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刘兆林主席在马加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会的中心发言
来源:辽宁作家网 | 作者:  时间: 2010-03-02

        与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共脉搏

                      刘兆林

         

  十年前被辽宁省人民政府授予人民作家称号的马家同志,1910年3月4日生于辽宁省新民市弓匠堡子村一个满族农民家庭,至今正好诞辰100周年了。在纪念新中国诞生六十周年的热潮尚未完全平息的今天纪念马加100周年诞辰,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他所走过的人生道路和文学道路。通过回顾我们会发现,他的人生道路和文学道路,非常鲜明地与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和建设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清晰地体现出一条与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共脉搏的轨迹。
  马加原名白永丰,又名白晓光,一九二五年入新民文会中学读书,一九二八年考入东北大学,在革命思想的影响下,喜爱鲁迅的文学作品,与学校中的进步同学一起主编进步文学刊物《北国》,并开始革命文学创作。一九二八年十月,他在沈阳的《平民日报》上发表了处女作——诗歌《秋之歌》,从此开始了动荡时代的漂泊生涯和革命文学的道路。
  “九一八”事变后,马加流亡北平。在失学失业、生活极为困苦的情况下,坚持进步文学活动,参加了著名的“一二·九”学生运动,并于一九三五年在北平加入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北平期间,他编过《文学导报》、《文风》、《黎明》、《世界动态》等进步文学刊物;还以昂扬的斗志和澎湃的激情创作了长诗《火祭》和中篇小说《登基前后》,成为当时优秀的革命文学作品。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后,马加辗转华北各地参加抗日救亡工作,发表多篇抗日文学作品。一九三八年到延安进入陕北公学,后参加八路军战地文工团,赴华北抗日根据地跟随八路军部队战斗、生活、采访,写下了许多小说和散文。一九四一年十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四二年又重回延安,在文艺界抗敌协会从事专业创作,并作为正式代表参加了历史上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鼓舞下,他更加积极地投身于抗日战争和革命文学创作,于一九四五年创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全国第一部抗战题材的长篇小说《滹沱河流域》,在延安的《解放日报》上连载,受到广泛赞誉,从而使他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东北作家群”的重要一员。
  一九四六年,抗战胜利后,马加响应党的号召,从延安来到东北,参加土改斗争,担任中共桦川县区委书记。他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写出了长篇小说《江山村十日》,后来又创作发表了他最为著名的中篇小说《开不败的花朵》。这两部作品长久地享誉文坛,并载入多种文学史书,成为马加最重要的作品。
  新中国成立后,马加曾担任中国作家协会东北分会副主席、主席职务,以后又长期担任中国作家协会辽宁分会主席和辽宁省文联主席职务。他虽然领导事务缠身,但从未放弃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也从没放下手中之笔,每个重要历史阶段他都积极投身火热的现实生活,为时代献出优秀作品。一九五○年,他奔赴抗美援朝战场,随后写出长篇小说《在祖国的东方》。后来他长期在辽宁农村深入生活,出版了长篇小说《红色的果实》,并写下大量富有鲜活时代气息和辽宁地域特色的短篇小说、散文和一些杂文。经过“文化大革命”的磨难后,马加重新回到文学艺术工作岗位,历任辽宁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主席、辽宁省文联主席、政协辽宁省第六届常委、中共辽宁省第五、六届委员,并当选中共十二大代表,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在担负全省文学艺术战线拨乱反正领导任务的同时,他自己又以极为宝贵的热情带头写作,创作出版了《北国风云录》、《血映关山》两部长篇小说。这两部晚年的力作,曾分别荣获全国满族文学奖、东北文学奖和辽宁省人民政府优秀作品奖。
  离职休息以后,马加继续担任辽宁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辽宁省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委员和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仍坚持写作,在八十五岁高龄之际完成了十余万字的文学生涯回忆录《漂泊生涯》,及不少评介文章。一九九八年最后选编出版的《马加文集》七卷,约四百万字,是这位人民作家一生创作的总结。
  马老的人生道路和文学轨迹,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道路和方向较为吻合,即,遵从鲁迅先生所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圣火”这一原则;又符合刘云山同志总结的新中国建立六十年文学创作经验,即:文学创作源自人民,服务人民;人民作家应该写人民生活,把人民作为文学创作的表现主体和服务对象;人民文学的方向就是主旋律文学的方向。弘扬时代主旋律的作家,就应该是与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共脉搏的作家。
  因此,马加这位始终与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共命运的延安时代老作家,理所当然地获得了辽宁省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作家”光荣称号。他的家乡新民市为他修建了“马加同志纪念馆”。
  我们在马老“人民作家”命名十周年的今天纪念他的百年诞辰,又不能不联想到他的人生观和文学创作的价值取向。文学创作是通过作品反映社会生活,传达作家对历史、世界及人生的看法的。优秀作品所以能够成为人们前进的指引,就在于其中传达着有益于人生和社会的正确价值。优秀作家总是力图表达对体现社会进步的价值观的肯定与赞扬,从而引导和鼓舞人民更美好的生活。马老的创作就总是进行着这种追求的。比如他那些有重要影响的《滹沱河流域》《江山村十日》《红色果实》《在祖国的东方》《开不败的花朵》《北国风云录》等等作品,都是鼓舞人民群众追随时代,开创新生活,积极向上,不断前进的。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要求作家自己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保证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正确性。
  马老的一生,就是在与人民和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革命斗争实践中,热心学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特别是在他亲身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更是一贯坚持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经典文献的精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认真学习邓小平文艺理论,在工作和创作中自觉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信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深入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创作体现时代精神、反映人民生活主旋律的优秀篇章。因而,他的创作始终充满着革命的激情,歌颂人民群众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他的作品思想凝重,自然朴实,传递着塞外源远流长的风情习俗和北方人民历史生活的搏击之声,表达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表现了东北人民的坚韧性格和精神气魄,给读者以前进向上的力量。他的笔从未离开过人民革命的斗争历程和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同时,他还积极追求自己作品语言及叙述风格的人民性,因而也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个性,即清新淡雅,朴实自然,具有浓郁的东北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用简朴的手法,表现自然之美,同时注重营造与时代息息相关的文学意境。他坚持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道路,以独特的气质,独特的对东北地域文化的发掘和表现,不可替代地跻身于中国现当代人民作家的行列。
  马老离开我们已经六年了,他留下的一大批优秀作品和人民作家的光荣称号,越来越质朴地显示出不朽的光彩。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