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老党员的儿子
 作者:史庆友  时间: 2021-04-20

​  父亲解放前入党,在我们屯乡亲们都习惯称呼他为“老党员”。

  父亲性格耿直,从小就教育我做好孩子,像雷锋那样,做革命的一颗螺丝钉,钉在哪儿就在哪儿闪光。父亲平日话少,从不讲大道理,但父亲对党忠诚,在生产队长岗位上几十年如一日,任劳任怨,父亲用实际行动感染教育了我,他的话我受用一生。

  “做革命的一颗螺丝钉,钉在哪儿就在哪儿闪光是父亲教给我的做人的准则,我记在心里,应用在行动中

  1956年出生的我,大学毕业服从组织分配到辽宁与内蒙界河边儿一个叫庙的农村乡镇,一直干到退休,退休的我还在为党工作,从事少年儿童的培养教育工作,我将青春和汗水献给了工作生活的这片土地。

  诗人艾青的著名作品《我爱这土地》中有句名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细细品读,感觉我就是那只鸟,这首诗就是写给我的。我早就爱上了这片土地。

  我的脚下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当我为其梳妆打扮时,土地给了我回报,43年前的楞小伙,如今已经有了一全9口之家,党和人民还给了我很高的荣誉。多年多次被县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阜新市政府“先进工作者”,国家农业部“先进生产者”,农业部、人事部联合记“一等功”。退休后我任镇老干部党支部书记,关工委常务副主任,老科协主任,分别被县、市、省乃至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授予“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省委老干部局授予“优秀老干部网宣员”“最美五老”称号,中共阜新市委老干部局“特殊贡献”奖……期间,业余时间钻研写作、摄影,被省作家学会、省摄影家协会吸纳为会员。文学及摄影作品多次发表在国内多家媒体上,并出版了两部散文集《心语》《心曲》,分别获蒙古贞文学奖及阜新文学奖,如今青丝已染霜,仍然不离不弃为脚下的这块土地耕耘。

  8年教师生涯,是永远的荣耀

  我1979年大学毕业,学的是畜牧专业,当时社会很需要专业干部,但教育上更缺老师。就这样,一出学校门就被分配到当时的旧庙公社中学从教。一干就是8年,这8年改造了,锻炼了,也提高了

  做教师让人年轻每天工作在孩子们中间,课堂上共同学习,课间踢足球、玩篮球,溶于青少年之中的老者都会年轻。做教师让人守纪。教师中流传着一句口头禅:向四十五分种要效益。上课铃响之前,老师们都会站在教室的门口,一分钟不差,准时上课。8年,没误过学生的一堂课,包括爱人生孩子的时候。

  最让难忘的一件事是曾为全市农村中学共青团工作做出过贡献。1983年秋,团市委举办一次团干部培训班。培训班上,做为唯一的一位农村中学团干部发言。特别提出农村中学有团员几百不设团委,但连审批新团员的权力都没有,发展新团员必须经公社团委审批,不论学校怎么急,一些初三学生往往在毕业前夕都拿不到团证。这对青少年成长不利。培训班结束的第二天,团市委书记率有关方面的同志到工作的学校及周边学校进行调研。很快,团市委发文,农村中学团总支升格为团委,一个历史问题解决了。8年,只是人生中的一瞬间,但我为能做8年教师而荣耀。

  做专业干部,业绩颇丰

  1987年,任旧庙乡畜牧助理。在取得上级主管部门支持下,在农民增收致富方面下足了功夫。突出抓了生猪快速育肥、黄牛改良、绵羊改良等增收效果明显的畜牧业生产新技术推广。

  旧庙镇土地面积位于全市各乡镇之首,为将多项畜牧业生产新技术更好、更快地转化为生产力,与同事们一起通过召开现场会等方法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使得多项畜牧业生产新技术得到推广。在海力板村抓的“快速育肥猪”技术示范村被市科委评为“快速育肥猪技术推广示范村”,参与的“快速育肥猪技术推广”项目被市科委评为“星火计划”科技进步一等奖。参与推广的绵羊改良、特别是澳美羊改良东北细毛羊技术被省科委评为科技进步二等奖,参与撰写的论文澳美羊改良东北细毛羊效果观察发表在《中国畜牧》杂志上。农村乡镇科技人员的论文能发表全国一类期刊上,实不多见。

  我任旧庙乡畜牧助理期间,每天包里都装着猪的去势刀,谁家有需要,就是起早贪晚也会及时完成。那期间,每年都会无偿为农民去势猪千头以上。

  真心实意为农民服务,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家乡的经济发展,那期间,旧庙镇畜牧业生产收入已经达到农业收入的30%。由于工作成绩突出,被农业部及人事部联合记一次“一等功”,农业部还授予为全国畜牧战绩先进工作者称号,被评为阜新市畜牧业生产先进个人。旧庙镇被市委、市政府授予“畜牧业生产第一镇”称号。

  任党务工作者,走上了作家路

  自1990年做兼、专职党务工作,一直到退二线,漫长的25年。不论是任党委秘书还是党委宣传部长始终把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做为重点来抓.通过开展文明户、文明单位、文明村创建活动,坚持组织开展建党、建国、建军纪念活动。全镇上下形成了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的工作方法得到了县委宣传部的高度重视,在全县宣传思想工作会上,做过《我是怎做好宣传工作的》的辅导。多年来,认真钻研对外宣传,从写新闻稿开始,业余时间坚持写作,已经撰写了数千篇宣传作品,分别被国家、省、市、县多家媒体采纳。多次被市委、县委宣传部及阜新日报等主流媒体评为优秀通讯员。在撰写新闻稿成功的同时,他创作出了一批乡土气息浓郁的文学作品。部分作品分别发表于《参花》《散文》《青海湖》等多家媒体。2011年,出版了散文集《心语》,并获蒙古贞文学奖;2013年,出版了散文集《心曲》,获阜新文学奖。2013年,被省作家协会吸纳为会员。

  退休的我走上全国先进行列

  退休,对有些人来说,意味着人生舞台的角色转换,意味着职场生涯的挥手告别,意味着人生阶段将进入夕阳无限好……可是,对于来说,退休后,比以前更忙碌了:我是阜蒙县优秀通讯员、阜蒙县银发宣讲团成员、辽宁乡村名嘴、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虽风霜满面,但退休生活却过得七彩斑斓。对而言,退休,是新生活的序幕,是老有所为的起点,是让梦想再次起航的船帆……

  情系下一代丹心膺重任

  “山川披锦绣,大地谷浪急,农田铁牛吼,柏油路上笑声传千里。旧庙镇实现了屯屯通油路;省级公路镇中穿……”是我编辑整理的美丽的旧庙我家的开头语。

  65岁的我,精神矍铄、头发花白稀疏、每年我都要为旧庙学校的孩子们做《美丽的旧庙》的演讲,家乡的英雄故事、蒙汉村名的来历,演讲内容瞬间抓住了孩子们的心。

  我常常听到孩子们讲:“您讲的故事,对我们影响很大!”“我们一定努力学习,争取也考上清华北大!”精彩的演讲,迅速让以实力“圈粉”,下课后孩子们欢呼雀跃地表达着自己的心声,并追问着下次讲什么故事。

  作为旧庙镇曾经的宣传部长始终认为用身边的红色历史最能熏陶孩子,用榜样的力量最能激励孩子。结合旧庙镇实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结合青少年特点,利用学校主题教育活动传播正能量,教育、引导青少年听党话、跟党走。年过花甲的学会用电脑撰写讲稿,更学会把身边的生动事例制作成精美的课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青少年补足“精神之钙”。几年来,累计写下了数11万字的宣讲稿,开展宣讲活动60余场次。

  为更好地树起育人大旗,不停奔波,邀请行业专家做“护花育苗”的志愿者,定期为孩子们开展法制、安全、文学等专项教育。同时联系社会各届为孩子们捐书,为贫困生捐款……不遗余力地关注、关心、关爱青少年,被全国授予“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我深深的感觉:走关工路、唱育人戏、圆夕阳梦,退休了,能为下一代服务,为孩子们成长助力,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这样的晚年真的很幸福。

  我不但去学校宣讲,我还与我的同事一起组成“银发”宣讲团,献余热唱响时代最强音,将党中央的声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习总书记来讲话经济社会发展新成美丽建设乡村谱写的新篇章讲给农民兄弟听。

  隆冬时节,旧庙村村部里为村民们宣讲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充分的准备,农民的语言,一下子将大家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宣讲过后,村支部书记王力国对我讲:史老:您的知识丰富讲课就像和我们唠家常似的,太深的理论我们不太懂,但是一讲,我们就明白了,感觉和党更贴近了。

  我宣讲不分场合,不管人多人少,只要有人听,我就讲。我曾在村文化广场上将扭秧歌的村民叫到一起讲“民法典”“中央一号文件”讲科学种田,我还同村民订下合约,谁有啥问题,只要提出来,我就能帮忙,我曾帮过父子分家,还劝说过打架回娘家的媳妇,还帮助小青年给姑娘写情书......

  通俗的“大实话”,随时、随地是宣讲最接地气的特点之一。

  《民法典》,这个可不得了,有了它咱们可以对商家的霸王条款说了;借一万、还十万网贷被套路不用怕了;离婚太冲动,30天内可撤回了……生动有趣的讲解,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不时有村民向提出问题。

  我这样,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地点,以群众喜欢并愿意接受的多种形式宣讲党的政策,传播时代声音,打通了宣传工作的“最后一公里”。

  旧庙是革命老区,有许多红色故事讲也讲不完,觉得自己精力有限,就号召身边9名老同志组成了旧庙镇老干部宣讲团,年龄最大的72岁,平均年龄超过65岁,乡亲们亲切地叫们“银发”宣讲团。们的宣讲机动灵活、有趣味、不枯燥,成立5年来,开展党和国家方针政策、革命故事、法律常识、疫情防控知识等宣讲60多次,近2万人倾听。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如今,“银发”宣讲团无论进企业、进村屯、进校园,几乎场场爆满,成为蒙古贞宣传工作的一道靓丽风景。

  组团助农显担当奔走田间送科技

  你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

  农民——我的兄弟

  你们用勤劳的巧手装满了米袋子菜篮子

  你们的足迹印在黑土地

  ……

  这是在调研中突发灵感创作的一首诗歌。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务过农的对农业、农村、农民有着天然的深厚感情。旧庙镇连续多年干旱,改变传统种植模式,发展抗旱作物是大势所趋。积极组织退休的农业技术干部组成助农团,深入农业生产一线,推广抗旱新品种、保护性耕作、轮作等新技术、新模式,为农民增产增收、脱贫致富找到好路子。

  在们的帮助下,代海营子村被辽宁省农科院确定为“乡村振兴科技引领杂粮种植示范村”,引入多项新技术,增产效果非常明显;祎景村满景屯在原有104亩的基础上又新建了3个蔬菜大棚区,现在这个屯人均一亩暖棚,每栋暖棚纯收入不少于4万元,贫困村成为小康村

  在乡亲们眼中,是特别能“撺掇”的人。认准的事我原则上总想弄成了。

  家住梁南村,机关退休老干部白文玉有承包大棚的想法,我知道后多次撺掇他:你整吧、整吧!设施农业大势所趋,你整大棚,我帮忙,你没钱,我。如今白文玉成了所在村暖棚种植的技术领军人。我没花钱为这个村培养了一名技术精湛的暖棚生产技术员,我心里暗喜。

  2020年6月,经多方努力邀请省农委首席土肥专家姜大光到旧庙镇为棚户讲解棚菜种植相关技术,通过姜大光的推荐,白文玉等暖棚大户分别用上了“暖棚增光灯”等新技术,开辟出暖棚增产新途径。

  我是高级畜牧师在养殖户中同样“圈粉”。养羊大户刘廷富养羊之初,小羊羔经常腹泻,可急坏了。每只羊可都是个小银行呀!咋办?对,找史!一个电话,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几片土霉素和胃蛋白酶,就让小羊羔又活蹦乱跳起来。的“热线电话”,真正让科技成为了养殖户的“及时雨”。

  笔耕不辍写春秋宣传家乡助振兴

  老家是什么

  是那座袅袅炊烟的茅草房

  是思念的诞生地

  是年终飘回来的理由

  是永远也无法释怀的牵挂

  更是一生一世的乡愁

  ……

  这首洋洋洒洒的现代诗写出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国有史,邑有志”,我国自古就注重编史修志。乡镇是无数国人生命的底色和成长的摇篮,可是目前乡镇志却不健全。如何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记住乡音、不忘乡思,这是一直研究的课题

  我常常想:每一代人既是历史的参与者,也是历史的承受者,将这些经历记录下来,是很宝贵的经验。旧庙很多红色故事,都快失传了,我要尽可能的搜集,把旧庙的历史和发展历程记录下来,让子孙后代身为旧庙人而自豪。联系了退休中志同道合、有写作能力的老同志,分成5个小组,通过走亲访友、探寻故交,走出去,请进来,把旧庙镇的教育、革命之路,烈士足迹,美丽传说等挖掘、记录下来。写镇志需要翻阅大量资料,要翻山越岭、跋山涉水,还要学习智能手机、操作数码相机、电脑打字、排版、发邮件等,对于身体已经不再年轻的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感觉有困难就克服,没有过不了的火焰山。6年来,们撰写了近60万字的《旧庙镇志》,目前已经进入出版前期工作,成为当地乡土文化的“活教材”。

  我有血糖高的老毛病,为了做好工作又不影响身体,走到哪儿都随身带着“干粮”,需要的时候就及时嚼上几口。我的女儿史敬杰常同她的同事讲:我爸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深深影响了我,我要向他学习,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女儿说到做到,35岁就被聘为高级教师,论文发省级教育杂志上。

  我是农业干部,获得过农业部和人事部的“一等功”嘉奖;曾经是乡村教师,桃李满天下;曾经是一名党务工作者,多次荣获优秀党务工作者;是一名作家,讴歌时代,放歌田野。如今,是退休老人,依然奔波在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人间正气、引领社会风尚的道路上,为山区人民群众奉献着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学作品……

  我叫史庆友,我是一位出身在山村党员家庭,学的涉农专业,一生将青春和热血献给农村的农业科技人员,我在为家乡做贡献,为党旗添光彩,我为自己自豪!

上一篇:祖父是共产党员

下一篇:一双军布鞋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