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大国大工匠——记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全国“双冠王”大工匠王刚
来源:2018年9期《中国作家》 | 作者:刘国强  时间: 2018-09-15

​大理想,山高人为峰
 

  公元2008年11月1日,中国东北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雪虽歇,风正劲。腾空而起的北风格外欢快,一跳一跳,这里扬一把,那里扬一把,沈阳城雪屑扑飞,寒气袭人。

  举国瞩目的第四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决赛高调拉开帷幕,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技能高手蜂拥而来,似要逼退寒气,搅热这座古老的城市。

  参赛者都是过五关斩六将的分赛市级擂主,他们经过激烈鏖战层层选拔,全国各省级赛区的前3名选手在此一决高下。

  在铣工决赛赛场,与王刚同台竞技的各省区精英90多人。

  赛场像一锅沸腾的开水,紧张而热烈。忽然,机床前的王刚放慢了节奏,急坏了现场的“粉丝”们。眼见参赛选手个个手忙脚乱,恨不能“搜尽奇峰打腹稿”,答出最精彩的考卷。王刚却不慌不忙,东摸摸西瞅瞅,胜似闲庭信步。

  去年,在辽宁省铣工争夺全国资格赛决赛前三名的选拔现场,王刚也是这样。当选手们手忙脚乱地操作,各种型号的工具和铰刀轮番上阵,个个大汗淋漓,王刚却悠闲地玩起了单调的“钻术”。原来,他没带铰刀和应手家什,逼上梁山,只能靠笨拙的手摇机床来铣圆弧。

  由团中央等四部委主办的大赛,制订了严格的赛程制度。为示公平,各省决赛现场全是异地专家督裁。另一条,号召参赛选手互相监督。

  热闹的赛场突然吹来一股冷风,王刚被举报违规。

  他不用工具,却交出高难度铣活答卷。

  几位山东专家冷着面孔走过来“抓现行”,他们仔细查验了王刚的操作流程,决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严格量了数据,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个个吃惊。这样精致的活,最先进的数控机床也很难干出来,王刚竟在没有铰刀的情况下,用手摇常规床铣得如此精彩!专家们激动而兴奋地合议后下了结论:不管用什么方法,达到精度就行,这不算违规。

  这个技术从前听说过,已经失传十多年了,铣出这么薄的壁,这么精的圆弧,这么严实的间隙,太难了!太不可思议了!

  王刚以精湛出色的手艺夺冠。

  全国决赛设置了顶级难度,加工精度非常高,技术难度超常,四个小时的比赛时间太短太短。因时间不够用,90多名选手只有三四个人完成比赛。两件配合的“试卷”,孔径精度要求达到0.008毫米,不到一道(一根头发丝的直径为十一二道)。王刚的手太快了,同台征战的决赛选手们烽烟正浓,恨不能让时光倒流,让时针“停摆”,王刚却轻轻松松“走闲棋”,在收拾床子,整理工具,清扫铁屑。他用三个小时就完成比赛,配合间隙达到令人吃惊的0.005毫米!

  当主持人激动地宣布比赛成绩,王刚以高超的绝技摘得金牌,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那些汗水淋淋的对手们也拍疼了巴掌!他们为能和这样的顶级高手同场竞技而自豪!

  夺得这个殊荣,“够吃一辈子了”。换言之,登顶过这个无尚荣誉的制高点,一揽众山小,应该歇口气了。我们看到,有的摘冠者即刻休手,或者改行。王刚另有所思,决不让明确目标变成死守目标。领导来征求意见,如果王刚愿意,可以当个不用在一线打拼的管理者。不。王刚毫无不犹豫地回答。理由就一个,他要选择“在车间发挥作用,如果我能带出一个团队,我们沈飞就更厉害了”。追求无止境,难度决定高度,他还要继续探索。

  哦,亲爱的朋友,请允许我放缓叙述速度,在此喘一口气,细细打量一番这位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瓜子脸,直鼻,一双不大的眼睛闪闪发亮,格外有神,似乎随时能捕捉、发现什么。一米八的个头,体形不胖不瘦,着工装,言谈拘谨。如果跟女孩子说话,话没出口脸“腾”地红了。因为在意礼让、谦逊,似有木纳、迟顿之感。一旦谈起铣工技术和科技创新,他像被兜头泼了凉水,立刻精神起来,“换个人一样”双眼放光,思维异常敏捷,似澎湃的语言洪流从窄闸门呼啸拥出,炸起千堆雪!

  当众多“脑瓜活”的人想尽招数,蜂拥扑向利益,王刚却一个猛子扎进技能探索的深海,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时隔四年,由中华全国总工会、科技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举办的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再次敲响战鼓,王刚带领徒弟们摩拳擦掌、披挂上阵。许多人建议王刚本人不要再参赛,手里攥着一个全国冠军奖牌,再参赛十有八九会“丢面子”。有好心人做了统计,类似的冠军再次参赛个个无功而返。有的,甚至进入不了决赛圈。王刚笑了笑说:我试试。人们太了解王刚了,一句轻轻的“我试试”,对王刚来说,若食指勾紧了扳击,似赛手半跪在起跑线上……

  要像树根那样坚持线性真理,摸着黑在大地皮肤下面前进。

  四年时间,同行们的技能水准已经突飞猛进;四年时间,技术人才后浪推前浪,前浪被拍在沙滩上;四年时间,王刚把主要精力用在培养徒弟和带队伍上,他还行吗?

  在辽宁省决赛的选拔赛场,异地监督专家们众口一词,时隔四年,赛题的难度大幅提升,竞争更加激烈。

  世界永远会偏爱那些有目标有远见的人,情愿给他们让路。

  公布比赛成绩时,赛手们个个钦佩有加,王刚的理论和实践总分数,超出第二名30分!这太神奇了!好比百米比赛,第一名冲刺夺冠,亚军则在70米处! 

  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90多名冠亚季军冲击决赛的高手们对决,王刚再次改写历史,勇摘金牌!

  王刚梅开二度,创造了夺得全国铣工技能大赛“双冠王”的奇迹前不见古人,至今,尚无来者。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世界上所有大赛的非凡成绩,无不沉潜在平常平凡的日子。王刚入职10年将世界缩小,一直闷在厂区。他每天埋头在小小的铣床前,又把世界扩大,根扎厚土,放眼未来。我们仿佛看见,铣床的摇把摇起一轮轮青春的太阳,明媚的月光在窗外与铣件对诗,创新的星星在铣刀上睁开睡眼……

  至今仍被同行交口称赞、无人破此记录的精度0.002毫米极限数字,就是在这样的“痴迷”状态下创造的。王刚独创了“绝招”,靠冷却与润滑介质,合理调配,让铰刀加工出需要的孔径,神奇地抵达令同行高山仰止的精度。

  嫩芽天天长,枝头岁岁高。

  王刚连续保持着加工高精度航空零件无废品的记录,累计实现600多项技术革新和生产改进,获得2项国家专利。他加工薄壁零件只有0.1毫米,薄如一张A4纸,登顶该零件加工技术的世界最高峰!

  很难想像,这位一米八大个的东北大汉,这双掰腕子几乎打遍厂区无敌手的大手,怎么驾驭钢铁机器,完成了“绣花作业”?他创造的0.005mm和0.002mm加工铰削精度为行业最高水平,他连续摧城拔寨,攻克了歼31等新型战机研制生产的技术难关。

  成功的大门是虚掩的,只要你勇敢地叩,成功就会热情地来迎接你。

  怀揣精艺报国的梦想,王刚在科学和技能探索的道路上疾步前行,扶摇直上。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人才济济,高手如林,承担着大国航空工业科技攻关和精工制造两副重担。在浩如烟海的比拼队伍里,王刚一枝独秀,荣膺首席技能专家,人称铣削加工领域的“妙手神医”、精工领袖。全国劳动模范、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新中国成立60周年航空报国突出贡献奖等荣誉接踵而至,他轻轻地挥挥手,再次“从头越”。他一次又一次破解新课题,一次又一次翻越新高峰……

  2017年9月28日,在“央企楷模”表彰典礼上,富于诗意的颁奖词写道:千锤百炼铁成钢,报效航空情成行。越生活之山,越技术之山,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从继承到创新年华换。问鼎世界难题心不乱。坚守平凡,成就非凡。质量“零缺陷”,是你交给大国航空工业的完美答案。

  荣誉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怎样形容她的惊艳俏丽都不为过。可是,当我们艳羡花朵的妩媚和绚烂时,千万别忘了,花朵只是枝头的勋章,这勋章,别在根上。那么,王刚的根在哪?我从他写的一段文字中找到了答案:“每天我迎着朝阳,进入沈飞公司的大门,一看到矗立大门内蓄势待发的战鹰,就有一股子干事创业的激情在心中熊熊燃烧着。仿佛一幕幕‘航空报国,拼搏奉献’攻坚场景就在眼前,一声声攻坚的号角响彻耳际,一代代沈飞人怀着对航空工业的无限热爱,用双手将一架架战鹰送上蓝天,翱翔苍穹!”


大胸怀,用事业托举爱情
 

  爱情能催理想发芽,理想能让爱情生根。

  2011年5月21日,在象征“我爱你”的激情日子,王刚与陈丽的婚礼热闹而气派,60对沈飞青年工人花开并蒂,举办集体婚礼。大礼堂正面的巨型图画最为震撼,这60对情侣精心准备,挑选最动情最优美的照片,拼成昂首飞翔的飞机,一架中国新型战斗机威风凛凛、直冲蓝天,以表达新人们航空报国的雄心壮志!

  我翻开当年的旧报纸,一段火热的文字从时间深处钻出来:沈飞承担的科研生产经营任务日益繁重,现在整个任务到了紧要关头的时期。公司的青年员工工作量都非常大,加班加点工作已经是常态。他们当中,多数人都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因为科研生产任务重,这些青年在面对筹办个人终身大事的问题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很多员工婚期一推再推。因此,沈飞公司决定举办一场集体婚礼解决这一问题。

      时逢中国航空工业创建60周年,也是航空工业沈飞建厂60周年,又即将迎来建党90周年纪念日,“三喜临门”,沈飞特别组织60对新人共同庆祝。

  第四届全国“振兴杯”铣工冠军、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中央企业先进职工标兵、航空工业首届十大杰出青年、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沈阳市特等劳动模范的沈飞数控加工厂“王刚班”班长王刚带领全体新人共同宣誓:从今天开始,一同肩负起婚姻赋予的责任和义务,彼此珍惜,彼此守候,相亲相爱,直到永远!    人生像天气,可预料,但往往出乎意料。嘭地一声,美好的日子突然从高空跌落,降到低音区!春叶正嫩,却遭遇严霜——2016年10月19号,陈丽英年早逝!

  王刚遵照陈丽的遗愿,将爱妻的骨灰撒向大地……

  “八零后”陈丽病入膏肓,离世前最牵挂的还是王刚。她忍着剧痛,将轻似秋叶的病体坐直了,倚着高高摞起的被子,微笑地向前来看望她的王刚单位的领导“求情”,拜托多多帮忙,帮王刚早日成家。

  真正爱你的人,不是说许多爱你的话,而是做许多爱你的事。

  一次昏迷醒来,陈丽郑重地嘱咐王刚,她死后不留坟墓,不立墓碑,把她的骨灰撒了。她想,只有这样,王刚才能“没有牵挂”……

  一份好的感情,不是追逐,而是相吸。可以肆意畅谈,也可以沉默不语,因为心懂;可以朝夕相处,也可以各忙各的,因为爱在。

  骨灰盒空了,王刚好像也被掏空了,在荒原上久久伫立……

  树叶沙沙响,用母语述说着无尽的悲伤,鸟儿啾儿啾儿叫,声声断……

  回忆像这鸟,频繁在同一片林子里飞,却再也找不到从前的伙伴。

  最美的感情往往生长在最无能为力之处。多少次,王刚一个人悄悄来到爱妻最后的离别地,感叹年轻的叶子过早飘落,再也回不到枝上,感叹遭受摧残的小苗过早夭折,再也回不到种壳里。他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呼唤着爱妻的名字,让过往的每个细节在眼前过电影……

  愧疚陪妻子太少了,他掰着手指算,这么多年,只陪她看过三场电影!

  愧疚当初太粗心,爱妻嗓子疼,怎么就以为是咽炎呢?

  愧疚耽误了病情,陈丽正教高三数学,带领学生们全力备战冲刺高考,没有及时去检查身体。

  愧疚头一次检查竟是陈丽一个去医院的。她独自一个人面对诊断书上“肺癌”两个字,该有多么绝望啊!

  愧疚自己陪她太少,没有尽到丈夫的责任。爱情已深吸入肺,想吐都吐不出来。爱妻跟他一样的坚强,一样的少言寡语,一样的说少做多。别人得了绝症,都是家人瞒着病人。陈丽恰恰相反,天大的痛苦自己扛,瞒着她的亲人们!

  你已经走出我的视线,但从未走出我的思念。

  双方老人过生日,她笑呵呵地送去礼品,送上祝福。她将剧烈的肉体疼痛向下压,向下压。再将原本不复存在的微笑向上提,向上提。每个传统节日,她都热心地张罗买东西。过年了,婆婆见陈丽的头发剪得那样短,很不顺眼,却不知那张微笑的面孔下竟掩盖着弥天大祸,头发都掉光了,儿媳年轻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陈丽却孩童般笑了笑,回答婆婆,我妈给剪的,手把不好,一下剪短了。婆婆说,怎么用老人给剪头,能跟上形势么?

  美人在骨不在华。一个人真正的善,是深入骨髓的爱。陈丽心藏大爱,即便病魔掏空了自己,也不愿意让亲人担惊受怕。她重疾缠身后隐瞒双方老人一年半的时间,直到即将离世的“最后一刻”。

  提起儿媳,王刚的母亲当即泣不成声:“我儿媳对我可好了,关心我身体,让我天天泡脚。怕我手着凉,在网上给我买手套。看我用的塑料盆坏了,赶紧买新的。平常就不用说了,对我可亲、可孝顺了,邻居们不知道她是我儿媳,都以为是我姑娘呢。唉,这么好的人,哪曾想说没就没啊!”

  没人扶的时候,自己要站直。最强大的不是征服什么,而是承受什么。在陈丽生命的最后时刻,瘦得只剩一把骨头,每每有人看她,她立即挺着坐起来,微笑着。她太刚强了,即使身处绝地输掉一切,也决不输掉微笑。

  我问王刚,陈丽在外人面前特别坚强,有骨气,只有你们两个人的时候,才疼得呻唤、流泪吧?

  王刚的回答出乎我的预料:“不。即便再疼她也坚持着,从来不哭不叫。连剧痛难忍的脊椎穿刺,她也不吭一声。”

  我深深地感动。貌似弱小的陈丽,自控力超常巨大。我想,世上再难忍的剧痛,也打不过真挚的爱。为这爱,陈丽用坚强阻击了身体里山呼海啸的疼痛,以微笑面对世界。

  陈丽的心思,比火花还温暖,比重逢还生动。

  那一次,陈丽真的哭了。脸上的微笑却更加灿烂。那是2015年高考结束的第二天,全班40多名学生来看望恩师,他们拉着“老师加油”的条幅,送上祝福卡片和千纸鹤。他们亲切地叫她“丽姐”。多么难忘啊,那年运动会,教师组接力跑,离老远看见一个黑色影子超过了身边所有人,师生们看得目瞪口呆,那张熟悉的面孔越来越近,同学们沸腾起来,那是他们的“丽姐”!

  此刻,同学们见心爱的老师倍受折磨,好几个孩子心疼地伤心落泪。陈丽却一直笑着安慰他们,逐个询问高考发挥的情况。学生都走了,疲乏却一脸兴奋的陈丽依偎在王刚怀里说:“几十个孩子叽叽喳喳地围在左右,看看他们,我知道自己赚到了,这一生赚到了,作为一个老师,还有何求……”

  2010届高三毕业生刘栋,快递来一幅老师的画像。他在空白处写道:我把您画成花,盛开的一朵花,再把祝福一点一滴化成雨落下,希望就在不远的前方,等待秋去春来,等待花儿再一次盛开。我们期待您最美的盛放,老师加油!

  漂亮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很多陈丽教过的学生纷纷来看她,打电话问候她。2010届高三毕业生隋思瑶隔段时间就来陈丽家看望恩师。陈丽病重走不了路,她赶忙送来了一辆轮椅:有了它,您外出看病就不再那么辛苦,走不动了,出屋晒晒太阳,还能随时下楼呼吸新鲜空气。

  陈丽将东北师范大学数学系高材生的风采应用到工作上,便是同学们的吃惊的水平,痴迷忘我的工作精神。隋思瑶告诉我,“她是我最最佩服的数学老师,高三课外书上的数学题又多又难,问多难的题从没难住过她。没有一次不会,也没有一次将难题拿回去,而是当场解出答案。”唉,隋思瑶叹了口气,如果没有陈丽老师,我肯定是个“问题学生”。2010年考大学,闻知我数学得了60分,陈丽老师当时眼泪就下来了。向来模拟考试我都能答一百一二十分,高考却没发挥好。我见她挥泪如雨,反而安慰她说,我才18岁,还会有很多机会的。隋思瑶当年逃学,陈丽给她发短信:我有个弟弟中途辍学了,我没引导好,你就是我的亲妹妹,我决不放弃你。

  隋思瑶因为有位“老师姐姐”而换个人一样,毅然斩断逃学恶习,学习成绩直线上升。

  隋思瑶红着眼圈儿说:“我最遗憾两件事陈老师不知道。老师2016年10月19号走的,我10月23号考上了公务员。12月24号我又考上研究生,如果老师知道该有多好。如果没有陈老师,我不定啥样呢!”

  “陈丽老师对人有十个好,顶多说出来两个。这两个,也是别人逼着说的。”

  王刚和爱妻是知音,像一起跳动的同体脉搏。两人的性格惊人的相像。

  王刚的母亲告诉我,王刚这孩子特别有扛劲,当年家里穷,人家孩子吃零嘴,王刚从来不要。偶尔菜里有几片肉,赶忙夹给弟弟。冬天冻得脸都白了,也不说冷。

  王刚的师傅张显育感慨道:王刚上班不久,他父亲就得了重病,王刚从未提起过。直到他父亲去世,我们才知道。

  王刚的老技术科长焦威东告诉我,多大的困难,王刚都一个人扛。前年,厂里报王刚为全国劳动模范,省领导来厂调研,定好了日期。王刚突然提出他能不能不参加?厂领导急了,这么大的事,怎么能缺了“主角”?王刚说跟医院约好了,要去看病。谁病了?陈丽。什么病?有点小毛病。重不重?不太重。

  焦威东立刻警觉起来,王刚向来不请假,怎么会在这紧要关头突然张口请假?再三抠问,王刚实在无路可退,才掏了实底:陈丽在一年半前就得了癌症……

  妻子病重,王刚挑最好的进口药,每个月需要数万元。瞒着“所有人”,无论多难,都要自己扛。就是卖掉房子,也要救回爱妻!

  王刚成了“暖男”,全力照顾妻子。他包揽了所有家务活,把爱缩在菜谱里,在碗碟间排兵布阵,美食顿顿不重样。只有一条规矩不变,每天早上提前一个小时上班。王刚知道,这也是妻子所希望的。他们早有共识,干好工作,才是最有意义的爱情。

  然而,命运仍然向这对患难伉俪落井下石。

  陈丽的病滑向深渊,再也无力回天,王刚决定带爱妻出去转转。假都请好了,陈丽的病情又急剧恶化,用药后突然双目失明,什么也看不见了!

  头一次用这种进口药降颅压,陈丽头部剧痛、抽搐,昏迷过去,眼睛失明后又缓了过来。这一次,彻底失明了!

  早在2012年,沈飞组织技能专家到青岛疗养,规定可带家属,王刚也想借机补度蜜月。二人兴高采烈地做好出发准备,工厂突然接到让王刚备战第四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的通知。王刚只好怀着对爱妻深深的愧疚“爽约”。

  无论多么疼痛,陈丽的表情始终水波不惊。

  生命的蜡烛无可救药地渐渐矮短,她不可能经常开心,但,她经常微笑。

  剧痛一口一口叮咬她的肉体,浑身冒虚汗,陈丽若无其事地拿出她和丈夫的影集,以手当眼,一页一页翻,动作迟缓而抒情,仿佛按着触屏开关,每触按一下,美丽的过往画面便一串串上演,有爱,有快乐,也有忧伤。她一张一张摸着相片,摸了这页再摸下一页,摸了这张再摸下一张……

  在场的人无不落泪。有人忍不住要哭出声来,赶紧捂了嘴跑出屋子……

  王刚红着眼圈向我慨叹:陈丽在省实验中学教数学。数学太难,也太累脑,每天晚上备课备到十多点钟。我跟她一样忙,白天上班,晚上备课,第二天辅导“王刚班”。我俩埋头在两堆书里,各忙各的。她教的既有尖子班也有基础班,还有艺术生班,这种‘深一脚、浅一脚’的课最不好上。而且,她对每一个成绩落后的学生从不放弃,免不了跟他们着急上火。

  我理解王刚的彻骨之痛,她曾对你的明天有所期许,但却完全没有出现在你的明天里。

  青春是一场大雨,即使感冒,也渴望回头再淋一场 。他想用一吨回忆,把整个思念浇灌一遍。

  对于世界而言,你是一个人;但对于王刚,你是他的整个世界。她无情地被带走,他却在原地无休无止地回忆。被强行摘掉的嫩枝,而今变成他体内的结石,一跳一跳地疼。“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为什么?春天短到夭折,你我短到不再回头? 

  2014年岁尾的一天,王刚加班后回家见陈丽坐在餐桌前发呆,饭菜还是温的,略带疑惑地说:“还没睡呢?”“嗯,等你吃饭呢。”王刚见爱妻神情有些异样,追问道:“这么晚怎么还没睡呢,怎么了?”

  陈丽坐到王刚身边冷静地说:“刚啊,和你说件事,先别担心,最近我咳嗽总是不见好,今天去医院检查了一下,说我的肺好像有点问题。如果有一天我不能照顾你,不能照顾咱妈,你得挺住……”

  陈丽置自己得绝症而不顾,反倒安慰起王刚来。王刚惊骇又感动,妻子等他回来竟是“建立同盟”,瞒住所有的亲人……

  只有浅水才喋喋不休,深水是沉默的。

  以礼让浇灌爱,多做少说,是这对夫妻共有的习性。他们将这习性栽培到工作和生命中便花开三朵,一朵叫勤奋,一朵叫敬业,另一朵叫昂然向上。

  悲伤是一条河,即便耗尽一生的力气也难以渡过。

  风穿过河边树林时发出的声音令人痴迷,而消失的往事将于枝叶的和声中悄然复活。

  爱妻没有走远,一直活在王刚的伤口里。


大担当,盼祖国早日挺起腰杆
 

  站位决定视野,格局决定高度。

  1999年,花样年华的王刚才20岁。他以当届第一名的成绩跨出沈飞技校的大门,如愿以偿地迈进航空工业沈飞数控加工厂。为了这一天,王刚准备了好久好久。终于穿上那身期盼已久的沈飞工作服,即将亲手制造保卫祖国蓝天的飞机,多么自豪荣耀啊!

  一则新闻跨越崇山峻岭突然凌空而降,字字如钉,一下一下又一下,刺痛了王刚。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遭美国飞机轰炸,国际社会一片哗然,国内群情激愤,王刚胸口堵得慌啊!

  天空虽有乌云,但乌云的上面,仍会有太阳在照耀。

  在祖国和人民受到威胁的危急时刻,国家紧急行动,加强国防装备体系建设,火速把中国航空工业推向历史转折的路口。一大批重大专项纷纷上马,王刚热血沸腾,押上理想和青春,一个猛子扎进科技深海,拼力工作,勇往直前。

  位卑未敢忘忧国。王刚从入厂的那天起,就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捆在一起。他告诫自己,为了祖国早日挺起腰杆,光有决心远远不够,必须苦练基本功,向难题冲刺,翻越一座一座科技险峰。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新分配的技校生,惯常要师傅带一年才能独立操作。王刚工作没几天,就直接上岗,独挡一面。一位师傅去世,空出个铣床,王刚义无反顾地顶了上去。尽管师傅张显育看出王刚是棵好苗子,十分信任他,可还是有些不放心地问:“能行吗?”王刚腼腆而自信地回答:“行。”

  王刚是技校的尖子生。毕业后车间挑好的录用,按成绩从前往后数,王刚被一单元要去了。实习单位的张显育师傅火急火急找车间,硬是将王刚换了回来。

  浮云飘散,水落石出。当年技校班主任佟艳云老师的记忆穿透20载时光,还原历史:“王刚很内向,不善于说,不爱表达,特别沉稳、扎实。干活前他不是伸手就干,而是爱琢磨,爱思考,特别能钻研。”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仿佛眼前的迷宫里藏着别有洞天的风景,他一定要找到入口。同样铣工件,同学们可能刀碎了,尺码串位,表面有划伤。王刚决不犯这样的低级错误。铣刀下的“镜面”闪闪亮,能照出人影,能铣出奇异景观,蕴藏着别样精彩,王刚不能辜负了它。

  让思考照亮暗处。当年有种手雷式鞭炮,同学们点着就放。王刚将它开肠破肚,仔细观看它的五脏六腑以及脉管神经,研究它的构成,分析它的原理。

  新机型精密而复杂的飞机部件,个个都是极富挑战性的“首件”。首件生产犹如处在无人区,无人领航,无既定规则,无技术参照,无前贤经验,件件都是处女作,面对哗哗奔涌的困难,王刚没有退缩,而是大胆上前,自信地回答师傅:我行。即便碰上高难的,王刚也尽量独自拆解难题,实在解不开,才去请教师傅。第一次做升级换代的产品,件件零件都会碰到问题,每道工序都有疑难,王刚逢山开道,遇水架桥,越战越勇。他心里涌动着激情和豪迈,能亲手制造中国空军跨越好几代的先进战机,为守卫祖国蓝天尽力,多么自豪!

  正青春,一起拼!

  挂上高速档,开足马力,王刚和工友们实施“712”工作制。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2小时。王刚和张显育师傅暗暗较劲,“比早”。张师傅每天提前一个小时到车间,王刚力争更早些。节奏还嫌慢,王刚干脆把工厂当成家,弄张钢丝床,找来军被,在单位安营扎寨。单调的方便面、面包、火腿肠为给养伴侣。埋头苦干,减去所有业余爱好,减去所有的休息日。

  大年三十,火树银花,万家团圆,王刚在车间忙碌。

  大年初一,人们推杯换盏,串亲访友,王刚还在车间忙碌。

  正月十五,灯会上人山人海,夜空礼花飞舞,王刚仍在车间忙碌。

  一个小小车床,就是他全部的世界。仿佛花儿在此开,风儿在此吹,鸟儿在此归巢,日月星辰在此陨落,又升起。

  晚上干到十一二点收工算早的,有时一连好几天干到后半夜一两点钟,早上五点钟又出现在工作现场,时间闪电一样划过,三年时间转瞬而逝,王刚没休息过一天!此后,常年不休息,成了他的工作常态。

  王刚自己忘了劳累,却深深被工友们感动。

  常年加班加点,“两头不见日头”,工友们很少有时间陪孩子玩。这天,老师让每个学生写一个愿望,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二年级学生吴学文的儿子写道:“我希望在周六和周日爸爸妈妈休息的时候,爸爸能带我去一次游乐场玩玩。”

  吴学文盯盯看着字条,鼻子一酸,眼泪扑簌簌掉落。

  一位工友的孩子才两岁,哭着闹着要见爸爸,孩子妈妈实在哄不好,便想了个办法,约好时间把孩子抱到工厂大门口。爸爸请一会儿假从大门里跑出来,抱着孩子亲了亲,说几句暧心话,再急匆匆跑回工厂。

  国庆大阅兵,吴学文指着电视里战斗机在天安门上空威武翱翔的壮观场面,告诉儿子那飞机就是爸爸和工友们亲手建造,儿子像崇拜英雄那样盯盯看着吴学文,说:“长大了,我也像爸爸一样,上‘沈飞’当大工匠!”那一刻,吴学文挺直了腰杆,觉得所有的苦累都值得,向儿子高高地竖起大拇指……

  新的一天,不必为昨日担忧,更无须忧虑未来,做好今天最关键。

  我采访时,工友们说:什么时候来找王刚,什么时候就见他瘦高的腰背弯成了一张弓,趴在车床边忙活。

  铣刀像紫藤枝,卷成弯儿的铁屑则是盛开的一串串银藤花,这一串刚落,那一串接力而来,四季盛开……

  其实,王刚入厂不久,颈椎便出了问题。床子小,大个子王刚总是一个姿势,弯腰,弓腿,歪脖,马步。弓腿和马步姿势,能减弱腰肌劳损。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每月至少工作300多个小时,每年义务献工七八百个小时,多时献工千余小时。

  每一分钟都是宝贵的。遇到超级难题,王刚干脆把面包和火腿肠拿到铣床前,一会儿眯起眼睛,一会儿上手摸摸。吃饭时间,也是他宝贵的“解题”时间!

  错觉是偏见之母,而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王刚必须将所有错觉和偏见消灭有萌芽之中!

  犹如钻进一口拐弯的深井,在没有光线的盲区,只能用手看,用数字看,用感觉看,一个一个摘除误导和假象,甚至,摘除那些像带回钩的暗器。憋闷了不知道多久,才在很深很深的井底,猛然抬起头来……

  王刚的技能一再超越,终于抓牢了得心应手的拉手。他靠敏锐的双眼和灵活的双手操纵机床,想切掉多少就能切下多少。横梁、主轴、吊架、摇把都是他身体的一部分,呼之即来,挥之而去。而铣刀,则是他随心所欲的“绣针”, “绣出”精美部件,也绣出中国战斗机的锦绣前程!

  新型战斗机还在升级,新的“首件”和新的难题也相伴而来。王刚已经适应破险前行,再高的峰也没有脚高,再宽的河也没有桥宽,兵来将挡,浪来坝拦,一个“行”字接活,一个“优”字交工。

  王刚很快成为“首件王”,成为最年轻的铣工“少帅”,连入厂多年的老师傅也常常把干不了的活交给王刚。每逢“首件”,每遇疑难杂症,人们会不约而同的推荐,交给王刚吧!

  飞机前大梁价值巨大,这个“大块头”比床面都大,在飞机翅膀根与机身连接的部分。“大翅膀”捂严了小铣床,遮挡视线,阻碍操作。它的头部形状复杂,不便装夹。几位老师傅接连怯阵明确表示“干不了”,领导问王刚行不?少言寡语的王刚惜字如金,却内心强大,他怎么能说不行呢?

  这是一个人的战斗,除了王刚,别人伸不上手。不,这是整个国家在战斗!一架机身上贴有五星红旗的飞机直冲九霄,傲视群雄,代表着国家形象!

  一想到国家,王刚就浑身有使不完的劲,有势如喷泉的智慧!

  一个人是渺小的。当这渺小与责任连在一直,与使命连在一直,与祖国连在一起,瞬间便强大起来。这是王刚力量的源泉。有这样的底气,一个飞机大梁又算得了什么?

  一台机床搭成攻坚的舞台,一双妙手筑起人生的高度。王刚献身航空,精益求精,将坚定的信念化为一个个零件的灵魂,用精湛的技艺托起一架架战机腾空而起!

  别说地上尽是阴影,因为你总是低着头。

  即使现实太骨感,我们才需要丰满的理想。

  王刚入厂不久,就上交一份入党申请书。母亲朴实的话在耳边响起:尽早加入中国共产党,别计较个人得失,做事要做到前边来。

  虽然同在太阳光底下,各种草木都欣欣向荣,可是最先开花的果子总是最先成熟。

  当传统经验统统败阵,王刚艺高人胆大,改变了装夹方式,改进了走刀路线,改变了加工方法。既降低操作难度,更要保证产品质量,原一天做完的机件,用这种方法,半天就完成了。

  细节好的人格局都差,格局好的人又不重视细节,两个都好才是高手!

  王刚技能高超,上手快,别人干活留有余地,不行再补一刀,他干活一次干到位。多难的工艺,都迎刃而解。这么多年,无一件废品。厂里的难活急活,别人干不了,全部交给王刚。

  每逢“掉头零件”急需救场,必找王刚。所谓“掉头零件”,指装配厂把零件干废了,再补一个。

  一次数控加工五六米长的大件,因为零件大夹装困难,整个工艺干串位,壁板厚度同时串位,复不了原,一下就损失好几十万。厂长无奈地找到王刚:“你看看这东西能不能补救?能补救最好,不能补救就算了,我决不埋怨。”

  性格内向的王刚没有说话,眼睛放着亮光,左看右看,上看下看。这里量量,那里摸摸,歪着头锁眉思考。仿佛他的眼睛就是探测仪,他的手能点到复活穴,他的眉头里装着设计方案。

  怎样揪出好人堆里的小偷,拔出思想里的草,活捉隐身在风中的浪?

  一大帮技工们围上来,有的叹气,有的摇头,有的眉头紧皱了松开,松开了再皱紧,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同一个共识:废了,彻底废了!

  厂长叹了口气,问王刚:“没救了吧?”

  王刚腼腆地笑了笑:“我试试。”

  我无法精彩地描述,王刚到底用怎样的高超技能让大件起死回生,我却能告诉亲爱的读者,厂长乐坏了,称赞王刚“妙手回春”,不仅仅为厂里挽回了大额损失,也抢得了时间,为战机尽早上天保卫国家交出精彩答卷!

  每年都有多次这样的“紧急救场”,尽管问题各不相同,难点五花八门,王刚回回续写传奇。

  人们称王刚是生产线上的“120”,救险灭火的“消防员”。

  2013年底,北京某研究所的一项大型箱体类零件的加工遇到特别棘手的难题。因该零件是大型设备的关键部件,精度特别高,精度误差多在0.005毫米到0.01毫米之间,找了国内多家企业无人敢接。慕名找到王刚后,他立即组织班组骨干刻苦攻关,在最短的时间内攻克了各种难题。

  精美的机件是他的第二张脸,张张脸必须“颜值”出众!每一串卷曲的“亮铁藤”都是韵脚,每一个精美吻合的机件都是诗句。

  王刚认为,加工每个工件都要精雕细刻,像对待艺术品一样。一手托着巨额价值,一手托着战友的生命,没有出错的机会。不能焊接,也不能补救,只能一次做成优质品。要格外精心,哪怕机件上有个毛刺,飞机就完了!蚁穴溃堤不可小觑,历史上飞机出事故,都发生在小部件。

  人们有个误区,以为数控机床完全可以替代人。是的,数控机床可以减轻大量的人力劳动,而且按输入的数据执行不容易犯错,一般性的操作,交给机器没有问题。但有一个事实不容忽视,数控机床使用的次数越多,精度也随之下降,而一些特殊角度,没有列入计算机程序,机器也干不了。高级技师的手工操作,精度会远远超过数控机床。就连美国这样的科技大国,最高精度和异型构件,也都要由高级技师手工完成。

  一再创造奇迹,做人所不能做之事,大家把王刚视为“奇才”。其实,奇才并非凭空造就。若水结在泉上,花结在枝上,路结在脚上,王刚强大的技能后盾,结在学习上。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从普通技工到航空工业集团首席技能专家,不论工作多么繁重,王刚一直没放松过学习,专业技能一再向巅峰迈进,向极限精度挑战。

  读书是为自己的人生,筑起一个加油站。王刚兴趣广泛,看了许多“杂书”。中学时,他买了四五箱子武术图书。尽管是自学,自娱自乐,一些功夫还是聚集于身,利于增强体能,锻炼手力。而气功的沉稳和敏感,是否为后来准确“铣件”赢得先机呢?

  传统中医博大精深,是大智慧,王刚很痴迷。当年上初中,他就一次次勒紧裤带,省了饭钱买书。一本《黄帝内经》翻旧了,越翻越有意思。针灸太神奇,哪个穴位管哪个脏器,针到病除。《易经》浅读,又是一个有趣的神奇世界。

  老子庄子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则别有洞天!

  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这个小小书虫,别了游戏,别了淘气,别了足球篮球,只要钻进书中,便不知黑夜白天,忘了吃饭睡觉。

  上技校后,时间的海绵里已很难挤出水分,王刚告别了武术,将好几箱子图书卖了。他类图书舍不得卖,也坐上“冷板凳”当了陈列品。因为,铣工类的书后来居上,打了阅读主力。

  刚入职沈飞,见几位象棋高手每战必胜,王刚的手痒了。连战连败,王刚仍然不服气。他买了几十本棋书研究,摆残局,破棋势。再次出战,曾经赢他的人大惊失色,这小子怎么突然成了象棋高手?

  直到在铣床技能中独挑大梁,时间的海绵里已经没水可挤,他又像丢掉武术书一样,丢掉铣工以外的所有图书,全力投入技能攻关。

  独木不成林,孤树难成材。我们不知道哪本书萌生了智慧,我们说不明白哪个智慧拨动了哪根解惑、发明的琴弦,我们却清楚,王刚没有白当书虫,知识已经积水为潭,聚沙成塔。

大气派,从“一枝独秀”到“满园春色”
 

  童年是人生的早晨,朝霞是夕阳的早晨,在王刚班,唱“司歌”则是一天的早晨。

  早八点,工人们刚刚到岗,王刚班的工友们已经整齐列队,挺胸昂首,精神饱满,高声唱起嘹亮的司歌——

  有一个梦想,在信念中历经沧桑。有一声呼唤,在蓝天里荡气回肠。航空报国,强军富民,一代代志士上下求索,为中华铸就铁壁铜墙。啊,告诉世界,告诉未来,新的世纪属于中国。啊,告诉世界,告诉未来,航空工业前景辉煌。啊,前景辉煌!

  司歌像一道早霞,照亮了一天。司歌若饱满的供给能源,为一天充电。激情的司歌,揭开崭新的一天!

  沈飞有745个班组,只有“王刚班”每天早上唱司歌。

  与其说这是调动热情的形式,不如说这是激励员工的内容。因为,一首司歌承载着团队精神,承载着个体面貌,也承载着蓬勃的动力。

  从2009年开始,王刚号召全班唱司歌。

  有的工友有意见,别的班都不唱,为什么我们班唱?

  面对异议,王刚腼腆地笑笑,不强攻,不激化,不难为工友,而是采取友好的迂回办法。理解的执行,不理解的在理解中执行。

  他让不唱的工友站在后排,唱的站前排。开始人们小声唱,一旦唱起来兴奋了,便大声唱起来。那些不唱的渐渐被点燃,也高声唱了起来。

  王开欣原在“王刚班”,认为唱不唱司歌、工具摆放得整齐不整齐都无所谓,凭什么让我做这些?我不少干活就行呗!他调到别的班组后,特别怀念“王刚班”。每天早上八点,当“王刚班”的司歌嘹亮地响起,王开欣立刻昂首站直,停下手里的活,敬慕地仰望歌声响起的方向,心潮起伏地在心里默唱,直到歌声结束。

  滴水穿石要持久,众志成城需合力。

  一次搞班组演练,各分厂的工友们都去第七厂集合。30多个班组,大多三三两两行走,交头结耳,随意而散漫。唯独“王刚班”列队入场,步伐整齐,昂首正襟。时任数控厂厂长的姜明感慨道:“以为先进的“王刚班”,就是比别的班稍好一点而已。真的没想到好到这种程度,自觉性,纪律性,关爱程度,技能提高,质量保证,能这么大幅度的提升!”

  榜样前锋,还需定力做坚强后盾。

  头一次摘得辽宁省铣工冠军,就有人高薪挖王刚,王刚当即回绝。在他之前,沈飞的一位省冠军,被山东潍坊高薪挖去。挖墙角的“猎头”不死心,又抛出更具诱惑的橄榄枝,王刚这才直言:“我对沈飞感情很深,我不会走的。”“这辈子我只从事航空事业,我为此自豪,也是我的使命所在。我要把班组带起来,把徒弟们带起来。”

  2007年,沈飞技校要调他去当老师,王刚有过短暂的犹豫。想到张显育师傅就要退休,他若一走了之,工段里就没有挑大梁的了,便婉言谢绝。

  技术大拿、“铣王”、“双冠王”、“大满贯”得主等荣誉光芒四射,王刚却想,他要让更多的人头上闪耀这些光芒。

  2010年,沈飞成立了第一个以员工名字命名的“王刚班”,30岁的王刚任班组长。王刚深知肩上的担子很重,立志把“一枝独秀”拓展到“满园春色”。

  刚一上任,就碰了钉子。

  吴学文比王刚大三岁,得知要他拜王刚为师,抵触情绪很大,也不服气。张显育师傅找到吴学文,直言吴学文的技能确实赶不上王刚。看师傅面子,吴学文才勉强与王刚“结对子”。

  李晓亮跟王刚同岁,比王刚早进厂一年,有着干数控铣床20多年的丰富经验。而王刚,一直操作“笨方法”的常规铣床,听王刚讲数控课,很不服气。听后很震惊,没想到他讲得这么好!

  李晓亮想,讲得好,不一定做得好。心里憋着一股气,李晓亮将这气撒在产品上。很快,“出气”的时候到了,二人狭路相逢,一同加工飞机长梁,精度要求很高,正负达到两道半。李晓亮暗暗窃喜,自己操作几千万的数控机床,高智能化。王刚几十万的常规床只能靠笨拙的手摇,靠惯常经验,分晓不言自明。不想,结果令李晓亮大吃一惊,李晓亮质量标准达到H7,王刚却比他高出一个等级,达到H6!王刚加工的机件简直是艺术品,标准又漂亮。李晓亮彻底服气,王刚独创的“差补法”,竟然设计了好几千个加工点位,这太不可思议了!

  李晓亮是生产一线的绝对骨干,擅长加工价值高质量精的关键机件,被评为沈阳市特等劳动模范。他带14个徒弟,个个炙手可热,各班组抢着要。徒弟们干活,“都有李晓亮的影子”。

  不愿意当王刚徒弟的吴学文,拒绝参加沈阳市技能大赛,怕丢面子。王刚替他报了名,又倾心辅导,他才参赛。结果,王刚摘金,吴学文第四。2012年“第四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的赛前训练期间,王刚晚上同他住一个房间,毫不保留地手把手教,差一道上一道,差半道上半道,他们既是师徒,也是竞争对手。

  八月如火的日子,吴学文右脚长了骨刺,脚后跟疼得厉害,走路一瘸一拐的,脚跟像踩根钉子。王刚在周围走了好多地方,累了大半天,才找到毛毡鞋垫。回来把鞋垫脚后跟抠了孔后交给吴学文,让他试试。吴学文看着王刚被汗水浸湿的后背,垫上鞋垫果然脚不疼了,感动得双眼湿润。

  在中国传统匠人文化中,绝活儿是手艺人的铁饭碗,是保障一家老小温饱的“一招鲜”,不能外传。很多老技师将绝活带进棺材。

  王刚不仅教自己的徒弟“和盘托出”,就连比赛的竞争对手沈阳金杯公司的同行们向他请教,王刚也让他们享受毫不保留的徒弟待遇,甚至将自己亲手画的图纸送给这些竞争对手。

  方法和技能是并肩绽放的两朵花,花儿能否结出饱满的硕果,还有很多因素。跟王刚学过的朋友们技能个个突飞猛进,但,要达到王刚的技能精度,实在是太难了!

  赛后成绩公布,王刚夺魁,吴学文第二。沈飞铣工包揽了前五名。

  2013年吴学文夺得“沈阳市技术大王”,2012年和2014年两次摘得辽宁省“技师杯”亚军(师傅王刚夺冠),2016年荣膺沈阳市超级技工,与队友协同作战,夺得复合工种团体第一名,被评为沈阳市劳动模范。

  “王刚班”刚一成立,班组人员构成复杂。原两个常规班计36人,合成一个“王刚班”。王刚迅速制定了新的班规制度后,开始讲课。全方位培训,即培训技能、质量、科技攻关,也培训组织纪律、为人处事和接人待物。

  像一首歌分成了许多个声部,分而有合,合而有分,貌离神合,每个音符都要精心设计。

  老师傅们出了杂音。干了大半辈子了,现在听你毛头小伙子讲课?

  白天工作任务这么紧,晚上还要加班听课,谁受得了?

  他心宽似漏斗,任何流言都过而不留。

  厚道的王刚不难为大家。天天晚上讲课,刚开始有人不以为然,觉得不比我们强哪去,有的找借口请假。不变的是他自己,夜里认真备课,班后认真讲课。有人发现了“问题”,王刚不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有什么讲什么,一点后手不留,真的假的?

  信你的人不怕你说出实话,就怕没实话。

  有人偷偷用王刚的办法试试,很灵哟!

  这消息很快传开,听课的人多了。以至于在噪音杂乱的车间里,每天班后工友们齐刷刷聚精会神地听课,再也没人请假。

  开始有人对每天必须学习的“班规”有意见,对人人都要买书有意见,都干一辈子了,从来没摸过书本,现在才看,有什么用?

  黑夜是黑的吗?你要等她睁开眼再下结论。

  事实是最好的教科书,学后工友们的技能大幅度提高,消耗降了,废品少了,工时多了,收入涨了。

  他的智慧像一把种子,种在部下的心上,种在机器的腹部,种在零件的动力的转弯处,让它们在该发芽的地方和不该发芽的地方统统发芽。

  连续讲课培训,王刚又带头一大摞一大摞往回买书,工友们也争相自费买书,理论与实践双翼齐飞,王刚班的技能水平和综合能力突飞猛进。两年后,沈阳市举办技能大赛,王刚班六人参赛,全部入围。此后从2011年至2015年,沈阳市举办职工技能大赛,王刚班包揽了铣工的前六名。

  百尺竿头仍嫌短,王刚又瞄准新的高度,由“满园春色”抵达“果实累累”。白天他借班组会翻耕经验沃土,把自己多年总结积累的“内参”和绝活摆上桌面,与大家分享;晚上让社交软件打通时空壁垒,与班组成员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共同研究技术,携手创新。很快,王刚班打出“点子最多”、“精度最高”、“速度最快”、“质量最好”的“四最”品牌,成为能人聚集的高手团队、“明星班组”。多名员工成长为专家级技能人才,“王刚班”被誉为“大件班”,先后荣获沈阳市工人先锋号,航空工业六型示范班组、中央企业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班组成员累计9次夺得全国、省市技能大赛冠军,荣膺全国“安康杯”竞赛优秀班组、全国工人先锋号等殊荣。

  打着“选贤任能”的幌子砍掉“排尾”,从队伍中挑拔尖的不算本事,把不拔尖的变成拔尖才算真本事。

  “成绩就是‘班组的脸’,我们不能丢脸。”个人和班组的全面提升,握指成拳,才能形成合力,达到质的飞跃。“我们的班组,一个人也不能掉队”。

  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工友们会记得一个人的暖。

  刘振荣师傅快退休了,还是初级工。在王刚班群体氛围的影响下,他非常努力,踊跃参加技能比赛,一年晋一级,退休时已是高级技师。

  2015年,公司有一次临时工转正的机会。不少临时工干了十来年,终于迎来改变命运的历史时刻,厂里30多个临时工跃跃欲试。王刚班有陈思君、张立凌和邵瑞东三人。邵瑞东已50多岁,即将退休。王刚挤时间亲自辅导他们,这三人技能直线上升。考试公布结果,全厂只有三人幸运地转为正式工人,这三人,全是王刚班的!邵瑞东转正后,他儿子也考进沈飞。陈忠君现在已经离开王刚班,但永远记着王刚班的恩情,他在此转正,完成初级、中级晋级,现在已是高级技工了。

  技能拔尖还远远不够,王刚班要全面发展。“灵魂如果没有确定的目标,它就会丧失自己,因为,俗语说的好,无所不在等于无所在”。

  不能统一人的思想,但可以统一人的目标。团结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下,要比团结在一个人周围容易的多。

  针对工人们普遍表达能力差的短板,每天的早会上,王刚要求人人都要锻炼说话。一位工人不敢在人前说话。实在没办法,便把话写在纸上,唱着说出来。几个月后,这位“只会唱着说话”的工友,已经能流利地表达了。

  万物并行不悖,世界和而不同。推行6s管理,王刚要求班组成员刀具刃具量具不能混放,摆放整齐。机床边画了白框地标线,一改过去铁屑下来扫扫就不管的乱象,要求把床根清理出来,不留一点残渣。有人质疑:你今天清了,明天还有,为什么这样做?王刚说:这是我们班的脸面,我们班与别的班不一样。

  有的工人不接受。

  他可以屈服于生活,但决不迁就工作。

  有的话没人说,有的人没话说。王刚却撇开了“说话”,将重心放在“做”上。他拿着小铲,去清扫机床周边的铁屑。工人急了:“你干什么?你这样做我多不好意思?”王刚温和地说:“你不扫,我替你扫。”工人说:“算了算了,不就这点事么,我收拾。”王刚笑了笑:“说好了,以后你天天收拾。”“没问题。”

  宽容是一把伞,伞下有温情。工人们不爱做,王刚不翻脸,也不罚钱,而是一个一个感化。年轻人做了,老师傅不做。王刚也不多说,班后主动把老师傅们的床子收拾干净。王刚连续收拾三天,老师傅不好意思,主动放下架子,拆掉思想“阻碍墙”,又添新动力。

大志向,描准航空报国
 

  城市拓延的浪潮哗哗翻涌,吞了许多城边村镇。当年沈阳城北有个叫“虎石台”的镇子,早已被“沈北新区”紧紧搂在怀里,成为繁荣发展的新引擎。那些长久卧伏地面的平房们像吃了催生素,个头呼呼上窜,成片成片的高楼向天而立。

  童年像一首令人陶醉的长诗。

  王刚的第一朵“航空诗花”,就开在虎石台。

  村子不远就是飞机跑道,刚起飞的飞机飞得很低很低,能清楚地看见戴头盔的飞行员,清楚地看见机身上的国旗和红五星。王刚像一只快活的小鸟,每一次飞机轰鸣而过,他都要张开翅膀,追出去好远好远。

  王刚羡慕极了,飞机太神奇了,要是自己也能造一架该有多好啊!

  王刚对飞机十分着迷。不管在哪里,只要有飞机飞过,他就停下来看啊看,直到大飞机越来越小,成为天空中的一个黑点、看不见了……

  为了看飞机,只要听见天空“嗡嗡嗡”响,王刚就跑出屋子看,激动的心随着飞机一起震颤。好几次来不及穿鞋,他就光着脚丫跑出来。

  为了看飞机,王刚故意推开窗子,在窗台上写作业。一旦飞机来了,他立刻一个鱼跃跳出窗子,热血沸腾地跑上高坎儿抬头仰望,跳脚欢呼,目送飞机远去。

  在同龄孩子中,王刚最早能分出飞机的种类。他绘声绘色地给小朋友们讲,战斗机体形瘦,飞得快,能像鹰一样上下翻飞,能拐急弯,还能打滚翻。飞机尾部会拉白线的,叫喷气式飞机。那种双层翅膀的,是打农药的飞机。大肚子细尾巴,头顶上有“大转轮的”,叫直升飞机。

  飞机怎么能“轰”地一下飞上天呢?这太神奇了!

  王刚央求父亲带他去一次沈阳飞机制造厂,看看飞机是怎么造出来的。得知飞机厂是保密的地方,不让外人进,王刚很失望。

  上学后,王刚的学习成绩始终拔尖,并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升入初中。心里装着飞机,他喜欢物理和化学,对力学电学光学情有独钟,看了很多课外书。他最崇拜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当成自己的样板。

  家里的破收音机不响了,小王刚像个外科手术医生,将它解剖了,把里边的肠肠肚肚心肝肺都掏出来,这个件脏了擦擦灰,那个螺丝松了紧一紧,再像模像样地装上。以为完成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一边向家人报喜,一边插上电源。父亲夸他做得很好——如果坏收音机重新响了,就更好了。

  小王刚见了机器就手痒,还给家里的挂钟和马蹄表做过大手术。

  在铜锈里加了醋,铜锈溶解变成绿色,绿色弥漫成绿雾。再把钉子放里边,在绿雾里淹一阵子,钉子表面上了铜,便成了“金钉子”!

  让全家为之振奋的成功“壮举”是做电铃。王刚手工缠了线圈,安上弹簧片,将弹簧片吸在铁丝上。开关闭合时,电磁铁就有了磁性,把簧片上的衔铁吸引过来,簧片下端的小锤在铃上打一下。电流一通一断,小锤便不停地敲打。

  时间“潮来潮去,左边的鞋印才上午,右边的鞋印已黄昏了”。

  初中三年时间,王刚的数理化遥遥领先,老师看在眼里,喜在心头。毫无疑问,这成绩,能轻松考入市重点高中。

  人们对世界的期待,大都来自青春的幻想。

  沉迷在美妙的幻想里,王刚做出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不上高中了,报考沈飞技校!

  班主任老师赶紧找他谈心,帮他规划前路辉煌的人生,希望他回心转意。王刚小眼睛闪烁着异样的光芒,安静地听老师说完,微笑而执着地回答:“老师,我不是心血来潮,我早就想好了,就考沈飞技校”。

  命运像自已掌上的指纹,无论多么曲折,终究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王刚给自己规划了另一条路,从小的梦想就是“造飞机”,考沈飞技校才能进沈飞,这是造飞机的最佳捷径。

  1997年夏天,王刚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沈飞技校。

  两年后,王刚以技校第一名的成绩如愿以偿地入职沈飞,以“航空报国”为己任,全身心投入工作。

  飞机快若闪电,直冲云天,我们称它为战鹰,我们叫它蓝天的宠儿。可是,战鹰上的每一根“羽毛”,宠儿的每个潇洒的腾跃,都源于飞机制造厂的工匠们。一架飞机总共有数百万个零件(一架波音747飞机有600万个零件),哪个零件都要精益求精。每一样零件都会打上编号,连最小的螺丝钉和铆钉都有严格的设计尺寸,材质也要分门别类。

  王刚迅速进入角色,自觉做到“上班早来点”,每天至少提前一个小时到岗;“工作多干点”,加班加点和义务献工成习惯和常态,用18年的时间完成了26年的工作量;“平时多学点”,所有业余时间都用在买书学习和科学探索上;“产品干好点”,把每一件产品都当成是精雕细刻的艺术品。

  春风轻轻摇,那些僵硬的树稍草尖儿悄然萌芽;排浪接力推拥,沉闷的大海便焕发生机;集微成群的细雨不停地滴落,才润泽了大地焦渴干裂的唇。旷日持久的拼搏,才造就出大国大工匠。

  “钳工怕钻眼,铣工怕铣扁”。 没有思考,再多的体验也毫无价值。摸索中探路的“首件”生产,随时出现千奇百怪的“意外”问题,王刚第一时间以“三快”救场,“快速到达生产现场,快速分析问题原因,快速给出解决方案。”

  不能踩着别人的脚印找自己的路。与众不同的背后,是无比寂寞的勤奋。

  哪敢有半点疏忽?肩上压着沉甸甸的使命,一手托着国家的巨额财产,一手托着战友的生命。入厂18年来,王刚做过数万数十万工件,从未出过一件废品,达到“零缺陷”,堪称奇迹。现数控加工厂工会主席、当过11年技术科长的焦威东,一提王刚就激动,称王刚是“奇才”,从未有人达到这个水准!

  昨日,他那隔夜的风风雨雨已变成美妙的音符,今日,他的胸中激昂地回荡着科技创新、航空报国的畅想曲。

  王刚强调,“产品就是人品,它折射着加工者智慧和人性的光芒。”“每一件产品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在加工产品时,唯有投入自己全部的热情、融入全部的心血,对它进行精雕细刻,才能真正赋予产品一个灵魂。”

  每一件产品关乎到战友的生命,关乎军队的战斗力水平,更关乎战争能否打赢的关键。为此,王刚大力推广“零缺陷”产品交付活动。让“零缺陷”成为一种工作态度和工作目标,创造优质产品是一种责任,团结协作,多重防控,同检验人员和其他班组协同作战,严格践行“九检查”,“质量工作人人管,质量案例天天讲”,破除“出现质量问题都是难免的”误区,必须确保万无一失,因为,即便问题为产品总数的“万一”,便是当事战机的100%。在员工中普及产品质量问题是可以预防的,“一次做好、缺陷为零”是可以做到的,要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春去春又来,当年的小王刚已迈进不惑之年,当初的普通员工已是大国制造业扛鼎的大工匠。不变的,是他的谦和、热情、执著、善良和乐于助人。

  大格局,高站位,精标准,是王刚做事的前提。

  为了这个前提,他要攀爬一座又一座险峰,钻过一个又一个“瓶颈”,甚至勇于“逆势”而上,抵达理想。

  2011年,公司组建了“王刚劳模创新工作室”。以“顾问专家领军、生产攻关同步、创新育人并举 ”为导向,汇聚了活跃在公司各条战线上的各专业顶尖人才30余人,发挥技术引领和辐射作用,专攻生产技术难题,已完成技术革新和工艺改进480多项,为加速推进技术进步和科研生产铺平了道路。培养出国家和省市人才130多人,成为全国首批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

  种壳被人从外打穿是破坏,芽儿从内破壳是新生。

  2016年11月18日,王刚又开辟一片新天地,在数控加工厂组建以优质高效为主要目标,“精益生产”的核心思想和理念的生产组织模式风生水起——构建“精益单元”。由王刚担任单元主任,再掀波澜,实现了传统生产模式向先进生产模式的跨越。以摧枯拉朽之势,迈进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的门槛。月产工时总额和设备利用率大幅度提升,优化后的程序比优化前平均效率提高138%;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100%;刀具数量从原来的100多种降至30多种,用技改实施“一人多岗”(“抓急”时一人看三台机器)模式,操作人员从15人降到9人,又一支活跃在型号研制战线的“尖兵班”惊艳亮相……

  要看日出的人必须守到拂晓。

  而今,世界航空工业风云激荡,每天都有新的日出,天天不一样。为了适应新变化,实现新超越,王刚构思的航空报国的腹稿穿透厚厚的夜,拥抱曙光。

  我们深信,王刚心中的宏伟蓝图一定会实现,一定能够实现,因为,他向来秉持一个信条:只有回不了的过去,没有到达不了的明天。

上一篇:祖国至上

下一篇:英雄自翱翔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