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充满着生命的美感——读程远散文《子以母贵》
来源: | 作者:刘亚明  时间: 2019-10-10
  程远是一位杂志编辑,也是一位成熟的书法家、文旅策划人。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位散文家。
  有句成语叫做“母以子贵”,指母亲因儿子的显贵而显贵。可程远偏偏以《子以母贵》为题,写下了怀念母亲的散文。我觉得程远的这篇散文就其创作动机而言,是对母亲的一种深切怀念,同时也很好地说明了儿女因母亲的显贵而显贵,母亲这一生留下的显贵,除了对儿女的爱,就是吃苦耐劳、坚韧豁达的生活意志,是一笔人生励志的宝贵财富。
  1、母爱是最能体现散文特质的一个领域
  中国是一个有着灿烂悠远历史的文明古国。数千年来,流传着许多母爱以及母亲教子成才的故事,譬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故事。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孩子长期生活在母亲身边,耳濡目染,常常把母亲作为自己行为的榜样。在现代社会,虽然女性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变化,女性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工作比起古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母亲”的职责是天下所有女性都不愿抛弃的,这也是母爱之所以最伟大的原因所在。与天下母亲一样,在过去艰苦的年代,程远的母亲也自然而然地承担了柴米油盐酱醋茶和相夫教子的责任。母亲沉浸在自己的家庭生活,在追随在外工作的父亲的时候,“母亲来除了带两个儿子,还有两样东西:一把剪刀,一个袜板。”如此,程远以其个人的生命体验,试图完成个性十足的散文文体的表达。
  在这篇散文中,10个小章节的内容,被程远写得十分精彩。说精彩,就是因为这10小章节在文本上,除了具有作者的生命体验,在叙事抒情上更倾向于情感的内敛。当读到这一段文字:“春秋两季,母亲天天下地,像疯了似的劳作。春天去挖野菜,人吃,猪也吃。秋天则是捡地,矿区外的沟沟坎坎旱地水田,无不留下她瘦小的身影,仿佛米勒笔下的拾穗者。”你会感到,程远对生活的追溯,纯正的散文文风传承着优秀的散文遗风,将自己充沛的情感世界裹挟在叙事的过程当中。这篇散文是回忆,而真正的主角,必定是母亲真实的人生。这种母爱的叙述,完全出自于自己的生活经历,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叙述真实地表达了程远独到的生命感悟。当然,好的散文还要有作家独特的精神发现和心灵体验——这是散文写作最重要的维度,缺一不可。《子以母贵》一文,就真实地见证了这一点。“她得了肺癌,且是晚期。我哄骗母亲说是肺炎,吃些药打些针就好了。母亲说,那就回家吃药吧。我说光吃药不行,我家离医院近,打针方便。其实,我明知母亲去日无多,只是想在她老人家膝前多尽一点孝心,而母亲又何尝不知自己的生命即将结束呢!我们仿佛在捉迷藏。”读到这里,我相信,所有的读者一定会同我一样,眼眶发潮。可怜天下父母心——母亲在病入膏肓之际,至为挂怀的依然是省吃俭用!
  就散文的选材而言,有关母爱方面的散文比历史散文、游记散文,更能直指生命的本质。看得出,程远在对母爱进行描写时,近乎平铺直叙写出母亲勤劳而仁厚的一生,力图用最简约的文字表达出自己对母亲的爱,对生命、家庭生活和血脉延续的思考,从而将散文的内涵提升到新的层次。在散文第3节中,写母亲的勤劳,也写母亲对孩子的关爱,“这个季节,一天里就很难见到母亲。一觉醒来,往往是饭菜热在锅里,她却早已迎着朝霞走向田野,到了晚上,又迟迟不得归来。”“有时夜雨滂沱,本想母亲不会回来,但她却敲响了门。”当母亲为生计奔波的时候,当孩子最需要母亲关怀的时候,母亲想着的是她的孩子们和这个血浓于水的家。程远之所以对母亲劳作的各个环节进行详细地描写,就是想表达出他的那种无法走出的儿子对母亲的怀念,从而形成思念的氛围,提升着这篇散文的品质。
  2、在散文文本上,突出自然率真的性格与追求
  用散文记录情感和母爱方面的事情,来不得任何的虚构。可以说,程远这篇散文整篇没有过多的形容,也没有牵强造作。似乎是一事一写,也似乎就事写事。尽管如此,程远围绕母亲的起居生活、给孩子们的爱和生产劳动等方面,既写“史实”,也写“形象”。恰到好处地运用文学的方式,记录了真实的过去。当然,程远散文文本的表现不仅仅是在选材上,更重要的是写出过去真实的生活境遇和真实的情感意蕴,主要体现在:
  一是叙述形态。程远实际上从一个家庭的诞生写起,一开始,感情并不外露,而是采取了“静水深流”的启笔方式。从“母亲生了七个孩子”,一直写到母亲的离世,“她得了肺癌,且是晚期。”这样大跨度的时间记叙,都是围绕母亲的辛劳所展开。全文通篇波澜不惊,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真实一面,从而建立了程远这篇散文的一条以母亲为主角的叙事脉络。
  二是表达方式。好的散文语言,是一种个人的感性经验,具有铺陈浓郁叙事的语言。这种语言越密实,语言越具有力量,质感越强。狄更斯说:“爱能使世界转动。”罗曼·罗兰说:“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米尔也讲过:“母爱是世界最伟大的力量。”这是文学的语言,更是现实的反映。我以为程远以散文的形式完成了一次生命状态与生存境遇的回忆。即以生活感觉化的事例,呈现着唯一或说独有感觉经验的语言。表现着母亲丰富的情感世界,其中富有直觉性和敏感性,而非理性语言或含有沉着理性和客观规律的表述,具有语言通俗化、直观明了的特点。
  三是价值指向。母爱是无声的,但母爱的力量是无比的。一切存在都是通过语言来表达,语言是人的居所,只不过散文对于母爱的呈现更直接、更具体、更通俗罢了。程远集勤劳善良坚韧于母亲一身,通过个人的好恶、思想观念辅之以感性显现,使其爱戴母亲有了更为深沉的生活情理。正如《子以母贵》题目一样,儿子是因母亲的言传身教,使得这些成为自己终生受益的精神财富,成为自己奋发图强、励志成才的宝贵遗产。
  我们在程远的这篇散文中,还可以发现:一个成熟的散文家,他的每一件作品都应当被视作全部散文的一部分,并从来都拒绝与这个整体分离,作为一个孤例被解剖和片面的解读。如果我们把第1小节看成程远怀念母爱的开始,那么最后第10小节的叙述,则是对整体散文的总结或情感的升华。无论是“夏天,居民区外北山脚下的河套哗哗作响,水落石出。这时,母亲就会把全家人浣洗的衣服盛在水盆里。”“父亲在矿上工作,一二三班倒,即便这样,家里的房前屋后甚至铁道南的山坡上也开了大大的菜园,一个人干不过来,母亲就去帮忙。”还是“母亲喜欢花草,尽管日夜忙碌,她也会抽出时间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栽些好看的花儿,有兰菊,有月季,有文竹……”这些都足以反映出母亲的为人和喜好。这些对一个人和一篇散文整体性的把握,是散文家思想成熟的一个表现,是散文家审美观念、价值观的一个写照,是其作品走向深远的一个基石。
  同样,语言形式也是至关重要环节。毋庸置疑,散文就是以一种语言形式,去传达我们的内心世界,散文的优劣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要突破情感与文字考量这一关。我们说,读完文章起笔几个字,有时这篇文章的价值与水准就已经见分晓了。
  3、散文,需要细节的支撑
  优秀的散文不能没有细节,没有细节的散文永远也不能登上精美的散文殿堂。散文细节是日常的,及物的,是对生活细微的体察和关怀。有人曾这样谈论细节在文艺作品中的重要性——细节就像一株大树上的绿叶,一片绿叶对于一株大树来说,似乎细小得并不那么重要,但是绿叶织成了绿枝,绿枝组合成了大树,这就可以看出绿叶的重要了。事实如此,细节也好比人体的血肉,一个人一旦失去了血肉,就失去了生命本色,再结实的骨架也就没有实在的生命意义了。
  首先,散文是叙事文学,没有细节就几乎无法推动叙事。生命体验和语言相得益彰,没有深刻的体验,语言无从生发;细节是情节发展的需要,是深化作品主题的需要。恰恰因为程远以叙事的方式贯穿这篇散文的始终,使得这篇散文本身具有了张力感,因为有了细节描写,使得这篇散文饱满生动起来,增强了感人的艺术魅力。当谈到为弥补生活的不足母亲大搞种养业,程远写出了母亲劳作的细节,这篇散文里,活跃着很多情境元素,情境氛围真实了,精神的存在也就不易受到怀疑:“比如白天天气预报说无雨,不料夜里忽然电闪雷鸣,风雨交加,刚刚躺下的母亲立即起身,第一个冲出门去,将正在搭露的烟叶盖起,将柴禾抱进屋里,将鹅鸭赶入圈中,而她的浑身业已湿透!”
  其次,细微之处见精彩,细节本身深藏着丰富的意义。原初的、独有的感觉经验,才是呈现我们独有的生命状态;成功的细节描写会让读者印象深刻,提高文章的可读性可传性。细节在整个散文作品中会显示其本身独特的意义,特别是细节之间的相互作用,总会使细节呈现出许多独特的让人回味无穷的东西。在写到母亲洗衣时,程远这样饱蘸深情:“……邻家多有女儿帮忙,惟独母亲只身一人。如此,母亲就将家鹅赶上,让鹅儿在水中游泳,自己在石上洗衣。如果是棉衣棉裤,是父亲下井时穿黑的作业服,母亲还要带上那个光滑白亮的棒槌。”这样的写作,是用物质的细节,来论证一个精神的存在。
  再次,情感的抒发也体现在细微处。成大事者,必做于细。对于情感的描述,不能忽略程远对记叙对象的情感深度。如果说散文中的人写得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作者平时对人的观察是否细致深入。那么,程远对母亲最真诚情感的融入是最能打动人心的。他把以情感人作为永远不过时的写作法则,一方面丝毫不掩饰母爱的点点滴滴,另一方面注意节制情感,防止因过于抒情而走向浮浅,失却文字的真和美。他说:“从小没有上过学的母亲,对我们的学习却很重视……需要笔墨纸砚,书籍画册,母亲就用平时积攒的零钱给我买。我写的字作的画挂在家里,她看了很高兴,还常常问我这些字都念什么。告诉了她,她就默念几遍。如果报刊发表了我的文章,她更是让我读给她听,然后会心一笑。”
  散文等文学作品往往都是有事实感的,以生活见情理,以物质写灵魂,以细节照见人生的底色,这或许正是程远散文《子以母贵》的基本风格。同时,我们也看到,这篇散文写得很精练,但在精练的同时除了对生活、生命有了独到体悟外,并没有丢掉生活的细节。事实上,对于父亲在文中的衬托程远没有一一道明,给读者留下了思索空间,这也是这篇散文细节描写的高明之处。还有,如果笼统地写母爱,可能写成千篇一律,也可能写成单纯的记事。于是乎,充满着生命质感的细节成为程远散文写作成功与否的又一关键环节,在文中就像一闪闪的火花,照亮了全篇。
  4、充满着生命美感是散文艺术品质的重要保证。
  有人说,作家首先必须是一个优秀的人。母爱是最无私、最圣洁、最伟大的人类情感,母爱的光辉与生俱来,笼罩了整个世界。令人欣慰的是,历史赋予母爱亘古深沉的话题,面对母爱这个人类亘古不变的主题,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叙述。毋庸置疑,类似怀念母爱题材的散文很多。此类散文,作为寄托情感的一种典型表达,笔力深厚者,都能把它写得如泣如诉。然而,我以为《子以母贵》的特别之处,并不在于作者的情感抒发比别人强烈,而更在于作者懂得如何通过美的揭示与表达而实现同读者思想的共鸣。
  第一,古往今来,母爱一直是人们歌颂的主题和美好的主旋律。《子以母贵》所书写的是一种唯美情绪,这种情绪来源于生命与世界碰撞、打量后的体悟,与已有审美经验接轨,是美的一次延续。程远以隐忍之笔描述生命中的至痛,通篇语气平静舒缓,不急于抒情,进入的是回忆的情境,写母亲平凡伟大的一生,确定了这篇散文的情感基调。“母亲有设计的天赋,她总能用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布角组成各种好看的图案,即使没有花布,哪怕是青一色的黑,也要用白线扎出花鸟鱼虫,梅兰竹菊,惹得顾客爱不释手,久久不肯放进鞋里。”看得出,促使程远撰写此文的动因,并不完全是失去母亲之后的自我抒怀和心灵感伤,而是母亲的人生、心志、性格,以及她对儿子们痛彻心扉的爱,是这种美在母亲身上的生动集合,让他拿起了笔。
  第二,让母爱成为一种思想,支撑着人们的信仰。母爱是无限的,但又是无时无刻的。现代美学也告诉我们,母爱是无私的,缘于天性,缘于自然,不夹一点私,不掺一点假,无需要任何理由。这种美丽、纯洁与神圣的爱,有时像平地惊雷,震撼人心;但更多的像绵绵春雨,润物无声。在赞美母爱的同时,程远又不同程度地体现出了或对母爱的理解之情,或对母爱的追溯之意。如果一篇散文的语言没有什么特质、没有什么令人惊异的审美效果,“母亲住在几十里外的村庄,白天捡了苞米谷子,夜晚就用手搓将下来,分门别类,装进口袋,直到带去的口袋都满了,才肯背回家来。”这样的叙述,看似笔触冷静,其实我们不难发现程远对母亲命运的深切同情与由衷感喟,可以成为我们永久的精神食粮,引领我们很好地生活、工作和做人!
  第三,呈现出母爱之美的弥足珍贵。好的散文要给阅读者构建一个心灵内省的机制,要在语言的背后让读者对生命进行审视与观照。人生路上,无论你走多远,无论你多富有,无论你官多大,都离不了母亲!在对母爱的叙写时,程远总是以事实带着自己鲜明的见解。包括,每一节之间的过渡,内容的或扬或抑,或颂或贬,表现出作者特有的散文文本的语言美感。“母亲在我们家住了四十多天,就回到父亲身边去了。她不愿意拖累我们,她也心疼那打针钱——因为没有工作,她的医药费矿山只承担一半,即使我们兄弟都愿意埋单。”如今,母亲已逝,母爱也不复存在。但这样的母爱,在程远的笔下情挚词切,必然会引起许多惦念母亲的游子们共鸣,必然成为作者审美过程中的一种文化符号。
  结语:
  散文是用灵性的语言,传达我们的精神思想,给阅读者带来回望生命、审察心灵的契机。
  “上帝不能亲自到每家,于是她创造了母亲。”相信,每个人都会珍视母爱这份平平凡凡的情感,也都会叙述出母爱的点点滴滴。因为母爱,程远的散文有了浓度和温度,他以母亲和她老人家的劳作为观察、写作对象,成就了这篇散文。散文完全是心灵的艺术,当我们再次凝视那些剪刀、袜板、纺车、水田、鸡鹅、 苞米、大豆、高粱、地瓜、白菜、箩卜、土豆,甚至旱烟 ……感觉散文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真正让心灵安谧而温暖的文学样式,呈现出人的精神主体和真实面貌,展示的是人内心真实的风景!
  母爱能激发阅读者对生命回望对人性观照,引领阅读者抵达人性的深处,让读者感受生命的悲怆与生的无奈或心灵的宁静美。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限于篇幅,程远这篇散文还有许多意犹未尽之意,在沉静而平实的叙述之后,如果阅读者不去直抵内心地思考,就难免会流于浅薄与浮华了……我们期待,看到程远更多的这样有质地的散文。
注:《子以母贵》首发《南方人物周刊》2008年1月21日第3期(总第108期),后收入辽宁作协《国是千万家》一书,春风文艺出版社2017年10月版。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