读南翔《老桂家的鱼》(贺绍俊)
  《名作欣赏》2014年第1期
连接两极之间的暗道——麦家创作论(梁海)
  《中国作家》2014年第1期
再读邵默夏(王晓峰)
  《海燕》2014年第1期
探测人性幽微内心的尝试之举(李桂玲)
  《辽宁日报》2014年1月7日
冲突、选择与守成——计文君小说世界中的三重风景(张维阳、孟繁华)
  《南方文坛》2014年第 1期
大地的声音——东北作家群的文化体认与民族确证(吴玉杰)
  《鸭绿江》2014年第1期
英译本中的俄罗斯白银时代(高海涛)
  《诗潮》2014年第1期
诗想(二篇)(李犁)
  《红海滩》2014年第1期
精美华服上的蚤子——一部热播剧引发的价值思考(晓宁)
  《新世纪剧坛》2014年第1期
文学梦:2013年鞍山文学巡礼(霍林宽)
  《鞍山作家》2014年第1期
从陈奂生到姚高潮——评尤凤伟的中篇小说《鸭舌帽》(孟繁华)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14年第1期
新文明的建构与结构上的整体转型(吴丽艳、孟繁华)
  《光明日报》2014年1月13日
回赠现实的精神需求(贺绍俊)
  《光明日报》2014年1月27日
面对“现代”,他选择了什么——评龙仁青的短篇小说(孟繁华)
  《文艺报》2014年1月31日
失去青春的中国文学——当下中国文学状况的一个方面(孟繁华)
  《当代作家评论》2014年第1期
三部小说,三重境界——阿来的文学世界观一瞥(贺绍俊)
  《当代作家评论》2014年第1期
建构时期的中国城市文学——当下中国文学状况的一个方面(孟繁华)
  《文艺研究》2014年第2期
被压抑的浪漫主义——重读周立波《山乡巨变》(贺绍俊)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年第2期
逍遥游拟学蒙庄——读王充闾《逍遥游——庄子传》(贺绍俊)
  《当代作家评论》2014年第2期
写作就是对现实的回应——阎连科访谈录(周景雷)
  《文艺研究》2014年第2期
精神的伦理与灵魂的表情——高晖《冬天里的春天》读札(张学昕)
  《作家》2014年第2期
葛浩文与萧红(蒋书丽)
  《书屋》2014年第2期
温情体恤与冷峻思索——读孙焱莉小说(张艳梅)
《鸭绿江》2014年第2期
为什么重读《变形记》(李皓)
  《艺术广角》2014年第2期
作为心灵隐私的旁证——有关作家访谈录的闲言碎语(刘恩波)
  《艺术广角》2014年第2期
杨炼论(张立群)
  《南方文坛》2014年第2期
野马镇上“平庸的恶”——评李约热的《我是恶人》(贺绍俊)
  《南方文坛》2014年第2期
密林深处的“国”——薛涛《小车站》等短篇小说的家国情怀(王晓雁)
《满族文学》2014年第 2期
从时空上追寻文学的踪迹(贺绍俊)
  《文艺报》2014年2月14日
《逍遥游——庄子传》评论专辑:
《一部极具个性特点的上乘之作——关于王充闾的〈逍遥游——庄子传〉》(黄留珠)
《千秋神会,异代知音——王充闾〈逍遥游——庄子传〉读记》(古耜)
《致意最在逍遥游——读王充闾〈逍遥游——庄子传〉》(李炳银)
《逍遥游拟学蒙庄——读王充闾〈逍遥游——庄子传〉》(贺绍俊)
《乘文字以自得的逍遥游——评王充闾新著〈逍遥游——庄子传〉》(王向峰)
《当代作家评论》2014年第2期
张鲁镭评论小辑:
平民情结与作家性格(杨晓辉)
日常叙事与文化寻迹(石竹青)
百姓生活的阳光叙事(夏荔)
以小说的方式对现实进行描摹(秦岭)
《海燕》2014年第3期
变动不羁时代的精神逼仄——读苏童长篇小说《黄雀记》(张学昕、梁海)
  《文艺评论》2014年第3期
前瞻性的理论建构(贺绍俊)
  《云梦学刊》2014年第3期
公共领域变革下鲁迅小说的另类解读(赵凌河、卢兴)
  《小说评论》2014年第2期
你好,忧愁——鲍尔金娜创作评论(孙悦)
《鸭绿江》2014年第3期
“城市中心”的柔软褶皱——读贺奕“五道口”系列小说(贺绍俊)
  《名作欣赏》2014年第3期
赵德发:从生存的大地到信仰的天空——五○后作家访谈录之十(周景雷)
  《芳草》2014年第3期
写在前面的话(季红真)
  《作家》2014年第3期
骆英:诗歌的无理数(贺绍俊)
  《文艺报》2014年3月21日
长于黑水高于白山的精神王国——辽宁“小虎队”(马力)
  《文艺报》2014年3月24日
《瞻对》:真正非虚构的叙述(贺绍俊) 
  《文艺报》2014年3月28日
重述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心路——评岳南的《南渡北归》(贺绍俊)
  《光明日报》2014年3月31日
 

 
 
 

上一篇:2014年辽宁报告文学巡礼春之卷

下一篇: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