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迈向生态文学广阔天地
——中国生态文学论坛侧记
来源:中国环境(微信公众号) | 作者:王琳琳  时间: 2022-06-06

  天辽地宁,山海雄奇。在万物生长的灿烂季节,盎然的绿意搭载着六五环境日的东风,染遍了辽阔的东北大地,也吸引来了长期关心支持和推动生态文学繁荣发展的朋友们。6月5日,2022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系列平行论坛之一——中国生态文学论坛在沈阳拉开帷幕。

  生态环境部、中国作家协会、辽宁省政府领导和10余位长期关注生态文学的作家、学者,期刊、出版机构、互联网平台代表及生态环境系统代表,共话生态文学时代使命,畅谈生态文学发展机遇,分享生态文学创作经验,探索生态文学繁荣发展路径,希望以文学助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讲好中国生态环境保护故事。

  畅谈生态认知,重塑人与自然和谐理念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对于充满家国意识和地球生命共同体认知的作家来说,这句古诗生动形容了他们对人与自然的思考。

  论坛上,如何理解“生态”、如何理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生态给写作带来哪些影响等,成为与会嘉宾聚焦的重点。

  在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阿来看来,生态,就是我们的现在与将来。

  在阿来看来,今天人类从一呼一吸到生产消费,其质量的高低,选择的善恶,都与人类对自然的认知、对生命共同体的理解息息相关,“生态环境的维持与改善,是全社会所有人的共同任务;生态意识,是全世界所有人的共同体认。”阿来说。

  也正是因为此,阿来欣然接受2022年生态环境特邀观察员邀约,希望在自己的写作和力所能及的方面,为把科学健全的自然观和生命共同体认知传递给更多人,贡献更多的心智与精力。

  “一个写作者,就应该用这样的方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回应社会重大关切。”三十余年创作生涯中,阿来是这样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同样谈到这些话题的还有重庆市作协副主席李元胜。通过甘南草原采风时遇见植物扭转马先蒿的一段经历,李元胜在相应的诗歌创作中感悟到,作为大自然的观察者——人究竟处在什么位置?对同处这个星球的所有物种,人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

  在李元胜看来,文学应该毫不例外地成为这个责任的一部分。

  那么,具体来说,人应该承担哪些“责任”呢?中国作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团委员、辽宁省作协党组书记、主席滕贞甫用四个“责任维度”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在滕贞甫看来,责任纬度虽然是个抽象概念,但却是作家创作的动机和情感所系。作为生态文学作家,要考量如何以文学方式重构人与自然关系,表现人对自然的尊重、人对自然的态度和内省。具体来说,有四个维度,一是“两山”理论维度,二是理性回归维度,三是自然之子维度,四是传统文化的维度。

  其他嘉宾也从不同角度谈到了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的重要性以及对生态文学写作的思考。辽宁省作协副主席鲍尔吉原野说,“一个作家,应该写对自己的心灵有营养的作品。”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生态文学作家李青松说,“唯一重要的东西是情感。”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副院长张清华引用恩格斯的话告诫说:“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支配自然界,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界。”

  表达正义诉求,传递思想情感,寄托人与自然关系思考,文学这种古老方式,依然发挥着激发人们理解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能量和作用。

  把握时代脉搏,开拓生态文学广阔空间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对于文学创作来讲,还是创作财富、精神财富。

  当前,生态文学创作正呈现出创作大繁荣、队伍大团结、事业大发展的喜人局面。前来出席论坛的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指出,“生态文学正在开启空前的机遇,焕发崭新的光彩”。

  成绩的背后,离不开诸多部门和机构的努力。生态环境部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生态文化建设,以“大地文心”等品牌活动为载体大力推进新时代生态文学繁荣发展,积极与中国作协等部门合作,连续在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高规格举办生态文学论坛,并携手举办采风活动,为深入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许多文学期刊、出版机构及互联网平台,也在积极推动生态文学创作繁荣发展。论坛上,《十月》杂志、商务印书馆、阅文集团分别介绍了各自的做法与经验。

  《十月》杂志副主编季亚娅说,杂志于2021年发起首届“美丽中国”生态文学奖评选,是国内首次和首个以生态写作为主题的专业奖项,2022年,杂志新设“大地之事”栏目,延续对生态文学的关注。“生态文学是所有‘大地上的事’。”季亚娅说。

  商务印书馆是国内最早从博物框架下搭建生态文学的出版机构之一。在现代社会人类面临的环境、生态、资源问题日益突出,靠单一学科无法解决全部困境的情况下,商务印书馆的编辑部敏锐地捕捉到一些有识之士对如何诗意栖居的思考,出版了《看不见的森林》《北方有棵树》等一大批耳熟能详的重磅作品。“它们的成功,源于满足了人们在城市中寻找自然和对自然物的历史传承这样具有时代特征的需求。”商务印书馆副编审、大众文化编辑室主任余节弘说。

  凭借天马行空的灵动创意和根植时代的现实沉思,生态文学在网络平台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局面。阅文集团公共事务副总裁王睿霆介绍说,作为大众创作、全民阅读的文学形式,网络文学直面读者,追求情感共鸣,一些描写主角发展生态农业、捍卫美好生活的作品,如《山洼小富农》《悠然农庄》等,掀起了一时风潮。当下流行的直播元素也借助网络文学紧跟时代、不断推陈出新的特点融入生态描写,出现了直播田园生活、直播生态旅行等作品。“网络文学正丰富着生态文学的形态和边界,成为极具生命力的故事之源。”王睿霆说。

  而一些个体者的行动,也为生命教育的普及、绿色阅读的推广贡献了一份心力。生态儿童文学作家英娃从2008年开始就带着生态童书走进校园,为数万中小学生讲大自然故事,在不少孩子心中播下了关爱自然、关心生态的种子。“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帮助儿童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就是为生态文明建设绘制蓝图。”谈及未来,英娃表示将继续创作生态儿童文学作品,继续走到孩子们身边分享大自然故事。

  新时代是绿意盎然的时代,是清洁美丽的时代。以文学助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讲好中国生态环境保护故事,身处其中的人,责无旁贷。

  聚焦建设现场,讲好新时代生态环保故事

  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身为文艺主要创作门类之一,生态文学如何创作出与生态文明新时代匹配的优秀作品?

  湖北省作协原副主席陈应松的经历颇具代表性。2021年,陈应松随“大地文心”青海采风团前往青海各地采风,聚焦当地生态亮点、治污重点、文化看点,展开了深入细致的了解和采访。

  “如果没有去青海,我永远不知道黄河也会是清澈透明碧绿宁静的;如果没有去祁连山,永远不可能在雪豹的故乡与雪豹‘亲密接触’,触发更多关于豹子的想象和书写。”谈起一线采风感受,陈应松满怀感慨。当前,他正在写一部关于豹子的小说,白雪皑皑的祁连山给了他许多灵感。

  事实上,搭建交流平台,探索创新路径,吸引、支持更多作家到一线去,到火热的生态文明建设现场去,正日渐成为主流。

  论坛上,来自山西、湖南等生态环境部门和中国环境报社代表分享了各自推进生态文学繁荣发展的经验做法。

  作为山西生态文学的一名组织者和写作者,山西省环境保护宣教中心原主任李景平从亲历者角度介绍了山西环境文学到生态文学“追着黑揭黑,追着绿写绿”的40年历程,呼吁广大作家行动起来,关注和聚焦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火热现场,创作出无愧于这个伟大时代的生态文学作品。

  有着文学湘军美誉的湖南,近年来也在生态文学创作中不断探索。开展生态文学征文和采风,组织举办生态文学专修班等,实现湖南作家生态文学创作的良好氛围,形成一批成熟的生态作品。

  作为“大地文心”生态文学作品征集及采风活动的具体组织者,中国环境报社近年来推动广大作家、艺术家深入生态环保一线,体验精彩生活,塑造典型形象,推出了一批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优秀作品,如《右玉种树》《大水出好河》等。

  在朗诵者优美深情的演绎下,这两篇采风优秀作品,从一段段优美的文字仿佛变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生动再现了右玉人植树造林改造家园、贵德人保护黄河源头水的感人事迹和精神。

  隆重热烈的气氛中,“大地文心”生态文学作家采风辽宁行、重庆行、云南行正式启动,三位代表从生态环境部和中国作协领导手中接过了旗帜,那久久回响的掌声仿佛在宣告,立足大地、来自人民的新时代生态文学,会在“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积极行动和壮丽实践中充盈丰满、迎来收获、蔚为大观,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更大贡献。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