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鹊落谷川壮歌飞
—— 第一书记刘廷喜扶贫攻坚记
来源: | 作者:蓝 歌  时间: 2020-12-25

  ​古人认定,一年到头,不管是在地上还是在枝头,不管是鸣唱还是飞翔,不管是年幼还是衰朽,不管是老去还是新生,喜鹊发出的声音始终都是一个调、一种音。喜鹊是勤劳善良、吉祥好运、福气欢喜的象征,而儒家眼中的圣贤、君子,就是要表现得像喜鹊那样恒常坚毅、始终如一,给人们带来好运和福分。

  本文的主人公刘廷喜,就像一只喜鹊栖落在那片田野和谷川上,辛勤地耕耘着、不倦地歌唱着,谱写出一曲曲扶贫攻坚的壮歌,激励着那里的人们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了能够触摸得到的现实。

——题记


引子

  一觉醒来,看看手机,凌晨4点多钟。

  起床、洗漱,尽管声音很轻,还是惊醒了熟睡中的老伴儿。

  “这么早就走啊?”

  “嗯,必须得早点儿赶回去,申遗项目批下来了,今年化石戈种谷子又得掀起个高潮,现在正是选种阶段,农户们说不定起得比咱还早呢!”

  老伴儿说要做早饭给他吃,他说那不赶趟儿。

  没说上几句话,他就急三火四地下楼开车走了。

  出沈城上高速,一路不低于百十来脉,俩小时奔波,六点多到了化石戈镇,匆匆垫吧一口早餐,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这就是刘廷喜的工作节奏。驻镇快三个年头了,总是一个月回家一两趟,有时拉着一帮人回沈阳办事,也连夜往回赶。那风风火火的劲儿,像雾像雨又像风。对此,老伴儿早已习惯了。


第一章 以文化谷激活中华第一粟

  “喳喳……喳喳……”喜事到家。今春化石戈满川的喜鹊声叫得清脆、热烈,仿佛合着人们喜悦的心情,唱着声声喜庆的欢歌。

  自打春节过后,化石戈镇的干部群众就传送着这样一条好消息:农业农村部一号文件来了,咱们的驼谷小米被称为“中华第一粟”,获批了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纳入了阜蒙县旱作农业系统啦!

  传递这个消息的时候,人们都会夸上一句:“这刘书记刘处长可真有本事,全国那么多产小米的地方,谁都没争过咱们,那得下多大工夫啊!”

  是的,争创这么一个重大文化遗产项目,刘廷喜首功一剑,功夫真是没少下也没白下。

  来化石戈镇头一年,无论在哪儿吃饭,他都能喝上化石戈的小米粥、吃上化石戈的小米饭。这儿产的小米口感软滑清香,余味绵长,营养丰富,销路很广,一直名声在外。现在天天能吃到,更感觉名不虚传。怎么把化石戈小米这个品牌打出去呢?他几乎天天都在琢磨着这件事。

  布谷声声的时节,他一头扎进田地里,和老农们一起种地。他逐渐了解到:这里的村民对种谷子情有独钟,谈起种谷子的好处津津乐道、如数家珍,说要是两天不吃上一顿小米饭的话,就感觉浑身不自在。因为小米营养高、易消化,妇女坐月子、病人做手术、常年老胃病,尤其是患糖尿病的人,几乎顿顿离不开小米饭,要是逢年过节给城里的亲戚朋友送上几斤小米,比送啥礼物都好。

  “骆驼山上杂花草,化石戈的小米好。”这是千百年来流传在化石戈一带的口头禅。在那大米紧缺的年代,当地农民总把小米当做“细粮”,逢年过节、招待客人时才舍得拿出来,种谷子吃小米饭一直是这里农民的最得意的事情。只是那年月搞计划种植,种谷子产量低、收成少,生产大队拢着土地,一家一户想种谷子只能成为奢望。

  联产承包、分田到户这些年可就好多了,老百姓从满足自家饭桌的愿望出发,一直都没断了种谷子。特别是近些年来,种谷子比种玉米积极性高:一来成本低种植简单;二来旱涝保收风险小;三来祖祖辈辈积累下来的传统种植技术和种子资源用起来不费劲儿。现在每家每户少的种几亩、十几亩,多的种几十亩上百亩,谷子已形成了产业,成为支撑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头号产业。小米作为主粮,也已成为大旱大灾之年的保命粮。

  既然是这样,那整个化石戈镇谷子种植是个什么状态呢?阜蒙县全县的谷物种植情况又怎样呢?谷子加工成小米的产业链条形成了么?化石戈小米的市场占有率到底有多大……这一系列问题涌上了刘廷喜的心头。他要问个明白、探个究竟。没用多长时间,这些问题都搞清楚了。

  原来,化石戈变镇之前就已制定了谷子整体提升计划并组织实施,在骆驼山脚下建一块42亩的谷子原产地,在台吉营子村建设谷子新品种选育基地500亩,引进5个谷子新品种,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建立了“阜蒙县化石戈宏建米业有限公司”谷子种植面积也在不断扩大,达到全镇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2002年,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宏建米业有限公司的驼谷牌小米获得A级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也打出了品牌。2003年,该公司位于骆驼山周边的谷子基地被阜蒙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推荐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阜蒙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小米产业发展,从2000年开始,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按绿色食品要求生产、包装化石戈小米2009年化石戈被辽宁省农委评为辽宁特产小米之乡。2014年,化石戈小米获得农业部颁发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全县谷子播种面积目前已达到25万亩,政府与省扶贫馆等6家大型网上销售商接触洽谈,正在搭建化石戈小米网上销售平台再看看市场,化石戈小米在辽宁大部分地区声名显赫,评价颇高,势头正健!

  这么优越的基础条件,这些千真万确、不掺任何水分的情况,让刘廷喜内心一阵阵亢奋,更让他感到助推发展好这个龙头产业,将是化石戈乃至阜蒙县走出贫困的希望。

  白天,他和村镇干部下到各村督促备耕;夜晚,他走进村民家里唠家常,特别是和种植、加工谷子大户刘宏建等人探讨未来的出路。唠着唠着,有趣的故事、传说就来了。

  传说远古时期盘古开天辟地后神农氏巡察到塞北科尔沁草原南端牛河东岸的骆驼山下把一小袋种子赠与一谷姓人家,从此谷子在骆驼山脚下扎了根,一直栽种数千年,济民无数。

  这个传说,不就是很好的谷物文化由头吗?

  一连多少个夜晚,他上网搜寻有关谷物文化的资料,找来镇志、县志、市志等一大堆史料、典籍反复研读,越来越感到大有文章可做。

  几千年来,化石戈谷子旱作农业栽培在当地有序传承。据考古发掘,在阜蒙县境内,有商周时期的农田灌溉水渠遗址,有辽金元时期运粮城和学田碑出土,有明清时期蒙古贞部落迁居过来从事农耕生产的遗迹,还有骆驼山下种植的小米呈贡清廷的记载。看来,虽然历史变迁、朝代更迭,但这个地区的谷物文化传承一直没有断档。

  谷子文化与农耕文明一脉相承。稷,古人尊为“百谷之主”、“五谷之长”,在麦黍文化的早期,以其全民遍食的优势登上神位,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正如《孝经纬》所阐释:“稷,五谷之长也,谷众不可遍祭,故立稷神以祭之。”古人信奉和崇拜的是实实在在的稷这种谷子,这正是历代皇朝持续不断祭祀稷神的真意。

  蒙古贞部落的形成,是蒙古族从游牧向农牧转变的过程。据考证,其生活习惯的改变与这里繁荣的谷物生产和丰富的谷子积累不无关系。谷子饮食不仅让蒙古贞人具有了稳定的食用粮食,体魄健壮,而且谷子秸秆还为马匹储备了丰富食物。正因这一变化,游牧转化为农牧才成为现实。蒙古族与汉族融合,蒙古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的融汇,极大丰富了谷物食用的美学意义,促进了谷物生产的迅速发展,进一步涵养了这里的农耕文化。

  谷子还被奉为图腾。充满宗教色彩的蒙古贞祭祀活动,是对谷子图腾崇拜的最好诠释。据史料记载,蒙古贞人盖正房上腰檩时,先把几筐小米面饽饽挎到檩子上,木匠高声祈福后,将筐内的饽饽从屋顶抛向四面八方,等候的人们奋力争抢。在争抢的欢乐声中,将腰檩子摆放正位,仪式到此结束。这一习俗延续至今。史书还记载着:每年秋收打完场三日内,要祭祀打场磙子。在夜晚满天星斗闪烁时,场院里聚满众人,主人将的磙子、木叉子、木掀、耙子等农具摆放于场院正中,每个磙子摆上三个豆包,家中的晚辈们跪在磙子前,长者酒杯,洒向所有的工具,边祭酒边诵祝词:“磙子滚来万石粮,脱谷脱得万斤谷。叉锨簸箕加扫帚,聚来米谷满房库……”长者祝词毕,向四方扔撒祭品,众人争抢,以示吉祥。如此崇拜方式,见证了谷子文明的传承。

  《阜蒙县志》曾有这样的记载: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皇帝由热河去盛京,途经土默特左翼旗,在旗府进膳”。吃了骆驼山(今化石戈)小米煮出来的米饭,感到异常可口,又了解到当地人都是用这里的小米给产妇及病弱者滋补身体,回京后即下令赐土默特王爷犁锄,鼓励种植骆驼山下的谷子。从此,土默特王爷年年将骆驼山小米进献皇宫,骆驼山小米一朝朝廷贡米。这个史料记载,更加坚定了刘廷喜让阜新复兴谷物文化的信念。

  凭借农学专业的厚实功底,他又梳理出一大堆可供信服的历史资料。追溯历史,红山文化表明,新石器时代就有先人生活在这里,且以谷子为食。整个西辽河流域的气候环境、生态环境、土壤环境,适合谷子平衡、循环生长,因而呈现出自身繁衍的持久性和可食用的独特性。专家考证,西辽河流域发现的1500粒碳化粟,其年限可上溯到8000年左右;查海遗址出土的粟淀粉颗粒再次证实,遗产地的谷子种植历史也长达8000年。粟的存在,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在世界历史上也是最早,称西辽河流域是“中华第一粟”的发源地应该无可争辩。谷子耐干旱耐贫瘠,千百年间,化石戈人正是利用这里降水少、丘陵缓、薄地多的自然条件,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啊,原来这里的历史文化积淀这么厚重,自然环境等基础条件这么优越,那何不申报农业文化遗产呢?一连多日的研究准备,让他思路开阔、胸有成竹。

  他把这个设想和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和盘托出,大家顿时眼前一亮,这不就是化石戈小米未来的出路吗?镇里期待刘廷喜执笔起草一个方案,提交给县委县政府,以期推动申遗工作。

  刘廷喜到任不久,县委就提名他这个省农业农村厅来的科教处长为副县长候选人,人代会选举全票通过。作为分管农业科技的副县长,他当然有着一定的话语权。在县委常委会议上、在县政府常务会议上,他独特而有见地的设想当然会引起高度重视。经过县领导和各有关部门几番专题研究之后,确定了“以化石戈小米为龙头、以化石戈谷物生产为核心区、以全县谷物生产为范畴,向农业农村部正式申报第五批国家重要文化遗产”的思路。

  这是一项宏大而紧迫的工程,要想毕其功于一役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尽管县里制定了有关规划和实施方案,但这个项目申报书还得由刘廷喜来主笔。

  向国家部委申报,立意必须高远,结构必须缜密,史料必须可信,资料必须翔实,还得有数据、图片、图表作为佐证。他和副镇长魏洪波等人组建了一个起草班底,开始一场极具挑战性的攻关。

  主题的把握、意脉的贯穿都得靠他来把持,因为他是始作俑者。到底应该做出什么样的项目申报书,只有他最清楚。于是,关于谷物的历史资料和现实材料,他找了个遍;关于谷物的文化解读和风物传说,他搜得最全;关于阜新的气候、地理、自然条件、土地资源禀赋,特别是有关谷子种植、小米利用的研究资料,他研读了不下于百万字。不懂的,就请教有关专家、学者,或约请或求见或召开座谈会。如此扎实推进,破解了一道道难题。为了探明化石戈境内的自然生态状况,他特意豁出一段时间,徒步探险似地走遍了骆驼上和周边的大小山川,发现和辨识了百余种花草树木和中药材,发现了十几类游走在这里的野生动物,拍摄了上千幅照片,择其要者列入申遗报告中,以佐证这里的生态环境良好、自然资源丰富。

  白天参加会议、解决难题、协调资金、走村到户,紧锣密鼓东奔西跑,脚下就像踩着风火轮连轴转;晚上经常挑灯夜战。没有空调的宿舍里,连雨天阴冷,大热天潮湿,他都忍受着煎熬,有时干脆光着膀子写。他说不这样苦熬苦写干不成事儿啊!一干人等给他打下手,也跟着遭罪。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熬了大半年,几易其稿后的8万多字、百余张图表的申报材料初步成型了。接着,他又多次呈请省厅的同事们、农科院的专家学者们帮助修订。然后,率领一干人等跑省进厅、跑步进京,终于把申报材料递了上去。

  农业农村部组织专家来验收,他接站、陪同、讲解、送站,能动用的所有人力、物力资源都调动起来。年底,验收合格,榜上有名。

  2020年1月19日,这个日子印在了农业农村部的1号文件上,也刻在了刘廷喜和阜新人的心中。《辽宁阜蒙旱作农业系统》赫然跻身27个《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里。化石戈谷物栽植系统和化石戈小米从此成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其所承载的文化含量可谓博大精深。

  听到这个消息,化石戈人不无惊喜。世世代代种谷子,谁也没想过这里就是中华谷物的策源地。没有刘书记的文化眼界和魄力,哪有这么一场大戏上演啊!

  是的,刘廷喜文化高眼界宽、能干事会干事,真干事干实事。这个“三农”通,多次参与起草省委省政府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一系列文件,每年都到各地农口去讲无数次课,方针政策掌握得准,专业知识底子厚,口才文采功夫深,干大事点子多创意新。只是这次起草这个申遗材料,一切都得从零开始,颇费了不少苦功夫、笨功夫。

  喜鹊喳喳叫,好事真来到。当“中华第一粟”的大石碑在化石戈镇主街上落成时,人们诵读着碑文,都竖起大拇指。看着正在讲解着碑文含义的刘书记那不知疲倦的样子,没有人不肃然起敬。

  刘廷喜对这片土地爱得执着、爱得深沉。他要让这片土地文化起来,他要让这片土地上生长的谷子和小米文化起来,它更要让这里的农民兄弟不断文化起来。

  当我再次翻看这部申遗文本的目录时,分明看到了一个专家学者型领导干部在为人们呈现出一本充满历史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色彩的教科书,分明看到了现代文明的曙光正以以一种极为独特的方式,照耀在那片金色的土地上。

  这次申遗成功,对于化石戈、阜蒙县乃至整个阜新地区的生态明建设、乡村振兴、农业可持续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突破口已经打开,文化品位正在提升。戴着“宫廷贡米”光环,运用传统的种植品种、传统的种植方法、传统的加工技术相信化石戈乡小米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必将占有一席之地。


第二章 恋土为根打造绿色产业链

  喜鹊声声叫,大地涌春潮。

  一大早,素以经营化石戈“驼谷小米”著称的宏建米业公司董事长刘宏建刚到办公室,就迎来刘书记登门调研。一个上午,俩人所谈的全是怎么把化石戈小米这个绿色品牌做大做强的话题,经营现状、现实困难、市场潜力、发展前景,一一装进了刘书记的脑子里。这一下,刘宏建感到又有新路数了。

  在哈日诺尔村足足奔波了一天,晚上在村书记王文多家吃过晚饭,俩人就接着唠。从提高土地利用率到发展养殖业,从鼓励大户领办产业到壮大村集体经济,从河滩造林到千亩草场开发旅游,俩人越谈越兴奋,时值午夜仍无睡意。

  就这样一村一村地走访、一户一户地调研,每一块林地每一座果园他都实地察看,那些建档立卡户当然更要纳入他的视线。

  刘廷喜以省直机关下派干部的身份来化石戈镇担任第一书记时,正是南雁北归、鹊舞枝头、布谷声声的2018年春日。不畏料峭的春寒,他走村串户马不停蹄;顶着漫卷的风沙,他进田入林观察细密。他要掌握第一手材料,他要找到这个贫困落后的地方镇村经济发展滞缓的症结,他要寻求脱贫攻坚的突破口,他更要给每个村拿出一个长远发展的思路。

  经过一个多月进村入户深入细致的走访调研,他了解到:这个镇所属的八个村没有任何工矿企业,更没有矿产资源,最大的资源就是土地,全镇14800多口人,守着13万余亩耕地,还有几十万亩的林地、荒滩、荒沟、荒坡、草场、河套。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这里的农民群众也围绕着土地做过很多文章,比如扩边儿扩沿儿把承包地面积增大,比如承包荒山荒沟荒坡栽植树木发展果园,比如试种小杂粮等等,但苞米不值钱、杂粮不丰产、林果见效慢,投入大产出小,土地利用率较低,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即使像“驼谷”牌小米这样的产品,市场占有率也没达到预期。农业结构单一,农民思想观念陈旧,生产效益低下……诸多问题已成为阻碍发展的瓶颈,致使脱贫致富的愿景在小富即安中徘徊,基本小康后的期待在一筹莫展中观望,镇村干部思路不清,村民干劲难以调动。那真是常听喜鹊喳喳叫,不见财神啥时到。

  出路何在?突破口怎样打开?刘廷喜反复思量几经斟酌,与镇党委政府班子成员一起谋划,首先明确了因地制宜、谋定而动、做好土地这篇大文章的基本发展方向。具体地说,就是要走科技兴农、绿色发展之路,让高效农业、设施农业项目化、产业化,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农”字上落地生根,确保在土在乡的农民群众尽快脱贫致富、提升幸福指数。

  头绪理清,马上行动。刘廷喜在省农业农村厅工作了三十多年,联系面广,信息灵通,着实有些行风得雨的本事儿。他把十六七个村干部和致富骨干集结起来,像拉练一样带出去学习考察,走到哪儿都一路绿灯。到凤城大梨树村,看看人家是怎样让山川秀美荒沟生金的;到凌源范杖子村,看看人家是怎样搞设施农业让一亩地产3万斤辣椒的;到宽甸玉成菌业公司,看看人家是怎样把食用菌产业做大做强的……一连气跑了6个市县,考察了寒富苹果栽培、酒高粱订单农业、小米深加工、食用菌栽培、大棚蔬菜等项目,回来后大家都兴奋得不得了,一致感到有目标有奔头啦。再听周边喜鹊叫,就好像喜事桩桩件件真的要来到。

  观念一转,说干就干。为了把新技术、新品种、新业态和新模式引进来,刘廷喜率先做给农民看,在化石戈村建起了占地50亩的科技园,从省农科院引进密植玉米、酒高粱、高油花生、食用葵、红小豆、绿豆等15个新品种,同时联系到两名指导专家,并争取来5万元实验经费。为了节省经费,他自己驾车陆陆续续把这些种子从沈阳拉回化石戈,常常是后备箱、座位上都装满了各式各样的种子和底肥,常常是昼夜兼程马不停蹄,有时连午饭都顾不上吃。“一年下来,园里的作物长势喜人,附近的村民参观后赞不绝口,都想跟着学,并纷纷抢着要刘书记淘弄来的种子。”村主任马云龙说,“今年村里扩大种植500亩高油花生及果树、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并继续建设科技示范园,这都是刘书记帮我们从省城拉来的种子、请来的专家、争取来的项目。”

  科技引领,天高地阔。过去化石戈人种植南韩椒只是小打小闹不敢迈步,虽说这东西可提炼色素、制作酱料,也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但人们不敢多种,怕销不出去砸在手里。刘廷喜力主在老二色村建起500亩南韩椒示范基地,采用和玉米隔垄间种法,椒不受灼有遮阴,玉米通风还高产,真是一举两得。当年试种成功,第二年春天几个村几十户村民又扩种了三四百亩。这个项目需要土地流转连片种植,还需要人工植保经营,既提高了土地附加值,还安置了农村富余劳力。香菇种植在化石戈一直是个空白,刘廷喜主导在台吉村流转土地150亩建设香菇基地作为扶贫产业园,把涉及682户、1299口人的建档立卡户全部纳入园中,争取到县扶贫办立项资金300万元垫底,不仅带动了村民依靠新项目致富,而且为低保户提供了生存保障。从抚顺县引进的黑木耳、鸡腿菇项目,经过多次试验在化石戈试种成功。每当人们捧起当地产的木耳和蘑菇,脸上都露出喜悦的笑容,因为这首开了化石戈镇长期以来一直没有食用菌生产的先河。酒高粱订单这一块,5000亩喜获丰收,以每斤1.05元的保底价格全部被业主回收,带动了107217人的建档立卡户实现了产业增收。

  刘廷喜来化石戈头一年,就建起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园2个,试种新品种16个,各种试验示范作物均有好收成。在试验示范项目的引导带动下,每年春节一过,这里的农民就纷纷订购优良品种,提早进入备耕状态。目前,节水滴灌、大垄双行、套种覆膜等先进高效栽培技术,已逐步被化石戈镇的农民所接受。而这一切,仰仗的是刘廷喜寝食不安中的精心筹划、倾情付出。

  刘廷喜为各村村民所办的好事实事一桩接着一桩。当然,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做点好事实事,而是立足本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依托踏实肯干艰苦创业的能人,把自己的智慧和势能与这些有利因素对接起来,确保干一件成一件,干一件就见成效,干一件就能得到可持续发展。

  万德号村的白国民,前些年做买卖积攒了一些家底,2014年,他投入近40万元承包了500亩荒山荒沟,承包期为30年。刘廷喜结识了这个有胆识有魄力的蒙古族大汉,被他那敢于战天斗地的雄心壮志所打动,下决心要扶持他一把,又帮他协调资金50万元,把荒山荒沟自上而下平整成七、八片台基地,将近200亩面积,都用来栽植寒富苹果树。为了提高科学管护能力,刘廷喜带着白国民专程赶赴凌海市拜果树大王王庆海为师,邀请这位专家做技术顾问,在剪枝、施肥、防治病虫害、枝体造型等方面亲临指导,2018年春天栽植的近万棵果树全部成活。紧接着,又帮他联系水利和交通部门,尽全力把方塘和道路修好,解决灌溉和运输难题,并且想方设法拉进电路。

  采访当天,我怀着好奇心非要去看看,进这片荒沟没有路可走,吉普车在河道里穿行,大沟小坎颠簸得车辆左奔右突。白国民说就这样的路,刘书记已经来回跑了好几十趟,生怕这块沟地平整不好、果树栽不活,还时不时打手机,过问树苗、进度、技术等一系列问题解决得是否到位,比我都劳神费力呀!在现场那天,我既被一个新型农民的艰苦创业精神所震撼,更被刘书记的慧眼识才所感动。我问刘廷喜为什么要这么坚决地扶持他种果树呢?他说就是要树立一个样板,让老百姓看到果树经济与林下经济是一举两得的效能经济,同时还兼具生态效应。白国民很是聪明,他要把百只羊群再扩大一些,让羊粪来涵养果树地的地力,通过施放有机肥产出绿色果品,打造出自己的寒富苹果品牌。

  牤牛河穿过化石戈镇五个村,沿岸生态林老化,这些年砍伐过度。刘廷喜号召沿河村民多多栽树,以便绿化河滩、防风固沙、涵养生态。现在新栽的速生杨一片连着一片,光哈日诺尔村就栽树5百多亩2万多棵。2020年,他主导八里村启动了石墙山万亩生态林果园建设项目,现已建成水平梯田3千亩,栽种香酥梨、苹果、大枣6千多株,还将种植樟子松2万株,待成活后嫁接果松树,以此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刘廷喜有一个最大愿望,那就是要让化石戈所有的河滩、荒山、荒坡都披上绿装,让喜鹊等各种鸟类,让野鸡、山兔等各种野生动物都能来化石戈安家落户,那才是真正的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田野还是那片田野,土地还是那片土地,如今长出的庄稼结出的果实,却变得更富科技含量更有市场价值,农民种地栽树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也更足了。业已形成的生机勃勃的绿色产业链,链接着从田间到市场、从保值到增值循环生长的经济学,顺应了恋土为根的人心,激发了现实生产力,筑牢了增收致富的根基。

  山花烂漫时节,布谷声声唤;秋意渐浓之际,喜鹊喳喳叫。那清脆悦耳、甜美悠扬的交响,仿佛倾吐着吉祥、富贵、安康的心曲,祝福着这片山川五谷丰登、风调雨顺,感念着这位第一书记给这片土地带来的好运气。


第三章 畜兴业旺拓宽市场奔富路

  种地是天职,养殖是常态。长期以来,化石戈镇的农民群众一边向土地要收成,一边向饲养家畜家禽要效益。大凡日子过得富裕的人家,都搞或大或小的养殖业。但要把养殖业做大做强,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刘廷喜帮助各村抓种植业的同时,致力于抓养殖业的规模发展和市场开拓,在这两年畜禽市场价位走高的趋势下,一改小打小闹搞养殖的局面。

  经过深入调查了解,他感到这里的农户对发展养鸡养猪兴趣不大,因为风险一来难以招架。过去有过教训,猪瘟鸡瘟说不定啥时闹一场,一顿扑杀损失惨重,即使上级给点补贴也于事无补。这几年农户们都愿意养点儿牛羊驴大牲畜,玉米、谷子下来的秸秆均可做青贮饲料,饲料供应充足不说,这类牲畜也很少闹瘟疫。那就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帮助他们把这方面的养殖业做大做强!

  刘廷喜发现哈日诺尔村的王文多很有头脑,不仅有过养殖千头牛的经历,还在琢磨着建大型养羊场。作为村书记和村主任,这个年轻人一直想通过发展壮大养殖业让本村民众富裕起来。两个人就这个话题没少探讨。期间王文多几次跟刘书记说,现在牲畜养殖和交易十分活跃,几乎每天都能看到小商小贩进屯来收货。可他们来收货经常压价压等、挑肥拣瘦,一只羊、一头牛少卖一、二百元是常有的事儿。要是能建个牲畜交易市场,让各家各户的牲畜集中到市场上来卖,同时吸引周边的养殖户参与公平交易,咱这儿的养殖户就不会吃亏,还能方便外来商贩集中收购。刘廷喜觉得这个想法儿非常好,但要慎重投资,考察考察再干。于是,俩书记带上几个养殖户立即行动,先后到黑山牛市、北镇羊市、朝阳牲畜交易市场开展调研,很快摸准了各地的运作模式、管理方式、交易成本、客商分布、地缘优势等情况,回来后,又集思广益加以论证,最后下定决心说出一个字儿,“干!”

  建市场说起来容易干起来难!这要涉及土地资源管理、市场监督管理、农业农村(畜牧)、税务等多个部门。为了先批后建,刘廷喜和王文多着实跑了不少路,总算把各种手续全都批了下来。建牲畜市场地方小了不行,俩人就瞄准了已经停产的化石戈小米加工厂的那片厂区空地,几经协调,达成了租用协议。租金谁来拿?法人谁来当?当然是王文多自告奋勇。作为集体经济组织,他必须无条件地肩负起这个重任。

  从策划到开建,一眨眼就入冬了。几近废弃的厂区,杂草丛生间或还有几处烂泥塘子。雇抓钩平整场地、找施工队搭彩钢棚子,这俩书记一刻也没离开过施工现场。数九寒天,连夜带车去黑山钢材市场买钢材,为了省下装卸费,俩书记伸手就干,连双手套都没戴,彩钢板把手心划得全是口子,饿了就吃碗面条对付一顿。

  市场建妥了,得起个好名字。刘廷喜和王文多商量来商量去,想到这个地方处在阜新、朝阳和内蒙三地交汇处,往南紧挨着101国道,向北出于寺镇就是内蒙古奈曼旗,市场开起来,牲畜多,朋友多,财运也多,干脆就叫“三多牲畜交易市场”吧。

  本打算过了春节就开业,哪曾想新冠疫情突然爆发,只好耐心等待。2020年415日,疫情紧张劲儿刚过,三多牲畜交易市场便正式挂牌开业。当日,省内外客商云集化石戈镇,百余台大车小辆挤满街头,光羊的成交量就达1300多只,实现交易额126万余元。刘廷喜主持了简短的开业仪式,集市上热闹非凡,放了好一阵子鞭炮。他说,咱化石戈历史上第一次建起这么大个专业市场,是为老百姓造福的事儿,就得有点儿仪式感。

  集市开张后红红火火,牛羊驴等各类牲畜交易十分活跃,周边乡镇、县市乃至内蒙的客商经常前来采购,本村村民们辛辛苦苦的养殖货更不愁卖不上好价钱。这个集市的经营颇为灵活,零散牲畜平时就可以随行就市收购;哪家牛羊感到当日出售价钱不可心,就先在这里养几天,啥时价高啥时出手;贫困养殖户不仅可以入股分红,还免收交易费。每产生一头交易,村上收十至几十元不等的交易费,一年下来,村集体也将有一定的收益。

  要说这集市的最大好处就是便利,一个老汉开着三轮车拉来6只羊,卖完了,回头在现场又买了10只羊羔,前前后后没到15分钟就完成了全程交易。老汉挺乐呵,说我们现在不出村不跑道儿就能做买卖,这也忒方便了!

  集市吸引着一批牲畜经销大户前来采购,这其中就有内蒙古突泉县佳旺畜禽养殖有限责任公司的老总焦宝春。焦总这个公司创造的“放母收羔”、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新模式,曾受到国务院有关部委领导的充分肯定。焦总常来三多牲畜交易市场采购,一来二去,就和刘廷喜、王文多交上了朋友,关于养殖经营和市场的话题自然也就多了起来。

  焦总解读“放母收羔”的“公司加农户”模式,就是由公司控制农户养殖和贷款规模,公司向农户投放能繁母羊,下了羊羔以后交给公司一部分回收成本,期间农户可以继续养殖,然后再由公司陆续回收,一个经营周期为三年。举例来说,比如一个养殖户没钱投入,公司可先给他投放10只能繁母羊,当年一只母羊怀两胎次,一次下两只羊羔,年内就可达到50只一群羊的规模,除去公司回收的投放成本,当年就可获利。一年获微利,二年成规模,三年至少可赚二、三十万大钱,除去损益部分,这还仅仅是个保守数字。这期间,公司通过签订合同,实行统一管控、统一防疫、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购销、统一运输等服务,还可根据养殖户需求提供贷款。农户只要有羊舍和饲养员即可操作,其它全由公司跟踪管理。

  这是多么好的经营模式啊!所有养羊户和公司捆绑在一起,形成了抱团取暖、过程共享、利益共赢的经营共同体。况且养羊这玩意没多高的技术含量,只要精心饲养、抓好防疫就能赚钱。焦总的思路引起了这俩书记的极大兴趣,一心想着引进这种经营模式。

  刘廷喜把这个最新信息向县委县政府做了详细汇报,县领导非常重视和支持,打算在化石戈先行试点,然后在全县推广这种模式。不久,就由县委组织部朱东升部长带队,组织县农业、扶贫、金融和化石戈镇党委及企业负责人奔赴内蒙突泉考察。考察研判之后,决定复制这种利于脱贫致富的养殖业新模式。

  经过紧锣密鼓地筹备,秋收一过,王文多领办的“阜新三多农牧业有限公司哈日诺尔村成立起来,刘廷喜又一次亲自主持了开业仪式。公司成立后,以“放母收羔”模式与农户合作发展养殖,免费将己孕母羊寄养在农户家,期限三年,每组10只母羊,三年内农户返还公司11只羊羔,剩下所有母羊繁殖的羊只都归农户所有,到期后公司将发放的母羊收回。最多可发放5组(50只),三年内公司对养殖户进行防疫、治病、饲养、培训等全程跟踪服务,最大限度地降低养殖户的风险。合作对象暂时仅限于阜蒙县户籍、银行征信良好、有羊舍且有养殖经验的农户。通过前期入户调查,现已有138户农民与公司达成了签约意向,年底前可发放基础母羊万余只。公司还与金融部门沟通协调,争取来贴息贷款2千万元,支持困难农民发展养羊产业。这个效能型项目可以说长袖善舞,不仅有利于养殖户持续扩大经营规模,而且有利于把握市场行情,形成生产、经营、销售一体化的良性循环态势,为后脱贫时代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了产业支撑。

  为了配套发展养羊产业,刘廷喜建议王文多要从长计议。这个王文多更是精明过人,早就谋划着要建设羊种改良站,争取在自己的公司改良基础母羊。建房舍、聘请技术员,他俩又是忙个脚打后脑勺。

  刘廷喜忙着这村的事儿,也想着那村的事儿。北八里村的徐海东,头几年贷款30万元买了一大带一小15对儿牛,养了两年多不仅收回了成本,还净赚了30万。刘廷喜多次上门鼓励他继续扩大规模,把养牛产业尽快做大做强。万德号村的梁树祥靠自己的实力投资2百多万元办起了“新祥龙养殖场”,目前已发展成育有6百多头驴的规模,在阜新名列前五名之内。刘廷喜见面就问他有啥困难没有。当他说出青贮饲料有些紧张时,刘廷喜就给他无偿赠送2百多斤丰产高粱种,援助他种植高产青贮饲料田,实现饲料自给自足。刘廷喜还多方传递信息,给新祥龙养殖场引来了不少收购客户,并与这些客户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了壮大村集体经济,刘廷喜帮助来住村引进了年产百余头黑毛猪的养殖项目,帮助万德号村发展起养牛项目。每当这些养殖大户饲料不足时,他就多方帮助协调。

  既然担着副县长的角色,刘廷喜还得想着全县的事儿,操着项目引进和产业发展的心。有天回家来,听楼上邻居说他家有个亲友有投资意向,就及时联系、主动洽谈,给投资人支招,来阜新兴办有机化肥厂。后来又鼓励他到阜新兴办养猪场,先把项目往化石戈引,却因土地指标不好解决而落空;又领着他找了六七个乡镇,都因为土地问题难以解决而搁浅。最后在旧庙镇流转了80亩土地,终于使这个项目落了地。2020年一入冬,他又引进了新希望集团大规模养殖项目,领着投资人找场地、办手续,协调着方方面面的关系。

  刘廷喜心中算过这样一笔生态账:阜蒙县是产粮大县,各种各样的农作物秸秆可做饲料,发展养殖业潜力很大;各种畜禽粪便是最好的有机肥,不仅养地,还可以生产绿色食品。这是一种良性循环的产业链,这更是循环增长的经济学。不在这上边下功夫,就是丢掉了根本。怀着这样一种执念,他扑下身子抓种植养殖,抓科技投入,力求让种植业和养殖业通过长足发展形成脱贫攻坚的坚实基础,产生精准扶贫的最佳质效。

  喜鹊喳喳,仿佛唱和着他的心音。来阜新这三个春天里,他所看到的,是科技示范田播种的繁忙,坡坡岭岭新绿的秧苗,沟沟叉叉上猛蹿的树木。而到了收获的秋天,他看到了所有物产都增收,所有果实都不愁卖。他的心里呀,像尝到了蜜一样甜。


第四章 精耕细作做优品牌强市场

  化石戈镇地处牤牛河畔,过河向西就是北票地界。阜新人把它列入西北区,早年属于贫困乡镇之一。这里十年九旱,丘陵起伏,植被稀疏,土地瘠薄,沙化严重,石头多像鱼化石片子,人民公社时代连采石场这样的乡镇企业都建不起来。但这里的人民群众战天斗地开荒造田、精耕细作,生生把谷子和各种豆类小杂粮种得风生水起、小有名气。十几年前,张贺良、刘宏建就建起了小米、杂粮营销公司,占据了阜新杂粮市场的半壁江山。或许是能人经济的带动效应,化石戈民众早已摆脱了赤贫状态,向着小康目标奋进。

  刘廷喜一来,就率先瞄准了小米杂粮产业,力争帮着各个村和实体公司做大做强。他了解到,这里的谷子种植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光品种就发明了“墩子谷”“清白米”“齐头白”“小黄蜂”等十几个,种子不成问题,技术也不是难题,最大的问题是新品种少、产量低、产品的附加值低、市场占有率低。尽管这些年刘宏建的“驼谷”牌商标把化石戈小米打进了市场,但又出现了新的情况:一些散户游商来收谷子,冲击了原材料市场;一些客商看好这个品牌,把别处的谷子加工成化石戈小米贴牌销售,造成消费者真假难辨、莫衷一是。这样一来,原本种谷子就只能保本的化石戈民众们积极性降低了,又都悄悄改种玉米,不想再操那份心啦!

  这岂不是倒退么?要千方百计遏制这种势头,让小米品牌大展雄风。他找到刘宏建等种植谷子的大户商议对策,首先要保证先前已经流转过来的5千亩谷子地丰产保收;又找来各村书记、主任,紧急研究扩大种植谷子的面积,搞好全员发动。在他看来,没有产量就没有把品牌做大做强的可能。这么好的土地,周边没有工矿企业污染,空气质量和水土保持基础都不错,现有的技术、经验和品牌稍加努力就能得到巩固,这不就是再好不过的绿色有机食品么?保住,一定要保住!不仅要保住,还要让他赋予文化品味,通过文化解读文化滋养文化传承,来唤起人们的消费兴趣。

  夜已经很深了,镇政府二楼那间办公室兼宿舍的灯一直亮着。这些日子,刘廷喜在研究红山文化的根脉之一查海遗址的资料,试图从中找到有说服力的依据。精研细读时,忽然发现碳十四技术认定过谷子最早是在查海遗址中被发掘,顿觉眼前一亮,这不就是阜蒙县打造谷物文化遗产的靓点吗?于是他的兴致高涨起来,要下力量研究申报这个项目。一旦申报成功,那可就是做成了一篇大文章啊,不仅化石戈的小米产业能做成第一产业,而且将带动全阜蒙县的小米产业振兴。

  大胆设想,小心求证,超前谋划,跟踪破题,变不可能为可能,这可是一种了不起的战略思维!

  阴雨连绵的三伏天即将过去了,转眼秋意,这个收获的季节里,成型的申报材料也报上去了。他在耐心等待着利好消息,化石戈的民众也在等待着这个利好消息。如果这个“阜蒙县旱作谷物文化遗产”项目获批下来,那可真是造福百姓的重大历史事件啊!毕竟经过了深思熟虑,毕竟经过了与申遗成功的项目多方对比,对此次申报,他是胸有成竹、志在必得的。

  于是,便有了本文第一章所叙述的那一切过程。

  为了提振化石戈小米产业的心气,刘廷喜来这儿两年多,那可是做足了小米功课。为了把小米打造成真正的绿色产品,在种植养护环节,刘廷喜要求种植大户必须用有机肥垫底、生物灯杀虫、监控设备看护。为了增强化石戈小米的认知度,无论是到外地讲课、考察,还是回省厅参加会议、活动,无论是在旅途中,还是在饭桌上,他逢人便讲化石戈小米如何如何好:无污染、纯绿色、煮饭香、㣾粥粘、口感好、营养全,沙地自然生长,不上化肥不打农药不用除草剂,包你吃着放心买着可信,活广告做到了天南地北四面八方。当他看到沈阳市面上居然还没有化石戈小米上市,就多次跑铁西粮油大市场寻求合作,还央求有关部门多多帮忙,在此竖起了化石戈驼谷小米巨幅广告牌。没几天,化石戈小米等杂粮真就走进了沈阳市场。这么好吃的粮食不能不进首都,他又找朋友联系到北京的客商张艳明,把化石戈小米打进了京城,一周就卖出1500多斤。

  闭塞的化石戈,还没有打开线上市场,更没有拓展电商营销渠道。刘廷喜千方百计帮助各个合作社与“京东”等6家有影响力的网店合作,选送了一名基础较好的青年农民到一家网店边打工边学习,掌握技能后回化石戈镇建起了自己的农产品营销网店,开业个把月网上销售化石戈小米收入就达到1万5千多元。他号召一起来阜蒙县工作的省直下派第一书记们广泛发布信息,招引有识之士认养绿色产品。上海一家公司一次性就认养了20亩,开启了每亩地3千元认养费、足不出户用手机上线实时监控种植生长过程、所产精加工小米全部送给认养者的经营模式,让化石戈迈出了现代化经营土地的第一步,进而在大都市叫响了化石戈小米这一绿色品牌。他还组织开展了骆驼山生态黑毛猪网上认养试点,2018年春节期间以每市斤高出市场15元的价格售出猪肉,带动了70户建档立卡户每户增收3千多元。从此,一个初具规模的网上市场营销模式在化石戈成功开启。人们打趣说,自打刘书记来了之后,只要听到喜鹊叫,好事保准能来到!

  凭借农业部颁发的农产品地理标志证书,刘廷喜先后8次组织化石戈种养大户参加省内外农产品展会,重点推介展销“驼谷”小米。2019年9月,“驼谷”小米获得了辽宁省第十一届国际农产品展销会金奖;2020年10月,“驼谷”小米获得了阜新市“金牌小米王”的称号。

  把化石戈小米成功申报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其实就是把传统的农耕文化精华与现代农业技术融合起来并发扬光大,这不仅满足了当地农民群众的美好向往和强烈期盼,也有利于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进一步把当地农民组织起来,开展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由卖原料谷子变为卖品牌小米,帮助当地形成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奔忙在化石戈这片热土上,刘廷喜总想把各种资源变成产业,在精准脱贫攻坚的基础上实现乡村振兴。哈日诺尔村的千亩大草原迷恋着他,让他每去一次,就有一次新的构想。能不能发展房车旅游、举办草原那达慕盛会、无人机表演?这些想法要变成项目来推进,还要涉及方方面面的政策支持、资金扶持、能人引进。化石戈几个村褒有梯田式儿基本农田,构成了传统耕作文化遗存,必须保护下来不受破坏,未来可不可以打造成文化旅游景观?为此,他多方咨询,抓住兴奋点总是彻夜难眠。北八里村的3000亩荒山在承包人手中搁置了多年,自打他发现之后,就协调资金支持承包人修梯田、建方塘,无偿求来樟子松苗三万棵,目前已栽植一万棵。又通过个人关系请来专家把脉,在樟子松成活一年后嫁接果树新品种,试验新果栽培。可以设想,三年之后,这片山水林果又将给美丽乡村增添新光彩,又将吸引游人纷至沓来。

  如今的刘廷喜,对化石戈镇的自然资源禀赋如数家珍,千亩大草原、万亩梯田、五千年夏商周红山文化积石冢等,坚定了他帮助各村开发旅游业的信心。他力主成立化石戈村乡村旅游合作社,争取到国家三产融合项目资金160万元,建起化石戈村百里香乡村旅游饭庄、杂粮加工车间和农产品展示交易厅,启动了上坪沟苹果墙、采摘园建设项目;为哈日诺尔村争取到国家美丽乡村示范村项目,帮助全村植树种花、安装太阳能路灯、修建文化墙、建设文化广场、清理垃圾、开展厕所革命,村容村貌得到了极大改观,一次性通过省级检查验收。

  三年来,刘廷喜和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带领各村干部群众苦熬苦奔、真抓实干,不仅主导产业势头强劲效益显著,而且乡村旅游产业也初见规模。到2019年底,全镇47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摘帽,如期进入小康社会,实现了脱真贫、真脱贫的目标。


第五章 成风化人群雁高飞头雁领

  刘廷喜刚来的时候,化石戈镇下辖的8个行政村,有一半没有像样的村部。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有的村是一肩挑,有的村是分开设,有的村长期没换届,农村各项工作开展得很不平衡。村民事务处理不及时不得当的现象比较严重,党员和群众怨气大、矛盾多,上级的号令很难贯彻落实,甚至出现上访告状常年不断的情形。

  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要实现脱贫攻坚的目标,要实现乡村振兴的愿景,没有好的带头人咋行。刘廷喜经过一段时间的摸底调查,把各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情况全搞清楚了。然后分类施策、对症下药。对组织机构健全、班子基础好的先进村,他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党建规范化、村务公开化、管理制度化建设上;对班子残缺不全、软弱涣散的后进村,他把工作重点放在发现、培养人才,加快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上。站在新时代乡村治理的高度,他认为乡村干部必须选用政治觉悟高、群众基础好,有知识、有魄力、懂经营、善管理且年富力强的能人,决不能让狗尿苔霸着金銮殿。

  单说这化石戈村,处在全镇的核心区,每每涉及占地、修路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都或多或少地给村上带来一些经济利益,可村集体的各项建设就是不见起色,村民们多有微词、意见很大。过去乡镇党委、政府没少做老书记的工作,让他对发展村集体经济的事儿多上点儿心。说归说做归做,你前脚说完了,后脚就是不动坑。有些棘手的事情,老书记经常派村主任马云龙去做,做好了他高兴,做不好就剋马云龙一顿。马云龙年纪轻辈分小,挨着累还得受着气,有时候见老书记在酒桌上、牌桌上放狼烟,马云龙也只好忍着让着躲着。尽管这样,马云龙也从没灰心丧气过。因为他来村委会工作那天,就想着要给父老乡亲们干点事儿。可是来村上工作四、五年了,马云龙的入党问题一直没有受到老书记的重视。这里边的“小九九”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啥意思。

  刘廷喜发现了马云龙是棵好苗子,就做老书记的工作,建议他抓紧培养马云龙入党。老书记也算是个明白人,感觉兹事体大,再拖下去不对劲儿,才把马云龙入党问题加紧快提上了组织程序。一年多后,当刘廷喜全面了解到马云龙的工作业绩、日常表现、群众口碑都很符合村干部的标准时,决意让他挑起化石戈村的大梁。这时候老书记可就有些不情愿啦,失掉了权利就是失掉了江山,我坐镇十几年,没功劳还有苦劳,凭啥让我退位?刘廷喜只得把村党支部的情况向镇党委、县委组织部分别作了汇报,依靠上级组织采取了一系列稳妥举措,这才让老书记顺理成章地离开了岗位。

  马云龙担起了村两委的重担,书记先由副镇长魏洪波兼任。新班子一搭起来,化石戈村的各项工作立马打开了新局面。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了,村民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搞新品试种,搞垃圾清理,上项目做产业,实施美化亮化工程,都得到了各家各户的大力支持。

  单说马云龙这个“80后”,中专一毕业就开始回乡创业,卖农资、搞养殖赚了不少钱,种地也有一套新道道。自己致富之后,总想着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总想着把人心拢起来,把村集体的力量聚起来,这份情怀难能可贵。刘廷喜就是看中了这一点。好苗子抓紧培养,不然时间长了,叫他伤心落泪、心灰意冷,再找这样的人才就很难呐!

  哈日诺尔村的现任村书记、村主任王文多,是个典型的“70后”,2003年入党,还有大专学历。这些年他继承了当过十几年村支书的老父亲的遗愿,带领村民搞多种经营,实现共同富裕,村集体经济也不断发展壮大,在群众中很有威望。刘廷喜非常喜欢他,两个人经常探讨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的话题,可谓志同道合。这样一来,刘廷喜就更乐意帮助哈日诺尔村做事儿。建三多市场、引进“放母收羔”经营模式、绿化美化街路、开发千亩大草原,都是两个书记的共同创意。

  在刘廷喜的大力倡导下,镇党委政府把8个行政村的班子结构都做了调整完善,基本实现了知识化、年轻化。如今你到化石戈各个村来办事,接触到的书记、主任们个个都是当地精明强干响当当的人物。王文多、马云龙、张伟、李文辉、白国军、王宗友……这些个被组织重用、群众推举的原乡人,正铆足了劲儿带领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对这批年轻有为的村干部,刘廷喜历来爱护不袒护、帮办不包办。你用你的智慧和能力给老百姓干事,有困难我来帮助解决,有良好愿望和符合实际的目标,我来助推你实现。但在思想政治建设上却毫不含糊。刘廷喜经常告诫他们:不要以为能为老百姓做点事儿,就居功自傲,高高在上;不要以为村民们大事小情离不开你,就想得好处、刮地皮;不要以为你把持着村集体经济的大权,就先顾自己不顾别人;不要以为打点儿麻将喝点儿小酒不是问题,老百姓都能看得见。你们要知道老百姓选你是信任你,老百姓支持你是你有这个能力。你们是村里的领头羊,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得经得起推敲经得起考验。村民致富要靠你带头,村风村貌要靠你引领,特别是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要靠你们来贯彻执行,上级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要靠你们来落地见效,你们肩负的是富一方水土、保一方平安,甚至保老百姓身家性命的重任,没点儿自我约束自我加压的品质哪能行?一旦发现有的村干部工作方法不得当、言行举止不得体,他就私下里找他们开展批评教育,帮助他们改进缺点和错误。促膝谈心循循善诱,敢于直言不留情面,这一切为的是让这些守家在地的村干部们尽快成长成熟起来。因为老百姓需要他们,脱贫攻坚、防止返贫需要他们,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更需要他们。

  采访中,每每谈到这些事儿,年轻的村干部们都说刘书记是我们政治上的领路人,教会了我们怎样做人、做个什么样的人老百姓才信服。可以说,在协助镇党委政府抓村“两委班子”建设上,在推进慵懒散班子调整和两委负责人“一肩挑”上,在坚持能者上、庸者下和选贤配强等重要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上,刘廷喜付出了很多无法言说的心血,为提高基层组织战斗力、保证全镇脱贫攻坚贡献了一份不可替代的力量。

  来这里三年,刘廷喜十分关注各个村那些创业干事的能人。刘宏建、白国军、徐海东、梁树祥这几个率先发展起种养业、林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经营大户,都成了刘廷喜重点帮扶的对象,对他们是有求必应、有难必帮。其目的,既是为了帮助他们把产业做大做强,更是为了引导他们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帮助自己身边的村民搞好就业脱贫、项目脱贫、产业脱贫,实现先富带后富、同走致富路。对那些种地有门道的“田秀才”“土专家”,刘廷喜更是高看一眼、厚爱一层,一方面虚心求教传统耕作经验,一方面又把现代农业科技信息、知识和手段传递给他们,进一步丰富他们的劳动技能和经营智慧。

  随着工作的逐步深入,刘廷喜越发感到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迫在眉睫。他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让当地农民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他经常带领镇村两级干部和创业创富骨干走出去开眼界长见识,学习先进单位的经验和发达地区的做法,寻求既符合本地实际又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项目。将近三年间,先后组织115人到省内外18个县区市学习考察了小米、水果、食用菌、中药材、畜禽养殖、设施农业、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项目,邀请省农科院、沈阳农业大学、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及市、县有关专家187人次到化石戈镇实地考察指导,召开专题研讨会或论证会18场,从全面了解产业扶持、财政补贴、金融保险、社会保障等优惠政策,到掌握市场规律、法律法规和农业知识,再到操作农机器具、掌握种植养殖技术等,让这里的农民接受了实实在在的宣传教育和普及推广,同时也全方位帮助化石戈镇理清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离不开政策、科技和人才的支撑。刘廷喜发挥自己从事农业农村工作多年的经验和学习掌握“三农”政策比较透彻的优势,积极开展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方针政策宣讲,把党和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惠农强农富农政策,与当地农业农村产业发展实际、与农民切身利益密切结合起来,以《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如何搞好乡村规划》《如何发展农村产业》《怎样当好村官》等为题开展宣讲,三年来共为镇村干部培训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授课39次,受训人数达到3200多人;协调省、市、县农广校在化石戈、台吉等村建立农民田间学校8个,培训农村骨干学员188人,努力将优秀青壮年劳动力培养成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使他们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带头人、致富增收的领路人。果树大户白国军的女儿白云,有志于和父辈一起创业,刘廷喜就鼓励她去求知深造,专门联系到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果树技术培训班学习一年,又联系到辽宁省果树研究所学习一个月,使她全面掌握了果树病虫害防治、农药科学应用、果树修剪等专业技术。他还致力于当地的品种改良和技术更新,三年来引进谷子、花生、马铃薯、果树、红小豆等各类新品种32个,建立谷子、南韩椒、密植高产玉米等试验示范基地4个,面积达200余亩;争取生物杀虫灯21盏、电子监控设施29套、有机专用肥1千多吨,推广人工除草方式建立绿色种植基地1千余亩,确保了化石戈小米的品牌质量。还协调农业科技图书2700余册,充实了各个村的农民书屋。

  目前,化石戈的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刘廷喜倾力培养造就的这批掌握了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知识的新型职业农民,必将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奠定坚实基础,形成智力优势和人才优势。


第六章 初心笃定征尘满身见本色

  刘廷喜在农村出生长大,大学上的是农业学校,学的是农学专业,工作后一直在农口,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参加工作以来,省农业农村厅的多个处室,都有过他的工作岗位。特别是任职综合处处长期间,他连续8年参与起草了辽宁一号涉农文件,笔墨功夫非常扎实。他了解“三农”情况,懂农村政策,知农业状况,明农民处境。过去单位对口帮扶辽西北重点贫困县阜蒙县时,他在计划处负责具体协调,对该县的贫困落后情况比较熟悉。2018年3月,当省委和省农业农业厅党组发出选派扶贫干部的号召时,身为科教处处长的他,主动报名参加选派,来到阜蒙县化石戈镇担任镇党委第一副书记。

  这已不是刘廷喜第一次下乡来工作。早在1993年,他就抛家舍业参加了“三辽”工作队,只身一人来到条件艰苦的喀左县大营子乡蹲点。那时刚两岁的孩子全靠妻子哺养,家里大事小情啥也指不上。从沈阳乘坐长途汽车,需要七、八个小时才能到达目的地,路况颠簸,来回走交通很不便利。那时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土房土炕土炉子,住大炕自己不会烧炕,倒烟呛得直流眼泪。但毕竟自己是从宽甸农村艰苦环境下走出来的,能够忍受这些苦,因此很快适应了那里的环境。那一年间,他扑下身子扶贫,干了不少实事儿,还写出了几篇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其中《给钱给物不如给政策》这篇稿子还被省报刊登。调研中他了解到当地农民买得起拖拉机却用不起,就向上级反映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刘廷喜还是省农业厅历史上援藏第一人。2001年夏季的一天,他正在云南考察农民教育,得知省厅要选派干部援藏的消息后,立即写出申请书,自愿申请加入援藏工作队,表示要为西藏民族团结和经济发展做贡献。“孩子当时正上小学,也需要我照顾,但考虑到单位派人比较困难的实际情况,我毅然决然的去了西藏。因为在学校上学时我就入了党,并被评为辽宁省优秀学生干部。这个关键时刻,我应该听从党的号令、祖国的召唤,不负国家对我的培养。”

  这一去就是三年。

  克服高原缺氧等诸多困难,进藏后他在那曲地区畜牧局副局长岗位上,发挥专业优势贡献聪明才智,不仅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期间还留下了一段培养藏族人才的佳话,时至今日当年的藏族学生还对他念念不忘。当时他发现那曲地区畜牧业发展最缺少的是专业技术人才,便竭尽全力向省农业厅争取,把为那曲地区培养畜牧业人才纳入对口援藏项目,并承诺由他自己负责来具体落实。于是,从牧区选来34名学生,送到当时的铁岭农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学习,经过三年培养教育,这批学生学到了专业知识、取得了相应学历,回藏后都被安排到牧区工作。后来都成为专业技术骨干,现在还有十多人走上了县处级领导岗位,成为建设新西藏的中坚力量。

  如今,乡村振兴的号角鼓荡着心潮,他再一次听从党的号令,义无反顾地投身扶贫攻坚。临近退休还有几年,他情愿继续发挥业务专长,为老百姓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具体事情,以自己的辛苦付出,去改变阜新西北区贫困落后的面貌。

  来化石戈镇报到那阵子,正是冰雪尚未消融、大地还未苏醒的早春时节。镇里的办公和居住条件与省城无法相比。从城市回到乡村,从市民变为农民,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反差,还得有个适应过程,必须先过吃住这一关。阜新西北区的人们饮食普遍口重,食堂炒的菜比自家做的咸菜还咸,有时夹一口菜吃进嘴里齁得难咽。一张木板床挤在办公桌和卷柜中间,既是办公室也是宿舍。这个地方无霜期比较短,每年大约从10月中旬到第二年4月底,都是冷飕飕的难熬日子。办公楼取暖设施陈旧,住的人少舍不得烧锅炉,每天夜里温度上不来,只好蜷缩在被子里看材料、写东西。厕所是百步外的茅房,晚上越打怵就越去得频,后来干脆就少喝水或者和衣而睡。在这里,他又一次体验到了小时候东部山区老家那种寒冷劲儿。尽管如此,他还知足地说:“比起当年在喀左县蹲点时,条件已经好多了。那个时候下乡只能骑自行车,现在起码自己还能有车开。”车是自己的,加油修车费用也不小,往返沈阳和阜新办事跑道不计其数,工资、补助基本全花在路上了,可以说所剩无几。

  我问他感到苦了吗?他说苦是苦了点儿,但艰苦奋斗是做好第一书记必有的境界,有了这种境界,才有敢于挑战困难的勇气和不避艰险的决心。他很欣赏一位年轻的第一书记说过的一句话:“当今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我们不是英雄,但我们崇拜英雄,我们坚守在乡村一线的第一书记,个个都是英雄!只有守住初心牢记使命,我们才能下得去、稳得住,才能扑下身子,脚踏实地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他牢记着习总书记说的一段话:“艰苦奋斗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至关重要,对于一个人、一个领导干部的生存和发展也同样至关重要。”为了让这个地方从贫困迈向小康,作为第一书记,他一直褒有艰苦奋斗、奋发进取、积极向上、坚忍不拔的精神状态。正是怀着一腔热血一腔情,这三年他才在扶贫攻坚之路上打硬仗、敢冲锋,像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猛将一样,率领农民兄弟向着产业高地进军,洒下了一路汗水一路壮歌。

  在这里,他帮助村、镇、县一心一意谋发展,以新的发展理念确定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先后主持制定了《阜蒙县化石戈镇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规划》、《化石戈镇化石戈村三产融合发展方案》、《化石戈镇哈日诺尔村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方案》、《化石戈镇精准脱贫调研报告》、《化石戈镇旅游示范小镇建设规划》、《辽宁阜蒙旱作农业系统申报书》、《辽宁省阜蒙县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管理办法》、《辽宁省阜蒙县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规划》、《阜蒙县农产品加工园区规划》等等,其中的每章每节每行文字,都承载着渴望和温度,都表达着化石戈镇干部群众一心跟党走、奋进新时代的壮志豪情。

  刘廷喜懂得,这里农民最需要的是新技术、新品种、新业态和新模式,因此,他决定先做给农民看,利用熟悉农业科技的优势,从省农科院引进密植玉米、酒高粱、高油花生、食用葵、红小豆、绿豆等新品种,常年联系专家来指导。然后带领农民干,让丰产高产的实际成效吸引农民转变观念,提高土地利用率和附加值。农林牧渔果菜花药菌、加工物流和新型服务业五花八门,到底应该发展什么产业、上什么项目,他认为还是要坚持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精,在搞好调研问计于民的基础上确立主导产业,在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请专家指导先行实验,然后再总结推广上规模。他说,第一书记作为乡村振兴的“主心骨”,就要切实扛起责任,不断提振精气神,坚定不移地带领人民群众发展产业、致富增收。

  日常工作中,他号召镇村干部采取“四问四求四改”工作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问市场求信息,确定适合当地实际的主导产业,改变传统落后的经营方式;问专家求技术,改变传统种养品种和种养结构;问标杆求经验,改变落后发展理念、管理模式和小农意识;问机关求良策,改变上下信息不对称、政策落实不到位的状态。他力主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发展农村产业。在省内外科研院校和党政机关专家、学者的支持下,逐渐完善了小米生产加工、南韩椒、畜禽养殖、寒富苹果、食用菌和乡村旅游等6个主导产业发展思路。

  三年扶贫结硕果,唯有数字可印证。2020年底的统计数字表明:化石戈镇已新成立农民合作社和农业生产加工企业15家,为全县争取国家产业兴镇等农业项目资金6千多万元。种植谷子3万亩、南韩椒1万亩、酒高粱1万亩、果树5千亩;种果树3万株、中药材4百亩;养牛8千头、羊5万只、猪2.4万头、家禽32万只;建设高标准农田4万亩;争取壮大村集体经济三产融合项目资金160万元,争取产业兴镇项目两个、资金2千万元,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项目1个、资金1千万元,争取建立香菇产业园扶贫资金450万元;建起高标大棚32栋,以“政府建棚、公司运营、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的办法,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长期受益。

  申遗成功之后,他还有许多设想:筹建阜蒙县旱作农业(谷子)博物馆,每年举办一次阜蒙县农耕文化(小米)艺术节,以此拓展阜新小米的知名度,全力打造“中华第一粟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小米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利用地方现有文艺团体和新媒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优秀农耕文化,促进化石戈“驼谷”小米品牌走出辽宁、走向全国。

  2020年9月份,由他主持创作的以弘扬优秀农耕文化为题材的县乡长说唱《移风易俗促新风》节目,被农业农村部选为全国7个优秀展演节目之一,应邀到国家农业农村部演出,取得圆满成功。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刘焕鑫亲临现场观赏,给予了高度评价。期间,县领导带着化石戈“驼谷”小米走进直播间,得到了16家国家级媒体直播和转播,观众点击量每天都在千万次以上。通过对农耕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弘扬,做大做强小米产业,为后脱贫时代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创造有利条件。

  三年间,刘廷喜还千方百计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每年办理诸如孩子上学、就业、就医,以及生产上求技术、求品种、求设备等实事、急事、难事都在20件以上。新冠疫情期间,他个人捐款6千元购买酒精、口罩、方便面和测温枪等物品,投入到阜蒙县的疫情防控战斗中!有天夜晚,他开车行驶在101线上,碰到母女俩急火火地劫车,原来是孩子重病急需送往市里大医院诊治。他二话没说,拉上娘俩直奔医院,还资助了500元急诊费。事后人家送锦旗来感谢他,他说这是一个党员干部应该做、必须做的!

  2021年是驻镇工作最后一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在后脱贫时代,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他又向镇里的干部群众抛砖引玉,提出了“2155”的富民思路。即“十四五”期间,全镇每年实现人均2亩水浇地、1亩经济林,人均种植5亩谷子,人均养殖5只羊或者1头牛、1头猪。化石戈人说,刘书记制定的这个目标具体实在、切实可行,只要像他那样撸起袖子加油干,保准能实现。

  干在当下,谋在长远。此刻,去年笔者奉省委组织部和省作协之命第一次来化石戈采访刘廷喜的情形,又浮现在眼前。

  记得当时一连几天打手机才联系上他,只听他在手机那头急三火四地跟我讲:“想把化石戈小米提升为全国知名的旱地文化遗产品牌,这些天国家和省、市、县农口的专家学者一拨接一拨地来,正在紧锣密鼓地陪他们考察调研呢!”我说不能等,无论如何得见面,我也是在执行任务!也许是被逼无奈,他答应第二天上午10点一定相会在化石戈镇,今晚他要把农业部的专家礼貌地送回沈阳,明天再坐高铁返回。

  那是流火的七月天,暑热天气汗蒸一样难耐,我们在乡下如约相见。这个四方大脸、浓眉大眼、风风火火、粗声大嗓的壮汉,便开始了与我的合作。采访紧张地进行,那些个项目那些个事,那些个成果那些个人,都被村干部、农商户和村民们讲述得十分具体。回来后,我很快写出了8000多字的报告文学,收录在春风出版社出版的《第一书记》一书中。

  记得采访结束那天傍晚,夕阳洒金,晚霞蒸腾,刘廷喜率王文多等一干人等,拉着我俩趁亮赶往哈日诺尔草场。刚一驻足,他就告诉我,要把这千亩草场保护好利用好,修一条环村路,和牤牛河的林地景观紧密融合起来,再加上胡头沟文化遗址、岳飞大战金兀术于牤牛河畔的历史传说,打造独具特色的化石戈乡村旅游品牌。这个已纳入《化石戈乡村振兴产业规划》之中。至于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规划也已制定完成。我说你就这三年任期一千多天,怎能实现这么样的宏图大志呢?他环顾这片草场,把目光投向远方,满怀深情地说:“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那些规划早晚都能实现!”

  如今,哈日诺尔的美丽乡村示范村项目争取下来了,化石戈村的乡村旅游合作社建起来了,太吉村的100栋高标准食用菌大棚变成了扶贫产业园,宏建米业又新开了玉米芯加工厂,五彩豆腐坊、小尾寒羊屠宰场、青黄贮饲料场、牛羊交易市场、服装加工车间也都在能人领办下纷纷落地,一批种植、养殖、棚栽、加工、旅游等新项目、新品种、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呈现出产业兴旺、宜居宜业的勃勃生机。

  年轻有为的村书记王文多跟我说:“过去想干事儿找不到方向,更没人支持;现在要项目有他帮着申报,要资金有他帮着协调。刘书记干实事、出实招,总想着让咱老百姓脱贫致富。他就像一根火柴,点燃起了激情,点燃起了愿景,让我们感到有奔头啦!”

  有奔头就是有想头有干头,就是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干下去。刘廷喜这个曾经援过藏、参加过“三辽工作队”的“三农通”,正在争分夺秒地把他的智慧和汗水洒在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上,真是铆足了劲儿、下苦了功啊!


尾声

  “喳喳……喳喳……”化石戈这一脉山川谷地,到处都能听到喜鹊的欢叫声,此起彼伏,仿佛在不停地唱着抒情歌曲。这声声鹊鸣,如同在说“不怕吃苦,初心笃定。”伴随着一群群喜鹊的声声鸣唱,抬望眼,那漫川的谷穗摇曳在晚风中,唰啦啦……唰啦啦,如同唱响了绵延不绝的驼谷之歌。

  好一派迷人的风景,好一个喜从天降的第一书记。化石戈人不会忘记你,阜蒙县的发展史册上,你的名字和业绩一定会被记上浓重的一笔!

上一篇:白山“老孙”种花来

下一篇: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