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精神山水》:诗意的栖居 圣哲般思考
来源:辽宁作家网 | 作者:韩金凯  时间: 2023-11-08

  在我看来,冯博先生是一名文学风格鲜明、成就卓著的学者型作家。多年来,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辛勤耕耘、笔耕不辍,收获颇丰。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他的文学作品便《光明日报》《诗刊》《鸭绿江》《中国诗人》等国内报刊刊发,陆续出版了诗集《残陶》《背向夕阳》,长篇报告文学《那木斯莱之蓝》(三人集)及哲学著述《世纪中国理性选择》等著作。仅就他的散文作品而言,给人的印象是厚重、高雅、充满哲理,饱含浓浓的人间烟火气,描绘了家乡缥缈灵秀的山水之魂、乡野纯厚的烟火之气、民风淳朴的风俗人情。

  去年初秋的一天,收到了冯博先生的散文集《精神山水》。品读着这部散发着油墨之香和山水清韵的书籍,我仿佛走近了一棵郁郁葱葱的生命之树,感受到了这棵树所撑起的天空,触摸到了一颗文心诗魂的怦然跳动。

  辽宁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林雪对于这部书给予了高度评价:

  “冯博进入中年后的写作,对人生经验举重若轻超高的驾驭各种题材的能力,对生活悲欢入骨入心的书写,总在看似事物尽头时绝处逢生,峰回路转,会意共鸣,不管是幸福还是痛苦的重量都化成轻盈的超越。”

  这是对冯博先生从事哲学教学与文学创作四十年来,抒写人生、挥洒思绪的真实写照,教学与写作已成为他生命的状态和不可或缺的慰藉。

  2007年秋,我有幸成为冯博先生的学友,成为辽宁文学院第五期新锐作家班的学员,我们在同一个教室同一间宿舍里朝夕相伴了一个月,聆听了省内及国内著名作家、诗人、剧作家等讲座的课程。期间,还聆听了他在文学院为老师和同学讲的一堂哲学课,颇为触动。他还将我们在文学院期间的学习生活所感写成一篇饶有趣味的《文学之缘》收录到这本散文集中。因为这样难得的“文学之缘”,使我读师友的散文更多了几分亲切感,并于亲近中多了几分敬重。这份敬重,来源于我们共同挚爱的文学,来源于不曾忘记的恩师们对我们的谆谆教诲,来源于他兄长般的言行与人格魅力。

  《精神山水》一书的封面设计庄重而富有创意感,涓涓精神山水浸润着思想深处的荒漠,可见冯博对世界与生命、精神与文化的独特的理解。全书内容分为四卷:卷一.童心.青春,写自己童年青春期的生活;卷二.亲朋.故土,记录文朋诗友间的友谊;卷三.草木.河山,记录着作家的业余爱好,诸如书画、奇石、收藏、采风的生活;卷四.思想.精神,记录作家对读书与艺术,人生思考与灵魂的追问。每一卷都离不开家乡的山川草木、文化精髓,更离不开人文精神,这些平实而客观的书写,包藏着作家对故乡一草一木真情实感,深蕴着对岁月人生深刻的哲学体验。

  这是怎样的一颗哲心与文胆呢?这是一颗每每忆起故乡、往事、习俗之时,就常常为之眷恋的心;这是一颗直面人生的体验与感悟,并为之探究的心;这是一颗追思星空、远古、自然、历史之时,不忘畅想之心;这是一颗游历九州山川与胜景,总是起伏激荡的心。因为眷念着故土,冯博的散文透着生命的激情、诗意的审美、哲学的光芒;因为聆听内心的波澜,冯博的散文散发着坦诚与凝思;因为关注着家国天下事,冯博的散文展现壮美与辽阔。

  文以载道,冯博师友把他的“心灵中的每一次感悟,每一次记忆,每一次撞击,每一次升华”,凝结成文采与哲思相容的文字,足见其对哲学与写作的虔敬之情。冯博师友的这部二十余万字的《精神山水》,是他作为《阜新日报.黄刺玫》副刊七年的专栏作家陆续书写的散文随笔,浓缩他数十年的工作、生活及学习的踪迹。书中的篇章早在发表时我就陆续读过,面对辑录成书的专集,系统地再读之后,感到可读性非常强,仔细揣摩,感受颇深,体会到有如下特色:

  其一,作家博览群书,汲取点滴思想与艺术精华,构建起一座充满哲理与诗意的大千世界与精神山水。

  回溯一名作家如何踏上文学之路,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一些作家成长的动因,一粒最初的文学之种的播撒,在经历了一番很难被外人所知的挣扎与抗争过后,摇曳着伸枝展叶,这应该是一件很有寓意的事情。通过书中记载的文字可以看到,冯博先生的写作生涯,大体起步于大学时期的读书学习阶段。从此,他的诗歌、散文创作便与工作生活如影随形。学习之余,诗歌、散文写作成了他心灵的外延,也是他心海波澜的潮起潮涌。

  原《光明日报》领衔编辑、光明日报社《文荟》副刊主编、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韩小蕙在文章《好散文最重要的因素有哪些》里,阐述了好散文重要的因素,其中有:生命的激情、哲学的光芒、诗意的审美。文中有这样的话,如果哲学是所有学问的塔尖,那么诗歌就是文学王冠上的钻石。如果散文能达到这种大美的风景,就可以称作有诗意了吧!

  纵观此书,哲理性思考与诗意文字贯穿全书,字里行间,如“文章是案头的山水,山水是大地的文章”;过平民般的生活,像圣哲一样地思考等引用和化用的哲言警句,俯仰可拾,比比皆是。

  冯博先生大学毕业后成了市委党校一名教师,而后又一步步成为副校长。在数十年繁忙的哲学教学和行政管理事务之余,钟情于读书和写作。冯博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一个书香世家,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他影响很深,他在序言中深情地写道,父亲给我一生最大的财富是让我懂得了宽容和自由;母亲让我学会了对世界的爱与感恩。父母是大学同学,毕业后在学校里当了一辈子教师,爱读书的父母深深影响了他,读书成了他人生的至爱。从此,他工作生活中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博览群书,古今中外哲学、历史、文学、美学书籍都囊括在阅读视野中,他的书房起名为清欢居。“清欢”之意,亦是闹中取静,苦中作乐。书中写道:“房中东西两面为白墙;南北是两面高耸的书架,书架上面是一本本让我日夜景仰的大师们的著作,犹如一个个让我激赏的朋友和我相谈相伴。一把‘东坡提梁壶’使我想起了还是少年时记住的苏东坡的一首词:

  细雨斜风作小寒,淡调疏雨媚晴滩。

  入谁清路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

  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从作家、诗人的文字中,可以体味到一位文化学者身上特有的文人雅士的田园情怀。他在《清欢居》一文中写道:地缝墙脚还有蚂蚱蜂儿,蜥蜴青蛇。房前屋后,夏有蛙鸣之音,冬有落雪之声。春天种下的红薯和向日葵,一到了收获的秋天,心情也是别样的。记得一年秋天,我去南方出差未归,妻几次电话催促:向日葵的头都被割下了,快上冻了,该起红薯了!我在电话中千叮万嘱:如果暂时赶不回,千万得留下两垄,待我回来再起。当我从遥远的异地赶回家中,便直奔屋后那半亩土地。立刻脱掉外衣,一镐下去,连须带叶的大红薯,象一个个溜圆儿的红脸娃娃,从土里滚来滚去。那种收获的喜悦,绝不亚于抱起胖儿时的欢畅。

  每当我坐拥书城,环视宇内,或寄情山水,或遐思古今。一个人在这弥漫着清欢的居所,有饭吃、有衣穿,有书读、有茶饮,有朋友来,心中有牵挂和思念的人儿,于世何求呀?

  读到这些隽永、灵动,充满诗情画意的文字,一位娇憨可爱的学者形象跃入读者眼帘,令人印象深刻、久久难忘。

  其二,作家热爱生活,品位高雅,书中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也许是受陶渊明等古代田园作家及汪曾琪等现代作家的影响,冯博师友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名山大川。由于接触了很多省内外的专家、学者和社会名流,耳濡目染,渐渐对收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到休息日,他常常抽出半天时间到市内旧物市场去淘一些古旧心爱之物。如书中写道:书架上还有我游历各座大山带回的石头,还摆满了我从四处淘来的坛坛罐罐,木根石雕。台灯下是一个古朴的瓷瓶,瓶上有一只惟妙惟肖的蜥蜴,正在聚精会神的扑食一只刚刚落稳的蝴蝶,这一切仿佛窗外正在发生的一样。心苦体乏之时,随便从架上拿下一个,细细把玩,岂不快哉!

  他在繁忙的工作中挤时间博览群书,著书立说,他的精神世界不可谓不丰厚,在这样的精神山水浸润下,文字的风格的形成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其三,作家深入生活,将家乡土地上崛起的文化的精气神,巧妙地融入文字书写之中。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上讲到:“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这一精辟论述启人深思,深刻阐明了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的重要地位。家乡查海文化的浸润,这些有着传承意义、地域色彩浓郁的历史文化,较大地影响了当今作家的精神与气质。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土作家冯博,携带着地域文化基因,秉承着对家乡的无限热爱力求现实和积极向上的态度,感悟乡土历史文化,挖掘取之不尽的文学资源,记录社会真相,写出了若干具有审美价值、艺术价值、乡土气息浓厚、彰显时代魅力的优秀文学作品,尽情表述着故乡的一切,抒写着家乡的美丽。他将家乡土地上崛起的文化的精气神,巧妙地融入文字书写之中。

  他在《一页河山》中写道:辽西地区蕴藏着十分丰富的各类各样的化石。山间水畔常常惊见自然与生命的化石奇观:在辽西故地还发现了地球上绽放的第一朵花和正在那花朵间采蜜的蜜蜂;空中飞翔的鸟与水中嬉戏的鱼;还有一对正在做爱的翼龙,也在亿万年前的瞬间被永远定格成了爱的绝唱

  “腹有诗书气自华”,《精神山水》内容丰富,内涵深厚,既有人生的思考,又有感情的释放,皆阐述了人性之美与大爱。融会贯通,既赢得专家的肯定,又得到同行文友的认可,更让读者喜爱不已。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