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红村的梦想
来源: | 作者:李学英  时间: 2019-12-02
  没有任何缘由,我看辽西的朝阳东升,红彤彤的,再展一片红彤彤的丝绸。丝绸拂过之处,就是北票市南八家子乡。南八家子乡的第一站就是红村,红村的第一眼就是激浪拍打的红色巨石,在不绝声的轰鸣中岿然屹立。
  其实,所有的故事都有缘由,没有缘由是文人的杜撰。文革中老爸在南八家子以北的下府劳动,老爸的传奇故事,是带领当地的老百姓围河筑坝,让乡亲们吃上了大米。那时我还小,除了老爸之外,我不知道离老爸不远处还有一位传奇人物——辽宁省劳动模范王文志,红村激浪的主人公,当年红村的支部书记。
  如今我一而再地来红村,因红色的吸引,我甚至还浅薄地想过红村的村名是“文革”的产物,结果我错了,红村的名称由来已久。去年的夏天,我登上红村沿河岸搭起的舞台上,与当地的村民一起再现了一段王文志的故事,很投入、很倾情。那天夜幕朦胧大凌河畔,没有人为的光环,我每每沉醉在红村的故事中。
  今年八十岁的王文志在红村生长,党龄50年,1959年就被辽宁省及当时的北票县评为劳动模范。1962年出席省劳模会,被选为先进工作者,在红村工作了22年,1985~1989年连续5年,被北票市政府记大功。
  红村村前大凌河日夜奔流,王文志每天第一眼看见的就是大凌河,每晚枕着涛声入眠,是大凌河水养育了王文志健壮的体魄,也滋养了他热爱家乡、热爱邻里的高尚品格。
  山俊水美、温柔娴静,是乡亲们对大凌河的评价,但性格再好也有任性的时候。泛滥的洪水冲走旱田,红村本来耕地就少,靠天吃饭,粮食产量低,乡亲们忙活一年下来却挨饿。王文志从小看到家族里的老人饿得浮肿,孩子饿得直哭,有的甚至被饿死。他立志要改变乡亲们一天下来只喝粥的日子。1955年中学毕业后,为了学好水利治理大凌河水患,让家乡的凌河水为老百姓造福,他先后到丹东、沈阳水校学习水利。从此,他就跟水利结下了不解之缘。
  学成归来,面对大凌河的枝枝蔓蔓,他开始带领村民第一次修建红村防洪大坝。那年冬天,西北风夹着滚滚白毛雪,刮得人睁不开眼。全村的社员都来到工地,排成一道长长的人墙,传递着土筐。所有的脚被黄沙埋了,所有的身子被河水浸了,所有的面庞黑了,所有的嘴唇干了。然而,经过一个冬天的苦战,硬是把两股大凌河水截成了一股,争出八百亩河滩地。当年,栽上了二百多亩水稻,秋后打了3万多斤稻子,家家都分了好几百斤。多少辈子没有种过水稻的红村人,捧着白净净的大米,眼里一串串的热泪随风飘散。
  1959年冬,王文志出席辽宁省和北票县劳模代表大会。参加省劳模会时,时任省委书记王良同志接见了部分青年代表,全省1000个代表评选出78名省劳模,他就是其中一个。闭幕会上的晚餐,王文志与诸省长同桌而坐。1962年3月,他又出席省劳模会,再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当时的《辽宁日报》、省《青年团报》、《朝阳日报》等媒体均发表了他的事迹。中共北票县委在当年3~4月份的《北票县报》上发表系列文章,将王文志命名为当代的“活禹王”。
  接下来的几年,由于大坝防洪造田,乡亲们相对过得好些,人们的脸上渐渐有了笑容。1965年,红村遭遇了一场特大洪水,大坝决堤,八百亩河滩全部被毁,一望无际的稻秧变成了一片乱麻。王文志急在心里,他每天行走在断裂的大坝上,心跟倒伏的稻秧一样一团乱麻。
  1966年春,在朝阳地区政府四级干部会上,专门通过了红村再次修大坝的决议。当年的红村,共有132户,740口人,人员少,缺资金,任务重。尽管如此,王文志经过多方化缘,筹措资金,带领群众在上冻前一口气完成了长1000米、高3.5米的沙坝。可是沙坝不牢,王文志要将它变成石头坝。怎么办?没有大车拉石头,王文志就号召家家户户做爬犁,他带领全村社员采石头、运石头。老婆婆拉,儿媳妇拽;孙子拉,爷爷拽。
  有一次,王文志和王明礼一架锤,钎子顶低于头部,他一锤下去有点偏,正好碰到了王明礼的太阳穴,当时王明礼就晕了。王文志立刻坐地扶着王明礼,大约一分钟左右,王明礼才苏醒过来。王文志说休息一会儿吧,王明礼说打吧,要不人家把咱拉下了。 
  一边采石头一边想运水泥白灰。南八家子附近有个车站,王文志赶一辆大车到站里拉散白灰,一天拉两趟,只能拉三吨。从南八家子到工地有6华里,供应不上,有人出主意:“不行你去阜新铁路分局试试看。”文文志第一次去阜新铁路分局,找到了管调度的局长,就苦苦哀求他。局长说:“铁路也在施工,我要保护铁路3公里的路基,这事想办的话,得通过锦州铁路局,你先回去听个信吧。”隔个五六天,王文志第二次去阜新,说话的局长没在,说去锦州开会去了。王文志就找工作在铁路的老乡,和局长通融了,终于如愿要来了1000吨的散白灰。王文志说当时感动得双眼落泪,真想跪下给局长磕个头。火车来了,卸散白灰成了难题。有时一个车箱、有时两个车箱,社员们嘴上扎一个破手巾,两只眼睛血红。可社员们也不叫苦不喊累,喊感谢共产党、感谢毛主席!  
  崩山采石的关键时刻,雷管不足了,王文志和水泉西队董春商量,晚上坐红村火车去北票。第二天早晨到公安局批雷管、炸药,然后到物资局算账。要求董春争取起早九点钟赶到物资局门口。王文志从南山公安局批,到物资局结账。然后二人乘车奔岳家沟过梁到柳条沟拉炸药、雷管、导火线,一吨炸药配导火线放到车上。只用了不到3个小时。2
  2000只雷管只能王文志背着,坐汽车怕爆炸,坐火车带雷管犯法。当时正是大雪前天气,特别冷,头一天坐火车去,带一个单帽子,走到台吉梁上,耳朵都冻得起铃铛泡儿了。董春将喂牲口装料的口袋给他围到脖子上。2000只雷管也有10来斤,又加上脖子上围一个口袋4斤多,他从早晨8点出发,走到晚上8点才到家,整整走了12个小时。
  “有王文志领路,咱跟着他干!”乡亲们呼声一片。
  坝基需要测量,王文志穿着棉衣第一个跳进漂着冰块的河里,忍着刺骨的冰寒,在没腰深的激流中测量了近千米的水面。经过三个冬春的奋战,他们动用了土石方8000立方米,沙方13万3000立方米,筑起了一道800米长的石坝,一条3米高、6华里长的沙坝,巨蟒般卧在凌河岸边。
  800亩稻田造出来了。1968年的春天,似乎比以往来得更早一些,王文志整天乐呵呵地站在大坝上放眼量,好日子来喽!好日子来喽!他带领全村男女老少将这块河滩地全部种上了水稻,春种秋收,乡亲们比莳弄孩子还细心地莳弄稻田,秋收水稻产量高达2.7万斤。春节前每人分150斤大米。其他村子的乡亲扛着包米来红村换大米过年,红村人的喜悦映红了他们的脸。
  是骄傲的色彩呢,“王文志指哪往哪走,跟他有饭吃。”所有的村民都如是说。
  1969年,红村800亩河滩地,有的地块直播,有的地块插秧,水稻长势良好。秋风飒飒,稻穗飘香,正当人们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时,暴雨整整下了两天两夜,大凌河水猛涨,大坝被冲毁90米。汗水、泪水、雨水交织着,全村人手拉手跳进激流,排成人墙,与洪水搏斗。门板放下去,一下子漂起来冲走了;几百斤重的大石头扔下去,翻了几个个儿不见了。800亩稻田,成了一片汪洋。乡亲们把脚跺得啪啪响,有的大声哭起来。
  当乡亲们把王文志最后一个从水中拽出来时,只见他用手掌抹了一把脸:“别难过,洪水冲去了稻田和大坝,冲不去红村人战天斗地的雄心壮志。人在,稻田在!”大水退去,乡亲们含着眼泪把倒伏的水稻一棵棵扶正,感谢老天爷给乡亲们留下了希望的种子。冬天到了,备料,准备在1970年春维修大坝和维修渠道的时候,再战大凌河。
  就这样,800亩河滩地又变成了绿洲。王文志买来1000只北京鸭,红掌、绿水、青山、翠柳,仿佛进入了江南水乡。这一年收获水稻3.3万斤,红村真的红了。
  参加过红村激情燃烧岁月的老人唐树宝,对王文志有这样评价,“红村激浪,《锦州文艺》登过《朝阳日报》登过,《北票县报》登过,《辽宁日报》也登过。那些年,锦州到北票这段火车总广播这件事,火车到红村,从车窗里齐刷刷探出的都是脑袋,他们都好奇地看红村这个地方。三战大凌河,王文志有功劳,他的劳模没白当。”还有尤海昌老人口述:“王文志人虽老实,可脾气不好,不过他不记仇。种800亩稻子,他大腿肚子都泡裂了。当时产量低,收后农民用水稻与别村换苞米,许多人家都不挨饿了。” 
  古代“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当年“活禹王”造福家乡三战大凌河。如今,40多年过去了,我经常行走在红村这片土地上,她是我的梦绕魂牵的根。南八家子不仅仅是川州故里、鲜卑祖地,老爸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更是王文志老一辈优秀产党员的精神写照。他不仅演绎了红村激浪的故事,也诠释了红村的梦想,更主要的是,他谱写了一曲共产党人永往直前的奋斗乐章,这曲乐章,直到现在,依然萦绕在包括我在内的后辈们的耳畔,还包括40多年不绝期的稻花香。
  
  作者简介:朝阳文联编辑部编辑,一级作家,中国作协会员,辽宁作协理事,朝阳市作协副主席。出版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多部,其中散文集《笔走龙源》获第四届辽宁文学奖。辽宁省“四个一批”人物。
  
 

上一篇:福根的梦

下一篇:大哥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