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初心永不忘 厚德继世长
——优秀共产党员康虎宝事迹
 作者:郑文革  时间: 2021-04-20

  一颗红心向党,一片丹心为民,一腔热血洒故土,一生磊落示后人。在秀美的草帽山下,在奔腾的大凌河岸,在美丽的乌兰大地上,一位蒙古族农民优秀的儿子,忠于党的事业,率先垂范,公而忘私,用忠诚、实干、清廉、善良在人们心中竖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题记


  大凌河日夜奔流,浩浩汤汤,牤牛河款款东行,寻寻觅觅,两条河流如一对思慕已久的恋人,在朝阳县西部美丽的乌兰河硕乡交汇,把这方土地浸润得草木丰美、田野舒展,水秀山清。这里历史文化悠久,古风浓郁,民风淳朴,优秀的蒙古族共产党员---康虎宝,就出生在这里。从此,古老而年轻的乌兰大地,唱响了一曲荡气回肠、催人泪下的动人乐章。

  历史不会忘记

  乌兰河硕,蒙语为“红色的铧犁”,这个名字的由来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远古时期乌兰河硕没有名号,几十家农户以游牧为生,经常过着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生活,田野一片荒凉。有一年春天黄帝的玄孙后稷和母亲探亲途中,经过此地。见这里幅员辽阔,草木茂盛,可大片的土地却荒芜着,他很纳闷。寻到一户农家歇脚时,主人拿出仅有的牛奶热情地招待了他。后稷见这里的人一个个面黄肌瘦,衣衫褴褛,通过唠家常才发现,他们竟不知耕种是怎么一回事!于是后稷决定停留几日,教他们怎样冶铁制铧犁,怎样选种耕种,并带领大家去示范。在他的带动下,大片的土地经过开垦,种上了庄稼。从此,这里的人们有了生存的根本,发展的源泉,告别了游牧时代,过上了春种秋收的定居生活。当地人为了纪念后稷,就把他留下的铧犁供奉起来,因铧犁是赤色的,人们就把这个地方起名为乌兰河硕(乌兰是红色,河硕是铧犁)。日月交替,岁月更迭,1928年8月,康虎宝就降生在拥有“红色的铧犁”传说的乌兰河硕村。也许是冥冥中的安排,他与传说中后稷的所作所为竟有着惊人的相似,他与这片土地、与这片土地上的农耕事物有着不解之缘。

  幼年的康虎宝家境贫寒,长大后他当过长工,解放战争时期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并参加过辽沈战役,在一次激烈战斗中,和部队失去联系,与另一位战友化装成百姓,历尽千辛万苦,历时一个月的时间,沿途乞讨,辗转到河北也没有找到部队,只得回到家乡。经过硝烟弥漫战场上的枪林弹雨,感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求解放的百折不挠,康虎宝坚定了跟着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信心,并把这信心化作实实在在的行动。他初任乌兰河硕村民兵队长,并于1950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风华正茂、血气方刚的康虎宝,面对百废待兴的家园,踌躇满志,决心用实际行动践行党旗下的庄严誓言。

  1951年9月9日,中共中央召开第一次农业互助合作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并于12月发给各级党委试行。《决议》指出,土改后农民中存在发展个体经济和实行互助合作的两种积极性,党一方面不能忽视和粗暴地挫伤农民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在农民中提倡组织起来,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互助合作的积极性,要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与可能的条件而稳步前进的方针,在农村发展互助合作运动,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康虎宝认真学习领会党中央的文件精神后,动员本村三户人家,成立了朝阳县第一个农业互助组。由于当时刚解放,农户人心不齐,没有互相帮助的意识,各顾各家。看到这种情况,身为党员的康虎宝牵头,他与李信、邰炳文三户临时搭伴互帮农活,谁家的庄稼先熟了,就先帮这户收割,然后再帮另一家收割。三户人家互帮互助对农业生产有很大促动。当时,全国土改运动已结束,土地回到农民手中,但一些买不起种子、农具或无劳动力的农户,春种秋收都成问题。康虎宝身先士卒,领着互助组里的几个积极分子,主动为老弱病残和鳏寡孤独户开荒种地,没让一户土地荒芜,没让一户人家断粮挨饿。这个只有三户的互助组雏形,开了乌兰河硕乡和朝阳县互助合作的先河。在康虎宝的带动下,又吸收了15户农民,组建了全县第一个由18户构成的长年互助组,康虎宝任组长。互助组有劳动力30余人、200余亩耕地、3挂马车、5匹马、6头牛。团结就是力量,互助组在农业生产生活中彰显出优势,从而在村里产生了强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很多当初存有偏见、思想狭隘的农户开始向互助组靠拢。康虎宝抓住村里人思想转变这一时机,一户一户走访,坐家炕头和村民谈心唠家常,宣传党的政策,与旧社会作比较,让大家相信党,拥护党的领导,相信互助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他的努力下,互助组农户不断发展壮大。为了团结更多的农户加入互助组,更好地开展互助合作,康虎宝经常把骨干分子请到自己家中议事,研究生产和互助工作。在他所在的互助组的带动下,十里八村纷纷效仿,出现了更多的互助组,推动了乌兰河硕乡农民向合作社发展的进程,对全乡乃至全县和整个朝阳地区的农业生产以及建立初级集体组织起到积极的带头推动作用。

  1952年秋天是这个大互助组成立的第一年,这一年,乌兰河硕村农业取得了大丰收。谷子平均亩产140公斤,比单干时每亩增产20公斤。这在群众中引起极大震动,农民的思想觉悟提高了,生产积极性也上来了,翻身农民有了依靠,有了希望和奔头。1953年春,县委县政府看到康虎宝互助组的成功和在朝阳地区的积极影响,以康虎宝互助组为基础,成立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即下洼(乌兰河硕)农业生产合作社,由康虎宝任社长。这是朝阳县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下洼村也成为当时走上互助合作化道路最早的村子。家乡的变化,让康虎宝激动兴奋不已,合作社成立那天傍晚,他登上草帽山,深情凝望自己的小村庄,但见田野一片生机,车夫的马鞭甩出清脆的声响,荷锄归来的合作社村民说说笑笑走进村口,这是他期待的一幅和谐的山村画面,这个铁骨铮铮的汉子不禁流下了热泪。

  合作社成立第一年下村(乌兰河硕村)获得了大丰收,粮食亩产达到426斤,比互助组时增产了56%,要求参加合作社的农户也越来越多,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康虎宝以及他所带领的合作社受到了省、市、县党委、政府的认可和表彰。1954年康虎宝被评为热河省劳动模范,当选热河省省人大代表、后又当选朝阳县第二、三、四届县委委员、市政协第四届委员会委员、朝阳县政协常委。1955年11月,康宝虎作为全国农民优秀代表受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陈毅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这张珍贵的照片至今还完好地保存着。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1955年,乌兰河硕蒙古族乡成立,康虎宝因其党性强、政治过硬,又因其苦干实干、百姓拥戴而担任第一任农选乡长,此后历任波罗赤乡乡长、民政助理。1964年,他自感文化水平低,主动申请让贤回村任职后,历任乌兰河硕村主任、副书记、书记、乌兰河硕乡敬老院院长。回到生养自己的山村,康虎宝如鱼得水,如虎添翼。他继续带领村民发家致富,他身先士卒,亲力亲为,和几任村领导一起带领群众,治理荒山,修梯田,挖水渠,栽种防洪防风防沙林,多次修建大凌河、牦牛河防洪坝,制种、种棉花,引进经济作物,引进政策扶持,为乌兰河硕村的发展殚精竭虑,倾情奉献,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他不忘初心,不负党和人民的重任,敢为百姓说话,为地方发展建言献计,在任县政协常委和朝阳市政协委员期间,为筹建如今培养无数莘莘学子的朝阳县蒙古族中学、为维护乌兰河硕民族乡的利益四处奔波,几尽所能,取得了圆满的结果。

  据当地老人讲,50年代朝阳地区小学课本中曾出现民谣形式的康虎宝的先进事迹,遗憾的是,课本失传,知情的当地老人因文化底子差、年龄大的原因,也忘记了民谣的内容。然而,历史却不会忘记,党和人民不会忘记这位农民的儿子,这位大地之子,他用对党的事业的一片忠诚,对百姓的爱,把后稷“红色的铧犁”传说变成现实。

  子孙不会忘记

  古老的历史遗迹、珍贵的化石、玄妙的佛教文化、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为乌兰河硕这个蒙古族乡增添了五彩缤纷的亮丽光环,如今,康宝精神,为盛世乌兰注入了永恒的源头活水。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康虎宝长眠在故乡的草帽山下已经15年。然而,15年过去,他的小儿子--时任朝阳明达医院业务副院长的康树明,在谈到父亲时依然泪湿双眼。这位深得父亲耳濡目染、救死扶伤、德艺双馨的医生,清楚记得父亲和睦邻里、扶贫济弱、舍己为人、清正廉洁的一桩桩、一件件往事。

  他清楚记得,父亲早出晚归忙于工作,年少的他很少见到父亲,致使他见到父亲,总有一种生疏的感觉,直到他长大成人才把这种生疏变为对父亲的理解和尊重。

  他清楚记得,每年春节前,父亲起早贪黑和母亲一起要多编出几铺炕席,为的是送给村里几户老弱病残人家和困难户,让他们过年时能用上崭新的炕席。那一道道细密的纹理,编织进父亲的辛劳和无限的爱。

  他清楚记得,每年都有那么几次,父亲拿出都舍不得给孩子们吃的好饭好菜,请来村里鳏寡孤独的老人到家中改善生活,康树明和他的两个哥哥一个姐姐眼看着香喷喷的饭菜,馋涎欲滴……

  他清楚记得,他家一年四季打粮不少,可吃的却是全村最差的,父亲经常用自家粮食接济弱势家庭和断粮的农户,还让母亲在家饲养母猪,生下的小猪崽全部免费送给村里困难户,为的是让他们能够发家致富,改变贫穷的生活。他心里一直装着百姓,装着困难群众,唯独没有自己的家庭。

  他清楚记得,以父亲当时在乡里和县里的地位及威望,完全可以推荐哥、姐保送上大学,可康虎宝丝毫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儿女,还教育自己的儿女:生活的路要靠自己走,不能走后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当农民一样活出精彩。正因如此,康虎宝的三子一女除康树明自己考学从医外,其他子女因为未赶上高考而在老家务农。子女们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深深理解父亲,一个个诚实守信,敦厚善良,并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他清楚记得,秋收时节,粮食堆满了院子,可父亲从不关大门,他说自己从不做亏心事,所以不会有人来院里偷粮。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亲的典型引路,感动和感化了全村人。当时的乌兰河硕村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村里这一良好的民风沿袭至今。

  忠厚传家久,诗书济世长。如今继承爷爷的遗志,任职乌兰河硕乡农经站长的康虎宝的孙女康艳新,爱岗敬业,开拓有为,她一直把小时候听到的爷爷常挂在嘴边的“当干部,带头干,别捡小便宜”这句座右铭,作为自己生活工作的准则。她说,爷爷在40多年的革命工作中,任劳任怨,能上能下,把党和农民及少数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两袖清风,一尘不染,一心为公,没有为儿女和任何亲属谋过私利,他喜欢儿孙们自立能力强、喜欢助贫,反对阿谀奉承,善良宽厚的人格赢得了亲人们的理解和支持,爷爷没有给我们留下丰厚的物质遗产,但爷爷的精神却是留给我们子孙后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1989年,61岁积劳成疾的康虎宝,在为一台胞协调其亲属命案返家途中突发脑梗。积得善因,得来善果,巧的是,发病时被他一直帮助的心智不健全的一位村民救回家中。这也正是他退休的那一年。生病后的康虎宝,坚毅顽强,他不愿意累及儿孙,凭着顽强的意志进行康复锻炼,每天沿着他爱恋的小村,边进行康复走路,边满怀深情地看着小村的山山水水。病中,他不忘关心村里的弱势家庭,总是提醒子女代他去看望他们;病中,他依然葆有一名共产党员的优良本色,经常纳言献策,帮助村班子解决实际问题。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厚德载物,青史流芳。2005年10月8日,78岁的康虎宝走完了他革命的一生,奋进的一生,奉献的一生。送葬的那天,大凌河、牤牛河呜咽,草帽山哀吟,全村人都来为他送行,泪飞顿作倾盆雨,哭声一片……康虎宝把自己真真正正融进了他为之奉献和深爱着的那片土地。

  在乌兰河硕乡,生长着一株800多年的古柏。传说中这株古柏曾在灾害之年不惜自己生命,化树皮和枝叶为粮食、牲畜,拯救了乌兰河硕的百姓,让他们得以重建家园,并因此成为乌兰河硕人心中的神树。如今这株古柏依然枝繁叶茂,浓荫蔽日,迸发着蓬勃生机,在如今物欲横流的时代,不为世间浮躁和喧嚣所动,沐风栉雨,执着呵护着这片热土。而康虎宝,就是这株古柏风格的真实写照。他把后稷教人农耕、惠泽百姓的精神发扬光大;他把古柏舍己为人、造福子孙的传奇化为嘉言懿行;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他真抓实干,无私奉献;他光明磊落,以德服人……

  初心永不忘,厚德继世长。

  康虎宝精神不朽!

上一篇:乌兰与额登大娘

下一篇:心目之光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