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岗上春秋
来源:辽宁作家网 | 作者:阎文海  时间: 2022-11-02

  一片金黄漫山岗,满眼葱茏入画来。七月的东岗村到处是花的海洋,金灿灿的葵花朵朵向阳开。东岗人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背山面海厚积簿发,“干”字精神屹立心间开花结果,网红葵花小镇的新景象招引四方游客纷至沓来。怀揣着探村赏园聆听花语的心境,我来到东岗村,勾起我的不仅是葵花村落美景,还有那金牛探海、盐马古道、古井遗韵和时代新风。

  东岗村地处营口市老边区柳树镇,东临距今28万年的金牛山遗址。金牛山过去叫“白石山”“牛心山”也有叫“田屯山”。民间曾有一法师腾云驾雾途径此处,但见孤立的白石山上一头金牛享受暖阳,便施法赐教“金牛入海,羽化成仙”,金牛甚是欢喜。于是,金牛拜罢下山西走,由于金牛体型硕大步履艰难,在西走的路上“拱”出一条沟,踏出一条通向西海的路,在沟路两旁形成一道岗子,这就是传说中岗子的由来和盐马古道的由来吧。

  其实岗子的名称是和淤泥河息息相关的。早年,每逢夏雨季节,暴雨洪水由大石桥淤泥河上游西流,经迷镇山往南的平坡阔地肆意下泻,经过后岗子冲刷成几条河沟,流向三岔河奔向大海。大水过后,河沟两旁形成一条高岗地。明末开始有人落居,形成前岗子和后岗子两个村屯。村中一条盖州经博洛铺的古道通往柳树镇,后岗子则以道路为界,分立了东西岗子村。

  距东岗子村西20里的“二道沟三道沟一带,均为盐滩,每至夏日晒盐时,一白无际,犹如雪山,故曰夏雪”。《南滩夏雪是营口十景较为突出的物产景观,产量高而且品质优良,天然色白粒细。二道沟三道沟蓝旗场红旗场的盐业发展可追溯明时,当时有散民制盐。清康熙十八年官府开始经营,招募商人销售。道光初年逐渐兴旺,当时制盐方式煮盐,销路广供不应求。为进一步扩大销售,采用晒盐之法,筑台泸池出盐获利甚大。为此,光绪年间在此设立盐务局,销往东北及全国各地,甚至境外。

  清末国运衰败,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修建铁路掠夺资源,营口盐至日本那段屈辱历史至今人们难以遗忘。

  东岗子村有一条从大石桥、太平山到二道沟、三道沟、蓝旗场盐场的古道,这条道是连接盖州到营口与盖州到大石桥的便捷乡道。那年,此路因盐业而兴,车水马龙来来往往,每天盐贩驾驶满载盐货的马车,银铃声声,由西向东运往太平山火车站,给寂静的岗村带来喧嚣和烦恼。

  在这条路旁,居住着郭姓三家,郭家比较富有,院落阔气,院前一颗粗大的柳树郁郁葱葱,树下一口深井水清甘甜,供养着村中百姓村民时不时聚集在柳树下,谈天说地说多了,喝口井水润喉止渴,浓浓的乡情徜徉在幸福的笑容里。太阳高照的时候,一辆辆叮叮当当运盐的马车途径此处,赶了一路马车停下歇歇脚,躲在树给马喂喂草料,饮点水,然后叮叮当当继续东行。时间久了,郭家不干了。一则,运盐马车的到来,干扰了村民的正常生活;二来,这口古井是村民的生存水源,命根子,不容外人抢用;另外,运盐马车带来了环境卫生污染,草料垃圾粪便肆意。郭家下了逐客令运盐的马车天天途径此处,盐贩们眼着水井不能停歇,口干舌燥,心生怨恨。有一天,一个马车队来到水井旁,见四下无人,将三车盐注进井内,然后,扬鞭驰马逃之夭夭。20世纪70年代,村民发现了这口古井,倍加呵护。经过几十年的沉淀分解,井水依然甘甜。

  充足的水源河道,良好的土质园田,为东岗村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从上游冲击下来的淤泥河水经过东岗村形成一片“河淤地”,河淤土无碱,土质优良是种菜园田的肥地,勤劳的东岗人在这块土地上大作文章。除了种植传统的玉米之外,著名的“岗豆”名震东北。

  改革开放初期,东岗人背靠金牛山,发挥孺子牛精神,确立“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号召村民种植“623”品种芸豆,并在村中建蔬菜批发市场,往来车辆络绎不绝,村中古道焕发生机。销售高峰时期,每天装车17辆,每辆车装载2万斤芸豆,远销长春哈尔滨等地。由于东岗村的芸豆品质好、口感好,赞誉为“岗豆”。“岗豆”这一响亮的名字,不仅给予村民荣誉感和成就感,也提振了发家致富奔小康的精气神。新农村、新规划、新面貌在东岗人的心中孕育而生。

  勤劳的东岗人人心向党,就像满坡葵花喜迎阳光雨露,结出累累硕果。新时代的东风漫过山岗,大地花开铺金盖玉,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如今的东岗村俨然一座葵花小镇,网红直播打卡地。人们走进古韵新村,呈现眼前的是花海如潮,遍地金黄的葵花尽收眼底,碧葱茏的叶片映衬着娇艳的花冠,楚楚动人,一张张无数的笑脸喜迎四海八方来客,乡村旅游、休闲民宿、农家院、采摘园、农特产品销售异彩纷呈。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