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赵家义
 作者:赵 颖  时间: 2021-04-20

  赵家义是谁?

  去过兴城市张广学历史文化博物馆吗?

  镶嵌在那座建筑上的各种雕刻艺术,全是赵家义设计和亲手制作的。

  我感触到,那座建筑是建设者在用建筑诉说历史。是兴城新的人文景观。我被上面的雕刻内容吸引。大象亲昵着身下的小象,“德隆阁”上面祥云下长着翅膀的马,骏马和飞鹿赛跑……一幅幅装满故事。一个个形象栩栩如生!这是谁的手笔?几个人的制作!

  集贤楼门口,一个中等身材,方脸大眼睛,身着迷彩服的男人告诉我,是我做的,全是我做的。

  他叫赵家义,农民。家住原台子西八里。

  那一天,张广学安排他陪同客人采访。

  有人介绍我,张广学诚恳地握着我的手,好好写写赵家义。

  半天的接触,我和赵家义论起了同宗。祖上都是从关里一担挑过来的。我们是家兄妹。午餐时,我们坐在一起。看着一桌子吟诗词歌赋的文友,他很谦卑,拘谨,低声说,就我不是文化人。样子有些像似做错事的孩子。

  大哥,你是文化人,不一般般的文化人。他们会诗词歌赋。你会塑造美、雕刻美美在建筑里了呀。你雕刻的美与历史永存。他笑了,变拘谨为自然。

  第二天,在木工室采访他。为肃静,他吩咐女婿付斌关闭机器,用刀具做木头工件上的细活儿。

  和所有有一技之长和有专业特长的人一样,他从小就有自己的喜欢,喜欢看天上飞的鸟、喜欢看花开花落花满天。画小人书上的人物和图景。小学三年级老师让他在黑板上画萝卜,让同学们美术课上照着画。喜欢制作小玩具,八岁自己做冰车,十二岁自己做文具盒,一直用到小学毕业。

  他是孝子。十二岁时父亲患肝病,有人介绍偏方,用野猫熬汤喝治病。夜里他在野猫出没的地方下套子,用九只野猫治好了父亲的病。父亲在恢复中。母亲又病倒。十六岁的他正上初中二年级。不去学校停课闹革命,他要挑起养家糊口的担子。他发现木匠挣钱多,交生产队一部分记工分,还能剩下买油盐酱醋钱。

  他编挑筐换钱买木工工具。没有师傅,照着窗户做窗户、照着板凳坐板凳。他认准,只要心诚没有干不成的事情。生产队的犁杖坏了。他主动去修理,车铺板缺豁口,照着豁口补豁口。补的天衣无缝。生产队长承认他,用成年劳动力的工分鼓励他。

  建筑离不开美术。他体会最深的是,生产队盖平房找滚水,他用数学里学到的用角度求坡度的公式,用美术知识划线绘图,给大家找滚水照着用。平房滚水做的准确无误,同行们向他投来羡慕的眼神。

  三年后,他随同行去部队施工,懂技术的部队领导,按级别付工资,给他付五级工工资的报酬。并留下他做部队临时工。一干八年。是命运安排他要经历更多的锻炼成就他的现在?转正时,他只差两个月的工龄没有转正。只好回家打家具,到锦州盖厂房。

  一路走来,在张广学的公司做木工。张广学对他很赏识。给他不薄的工资报酬。为才用人。不亏待有技术的人。他愿意交张广学这样的朋友。朋友不信不交。能在朋友身边靠技术吃饭,安心专研技术,这是他的渴求。张广学给了他这个机会。

  2008年,张广学动工建筑兴城历史文化博物馆,把建筑上的所有木工和雕刻工程交给他。并带他参观全国各地的古代建筑,现代仿古建筑,开阔视野。他有过目不忘的特点。再参考有关书籍。凭着记忆和书籍,他把南北方建筑的特点揉在兴城历史文化博物馆的建设中。用智慧和勤劳挑起这座建筑上面的木工和雕刻重担。

  大哥,十年里,你看过哪些书,借我了解一下好吗?

  他没有转身,背手从身后的工具箱里掐出,《中国古代建筑》和其它四本书,又掐出几本杂志。《中国古代建筑》摸得书面模糊。

  我又问他,十年里有高薪聘你,你动摇过吗?

  他点头,有人聘过,又摇头,眼角往下弯又挑起,用审视的眼神看着我,干事业要一心一意,跟准一个好人也要一心一意。见利忘义,对不起我的名字。张广学干的是好事,是好人咱哥们不能在良心上对不起人家。就是凭着这颗诚实的心,他在这里做了大量的木工和大量的雕刻。整个建筑都布满了他的智慧和心血。他说,张广学给我搭建了我伸展技术的平台,我感恩他。

  为认识赵家义在这座建筑上的雕刻特点及文化底蕴,我请教八十高龄的周连生先生,他是这里的文化顾问。是这座建筑的文字作者。周先生说,特点是集北方的出旷豪放,南方的细腻、秀美和婉约。

  我们观看了木雕“八仙过海”、“赵云飞马救幼主”“关公骑战马”。一个穿衣架连在洗脸架上,上面刻着秀美的文字“相濡以沫”表达主人夫妇的细腻婉约的情感,从中看出赵家义丰富的想象力。

  观赏“过泮桥如此登堂入室,赏碉楼任君平步青云”的对联,看仿徽式碉楼,用扇子吊顶,仿徽碉楼一贯到底。格局是北方的粗旷大气,雕刻镶嵌小巧玲珑细腻,秀美。站在泮桥旁,使人感觉到上边清风袭来,底下水波不兴的静谧,惬意,流连忘返。

  周连生先生评价赵家义,是这座建筑的顶梁柱,他把这座建筑当自己的事干,多快好省的省了很多料和时间。我想继续询问,见天色已晚,又怕老人家累着,就结束了采访。

  计划回家就写“赵家义”,朋友刊物急用稿。怕耽搁有人采写赵家义,我电话辞去不写,并还回书籍。朋友的约稿完成的很顺利。我对不写赵家义良心不忍。若有人写便罢,没人写也是我当误了人家。愧疚中收拾桌面,看见《走进上海朱家角》拉下未还。马上送去,顺便再继续采写他,再把周先生说的省工省料的事采访一下。

  六月二日早上六点。在他工作的案台上,他用一张用过的图纸背面,画一个长方形,写上长宽数字接着求索。减去那张图纸,案台上满是锯末,木屑。案台南面两米远的地方,付斌使用电锯裁着木板。电锯声钻心的闹,还有锯末满屋飞。他视这些为空气。

  取角尺时他看见了我。先一怔,马上撂下脸,似乎在问,你来干嘛?

  我举起《走进上海朱家角》。他很淡然地说,还时,我就发现少这本。他嘴角慢慢上翘,确定我不是撒谎人。

  搬过凳子,擦掉上面的木屑让我坐下。又去关掉电源,让屋子静下来。

  我说明继续写他,并问他怎样为工程省工省料的。

  他领我到窗外边,,那里堆着水泥制作的花板。他说以前用笨招在墙上抹水泥,再用工具在上面刻,一天只做二三朵。后来研究出用铁片做模具,十分钟就能脱出一朵。介绍这些时他脸上绽开笑容,满脸的成就感。我要他陪我看看院里墙上的各种雕刻内容。他欲行又止,示意张广学在院里的带人干活。老板在争分夺秒干活。我咋好意思陪你溜逛?小声说,前几天陪你唠嗑,老板允许给假了,咱可不能再唠嗑白拿人家的工钱。

  我向张广学给他请假,并说出了他的顾虑。张广学笑了,好好介绍介绍,不介绍她咋写。

  他介绍集贤楼门前左面的狮子,右面的大象,寓意是出师入相。介绍狮子驮花瓶,是一路平安。

  站在2.2米高的宫灯前,他说采取的是三壳六密的方法,这样做的宫灯坚固耐用。宫灯上面的龙凤呈祥,龙盘柱,荷花是他细致透雕的。弯曲伸长的枣木上,他巧用枣木结疤和纹络,刻上,泪涟江河涌渤湾,

  嗟叹嚎啕哽咽喉

  浩气常存

  这是一幅立在先烈碑文墙边上的对联。

  采访结束,我问赵家义,十年里你为兴城历史文化博物馆做了大量的建筑和大量的雕刻工作。竣工了,你有什么想法?他说,就想这座建筑别白建,用的上。

  用不上呢?

  用不上我也不后悔,因为我尽力了。他的话,让我想起一位作家说的话。生活和艺术都在发展,就我自己来说,无论是认识生活或者表现生活方面,都感到越来越无能,但我们从劳动人民身上学到了一种最宝贵的品质,那就是:不管有无收获,或收获大小,从不间断地在土地上汗水夹背的辛劳;即使后来颗粒无收,也不后悔自己付出的劳动。赵家义做到了。他是农民,是劳动者。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