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热血化碧破魔咒
来源: | 作者:滕贞甫  时间: 2019-12-02
  2018年,我曾两次赴湘西调研精准扶贫工作,一次是作为中央党校44期中青班调研组成员,并负责执笔《湘西州精准扶贫的启示》调研报告;一次是随中国作家协会改革开放40年采风团赴著名的十八洞村采风。两次调研,惊叹于2013年以来我国精准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我被那些辛勤工作、无私付出的驻村干部深深地感动了。
  湘西州领导介绍情况时说,有的驻村干部开展工作极其艰辛,流汗又流泪;有的扶贫干部甚至牺牲在了工作岗位上。18年前也是扶贫干部的我,对此感同身受,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驻村扶贫不是平常的下乡蹲点,那是一种全身心投入——在湘西我所见到的驻村干部,仅从肤色上看与当地苗族、土家族村民并无二致,可见他们与当地村民已融为一体。由此我想到了家乡辽宁,辽宁也有1.2万名驻村干部深扎在扶贫一线,他们的喜怒哀乐、苦辣酸甜并不为人所知,我感到自己有责任为这些担当奉献、抛家舍业的干部们立传、画像、明德,以文学的形式,向这些默默无闻的扶贫干部致敬!
  就这样,我萌生了创作《战国红》的想法。之所以选择这个名字,因为战国红是一种象征着梦想和富裕的玛瑙,它的色彩就如同凝固的热血,黄尊红贵,让人心生敬畏。故事背景选取辽西也是一种机缘,那是我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是辽宁扶贫的主战场,辽西深厚的历史积淀是名副其实的文学富矿。
  如果把精准扶贫比喻成一场攻坚战,那么可以说这是一场“班长的战争”,班长是谁?就是成千上万名驻村第一书记。小说主人公陈放就是一位称职的“班长”,他带领柳城村一班人,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终于破解了困扰柳城三百年的“魔咒”,让柳城走上健康富裕之路。
  破咒,是现实和精神两方面的难题,一道喇嘛咒,困扰柳城三百年,如何破咒,贯穿了小说的始终,第一期扶贫干部没有破成,神情黯然地离开了;第二批扶贫干部咬定青山不放松接着破,终于在驻村最后一年,找到了密码,让柳城村民走出“鬼打墙”。其实,贫困表现不一,但原因基本相同,大都困于生态之咒,生态之咒不是柳城一村之困惑,也不是辽西一域之困惑,它是贫困地区普遍存在的梦魇,而破解的秘诀只能是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锲而不舍地攻坚,小说中陈放等人的做法就说明了这一点。
  也许有人会问,一个被称为全县扶贫工作盲肠的贫困村,怎么还会有杏儿这样爱好写诗的女孩,这并不奇怪。诗歌作为梦想的载体,本身绝不嫌贫爱富,小人物也有梦想,苔花虽米小,也学牡丹开。辽西文学氛围好,涌现出为数不少的农民作家,梦想没有专利,只要心有所属,情有所寄,诗与梦想就会如影随形。
  小说要抵达人物的内心世界,以笔为刀,以情为墨,刻画出人物灵魂的真实形态。小说通过杏儿眼中的两批扶贫干部,两条线相交织,呈现出扶贫工作一张蓝图绘到底的乡村生活画卷。身为第一书记的陈放知道,单靠输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扶贫之要在于扶志,让柳城的年青一代成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生力军,方能成就扶贫正果。否则,三年后驻村干部一走,无论办了多少项目,村子还会因为后继无人而返贫。
  人生的二元一次方程有无数个解,正是因为有无数的解才让人生充满魅力,杏儿曾经想解开陈放的人生方程式,最后她明白了,做有价值的事情不需要理由,而人生二元一次方程的解,就在未来的自己身上,那是现实与精神相重合的自己。有了这些年轻人,柳城才有了生气,才有了薪火相传的希望。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