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赵一曼的毛毯
来源:辽宁作家网 | 作者:江 颖  时间: 2022-11-04

  在沈阳市和平区繁华闹市北市场一隅,两排青砖灰瓦木窗的民国时期北方民房隐匿在角落里。世纪之风从屋檐吹过,镶嵌在门楣上的“福安里”三个大字,凝视着川流不息的街路,它们不说话,却胜过千言万语的诉说。1927年10月至1932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这座院落里(福安里3号)设立了东北第一个最高领导机构——中共满洲省委,寻常巷陌,从此在悠悠岁月里熠熠生辉。

  百年前,日寇野心如狼肆无忌惮。迷茫、混沌、苦难、交错挣扎,沈阳城在内忧外患中满目疮痍。也正是这个时候,新兴的中国共产党人以满洲省委的名义汇聚在杂八地北市场的小小院落,他们在昏暗的灯光下,探讨着拯救东北,挽救国家命运的行动纲领,而那看起来昏暗的灯光是燃刺黑暗的一束火种,在东北大地开始星火燎原。福安巷3号从此走上历史舞台。此后,这里成为东北革命的源头和摇篮,缔造出了英勇的东北抗日联军,诞生了世界历史上第一篇反法西斯战争宣言……

  从福安巷出发,刘少奇、陈为人、林仲丹赵尚志、杨靖宇、赵一曼等数不清的共产党人,披荆斩棘,筚路蓝缕,用坚定的意志和赤胆忠心谱写壮丽诗篇。他们大义凛然、无惧身陷囹圄,在白山黑水间驰骋的英雄本色,如火山岩浆沸腾出血色忠诚。

  此时,我凝望古朴寂静的院落,青砖灰瓦的一层民居庄严肃穆,苍松翠柏茂盛挺拔,高大的杨树干云蔽日,晨光中,每一片叶子都闪着金光。在四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环绕中,小小的院落更显隐秘而伟大。

  在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一件件红色文物静静地陈列在展柜里,每一件革命文物的背后,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红色精神穿越时空成为一座座催人奋进的“精神坐标”。展厅的玻璃展柜里,一条破旧的绿花毛毯,吸引我驻足。毛毯纹理粗糙,绿白两色交错的花纹颜色已暗淡无光泽,毛毯边缘手掌大小,用细密针脚仔细修补的粗布补丁格外显眼。毛毯旁边标注着:赵一曼用过的毛毯。看着如此熟悉又令人景仰的名字,我心下一凛,一瞬间,驰骋白山黑水,红枪白马的女英雄赵一曼穿越重重迷雾,向我飞奔而来。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1905年10月25日出生在四川宜宾北部白杨嘴村一个封建地主家庭。10岁反缠足。五四运动爆发后,赵一曼接触到《向导》《新青年》《妇女周报》等革命书刊,通过阅读,她主动接受革命的新思想洗礼,踏上革命道路。1923年冬,大姐夫郑佑之(中共首届四川省委委员)介绍她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10月,赵一曼考进武汉黄埔军校第六期。11月,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1927年9月,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冬奉命回国,先后在宜昌上海江西等地从事秘密工作。1928年4月,赵一曼与湖南人陈达邦结婚,婚后不久怀孕。1929年初,24岁的赵一曼在宜昌产下一子,取名“宁儿”。1930年,赵一曼带孩子回到上海,将孩子寄养在丈夫陈达邦大哥陈岳云家。

  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被党组织派往抗日战争起始地辽宁沈阳,深入女工较多的沈阳大英烟草公司,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加强工人团结,发展工会组织,发动工人参加抗日斗争。她先后任满洲总工会秘书、组织部部长,中共滨江省珠河县中心县委特派员、铁北区委书记等职务。在东北复杂艰苦的环境中开展工作,对形单影只身体瘦弱的赵一曼是艰巨的考验。但她迎难而上,始终保持一名共产党员坚定的信仰。她在一首题为《滨江述怀》的诗中抒发了自己坚定的抗日意志:“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

  1935年秋,赵一曼任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1师2团政治委员。11月间,2团被日伪军围困于山间,赵一曼为掩护部队突围,身负重伤,养伤期间被日军发现,战斗中再度负伤,昏迷被俘。在关押期间,日本军警对她进行了灌辣椒水电击等酷刑,赵一曼始终坚贞不屈,不吐露任何实情。日军感到从赵一曼的嘴里得不到有用的情报,决定把她送回珠河县处死“示众”。

  自从赵一曼被党组织派到东北工作后,就再也没见过儿子宁儿。感觉自己凶多吉少,在去珠河的火车上,赵一曼给宁儿写下了遗书:“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牺牲的!”1936年8月2日,赵一曼高唱《红旗歌》,慷慨赴死,牺牲于珠河县(今黑龙江省尚志县)小北门外,年仅31岁。全国解放后,赵一曼的儿子终于找到母亲的消息,在敌伪档案里看到了母亲写给自己的遗言。

  在抗日战争起始地,女英雄赵一曼把自己的全部热血抛洒在抗击外敌,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2009年她当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载入史册。

  对于这条珍藏在沈阳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的赵一曼用过的俄式毛毯,我有个疑问:毛毯背后有什么故事?纪念馆的赵馆长为我讲述了这条毛毯的“前世今生”

  原来抗日英雄赵一曼用过的毛毯,是2020年沈阳市民王多林先生无偿捐赠的。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赵一曼奉命来到沈阳,加入中共满洲省委开展工作。随后又秘密北上,在哈尔滨开展对敌斗争。此时,王多林的父亲王景侠虽然只有十七八岁,但却怀揣着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早早成为哈尔滨电车公司赤色工会领导成员。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中,王景侠与赵一曼在共同的理想信念中相识,在中共满洲省委领导下义无反顾地同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为避免赵一曼暴露,王景侠就在日常工作中充当她的“传音筒”,同时不放弃任何机会跟赵一曼学俄语。1932年,赵一曼介绍王景侠入党。那时,哈尔滨电车公司的工人不但在经济上长期遭受剥削,而且在政治上同样受到压迫。为争取工人阶级的权利,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压迫,赵一曼参与并领导了哈尔滨电车公司反日大罢工,把工人阶级团结起来给日本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

  1933年深秋,赵一曼调离哈尔滨,临行前他特意与王景侠进行了一次会面。王景侠在1998年离世前曾回忆说,那是他最后一次见到赵一曼。会面中,赵一曼不止一次提到要他坚守初心使命,把工人和群众团结起来同帝国主义作斗争。此时的哈尔滨天气寒凉,赵一曼知道王景侠生活俭朴,就把她在苏联留学时使用过的一条俄式毛毯作为纪念和礼物送给王景侠。然而,即使东北最低气温达到零下几十度,王景侠也从来不让自己和家人盖这条毛毯。至于为什么不使用这条毛毯,王景侠说有两点原因:“首先,这是赵一曼送给我的珍贵礼物,我舍不得用;其次,劳苦大众那时还没有毛毯可用,我不搞特殊!”后来,王景侠依旧从事党的地下工作,虽然新中国成立后他的职务和工作经常变动,但这条毛毯始终伴随着他向着最高理想奋勇前进。为充分发挥红色文物成风化人作用,王多林把两辈人始终舍不得用的这条毛毯,无偿捐献给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

  天地英雄气,民族浩然风。硝烟已散,英雄长眠,而镌刻在历史文物上的革命精神,仍散发着永不熄灭的璀璨光芒。秉承着红色基因,赵一曼烈士的一方小小毛毯,是一份厚重的红色文化遗产,赋予我们中国共产党始终和人民在一起,始终为人民谋幸福的精神力量……

  福安里3号这座革命遗迹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赵一曼的毛毯作为革命文物又是固化的党史和革命史的见证。先辈留下的红色遗产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它们必将永葆光辉。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是我们新一代共产党人的光荣使命。阔步新征程,红色血脉永续相传;建功新时代,强国步履更加铿锵。

上一篇:​平坦的路

下一篇:​茶山放歌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