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我家房子的变迁
来源: | 作者:李 爽  时间: 2019-12-02
  六十年代初,那时我刚刚记事。记得我家住在开原老城的一栋老房子里。那是一栋长长的青砖瓦房,约有十来户人家挤住在一起。我家六口人住了一间半(大约30平方米),算是较为宽敞的一处。那栋房子的门朝南开,进门就是炉灶。每当生火做饭时,家家户户炊烟缭绕。我家的炕不好烧,常常是浓烟四起,呛得人鼻涕眼泪一起淌…….
  绕过炉灶就进了里屋,屋里正门正对着的墙壁上,端端正正粘贴着毛主席像。里屋的墙上糊着旧报纸,天棚糊的是漂亮的“窝纸”。虽然没有白灰抹的墙那样洁白,却也整洁大方。
  屋地的中间放了一个老式的八仙桌,周围摆放有四个老式的木凳,那是全家人吃饭的地方。挨着门的两侧是两铺通长的火炕,南炕的一端,放着一对油漆得铮亮的木箱子。箱子那暗红色的漆面下面,清晰地露出水曲柳木质那弯曲别致的漂亮木纹,木头的色泽显示它们已经很有些年代了,箱子的上面是叠放得整齐的“被格”。
  六十年代末,我7岁那年母亲因单位搬迁,我家不得不从老城搬到了开原(新城)。父母在“老民宅”附近买下了一处2.5间的房子(大约50平方米)。那是一个四家聚居的大院,院子里北面一栋六间房,住着申大爷和丁叔两户人家;南面也是一栋五间房,住着我家和方大哥一家。
  父母住在稍大一些的西屋,中间的屋子是“外屋地”(东北话,即砌有炉台和锅灶的屋子),也就是做饭的厨房。屋子中间有一个低矮的炉灶,上面扣了一口生了锈的黑铁锅,角落里站着一个粗粗的裂了缝的劣质大水缸。略小的东屋里有一铺火炕,我和三个姐姐晚上就挤在一起睡觉。这房子比我家老城的老房子宽敞明亮、阔气豪华了许多,我就在这房子里逐渐长大,直到参加工作。
  八十年代初,我和爱人的婚房是婆婆留给我们的一间“公房”。那个年代,城里人住的房子都属于“公房”。 所谓的“公房”,是指产权由公家所有,住房者住房者仅仅拥有使用权。这间小平房(大约20平方米),虽然有些窄小,但是在那个年代,新结婚的小青年能住到属于自己的“公房”,实在是百里挑一的了。
  新婚伊始,两个人住在20平方米的屋子里还算比较宽敞。一年后,儿子出生了。作为双职工的我们俩,每天既要上班又要照顾婴儿,有点力不从心。于是,把远在老家的奶奶请了过来帮助我们。于是,我把本来就不大的房子又间壁出一间小屋给奶奶住,房子的拥挤不堪就可想而知了。后来我在房子的北侧又接出一间偏厦,砌上烧煤的炉灶作为厨房,住房拥挤才算得到了一点改善。
  九十年代初,爱人与同事调换了一间旧楼房。虽然面积仅40 m²且破旧,但在那个年代能住上“上楼房”也就足够令同龄人羡慕的了。为了把旧房子焕然一新,爱人决定粉刷墙壁、重新铺地面。为了省钱,一切自己动手。爱人捡来许多废弃的玻璃砖边角料,用玻璃刀将之切割成尺寸相同的小方块,然后在玻璃的背面刷上红、绿、蓝不同的颜色,然后,将这些色彩玻璃砖镶嵌在新铺的水泥地面上,成为新颖奇特的色彩“玻璃地砖”。
  九十年代中期,爱人所在的单位给我家调剂了一套2室73 m²的旧楼房。由于那时儿子还在家,我们一家三口的人均住房面积大约是24 m²。我家用当时最时尚的装饰材料“华丽版”装修了天棚、壁橱和吊柜。值得一提的是,我家的天棚装修的极为有特色,由爱人自己设计,用不同颜色的华丽版在客厅的天花板中心拼出一个花瓣形的顶棚,又安装上了亮晶晶的水晶吊灯,漂亮得有些像豪华的宾馆,同志们来我家都很欣赏。
  2000年,我家买了一套2居室84 m²的二手楼房,室内铺的是最新式的抛光实木地板,淡黄色地板在阳光下油漆锃亮。客厅里铺的是漂亮的大理石地面,房子虽然是旧的,经过我们重新装修就像新房子一样的整洁。我和老伴闲暇的时候常常自我欣赏,如果与同过去那些老房子、小房子相比,我们两口子的人均住房可是42 m²了。我们的自我感觉是,这辈子能够住到这样宽敞明亮的楼房,就已经心满意足了。
  2009年,我家拿出全部积蓄又找亲朋好友拆借了一些,购置了一套3室1厅128 m²的新房。新房的设计理念是厅大寝室小,约30m²的客厅南面是落地式的大玻璃窗,只要太阳一出来整个房间就洒满了阳光,阳光一直射到北面的阳台,具有特别良好的通透性。已经退休在家赋闲的我,却天天闲不着,最累人的是那玉石般的铮明瓦亮的瓷砖屋地,容不得一点点灰尘污渍。倘若一天不拖地,就会脏得“混画浑儿”似的让你看不下去。即便粗略地擦拭一遍,也得2个多小时,如果再顺便收拾一下房间、洗一点衣物,一天的时间就会在忙碌中悄悄地溜走了。我坚持每天用拖布粗略地擦拭一遍地,哪怕擦拭得不彻底,仅仅擦拭掉瓷砖表面的一层浮灰,也会让我的心情顿时开朗起来。尤其在寒冷的冬天,当我拽着拖布擦拭完最后一抹后,放松身体往洁净的地面上一躺,瞬间,地热的温暖便传递至我的全身,就好像十几年前睡的热炕头一样,热乎乎的舒服极了!
  这套楼房地处一楼,独具特色的是南窗前有一块30多平米属于自家的小菜园,菜园的南面还有一片50多平方米的绿地。
  我在自家的小院子里栽了十几棵葡萄,还用白钢管焊接了一个很大的葡萄架。如今六七年过去了,那些葡萄枝繁叶茂,每到夏季浓绿的葡萄蔓就会爬满整个葡萄架。于是,诺大的院落就会因此而绿叶成荫,成为我和老伴乘凉的好去处……秋天收获的时候,满架的葡萄更是惹人喜爱。紫黑色牛眼睛般特大粒的是“巨峰”;黑紫色的是“龙眼”;紫红色的是“玫瑰”;淡绿色晶莹剔透的是“香水”;还有珍珠般小巧的野生的“小黑粒”……每年都要收获上百斤。
  退休在家的我和老伴,最喜欢闲时侍弄自家的小菜园。我们在小菜园里种了各样的菜。靠东侧的一边我栽了片地瓜,向东依次挨着的是黄瓜、茄子和西红柿。黄瓜正如它的名字“金满架”爬了满满的一架,地瓜秧长得浓绿茂盛,枝压着枝、叶压着叶,看着让人高兴;在南窗下面,我还种了好多棵叫不出品种名称的倭瓜,不多的时日那圆圆胖呼呼的瓜秧就爬满了南窗外面的铁护栏。尤其是在骄阳似火的夏日,它那硕大的绿叶遮挡在南窗的外面,让室内的人们免去了紫外线的伤害……倭瓜种子是去年我家吃剩下的瓜籽,只觉得这种橘黄色的小倭瓜既甜又面,特别好吃。
  沿着季节的变幻看下去,我家的小菜园简直成就了一篇色彩斑斓的散文诗。浓绿色地瓜秧像一片地毯,倭瓜秧上开满了金黄色的倭瓜花,招来了蜜蜂和蝴蝶。橘黄色的“灯笼” 倭瓜伸出栏杆来探头观看着菜园里清新和浪漫,满架的黄瓜青翠欲滴的诱惑着你……还有那紫色的茄子和红色的西红柿硕果累累地垂下枝条,它们不紧不慢的等着欣赏人们的赞美,丰收的喜悦在渐渐的走进这个小园子,也走进我的心里。没想到这个小菜园,竟给我带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快乐!让我在退休后的日子里,有机会享受退休生活的愉悦和幸福!
  如今,老房子早已不见了的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高楼。老房子住过我最亲的人,那里留下了我成长的足迹,那里有我童年的回忆,那里有我写不完的故事,那里有我道不尽的情意,老房子记录了我家变迁的一段历史……房子以它的变迁告诉我们:党的改革开放政策,让家家户户的房子变得越来越宽敞,让老百姓的生活也越来越好美好。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我亲身经历的不同时期的房子更新换代,以小窥大地反映了人们居住条件的逐步改善,人们生活的日益提高,真的是生活越来越好……为此,我常常沉浸在自我陶醉的幸福里。有一天我问儿子:咱家的住房是不是还会有变化?儿子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他很有信心地告诉我:“妈妈,您就放心吧!将来我要给您买一栋带花园的别墅,让您晚年享福……”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提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描述了美丽的中国梦,我相信,咱们老百姓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上一篇:党之歌

下一篇:福根的梦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