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日本遗孤的眼泪——读《日本遗孤》有感
来源: | 作者:张 爽  时间: 2019-12-03
  《日本遗孤》这部长篇报告文学,是我的西丰老乡——著名作家刘国强老师的代表作。   寒假期间,我静静地捧卷阅读,几乎是流着泪读完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和洗礼。
  首先是这部作品的名字深深地吸引着我。在此之前,我的脑海里根本没有日本遗孤的概念,虽然我在看电视连续剧《闯关东》中,出现过一个日本遗孤—— “一郎”的形象,但我觉得那只是偶然,是编剧编的一个故事罢了,根本没有想到国内作家竟然有专门写这方面题材的,而且他就是我身边的作家,这样的作品,我怎能错过?
  日本遗孤?刘老师会写些什么呢?会怎样布局谋篇,他是怎样知道的这些故事呢?带着这份深深的期待和好奇,我开始了读书之旅。
  这部作品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 大寻亲;第二部 大移民;第三部 大收养; 第四部
  大报恩。
  这部作品引领读者回顾了中国那段最艰难的岁月——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中国大地,东北受到的伤害是最大的。无数的土地被侵占、无数的资源被剥夺,中国人民正处在水深火热当中。
  我向来对日本人是没有什么好印象的,提起日本人,我就会想起南京大屠杀,想起他们拿中国人做细菌实验,他们对中国人犯下了滔天的罪行,是无法饶恕的。读作品的过程中,我有气愤,更有悲哀。
  日本的侵华思想,是从娃娃抓起的。作者在作品中有所描述:日本教师在课堂上拿苹果比喻,中国是又红又大的苹果,日本是又小又酸的苹果,要想过时幸福的生活,就要去中国。这种思想在日本孩子心里早已根深蒂固,这是一种“洗脑式”的畸形教育,当日本政府在国内征兵,准备移民黑龙江时,无数的日本男孩都参加入“敢死队”,有的甚至只有十三四岁。后果可想而知,无数的日本家庭四分五裂,生离死别之际,日本的母亲苦苦哀嚎,这些天真的日本遗孤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看到母亲哭,自己也流下了伤心的泪。他们被遗留中国,与亲生父母天各一方、骨肉分离,有的甚至有生之年再也没有相见,这难道不是上苍对日本人最大的惩罚吗?
  读这部作品,我更读到了那种艰难苦涩中的伟大和无私。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抱头鼠窜,一心准备逃回国。虽然中国政府出于人道主义精神,增加船只等交通工具,支持他们返国,怎奈日本人众多,船只有限,有许多日本人就死在逃亡的途中了。有的父母毒死自己的孩子,然后自杀;有的开拓团的成员集体自决;有的父母实在带不了孩子回归,只能把孩子寄养在善良淳朴的中国人家。 
  中国的养父母们,自己的生活都朝不保夕,还要养日本的遗孤,他们的内心,虽然恨透了日本人,虽然有过犹豫和挣扎,但是骨子里的悲悯和善良,让他们不能不收养这些战争遗留下来的敌人的孩子。 他们把最好的食物给这些遗孤,给他们最好的教育。他们有的长大后当了领导,有的成了其他各业的精英。我想,没有中国养父母的这种大爱,没有这种超越了国家界限的无私,就没有书中第四部分的大报恩。平心而论,这些日本遗孤,长大后,无论回国了,还是留在养父母身边的,大多数都知恩图报,对中国、对养父母念念不忘,这一点,是令读者欣慰的。
  读这部作品,又有赞叹。赞叹作者仅用了三百多页的纸张,就把这段历史展现在读者面前,其写作功力和语言风格是一般作家无法企及的。从作品中看出,作者为写这部书,历经几年的采访,足迹遍布东三省和日本的许多城市乡村,其中的辛苦是可想而知的。
  通过这部长篇报告文学,我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日本人也没有以前那样偏执了。有罪的是战争的发起者,而不是那些无辜的、被利用的百姓。我更为中国的养父母们骄傲,包括聂荣臻元帅。以德抱怨的人道主义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大国风范。
  还有一个最深的感受就是:希望世界上再也不要发生战争。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损失和人民受的伤害自不必说。日本人逃亡回国期间,那些高官和有钱人,平安快速地撤离了中国,只有那些最底层的日本百姓,死的死,伤的伤,妻离子散。他们也同样饱受了战争的摧残。遂想起张养浩元曲里的一句话“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