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二界沟,美翻视觉的鱼乡小镇
来源: | 作者:周 鸿  时间: 2020-04-01
  北方,向北。在中国最北海岸线上,坐落着一处四季如画、风景佳绝的渔乡小镇——二界沟。
  二界沟镇隶属于辽宁省盘锦市,地处秀美的辽东湾半岛北部,南濒渤海,临全国最大的三角洲湿地,被世界最大的芦苇荡相拥入怀。奥然天成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这里独一无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文化,任你一年中随意哪个季节来到这个渔乡小镇,都会被她的景色美翻视觉。
  老坨子是鸟的天堂。去老坨子拍鸟的人们,最先捕捉到春天到来的讯息。
  每年的正月刚过,二界沟的海面冰融雪化。乘着徐徐南风相继而来的是一群群的海、陆鸟类,大雁、天鹅、丹顶鹤、黑嘴鸥、灰鹳、大苇莺等纷纷在老坨子这处驿站临时歇脚或长期停留,群鸟翔集的海滩上顿时生机盎然。这时,寻声而来的是摄影爱好者,他们携着长“枪”短“炮”,不远千里追逐鸟类在这里集会,快门咔咔响过,为那些大自然的生灵留下了美丽的倩影。
  老坨子在二界沟镇西南海岸边,是一处被浪花簇拥的岗坨,有明、清时代的古渔村遗址,辽河三角洲海陆变迁的遗迹在这里一览无余。无数美丽的传说与神奇的自然现象使老坨子有些神秘。在这块三面受海水浸泡的土岗中竟有一眼直径为30米的淡水泉,名为“神泉”,四周有六棵大榆树环抱。据当地人讲,这眼神泉连降大雨水不涨,干旱数日水不降;连续抽水水不干,海水涨潮泉不淹,任凭旱涝,神泉依然。这里的百年古树、奇花异草随处可见,野生动物追逐栖息。美丽的、神奇的、纯天然的老坨子是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
  到蛤蜊岗拾贝,能体验赶海的无边乐趣。
  辽东湾的万顷碧波下,隐藏着着数不尽的珍奇异宝。二界沟海中的蛤蜊岗,就是一处神奇所在,这里以盛产“天下第一鲜”的文蛤而著称。 “天下第一鲜”的名头,绝对不是虚构。据说早在唐代,二界沟的文蛤就列为呈送朝廷的贡品。到了清代,乾隆皇帝初尝文蛤,因味道鲜美而龙颜大悦,御赐文蛤为“天下第一鲜”。蛤蜊岗距二界沟渔港海岸约15公里,潮起水深丈余、潮落滩平如镜,整个蛤蜊岗遍布20多个岗区,一望无垠,十余条或深或浅、或窄或宽的海沟蜿蜒流动。由于辽河、大辽河、大凌河水在此入海,河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泥沙,为贝类生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因而成为文蛤等贝类的繁殖之地。除了个体肥硕的文蛤之外还生长着四角蛤蜊、蓝蛤、白蚬子、毛蚶子、海螺、扇贝、竹蛏等多种贝类,素有“渤海金滩”之称。
     从二界沟渔港码头登上渔船,趁着海水满潮,迎着夏季温润的海风向蛤蜊岗进发,跟随着经验丰富的渔民,正赶在海水退潮时停泊在蛤蜊岗。或许就在一瞬间,一大片海水哗的退去,一大片沙滩惊奇地出现在脚下了。带好网兜或袋子,脱鞋上滩,踏着瓷实的泥沙,几乎落脚之处就能踩到蛤蜊。蛤蜊密集之处,多得像海滩上的鹅卵石,俯拾皆是,手脚并用都忙不过来。偶尔,踩着薄如镜面的海水,在沙滩上嬉戏一番,看鸥鸟啄食小虾,看跳鱼优美的舞姿,看螃蟹胆怯地爬行,看各种贝类划过的痕迹。不知不觉间,海水涨了起来,没到了脚脖儿,尽管人们都感觉余兴未尽,但必须上船返回。蛤蜊岗赶海,不仅仅让游客收获到十斤、八斤鲜活的绿色的天然海产品,那种体验亲自劳动收获的快乐更是无法形容。当然,这种快乐的味道不比品尝“天下第一鲜”逊色。
  醉人的红海滩是上帝赐给人类的天然奇观。
  从二界沟海滨广场的北端,就可以直接进入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廊道座落于盘锦市红海滩湿地度假区,总长度约为18公里,被称为“世界红色海岸线”。红海滩地处辽河入海口,滩涂上遍地疯长着一种叫做“碱蓬草”的植物。这种草扎根于盐碱地,经过海水潮汐的不断冲刷后变为红色,四月初为嫩红,夏季殷红,十月由红变紫,渐次转深。五月至十月是红海滩最佳观赏时间,浪漫的红毯铺满滩涂,仿佛渲染着爱情的誓言。
  漫步廊道,观河阅海,白鹤翱翔于红滩之上,兰舟徜徉于翠苇之间。尤其是夏、秋季节的傍晚,站在廊道上沿着混江沟西望,落霞孤鹜,渔舟唱晚。极目远视,天地混元霞光灿烂之处犹如上帝的小筑,静谧,浪漫。
  品读“古鱼雁文化”,可以见证中华民族悠远的海洋文明。
  “古鱼雁”,是一种历史久远的渔猎文化形式,至今已濒临失传,“二界沟”却是中国沿海唯一的幸存地。
  “渔雁”文化是指古代渔猎人群,像候鸟一样在沿海南来北往地迁徙,追逐着洄游的鱼虾而生存,在迁徙中衍续子孙的文化现象。随着古渔民海上的迁徙,创作、流传了大量的故事、渔歌、谚语,这些作品被称为“古渔雁”。现在,“渔雁”的行踪在我国及世界沿海的江河入海口濒临绝迹,而二界沟渔民还保留着迁徙的习俗,它是辽宁海洋文化的典型代表,“古渔雁文化”已经被国务院批准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辽东湾好地方,潮涨流北上,潮落流南淌。早出乘流去,晚归顺潮涨,千年古渔雁,身随心神往。”就是二界沟镇所独有的“渔雁”文化的真实写照。与二界沟年龄稍长的渔民搭话,你会发现他们的语音南腔北调、五谷杂陈的奇怪现象。而这时热情、朴实的老渔翁就会如数家珍般讲述他们祖上的传奇故事。
  原来,中原内地沿海的打鱼人像天上的大雁一样,为追逐洄游的鱼虾,而随着季节的变化游动迁徙。由海上来的称为“水雁”,由陆上来的称为“陆雁”。“水雁”多是一条船上一家人,老婆孩子在船上,人们称其“家眷船”,这种船很小,但跨海能力很强,多是成群结队扬帆而行。每年春天“水雁”来时,二界沟的海湾里桅樯如林,仿佛从深海飘来一座巨大的“船城”。渔事兴盛时期在明朝正德年间,渔船多达千余只。“陆雁”不同于“水雁”,他们是从中原等地徒步到辽河口打鱼的人。“陆雁”往返路线经天津、唐山、山海关、进入辽西走廊,最后到达辽东湾岸边的二界沟渔村,至秋末又沿原路返回。“陆雁”没有船,渔具也很简单,只有渔叉、搬网等小渔具,借着潮涨潮落在滩涂上采蛤扒蟹,后来发展为给当地渔主扛活,给有船的人家打工等。“陆雁”往返关内外,颇受沿途村镇居民欢迎,他们走路不踩耕地,一路还做修桥、补路的好事,待秋归时,还给沿途友人带来从海上捞来的海味,在辽西走廊的古道村镇中,到处都有当年“陆雁”结下的朋友乃至亲家。这些渔民绝大部分来自河北、山东、浙江等省,他们在每年正月初五左右出发,车载人担,行程数千里,数十日才到达目的地。这种“渔雁”式的生产模式自古延续。为了减轻行走的劳累提高渔猎产量,明朝后期,由黄河、长江岸边北上的打鱼人便在二界沟一带定居,逐渐发展为现在规模的将近三万人口的大镇。
  现在,为了传承“古鱼雁文化”,每年的3月15日,这里都举行规模盛大的“开海节”,开船、祭海等诸多活动让人们大开眼界、大饱眼福。
  二界沟的冬季,能看到我国独一无二的冰凌奇观。
  在万物萧条、雪花缤纷的寒冬季节,二界沟的景观仍然引人入胜。不必说千百艘统一漆成天蓝色的渔船排排列阵于海滩的那种气势,不必说渔港外排船工匠叮叮当当楔铆着新船龙骨的美妙神曲,单单这里磅礴的冰凌景象,就让人叹为观止。
  由于地处中国最北海岸线上,二界沟的纬度低,冬天海面被厚厚的冰层覆盖,冰层的厚度大约在半米左右。但是,海水巨大的潮汐作用就如同地球的造山运动,把冰面拱破、撕裂成一块块冰排,涨潮时冰排被推挤堆叠,落潮时冰排触碰海底,近岸就形成了一堵堵高大的冰墙,最高超过2米,层层叠叠形状各异,透着蓝色的寒光,形成了一个玲珑剔透的童话世界。奇异、壮美的冰凌吸引着各地的户外旅行团队纷至沓来,沿海骑行、跨海穿越等多种户外活动应接不暇,把冬天的鱼镇炒得热火朝天。
  除了这些特殊的景观之外,二界沟还是吃货的天堂。
  二界沟是辽东湾重点天然渔港,以盛产海蜇、对虾、海蟹、梭鱼、鲈鱼、贝类等海产品著称,是全国最大的优质海蜇产地,文蛤“天下第一鲜”。走在二界沟大街上,两旁林立的海鲜店铺里鱼、鳖、虾、蟹品种繁多,大排档里美味飘香且质优价廉,清蒸、水煮、凉拌、生卤、乱炖、烧烤,各种吃法令人们味蕾大开,垂涎欲滴。
  而且,素有“蟹都”之称、相距二界沟仅几十公里的盘山县,是中国最大的河蟹产区,这里的河蟹海水里生,淡水里长,肉质鲜嫩,风味独特,营养丰富,远胜于南方的大闸蟹。嚼一只醉蟹,喝一口滑软的蟹豆腐,六腑生花、唇齿留香。
  饕餮了这里的河珍海贵之后,千万别忘了喝一碗大米粥。盘锦是国家著名的优质稻米产区,据说某些特殊年代曾专供中南海。这里的水稻生长于蟹田之中的盐碱地,受辽河水系灌溉,是受“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的纯天然绿色食品。盘锦大米最显著特点是色泽青白,气味清香,状如美玉。当你端起一碗清粥的时候,细看米汤呈淡淡绿色,而米粒筋道不散。
  酒喝干,再斟满,今夜不醉不还……二界沟的美,总是让人沉醉!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