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2017年辽宁文学蓝皮书长篇小说春之卷——写作即是布道
来源: | 作者:林 雪  时间: 2019-12-02
  在阅读本季长篇小说之《师道弯弯》前先被题目“师道”两字吸引,认为作家精心选取了一个有渊源的词汇。果不其然,“师道”一词在《汉书·匡衡传》中可以找到出处,指尊师重道之理,从师问学之道:“ 望之奏衡经学精习,说有师道,可观览。”在《后汉书·桓荣传》中,“臣师道已尽,皆在太子,谨使掾臣 再拜归道”有师法即老师的学问或技艺体系之意,也是为师之道的概称。至于韩愈在《师说》中“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则指师之地位、作用以及尊师之风尚。本季所关注的三部长篇小说题材各异,风格不同,但共同之处是书中皆有大道。这道既是生活在世界上的大多数人的价值观,也是劳动和实践检验过的真理,既是作家创作的方法论,也是作家用才华赋予作品使之呈现的魅力尊严之光。
 
时代经典中的新人
         ——简评商国华《师道弯弯》
 
   《师道弯弯》展现了一位成熟作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鲜明的社会良知和终极关怀。作家以娴熟的小说技巧、引人入胜的鲜活情节、饱含热爱和激情的诗意语言讴歌教育工作岗位上普通教师敬俞书、钟声等人默默无私的奉献精神、高尚的道德力量、精湛的专业能力及人生和事业探索中乐观不懈的追求。本部作品是我省多年以来长篇小说创作领域一部关注现实的成功力作。  小说开篇就营造了一个学校和家长的冲突窘境之核,将社会化的高考竞争焦虑聚焦在高三新学期开学伊始学生家长对敬老师出会班主任的吁请行动上。一场惊心动魄的“请愿”风波使开学第一天的北阳市德才中学大门内外“剑拔弩张”,几十名家长情绪激动,与前来试图安抚的校方代表对峙着。他们拒绝接受校方安排的班主任,全无耐心等待,不通融不妥协,强烈要求让女老师敬俞书立即履职。如果你不了解国内高考对人们的压力,就无从理解统计学上这一小部分人过度阐释民意的方式,犹如张目之纲,使作家既巧妙展现了当下高中应试教育中冰冷无情的高考之环对学生家长教师学校的钳制背景,也借冲突点睛出全书主要人物及相互关系序幕:方校长经验丰富老道沉稳,周副校长内心渴望权力升迁,有意看校长闹出应对不利的笑话,好一朝取而代之。敬俞书刚刚从失去丈夫的哀痛中缓解,婆母重病、孩子幼小,正处在人生命运的低谷期,但她顾全大局临“危”受命,担当起高三一班班主任。敬俞书的大义之举令在场的钟声老师心生情愫,令暗恋敬俞书多年的周副校长顿生妒忌......精彩序幕已然拉开,后续好戏将连台上演。
 
  《师道弯弯》精心塑造了一个文学意义上的新人形象。作家对女教师敬俞书的塑造可谓浓笔重彩,赋予了她理想主义及平凡年代的英雄光环。敬俞书是烈士遗孀,丈夫在执行治安公务中殉职,留下她与多病的婆母、幼小的儿子相依为命。她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不但热爱教师职业,还具备优秀的职业素质。她精通传授之艺,针对青春期学生心理特征,包容、关爱、善良、严谨、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也传授更重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和人生思考。在学生一系列的“馒头风波”、“厕所生日宴风波”、“卡车出走风波”、“臭豆腐驱同桌风波”、“播音室直播风波”等或师生或学生间的冲突中,经过她循循善诱的心灵启发、观念磨合、因势利导,将冲突化成增进师生理解、加深同学情感的粘合剂,也在学生的心灵中树立起值得钦佩、信任的形象。
   “新人形象”是一个文学理论术语,原意指19世纪中叶俄国文学中出现的具有民主主义思想倾向的平民知识分子。当俄国贵族知识分子逐渐被平民知识分子取代,文学中“新人”形象取代了“多余人”形象;他们大多出身低贱,有革命理想也有坚实行动,尊重友谊、爱情等;屠格涅夫、车尔尼雪夫斯基等塑造了许多“新人”典型,如英沙罗夫、叶连娜等。他们不仅思想上正直、热情而富有自我牺牲精神,以平民身份自豪,跟人民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个性上充满自信,生气勃勃,具有锐利的批判眼光,富有强烈的魅力和感染力。而展示新文学史上前所未有的“新的人物、新的世界”,开创刚健清新的一代文风也是当代中国作家义不能辞的责任。商国华多年来身体力行的坚持在工厂、社区体验生活,用广阔的现实和生活视野丰富自己的素材,选取恩格斯百年前预示的“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作为自己的矿藏,并站在时代高度去感受和认识自己所要表现的生活素材,研究和分析当下教育面临的历史使命,体制、机构、学校、家长、学生等各个阶层人物以及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从而透彻了解各种人物的矛盾纠葛,写出既真实可信又丰富复杂的人物形象来。
    敬俞书的形象魅力之一是奉献。作家没有只将敬俞书形象的成功置于时代真空或个人小型浪漫情境下,而是让她置身于教育体制时优势和弊端共存的现实,清醒而理性的认知现实即以一已之力无法将学生彻底从现实功利的顽疾和传统文化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无法从现行的应试教育制度的弊端中突围出来。同时,应试教育体制也给了多数贫寒学子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给了大多数学生一个超越自己原生阶层的种种可能。作为一名教师无法改变教育制度不合理的一面,但仍然可以完善担当教育责任,成为学生思想的引领者。至少能尽自己的一份微薄力量,在所带的学生中去播种责任感,爱,让他们拥有自信和懂得尊重,并成为学生思想的领袖。
    作家如果只把敬俞书塑造成具有上述品质的优秀女教师,她的形象还算不上经典。作家还必须让她置身于时代的浮躁与急功近利而利令智昏的噪声中让其经受灵魂考验,这,是第二种魅力:坚持。热衷于校外补课的同事白老师屡屡以高薪补课费利诱她入伙,多年追求者周校长也屡屡用权利展览欲望。她深知随波逐流后名利双收的滋润、放弃坚守放弃贫困后灵魂会因麻木的堕落而轻松,每一种选择都比坚持来的容易,都可以在利益的大锅里分一杯羹。但她柔弱身躯里驻扎着一只强健的精神部队,她坚持着,坚持住,坚持了下去。她像《杀死一只知更鸟》中正直沉稳的艾蒂科斯·芬奇律师在南方梅岗城那样坚持:努力为贫穷的黑人兄弟伸张正义,在环境逼近压力下不去妥协。她也像《死亡诗社》中约翰·基廷老师那样坚持。约翰·基心怀理想大爱,他引导学生抛开学院生硬枯燥的讲义,向他们传授诗歌的美、爱情和生命的意义。芬奇律师教会了孩子如何分辨人生的善恶,基廷感召了学生年轻的心在诗与美的呼唤中得到指引和鼓舞,在美丽的青春岁月使生命得到自由和爱的照耀。敬俞书身上也传承着中外教育示范的经典之光,流淌着古今师道的智慧之河。虽然年代不同国家不同,她同样收获着自己的培育果实:黄朗朗从一个任性、自我、娇纵、渴望关心的学生转变为一个理解他人、关心集体、自律的孩子,她向父亲痛说敬老师的大度、关心,并批评父亲对老师的陷害报复之举。狄迪读到敬俞书丈夫的遗书后,心灵受到极大震撼,他追问热衷于用关系为他编织未来的父母:他才三十多岁,除了敬老师,还有一个刚刚生下的儿子和一个老母亲,怎么什么都不提呀!为什么呀!妈,你听到这个的遗言,有没有血液发烧的感觉呢? 狄迪一遍遍的回忆录音笔中的每句话,联想着每句话的情节。慢慢的,他想到了自己,想到了一个活着的人,与一个死去的人的距离。由此一个自恋、奢侈、狭隘、耍小聪明的男孩经历了个人生命中一次量的质变质的升华,成长为一个坚持主见、不为父亲提供的就业捷径所动、自觉立志为国家海军国防贡献青春男子汉。刘西威目睹祖母杨舒与青年时代的恋人——亲祖父刘易由重逢、怨恨到和解、相认,认识到生活和命运的无奈与多舛,理解了人际间既有拒绝和排斥,也有宽容和接纳。 正是敬俞书夫妇高尚行为的示范、爱心和理性的教导,将学生们引向了一个思想的精神的全新领地,并且拥有了与世俗抗衡的力量能力与勇气。她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着这一群年轻人,让他们明白生命就应该担负理想也担负责任,自由和自我如群鸟在天空同时也循有航线。
 
  青春让人欣慰,成长也让人烦恼。德才高三一班的学生因为备考聚在一起,因为成长共同经历收获的喜悦,也经历过痛苦与迷惑,悲伤与愤怒,也有温情与感动。这是爱与真知的成长经典。狄迪、黄朗朗、刘西威、程素素、陆路等青春群像呼之欲出,闪亮耀眼。他们的心路或许也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青年的世纪“愤怒”也有风靡欧洲乃至全世界年轻一代的精神“局部“塌陷,也有如《猜火车》主人公们那种放浪形骸、孤苦无依的那一部分痛苦,但经过理想的追求和淘洗,经过与现实必要的妥协,到达成熟之境并拥抱理想。充满温情的书写爱与成长的故事,不只是当下中国作家的贡献,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文学遗产。
作家是走在时代前面的人。商国华以敏锐的感悟力选取了中国教育变革转型期教改之迫切,以小说艺术的方式提醒着人们,一个时代既有一个时代的专属名词,同时也有一个时代的经典。如何发现如何创造,是作家面对的有难度的挑战,就如艾略特所说,诗人的头脑实际上就是一个捕捉和贮存无数的感受、短语、意象的容器,它们停留在诗人头脑里直到所有能够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化合物的成分都具备在一起。当独生子女、市场经济、应试教育成为21世纪高频率词汇,当教育体制弊病引发或学生或教师或单个或群体或明潮或暗流的极端行为成了多发事件,当个体价值蜕变为利己主义,重视升学率演化成学区、阶层、金钱及如何吸金等赤裸裸的争夺战,仍然有如敬俞书、钟声等时代精英负重前行,支撑着一个民族大写的良知。
 
书名:师道弯弯
作者:商国华
出版社:沈阳出版社
ISBN:9787544183024
出版时间:2017/04
 
第六种乡村与扑朔迷离的蓝镇
       ——简评杨宏的《日升日落》
 
     作家梁文谋曾根据个人阅读经验把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五部乡村小说,归结为经典的五种乡村,它们分别是永远的乡村即鲁迅的《故乡》,寂寞的乡村非萧红的《呼兰河传》莫属,热闹的乡村则是《芙蓉镇》,当然再没有比《细雨中呼喊》更忧郁的乡村了,而高贵的乡村属于张炜的《家族》。借用此种归类,杨宏的《日升日落》除了部分的兼有上述小说的精神气质,还具备第六种属性:扑朔迷离的乡村。
    蓝镇本属于朱氏家族世代开发的乡镇,它甫一出现就超越时代、犹如幻象。它依山面河,俨然是个广大辽阔、商业发达、人口众多的所在,它被书写的历史也只是从朱家第一代祖父谢世后,朱父继承家政开始。是有幸也是不幸,朱父骨子里是个艺术家,他根本无心打理家业,将经营偌大家业的权力分发给伯父叔侄们,只痴迷于重新修建朱家宅院的建筑艺术。甚至因其痴迷工艺,命他的长子朱成文娶了大自己12岁的蓝镇最好的工匠刘瓦匠之女。7天后这桩惊世骇俗的婚姻完成,8年后,朱父在建造地标式建筑同乐楼峻工的同年去世,临终前指定一应属于泥瓦工具的抹子锤子铁锹镐头等陪葬......朱成文没有辜负父辈期望,他继任当家人后,解除了伯父为首的诸位长辈的管理权,抄回被他们私吞的金银财宝,减免他们私自加给农民的租金,恢复解散的蓝镇卫队武装,甚至把磨坊让出,作为日常福利让镇上人无偿使用。仁德与厚土吸引着归来客与异乡人,蓝镇发达了。不久,从遥远南方流浪至蓝镇、出身破落世家的赵氏兄弟俊生、俊杰带着一个怀孕的女人秀子被朱成文礼遇并收留做了长工。莫名的,赵氏兄弟一家给朱成文留下了天然的好感,或因他们勤劳正直,或因他们来自神秘的无由描述的远方,而朱成文是一个热爱远方的人,曾在赵氏兄弟出现之前,由道士带领北上寻找仙人之地,半年后历尽艰难、九死一生黯然返乡,惟一的收获是见到了大海。他慷慨减免了赵氏兄弟的地租,由此收获了赵氏兄弟一生的忠诚和信任。由于合理的情感纠葛,赵氏兄弟与秀子共生下11个孩子,但只存活4个儿子,从此家族命运深深融入到蓝镇的兴衰并与朱家一起成为改写蓝镇的历史之家,成为蓝镇版图上最显赫的两大家族。他们耕耘、拓荒、休养生息,共同抵御外村侵略、内族纷争、道士祸乱,共同赈灾施舍、接济穷人。赵家在报恩朱家的同时也上演着一幕幕纷繁的恩怨、仇视、和解大戏。在蓝镇最富庶的年代,人们用跑马占地、角力赌田等原始方式扩张资本以完成阶级上升,鼎盛期间蓝镇在人们辛勤开发下地肥水美、如诗如画,宛如世外桃园。镇民民风古朴、衣食无忧,人们春种秋收、男耕女织,是一处自给自足的宗族社会。进入太平盛世后,部分人性意志薄弱者开始饱食终日,同乐楼内淫欲横流、歌舞升平,为以后蓝镇之殇埋下了祸根。
    作家用串珠式结构网叙出一个堪称宏大的故事,以朱成文的一生为蓝镇和情节递进的原点,铺陈出汪洋恣肆的百年传奇。以朱成文痴迷于追寻成仙和长生不老秘方为引子,在两大家族父辈子辈孙辈的谱系框架中,道士、和尚、先生、郎中、良妇、巫婆粉墨登场,妓女、老鸨、剑客、武林高手、骗子、罪犯往来穿梭,他们或与蓝镇长相厮守,演绎出可歌可泣的故事,或如阴影般在暗处久久蛰伏,为蓝镇带来杀戮、叛乱等无妄之灾,或如甘泉清溪,启智并滋润蓝镇人的心灵,或如流星闪亮,一时照亮蓝镇的天空大地,又转瞬即逝,只引起读者的一声叹息。
    作家杨宏以朱、赵两个家族众多人物近百年的繁衍生息为主线,杂揉进拓荒、创业、争斗、宗教、情爱、迁徙、回归、复仇等情节,并取材武侠、巫术、民俗、传说等丰富元素,借助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充满激情讲述了坐标于中国近代时间节点、一处叫做蓝镇的地方兴衰史,栩栩如生的勾勒出几代超过百余人的生老病死、爱恨情仇以及他们曾深厚的土地情结、强烈的宗族意识以及热烈的家国情怀。作家塑造了朱、赵两个家族代表的一群性格鲜明的人物群像,记录了沧桑历史巨变中个体生命的自我探寻、上升与沉沦,书写了蓝镇这块神秘土地从自然天成走向灾变,又从毁灭走向复兴的艰难历程。虽然在小说结尾,作家让蓝镇的丰盈毁灭于持久的饥荒、人性永无止境的贪婪、阴险的鸦片毒害和残酷的战火,但草木春深、薪火相传,逃难而去的朱家和赵家后人又重回蓝镇,续写振兴家园的新故事。 小说语言具有优美、饱满的感情色彩,特别是朱成文寻找神仙之地和赵氏后代怀礼为了拯救在同乐楼堕落的怀明的草原寻根之旅,情节寓意深刻,情感热烈、传奇、奔放。怀礼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力能拔树,勇能擒虎,为了让沉迷在声色犬马中的怀明重新振作起来,作家将神话故事中的正义而神性力量赋予给怀礼,借鉴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尽显天助人愿,大道沧桑,使人物命运质感强烈、细腻,情节瞬息多变、跌宕起伏,笔法夸张、幽默,令人目不暇接。
 
   由于小说人物出场、谢幕繁多及代际纷纭,我们难以将这部小说归类为家族小说,也由于人物过于跌宕蜿蜒的命运和剧烈的地域沉浮,我们也难以将之归类为拓荒小说。或许小说对两者都兼而有之,而作家笔下的蓝镇人每个家族每代人都有人出走、有人归来,仿佛如作家奈保尔《世间之路》中说的“要一直不停的追溯直到最初的源头;我们的血液里,骨头里,大脑里,承载着成千上万人的记忆。或许我们可以说,祖先曾经如何生活;但这种了解可能只是遗传的一个碎片,真相的一个碎片。”在《日升日落》中,作家将历史隐身于人物命运和地域传奇之后,魔幻而戏剧化重构了历史场景,并穿插了数以百计各自相连又相对独立的故事。在命运和世事的夹缝中只有永不停歇地行进,迎向注定幻灭的结局,重生出新的世代与生命,正如蓝镇开拓者朱家后代朱建平所说:天明之后,我们的祖先会重新走在蓝镇的大街上。
 
书名:日升日落
作者:杨宏
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1348801
出版时间:2015/08
 
长篇小说《大影匠》出版发行
 
  2017年1月,我省女作家孙琳的长篇小说《大影匠》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以驴皮影艺术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她的问世。为中国文坛增添历史文化色彩。这是作家继长篇纪实文学《刘强东我的青春不迷茫》、人物传记《他若离去后会无期梁思成传》、历史文化大散文《徐志摩一首未完的诗》后,出版的又一部力作。
    长篇小说《大影匠》倾情描述和弘扬一代驴皮影艺人的浩然正气和大辽西的风土人情,今人感到惊喜的是作者俗雅有度、浑厚天成的东北味道浓郁的叙述语言,这种根深蒂固的乡土语言,为本书增色添光不少;小说于波澜壮阔的民族大义上着眼,在涓滴毫发的细节冲突上落笔,以抗日的战争为背景,创新皮影戏为主线,写尽了民族技艺——驴皮影影匠人的不屈不饶的抗争精神。作家孙琳用一只摇曳多姿的生花妙笔,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的抗争史。作者通过《红楼梦》惯用的草蛇灰线的笔法,多次点明了本书的主旨,塑造了一个铁骨铮铮的爱国男儿和一群可以为民族牺牲自我的英雄群像,是我省又一部夯实雄浑的力作,上个世纪30年代的爱恨情仇,以及对驴皮影艺术的继承、发展、提高。旨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在树立为驴皮影艺术献身的先辈们的形象下了很大的功夫,为文化遗产驴皮影留下极具风采的一笔。《大影匠》的故事,发生在辽西的龙潭镇。孙清轩在寒冬独闯努鲁尔虎山脉,生死攸关的危机时刻,先后被梁树生和林大虎所救;在寻找爹娘的路上又被箫云飞所救,从此,走上演艺驴皮影之路。
    萧云飞误喝了大徒弟李玉强药茶,不能再唱戏。孙清轩为报恩留下来,在郭明森的寿宴上,他救场替萧云飞上场演出,一炮走红,并找到了三爷和爹娘。萧云飞的女儿萧柔姿爱上了他,他却爱上了打进孙家的日本女间谍英子。伪县长史怀青的女儿史清雅多次为救他提供情报。鬼子为了实现文化侵略,设计掠夺影谱影卷。萧云飞和孙清轩连夜将影谱影卷隐藏到破庙的神像下。李玉强陷害孙清轩。致使他被鬼子抓住严刑拷问,他都没有屈服。孙清轩边和鬼子周旋,边研究发展驴皮影技艺,他改进了其雕刻和唱腔,创出叠合加高驴皮影人,达到双手耍8个影人的最高技艺。日本鬼子制定樱花计划,血洗了萧家戏班,孙清轩重组戏班子,完善了驴皮影技艺,带着戏班子流浪演出,宣传抗日。鬼子为了 逼他就范,恩威并施:把他三爷和大伯抓进监狱;挖掉了爹的一只眼睛;使用美人计,让日特英子纠缠他;并阴谋让他做中日亲善大使,遭拒后,多次抓他入狱。他和抗联一起挫败了敌人的阴谋,用独特的英雄壮举和独特的情怀,润泽、演绎着荡气回肠的辽西爱情,创造驴皮影新的技艺,成为名符其实的皮影戏泰斗。
 
书名:《大影匠》
作者:孙琳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时间
ISBN:9787503482595
出版时间:2017年01月 
   
  综上所述,《师道弯弯》中的“道”,通过人物塑造、情节铺设、故事发展,还原、呈现了中国当代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间现行的教育体制影响背景剧、师资结构直观图、教学体系的大看台——最重要的,是通过对高中女教师敬俞书感人的成功塑造,触及到千万个人们无法回避的焦点问题:教育在当下国计民生中作为欣慰与苦涩并存、尚需改革的国家命题仍然喜忧参半、任重道远。小说无疑是一枚重磅神器,感动了关切于教育及孩子成长的有识之士,也唤醒了教改深水之下仍然停滞或麻木的心灵。《日升日落》中的“道”则是超越时间和律法以及人心之上的绝对真理,是人们竭尽全力参与其中的命运。它慷慨投身却深感无奈、激烈逆反又虚弱空灵,复杂无序又混沌出离是它和常态。《大影匠》的“道”是一代驴皮影艺人的浩然正气和大辽西的风土人情,以及对民族技艺的回忆。同时”道”的最后意义,如马尔库塞所说,是文学的社会功能,以及作家所应持有的价值立场:一种理性的认识力量,揭示着在现实中被压抑和排斥的人与自然的向度。它们的真理性就在于唤起的幻想中,在于坚持创造一个留心并废除生活恐怖——由认识来支配——的世界。它们站在其先进的立场上,它是大拒绝——抗议现实的东西,唯此它才具有这种神奇的能力。只有当形象活生生地拒绝和驳斥既定秩序时,艺术才能说出自己的语言。它讲出关于自身的真理;它的语言不再是欺骗、无知和顺从的语言,它坦率地说出事实和事实的统治崩溃,虚构颠覆了日常经验,并表明这经验是残缺不全和虚假的。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