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吃苦就是享福”
来源: | 作者:王 宁  时间: 2019-12-02
  记得若干年前,一家人围坐观看电视剧《弘一法师》,父亲最欣赏李叔同一句充满禅意的台词 “吃苦就是享福”,并深得其中的辩证奥义。细想来,这正与我家的家风异曲同工。
  父亲是来自黄河之滨、孔孟之乡的山东人,于京城求学,后工作在辽宁,母亲是辽宁人。这个家庭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风雨洗礼,培养了姐姐和我。虽然我们长大成人,他们渐渐老去,但是家的精神,家的魂魄却是珍贵的土壤,成为我们一生取之不竭的补给。
  父亲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人,身上充溢着中国传统文人的性格,恐怕也属得上我们这个时代为数不多的“最后一个”,真乃悲喜交相,一言难尽。他爱书爱得痴迷,舍不得扔掉任何一片纸星儿,以致家里几乎成了“文物”收藏馆,他儿时的习字帖,五十年代上大学时用的讲义,六十年代在朝阳给学生批改过的作文,七十年代和朋友的通信,困难时期的马粪纸书、手抄书、日记以及自己多年集存和朋友赠阅的不计其数的书,每一本他都宝贝似的珍爱。我和姐姐要看的话务必做到,一洗干净手,二看完放回原处,否则他会不高兴,久之,我俩也养成了珍爱书籍的习惯。
  父亲身上那种中国文人式的单纯、质朴、耿直和善良,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毫无保留地付出而从不求回报的性格表现得尤为突出,这大概是他那批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大学生身上所具的共性吧。父亲从23岁从北京大学毕业就飘泊在东北,从朝阳到沈阳,从为人师表到为人作嫁,直到49岁才到了一家文学期刊,与心爱的文学事业打上交道。多年来艰难困苦中练就了父亲虽悲观低调,但又坚韧不拔永不放弃的性格。作为编辑,他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工作中,编发审阅了不计其数的稿件,为多种重要期刊和图书校对编审,并多次获得辽宁省的编校知识竞赛第一名,荣获沈阳市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他用辛勤的工作和较高的文字水准在文学圈里树立了自己的威信,成为大家公认的有学问的人、好人。而父亲依然是父亲,他从不自满,时刻弯下腰来像小学生般地去学习,认为不学习就是不长进,就是落后,言传身教,这对我们都是潜移默化的影响。
  父亲和母亲,是从苦难的生活里走出来的人,他们甘愿为别人付出,自己却从不奢求物质享受,把生活降到最简单的程度。他们对孩子也从来严格要求,艰苦朴素,以学业为重,但如果是读书求学,则多少金钱都不吝惜。他们认同年轻时让孩子多吃苦就等于让他们今后享更大的福。父亲和母亲从小就教育我和姐姐,女孩子一定要自立自强,能自己完成的事绝不依靠男人,一定要有自己的事业,经济要独立,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要敢于奋斗、能够舍得、不怕牺牲。他们最担心我们两个女孩子结婚生子后忙碌于家事而荒废了学业和事业,与丈夫的距离越拉越大。我和姐姐在父母的鼓励下都经历了工作后重新回到校园,继续深造,追寻自己喜欢的文学事业的过程。这与父母亲的教诲有直接关系。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吃苦就是享福”,中华传统美德在我家更是父母留给我们最珍贵的财富,令人受用终生。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