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凌河皮影
来源:辽宁作家网 | 作者:张龙兴  时间: 2022-12-06

​  凌源,乃辽西大凌河源头简称,因大凌河源头发源境内,故民国三年(1914年)改称凌源,现为辽宁省管辖的县级市。

  这里是汉、满、蒙、回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家园,驰名中外的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把中华文明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是中华文明第一缕曙光升起的地方,入选为二十世纪百大考古发现古老的中华文化文脉总能在历史沧桑中找到源头的影子。凌源皮影虽不与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为同期孪生姐妹,但作为同乡文化的小妹,却后来居上,成为“影神”,蜚声与“女神”比翼齐飞,漂洋越海。

  想写一篇有关凌源皮影的文章已久。

  记事时起,家门口石头剧台上就搭影台唱影,一连唱上三五天、十余天,那个年月,正是文化生活极度匮乏的上世纪七十年代,人们看唱影的场面是热闹非凡的,特别是童稚的我围绕着后台专注影匠们奇妙的双手表演,看得眼花缭乱,深深地烙印在童年记忆里。后因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与皮影戏续了缘。虽说如今很难再看到皮影戏和过去那样频繁演出了,但延续300多年的凌源皮影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没有因时代之变停止,影匠们依然演绎着春秋风云、帝王将相黎民之事。从2006年凌源皮影戏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凌源皮影多次国内外展示,受到观众一致好评,似大凌河源头一朵光彩夺目的奇葩,正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五尺白窗舞人生,锣鼓丝弦伴光影。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操纵百万兵。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前,农村春天挂锄以后,到秋收前,农活相对较少,正是唱影时节,因农活少晚饭也比较早,天没黑,户户都吃完晚饭,男女老幼汇聚到剧台前,小孩子抢占台前好位置,大人们三五成群地谈论着影剧发展情景。天欲黑时,影台传出一阵阵急急促促的锣鼓声,这叫“打通”( dǎtng),意思是提醒人们做好准备前来观看。一般十分钟左右三遍“打通”后,唱影开始。看影的不但本村观众,还有十里八村来看影的,好客的村民还提前将远道的亲戚接来住些日子看影。早些年间,影台使用的灯具为麻油灯、煤油灯、嘎(电石)石灯,后来农村通电,唱影改用白炽电灯泡近年来,影幕前出现了电子字幕,让观众更能了解剧情。

  影的人物分为“生”“旦”“髯”“大”“丑”等角色,表演分工明确。生,都是英俊潇洒、风华正茂的男性青少年形象,其又分为文生和武生,我最愿意看的是武生戏,如《五峰会》,正面人物形象鲜明、情节动人,表现了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唱念功了得,影人刚劲挺拔,唱影的开口便有“拳打南山猛虎,脚踢北海蛟龙”豪情万丈之势,无论是绿林好汉,还是将帅豪杰,路见不平一声吼,拔刀抡锤的画面印象极深。

  挤在后台最爱看的是影匠操纵影人的表演架势,师傅们将影人摆弄出神入化。

  影匠靠三根操纵杆,即一根脖条和两根手条。脖条是安装在脖子部位的操纵杆,是影人的主操纵杆,用来舞动影人全身,如前进、后退、转身、弯腰、卧倒、下跪、翻身、跳、颤、爬等。操纵时五指并用满把满攥,也有的靠拇指、食指、中指操纵,同样要握得牢固,攥得有力。两根手条是安装在影人双手上的操纵杆,用来操纵影人的两只手、臂。艺人用另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夹住一根手条,中指、无名指、小指夹住另一根手条,俗称小把线。也有的把两根手条全部拢在手内,用大拇指和食指各绊住一根来回摆动,俗称大把抓。操纵时,两种手法交替使用。老百姓常说,纵杆一舞三军动,金戈铁马抖威风,英男武女齐出战,忠奸正反辨得清。

  探源皮影渊源,皮影戏始于春秋,兴于汉,盛于宋,元时传至西亚、欧洲。据考,中国皮影已有2400余年历史。春秋时期,孔子得意门生子夏到魏国西河(济水、黄河间,应为现陕西省孝义一带)讲学为吸引更多听众,曾于夜晚利用“影乐”形式宣讲。使“设教、乐琴、影乐”融为一体而成“影乐教”形式,这是中国皮影最早雏形。

  凌源皮影始于金代,发萌于明代,发展于清代,兴盛于近代,步入二十一世纪初,蜚声海内外。江玉祥在《中国影戏》一书中说宋金时,中原影戏就传入了东北地区……发达的影戏不断流播关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皮影艺术委员会主任、河北师范大学魏力群教授在《唐山皮影艺术序》中也曾断言:北方皮影戏始于金代,伴随清朝移民关外热潮,皮影在凌源成为民间娱乐主角。从查阅乡规民约中就可窥见一斑,在清末凌源南部青龙河沿岸乡村《禁止赌博告白》曰:赌一概不容,故此合庄公议,罚约开列严明,摆局罚影一台,猪肉烧酒同呈,豆小米一斗半……”皮影戏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蕴含了凌源地域特有的精神价值、文化意识,成为民众伦理教化的重要途径,深受老百姓欢迎。

  凌源皮影因影人、道具皆驴皮雕制,又称“驴皮影”,侍弄好的驴皮雕镂,着色之后上桐油或清漆亮油,生、旦为镂空脸,堪称中国民间造型艺术一绝。

  凌源皮影的发展紧贴社会现实,创作表演内容反映百姓呼声,演绎的是历史演义、英雄传奇、斩妖除魔、锄奸扶正传递正能量,为社会发展鼓与呼。青布台子,麻油的灯。罗鸣鼓响风云动,四线拉起有杀声。凌源皮影戏经典传统剧目有《穆桂英大破洪州》《龙凤剑》《聚虎山》《薛海征西》等。《白毛女》《刘胡兰》《小二黑结婚》、《血泪仇》等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题材皮影戏非常盛行。凌源皮影剧本称“影卷”,以手抄本为主。

  凌源收藏270多种、3300余卷、3400多万字影卷。当年文化部部长贺敬之来凌源视察,面对韩琢收集的影卷感慨万千,他说“凌源的影卷可为全国之最”。

  1998年凌源市先后被文化部、省文化厅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皮影艺术)”、“文化先进县(区)”称号。

  丰腴的大凌河源头沃土,培植了五谷丰登,也滋润了人才辈出。凌源皮影界就县级以上各级代表性传承人达40余人,常年活跃在冀东、蒙东、辽西地区。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景春、徐积山,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于振声于化臣、徐子林,皮影艺术家赵恩贺,“拿线”大师薄晓华,他们各有“绝活”,号称省内外皮影界一代“宗师”。省级非遗传承人于化臣皮影雕刻精湛,人栩栩如生,作品先后到俄罗斯、韩国、意大利、日本展出。小城里的私企老板赵恩贺,自小酷爱皮影,参与皮影演出,十年前与志同道合的皮影爱好者组建凌源英熙皮影文化产业有限公司,亲任总经理,招兵买马成立影班,常年驻扎北京古北水镇景区演出,先后培训20多名年轻皮影传承人,筑牢凌源皮影传承发展人才之基。2021年,赵恩贺应邀在北京参加首届中国传统文化研讨大会,作为全国皮影界唯一代表发言,接受中央宣传部长亲自颁发的奖杯和证书。

  凌源皮影艺术之美,美不尽言,雕刻宏大或精巧,演技壮美或幽微,无不是文化在熏染沁润人的心扉。

  凌源影人或静或动,容颜总是多情的、华美的、瑰丽的。余晖落下,大凌河岸边,人们渐入佳境,或高跷、或花灯、或太极、或大秧歌……身姿倩影荡漾在凌河源之水,伴随锣鼓声、唢呐声、京剧声、嘹亮歌曲声、喧嚣声、影调声,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不正是人与自然和谐共舞的“凌河源影”吗?

上一篇:只此青绿

下一篇:秋色春深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