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年的文学理论批评春季扫描中,既可以看到大篇幅的回顾总结性文章,也可见小巧清新不乏新意的小评论。从对长、中、短篇小说的题材形式内容的探讨,到对戏剧、诗歌、儿童文学创作、地域题材创作的考量,从省内到全国的作家作品,都有所涉及。我省文学期刊《鸭绿江》也在今年推出了一系列文章,纪念创刊七十周年。这些都是这一季度值得关注的。在此,仅择数篇,着重介绍,其余搜索篇目也多有精彩,暂不多述。
一、综 论
春季总是上一年度总结述评文章发表最多的季节,我们的扫描也要对这样一些文章有所关注。在这个春天里,对去年文学创作总结的文章有许多,这里我们提几篇比较有代表性的。《面对我们时代的“难题”——2015年的长篇小说》(吴丽艳、孟繁华,《小说评论》2016年第1期),是对2015年长篇小说整体面貌的一种解读。文章指出,敢于面对时代的难题,是考验一个作家文学良知和社会担当的重要方面,而2015年的长篇小说无论在文学性还是在题材上,都有很大的突破,其表现就是作家对当下的时代难题敢于直面书写或正面强攻,比如陈彦的《装台》、东西的《篡改的命》。《品相和能指——2015年中篇小说评述》(贺绍俊,《小说评论》2016年第1期)一文,从2015年“大中篇”数量居多这一现象分析认为,这是对中篇小说故事性追求加强的一种表现,例如张欣的《狐步杀》,阿来的《三只虫草》、《蘑菇圈》。而我省作家鬼金的中篇《薄悲有时》,在这里也被提及,文章认为这篇中篇是将写实和想象处理得很好的作品。
小说是明清时代最重要的文学形式,代表了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和明清文学的最高成就。在明清小说的发展过程中,许多作者与评说者都好以序跋的形式,对小说与历史的关系、小说独具的艺术作用、情节中的虚实关系,以及人物性格塑造与结构方式等方面,紧密依据文本,上升为理论认识。对此王向峰在《明清小说序跋中的理论建构》(《辽宁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一文中,广泛搜罗了明清小说序跋材料,对其中的理论思想和实际经验加以深入探讨,并归纳出五个方面的要点。明清小说序跋与它所依据的众多小说作品,也启示了中国现代小说作者,今天仍能从中得到讲好中国故事的历史经验。
《鸭绿江》杂志从今年的第1-3期,陆续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评论辽宁当代诗歌发展路向、潮流派别与代表诗人,这些文章分别是《女性审美诗境下的多元写作——辽宁女诗人写作现象解析》(李犁,《鸭绿江》2016年第1期)、《诗:从言志到言智、言技——现代主义在辽宁的发展和演变》(李犁,《鸭绿江》2016年第2期)、《情怀,穿透现实的情怀——辽宁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和演变》(李犁,《鸭绿江》2016年第3期)。这三篇文章深入细致地爬梳了辽宁近几十来诗歌发展的状况,并有重点地突出了辽宁当代诗歌的发展路径和独特的诗歌现象与诗歌特色。对整体性认识我省诗歌发展与成就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清初辽宁战乱的满族文言小说叙事研究》(华云松,《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对清初满族小说进行了分析研究,仅有的《啸亭杂录》与《萤窗忆草》中的四篇涉及到清初辽宁地区战乱的文言小说,都体现出了对内容真实性的执著追求。这些作品不仅表现出了清朝宣扬的“满汉一体观”,而且在体现满汉融合思想的基础上,突显了满族的民族自豪感,且行文风格刚劲也是一种民族自信心高扬的表现。这篇文章对研究满族文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随着传播技术的进步,多媒体的高度发达,各种媒介上无处不在的文艺评价正在悄悄取代原本承担对文艺进行定位、判断与取舍的文艺评论,面对这样的现状,文艺评论何处去?文艺评论家何为?这样的问题就出现了。对此,《多媒体时代文艺评论的困境与出路》(陈秀云,《艺术广角》2016年第2期),作者从几个角度的分析给出了一些解答,比如话语是否民主、评论未必多元、交互性与公共性的差距、轰动效应与持久影响的悖论、在变与不变中寻找位置,作者对多媒体时代的困境有清晰的认识,对于出路也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二、作家、作品论
老藤作为我省知名作家,对其作品的解读也颇多,这篇《优美的美学追求——读老藤的小说》(贺绍俊,《当代作家评论》2016年第1期),从老藤的美学追求谈起,认为其追求的是一种古典文学中的“优雅”,而他也很好地将这一美学追求灌注到了他的文学作品中。其表现就是,在作品思想内涵上,追求“思无邪”,不是避世,而是绵里藏针;在艺术上追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也就是讲究修辞、结构,将思想性巧妙地纳入到精心构思的艺术意境里。作为一个非常虔诚的文学传统接力者,老藤用文学作品证明了他的价值。
一直在短篇小说研究方面颇有成就的张学昕,对余华的短篇小说也有源源不断的新认识。在《人人都在什么时候才能有尊严?——余华的〈黄昏里的男孩〉和〈我没有自己的名字〉》(《长城》2016年第1期)这篇文章中,张学昕认为,余华的作品有一种强大的叙事力量,从表现人生、存在世相的角度看,余华的叙述直指灵魂。而根据多年的跟踪阅读感受,他给出一个对余华创作的美学判断和伦理界定,这就是余华在对存在世相进行心灵整饬之后,始终不移坚持的审美心理和姿态:内心之死。余华选择了残酷和绝望的叙述立场,近距离地剥离出人性中的暴力。这也正是余华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种独特贡献。
在20世纪初那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无疑是立于时代潮头的,而在《新青年》最初发表的译介文章中,王尔德的作品译介量是继易卜生之后的第二位。为何这个略带颓废、因同性恋罪名入狱的英国唯美主义作家,会受到肩负思想启蒙、救亡图存使命的《新青年》的青睐呢?在《为什么是王尔德?》(蒋书丽,《书屋》2016年第3期)一文中,作者给出了一些解释。在当时,不仅在《新青年》,在整个中国文坛都掀起了一股“王尔德热”,而王尔德作品正契合了五四时期中国大众的精神诉求。首先,王尔德特立独行的反传统姿态与新文化运动诸君不谋而合,当时的中国正反对死的、无味的、机械的社会,主张人生的唯美主义建立。其次,王尔德反传统的姿态还表现在其前卫夸张的生活方式上,即使在英国本土也兴起了热潮,而这种信息又通过大批中国留洋生传递回国内。无论从个性启蒙还是社会解放来说,王尔德无疑成为当时新文化阵营最适合的代言人。并且,戏剧也是当时社会最能够唤起民众关注的一种艺术形式,王尔德戏剧作品对爱情、婚姻、家庭的全新阐释对中国受众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成为《新青年》力推的宠儿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这篇探究新文化运动时期历史选择成因的文章,也提供了一种寻根探源,查找答案的为文方式,值得借鉴。
《“深刻的重复”——析〈锦瑟〉兼及格非90年代小说的叙事策略》(张立群,《文艺争鸣》2016年第2期)格非的《锦瑟》以“深刻的重复”建构并解读了时间与历史,他的“重复”既包括同一作品和其不同作品之间在主题、人物、事件、技法上的重复,又因此具有了文学史的广阔视野。《锦瑟》所包含的“深刻的重复”不仅集中呈现了格非20世纪80—90年代小说的基本叙事内核,还蕴含着格非小说面向未来时的种种可能,与此同时,它对于全面认识先锋小说在90年代的发展趋向及叙事策略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论郭沫若对儿童文学的理论思考》(乔世华,《郭沫若学刊》2016年第1期)郭沫若在五四时期、抗战时期及共和国成立后等不同时期,站在儿童本位立场上对儿童文学有凝重的理论思考,他既是要以此推进人们对儿童文学的关注和建设,也希望文学能经由此恢复到纯真的地步。郭沫若对儿童文学的理论思考还直接关涉到了文艺创作者,究竟是应该站在“自我本位”还是“读者本位”上来写作、如何处理表现自我和抵达接受者内心之间的矛盾,以及究竟是该“以艰深文浅陋”还是“以浅陋文艰深”等一系列问题。
为纪念我省《鸭绿江》杂志创刊七十周年,《鸭绿江》分别在第1、2、3期推出了《纪念〈鸭绿江〉杂志创刊七十周年 光辉岁月〈鸭绿江〉老主编、老作者回顾》系列文章,这3期的作家分别是草明、周立波、马加。文章对这些老作家、老主编的生平,尤其是与《鸭绿江》杂志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梳理与回顾,既是对这些做出过巨大贡献的老一辈文艺工作者的纪念和缅怀,也对《鸭绿江》的发展历程做了形象生动的再现与纪念。
2016年第1季度省内发表评论文章统计情况:(不完全统计)
面对我们时代的“难题”——2015年的长篇小说(吴丽艳、孟繁华)
《小说评论》2016年第1期
品相和能指——2015年中篇小说评述(贺绍俊)
《小说评论》2016年第1期
英语世界里的中国“庙堂之音”——莫言小说《檀香刑》中人物声音的重现(李梓铭、张学昕)
《小说评论》2016年第2期
短篇小说中的“情义”危机——2015年短篇小说情感讲述的同一性(吴丽艳、孟繁华)
《文艺争鸣》2016年第1期
优美的美学追求——读老藤的小说(贺绍俊)
《当代作家评论》2016年第1期
人人都在什么时候才能有尊严?——余华的《黄昏里的男孩》和《我没有自己的名字》(张学昕)
《长城》2016年第1期
九里的气息——读君珍的《九里》(梁海)
《海燕》2016年第1期
《女性审美诗境下的多元写作——辽宁女诗人写作现象解析》(李犁)
《鸭绿江》2016年第1期
《诗:从言志到言智、言技——现代主义在辽宁的发展和演变》(李犁)
《鸭绿江》2016年第2期
《情怀,穿透现实的情怀——辽宁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和演变》(李犁)
《鸭绿江》2016年第3期
在戾气四溢的时代生死博弈(贺绍俊)
《小说界》2016年第2期
苦涩的黑氏,或何谓“人极”——谈贾平凹两个短篇小说兼及“写作的发生”(张学昕)
《长城》2016年第2期
尚待完成的批评变革——关于“70后”批评家的批评实践(孟繁华、张清华)
《文艺争鸣》2016年第2期
“深刻的重复”——析《锦瑟》兼及格非90年代小说的叙事策略(张立群)
《文艺争鸣》2016年第2期
当代新诗研究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兼及新诗史料的若干问题(张立群等)
《辽宁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
两部中篇和两部长篇——2015小说印象一瞥(孟繁华)
《芒种》2016年第1期
在情感要求和历史正义之间(孟繁华)
《当代文坛》2016年第3期
你的迷恋,更是捍卫——读张承志的《夏台之恋》(孟繁华)
《回族文学》2016年第1期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读张承志的《大河三景》(孟繁华)
《回族文学》2016年第2期
《多媒体时代文艺评论的困境与出路》(陈秀云)
《艺术广角》2016年第2期
明清小说序跋中的理论建构(王向峰)
《辽宁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
故事·人物·想象—2015年中短篇小说评述(贺绍俊)
《光明日报》2016年1月4日
2015年长篇小说:现实主义的力量(贺绍俊)
《文艺报》2016年1月8日
严肃文学如何应战甄嬛芈月琅琊榜—盘点2015年中长篇小说(孟繁华)
《中华读书报》2016年1月20日
分行的自由体:新诗的内涵与底线(张立群)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1月18日
《平凡的世界》的魅力(贺绍俊)
《光明日报》2016年2月18日
80年代“批评双打”,文学流金岁月的必然产物(潘凯雄、贺绍俊)
《文汇报》2016年2月18日
永远的商洛:平凹写作的“原点”(张学昕)
《文汇报》2016年3月7日
正当“不惑”的“70后”诗歌批评(张立群)
《文艺报》2016年3月21日
为什么是王尔德?(蒋书丽)
《书屋》2016年第3期
清初辽宁战乱的满族文言小说叙事研究(华云松)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
论郭沫若对儿童文学的理论思考(乔世华)
《郭沫若学刊》2016年第1期
《纪念〈鸭绿江〉杂志创刊七十周年 光辉岁月〈鸭绿江〉老主编、老作者回顾·草明》
《鸭绿江》2016年第1期
《纪念〈鸭绿江〉杂志创刊七十周年 光辉岁月〈鸭绿江〉老主编、老作者回顾·周立波》
《鸭绿江》2016年第2期
《纪念〈鸭绿江〉杂志创刊七十周年 光辉岁月〈鸭绿江〉老主编、老作者回顾·马加》
《鸭绿江》201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