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季度的报告文学作品主要有两部长篇作品,三篇中短篇作品,无论是钩沉史料,发掘不为人知陈年往事,还是将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人生迹遇的进行入微的表现,均可感到作家们怀有一种清醒的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强烈的社会道义感、浓郁的人文关怀意识,对人物个体或世事现象倾注了深沉的情感,体现了较高的精神境界。
陈醒哲的长篇报告文学《盛京医事——东北现代医学奠基人司督阁与盛京医院的历史绘卷》是一部48万字的长篇史传,作者用大量丰富的史料、开放性的历史唯物主义眼光、开拓性的视野,还原百年前的真实,记录了国际友人、英国传教士医生司督阁在中国沈阳施医办学整整40年的坎坷历程,回顾了这位伟人医者仁心,施医济世,高尚的仁爱奉献精神,拯救人的肉体和灵魂,为中国人民做出巨大贡献的历史进程。同时全书还以他的人生经历为主线,记录了在他一手领导下的盛京施医院及奉天医科大学从创建、发展、壮大,以及一个多世纪的沧桑巨变。可以说,这部史传作品,有着丰富的史料价值,它对回顾辽沈地区乃至中国从晚清到近代现代的社会史、宗教史、医学史、教育史、地域文化史、基督教会史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添补了此类历史资料的空白。同时,全书也非常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塑造,用文学的笔法复原了人物的人生经历、性格特征,情节曲折,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可读性强。
王兴华的长篇传记文学《锡伯夫妻抗日传奇》,立足于辽宁(沈阳)本土,立足于对锡伯族文化的发掘,真实地记录了我党红色地下工作者陶翙鸣、关玉梅夫妇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到新中国建设时期的人生轨迹,细腻入微地刻画了这对锡伯族主人公夫妇身上那种为革命事业不惜牺牲一切的大无畏英雄精神,对他们作为革命者机智果敢、无私美好的人性进行了热情的讴歌。作者对这对英雄夫妇所工作战斗过的地方的地方志(史)、中共有关党史、东北抗联的战斗史、日伪时期的东北的民俗风情、百姓生存状况以及锡伯族特有民族习性都有细致的考证,并且通过大量采访、整理,还原历史最大限度的真实。同时,他对历史做了故事化的加工,有效而生动地勾画出那个时代的生活场景和画卷,使文本具有立体之感,令读者在比较轻松流畅的阅读心态下完成对历史锋烟的再次回顾。整部书的语言朴实、细腻、感情真挚,在富于东北地方特色的基础上,又加上适当的注释,也非常明晰。这部作品是一部具有积极意义的作品,它对挖掘地方志史、弘扬锡伯族文化、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建立东北(沈阳)地域自豪感等方面直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刘元举的《银发打工者》发表于《时代文学》杂志,作品一改对于名人伟人及社会焦点的关注,将全部视角和情感聚焦在一个普通人——崔成骏老人的身上,因为主人公一生大喜大悲,大起大落,酸甜苦辣的生命传奇故事如潮水般扑面而来,令人不能不扼腕叹息,而所沉淀下的东西却又历久弥香。崔成骏早年于文革时期被错划成反革命,被判刑、下放、劳改,到平反,大半生命运多舛,到老年又迫于生计不得不南下东莞开始银发打工生活,他不向命运屈服的坚强意志、他丰厚的人生阅历、他的侠骨柔肠、他的文思才情,他昂扬的生活态度终于为自己换来了幸福的晚年生活。作品饱含着深情,以一种老朋友讲述兼有对话、插话的叙述方式,将主人公过去的生活境遇与近年的人生历程时空交错、画面穿插地进行了描绘。整个作品的主旨亦是多重复调的,既有对主人公苦难人生的一种呈现与深刻同情,对他身上所代表的新中国一代知识分子不屈于恶劣环境的铁骨铮铮精神的褒扬,又有从一个个体的人生来折射中国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艰难的、曲折的历史教训。可以说如此的人生,便是中国人探索自身生存与发展道路的缩影,这里有惨痛的伤痕,有血与泪的反思,有清醒过后的寻觅,有重新回归人性与理性的曙光。作品以真实客观的力量打动读者,也不回避人性真实的侧面,没有将一个生活中普通人不切实际地拔高放大,而充分尊重了生活的本来面貌,所以读来感人、信服,行文结构精当,引人入胜,语言富于文采,洋溢着浓重的人文情感。
刘国强的《徐文涛:60岁,点燃激情》发表于《北京文学》杂志,并被《北京日报》转载。这又是一篇对普通人的人生精彩画面进行呈现的作品,文本更加富于激情和张力。作品主人公徐文涛,沈阳军区后勤史馆馆长,一个“建立红色家谱,传播红色文化”的楷模。作者以徐文涛受命于上级,用短暂的8个月时间和极少的经费,白手起家,从无到有建立起沈阳军区后勤史馆的事件作为突破口,全方位立体式地进入他那充满激情、坚持不懈地宣传红色传统,弘扬社会道德,传播先进文化,任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的人生故事。徐文涛,作为一个军人,一个身负国家使命的人,或曰负载着主流意识形态的生命个体,意用文学的方式记录这样的人生而又不流于新闻报导式高大全式的形象,必须独辟蹊径以全新的言说方式来记述他的生活。作者敏感地把握住时代的气息,诸如时代之痛楚、民族的“集体失忆”、小悦悦事件的道德冷漠等现象,将叙事的主旨归于“民族文化的重振,精神世界的重塑”这样一个宏阔而又有些沉重的话语场域之下,令整篇作品必然带有了一定的思想高度。而在具体的行文当中,从始至终贯穿了一个“真”字,不神化、不拔高,写先进人物的生活细节、自然人性,写他的思想苦闷、思想斗争,如此的刻画才更有公信力,更加富有人情味和生活情趣。在行文过程中,每一章的开头都恰到好处地用名人格言来引领叙事,起到了很好的升华与统领作用,无疑更增加了作品的文化含量与思想深度。作者在叙事与情节铺排上同样采取了巧妙灵活的方式,打破单一模式,时空交错组合,更突出了主人公光芒四射的个性魅力。
女 真 、杨 竞合写的报告文学《有一种情怀叫古典》发表于《光明日报》,作者以抒情化的笔致积极关注了社会文化的一个侧面,即当下社会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一群懂得音乐的人、同时具有社会责任感又热心公益的人,他们意识到了人们“对当下音乐领域古典精神的缺乏深刻的体会”。 为了“提高沈阳人的音乐修养,从欣赏古典音乐开始。做公益,免费让听众进音乐厅,实施文化惠民”,有了这样的指导思想,激动人心的公益演出开始了,它于无形之中牵引着每一个关心音乐的人的内心。作品以演出曲目的场次“冬之旅、春之声、夏之夜、秋之歌”作为四个部分,用简洁而详实的文字介绍了这一活动的台前幕后以及它积极的社会意义,以及对沈城观众的正面激励,正是这“远古的声音,当代的节奏,构建了时代的铿锵之韵。”作品及时关注了“公益”与“文化”两个时代的关键词,将它们作为当下生活不可缺的重要部分,本身就代表了现代中国社会文明素质的全面提升,人们精神世界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