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信仰的力量
 作者:邵春梅  时间: 2021-04-20

  最早知道小平房村,是在1999年。那一年我刚从乡下搬到叶柏寿,满眼都是簇新的城市对我的吸引。有人提到了小平房,如何如何的美。这个村距离叶柏寿这儿也就4.5公里。

  我虽然有些不以为然,但总听到它的名字,时间久了,也就记在了心里。

  小平房再次走进我的记忆是2003年。我从县报上看到小平房村翻天履地的变化缘于一个人——钱学余。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因为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知道农村的苦,想见识见识这个能人,一睹他的风采。

  与小平房村仅仅相隔4.5公里,对于当时的我,却是一段遥远的距离。

  真正走进小平房是2013年夏,随作家协会去采风,在那里,我才真正一睹小平房村的姿容。

  她太美了,美得令人窒息。

  一条油漆路,黑缎带样弯弯曲曲,穿村而过;一座座白墙红瓦的小二楼坐落路边;文化广场上,巨大的“腾飞”雕像仿佛要腾空而起;四周的山上绿意盎然,人们安居乐业,好一处世外桃源。

  可谁能想到,过去的小平房村是多么落后呀!

  小平房村,是建平县万寿街道的一个行政村,农户散落于一个狭长的沟里,脚踩石头,眼望山,离叶柏寿虽近,但那几十里山路,走起来却不近便。

  听村书记钱学余讲,小平房地方虽小,却富有革命的传奇色彩。

  1922年7月暑假期间,革命先驱陈镜湖曾带领石芝林等同志登上叶柏寿的南山,抵达四门洞。四门洞成为他们聚会的礼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后来加入这一活动的还有白海风、韩麟符、郑丕烈等人,为小平房村播下了最早的革命火种。

  1943年冬,中共锦热边远征工作队队长周治国、指导员周治民率队进入建平南部开展抗日活动。1944年6月18日,周治国等7人潜入本村柴家营,住在村民柴海家,白天到附近村落召开村民会,宣传共产党的抗日政策。6月23日,日军带领日伪讨伐队闻讯而来,周治国等人迅速转移到薛杖子。当晚,讨伐队将柴海、柴国顺家房子烧掉,抢走藏在土窑里的四石小米。小平房人没有被吓倒,反倒坚定了信念,党员与群众一条心,一致对外。

  解放战争中,小平房的村民积极参加土地改革、剿匪反霸斗争,有十多人参加了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其中柴玉在隆化战役中牺牲,而柴从随部队奉命夺取赣州,敌人闻风而逃,在追击战斗中不幸壮烈牺牲。

  小平房,村子虽小,却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这里的人做起事来毫不含糊。

  钱学余从小听着英烈的故事长大,一颗红色的种子早已深深埋进了心里,恰逢时代的雨露,开始萌芽。

  上百年间,村子通往外界唯一的路,就是村民用脚一步步踩出来的,起伏于一道道山梁、一条条沟壑的羊肠山道。因为偏僻闭塞,困在深山中,小平房村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人均收入不足300元,村集体更是穷得叮当响,村部是几间破旧的房子,一铺大炕就是村干部的“办公场所”。

  让谁来当这个村的带头人?大伙一致想到了钱学余。

  1991年1月,钱学余任村委会副主任,同年12月任主任。在实践中,他更坚定了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念,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1992年任积极分子,1993年7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的心情是激动的,终于成为这个组织的光荣一员。共产党是为人民谋福利的,这一天,他从一个“门外汉”慢慢跨进了门里,一个崭新的世界在他眼前展开。年轻的他,感觉浑身都有股使不完的劲儿,有了党指引方向,他以更大的热忱投入到村工作中去。

  小平房村山多地少,农业生产条件很差,靠传统农业根本无法摆脱贫困。他想到了在当地蕴藏丰富的铁矿资源上做文章,集体开采,走村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两年下来,铁矿石产量翻了两番,村里也提取了六万多元的管理费。

  1994年,钱学余又萌生了建铁选厂的大胆想法。他每天骑着个破自行车,到乡里、县里跑手续,有时一蹲就是好几天,足足跑了半年多,终于批了。拿到手续的一瞬间,看着那几个鲜红的戳子,他止不住哽咽了,做事情太难了。

  没有钱,他带头拿出了家里的全部积蓄,并发动村民集资,还跑到厂家设法争取人家破例赊给铁选设备。在他的带动下,群众的积极性高涨,全村男女老少一齐上阵,工地周围搭满了简易工棚,钱学余与大家一起住工棚,一起劳动,一起吃大锅饭。钱学余把革命战争年代干部和群众的鱼水关系体现得淋漓尽致。从春到秋,他天天守在工地上,风里雨里奔波,熬红了眼睛,一天下来身上全是黑乎乎的铁粉和汗水,没有吃上一顿像样的饭,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辽西的朔风把钱学余塑造成个刚硬的汉子,因为有信念,苦涩的生活也充满了阳光。10月份铁选厂投产,当年生产铁精粉800吨,创产值十万多元。到了第二年,村集体的收入不断增多,不仅化解了村级债务,解决了正常开支,还减免了群众的部分上缴提留款。至现在村办6个企业,总投资已达6200万元,12个采矿石点有序开采,近千名村民已在村办企业中打工。

  一条柏油路穿村而过,宛如一条舞动的黑绸,在山川间穿梭,在大地里蜿蜒,不得不惊叹,这条路是如此美丽!因为它身上流淌着建设者辛勤的汗水。钱学余说,过去出村用半天的时间,现在十多分钟就到了叶柏寿。风光秀丽的大山,因为没有路,成了小平房村人过上好日子的天堑。2007年,在党支部带领下,奋战三个月,修路基、挖边沟、修涵洞、砌河坝,到年底,工程顺利竣工,村民期盼了几十年的唯一一条通往山外面的路,终于建成了。为了这条路,他们已经吃了太多的苦,付出了太多的汗水。我来到这里时,仿佛看到了那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和建设者矫健的身影,仿佛听到了挖掘机隆隆开掘前进的轰鸣。

  钱学余是大山里土生土长的共产党员,当时不懂得绿色发展的道理,却凭着要保护青山绿水的朴素愿望,自觉迈上绿色发展的道路。正值深秋,四周的山上全是果树,以南果梨居多,原先栽种的已进入盛果期,漫山遍野的南果梨压弯了枝头。茂密的果园里,偶尔露出一张张红彤彤的笑脸,传出一阵阵爽朗的笑声,那是村民在采摘丰收的果实。在致富路上,他们看到了新天地,充满了新力量。

  为了写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文章,我又一次来到小平房村,已退休的林国清副书记说,直到今天,我还记得老百姓传唱的歌谣:“看到麦子黄,想到钱学余;钱学余能力强,年年有余粮;吃得大馒头,不忘共产党。”说这话时,林书记满含深情,眼里有泪花闪烁。他又加了几个字,并加重了语气:“那时候,钱书记是真不容易呀!”

  站在小平房村宽阔的广场上,看着它破茧化蝶的巨大变化,不禁感慨万千:曾经有一个人,勒紧自己的裤腰带,用吃大饼子积蓄的力量,奋力挖土凿石,让天堑变通途;曾经有一个人,用自己的智慧,进行土地整理、荒山造林、修筑河坝,给子孙后代留下了金山银山。

  钱学余见证了小平房村的巨大发展变迁,却错过了与妻子相伴、陪孩子成长的美好时光。当年他也是意气风发的小伙子,有军人梦,渴望像革命先烈一样成为一名军人,保家卫国,没想到却当了最基层的村支书。在村里一扎根,便是整整30年,由壮志雄心的青年变为全国劳动模范、党的十八大代表。在他头上有无数耀眼的光环笼罩,而他却依然保持纯真本色,让我看到了一颗赤子之心。

  集体主义是抽象的,难理解的,钱学余用实际行动充分展现了什么是共产党员的信仰。钱学余说,信仰在我眼里是一个动词,它是脚踏实地一点一点干出来的。说这话时,他右手击桌,眼里透着一份朴实和坚定。钱学余如一粒谷子般深深扎根辽西原野,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信念,让他30年始终如一,保持着最初入党的那份初心。

  共产党员,这个光荣的称号,对于钱学余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身份、一个标签,更是一种自我肯定、一种源自内心深处的信仰!

  转眼又到了中国传统春节,火红的灯笼挂起来,热气腾腾的水饺端上来,熊熊的篝火燃起来,小平房村沉浸于一片喜悦的氛围中……

上一篇:故乡情节

下一篇:祖父是共产党员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