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2018年辽宁文学蓝皮书儿童文学春之卷
来源: | 作者:王 宁  时间: 2019-12-02
  2018年春季的辽宁儿童文学创作,虽无长篇问世,但是优秀的短篇却依然熠熠生辉,特别是新生代作家以实力诠释了文学是常写常新的艺术。打破思维定势,勇于倾诉当下儿童的心理诉求,在写法上做更多的形式创新,体现中国式童年故事的抒情性表达,成为本季度创作的共性。
短篇小说:对中国式童年的抒情性表达
  短篇小说,作为考验叙事者功力的文体,以其简洁的文字截取生活的侧面,表达隽永深刻的内涵而著称。通过对儿童特定生活场景的再现,抒发中国童年、少年特有的情感,表达他们的心理诉求,特别是对自由与爱的渴望,对勇气和意志的褒扬,对人性弱点的克服与超越,以及由此引发的更为深远的对文化乡愁的思索,成为本季度多篇小说的内涵。
  谢淼焱的《月塘村的细木匠》,写了男孩细满五岁时经历了阿妈的去世,留下了心理创伤,故而封闭自己的内心,变得不会说话。少年时,阿爸送他去和村里的老木匠去学细木匠手艺。细满心灵手巧,很快就学会了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细木匠手艺,并且他一直怀揣着做一只能飞的木鹊的梦想。他的诚意终于打动了师傅,师徒二人齐心协力,终于做成了大鸟木鹊,当满细驾驶着大鸟振翅高飞的一刻,他终于打开心结,喊出了:“阿妈!”小说用朴素而细腻的语言,写出了儿童的心灵伤痛是如何在恬淡、淳朴的乡间情感呵护下,在不放弃希望和梦想的过程中得以治愈的。传统的、质朴的乡村人伦关系,情感互动,将要失传的细木匠手艺,氤氲铺陈出了传统的民间乡土记忆,令人不禁对那般美好时光心生追忆。小说隐含着在现代化脚步裹挟之下传统的乡土乡情已然珍贵的题旨,隐隐流露出一份乡土挽歌式的淡淡失落感。
  马三枣的《追鱼》是长篇小说《溪山雪》的节选。小和尚慧宽,无意当中发现了溪水中的石鱼。人们打捞出石鱼,引起一段往事浮出水面,勾连起了禅寺前世今生的历史传承,于是大家将石鱼奉为神明,顶礼膜拜,香火不断。更奇异的是石鱼夜晚复活,载着慧宽和黑娃,飞到天河,引来天河水。这奇异的经历感动了黑娃,促成了他们共同携手保护生灵。小说不但延续了作者清丽、散淡的文笔,而且加入了奇异、瑰丽的想象,以唯美清新的故事含蓄地完成了对善良人性的褒扬,对丑陋人性的批判,令聪慧善良的小和尚慧宽形象更加丰满立体。而溪山禅寺所负载的文化意义、对传统价值观的承接和延续,更增加了儿童小说的文化含量。 
  李广宇的《此心安处》,是形式意味独特的小说,亦真亦幻,在真实与想象之间的切换之间,开掘出少年心理的深层诉求,表达出少年对自由的渴求、对爱的期待,一种超越现实的放飞身心的渴望。“我”是工业城市当中孤独而倔强的少年,喜欢上了来自北方边境小城的女孩刘妮。与众不同的她,就像原野里清新的风吹进了我们沉闷的生活中,开始受到大家的欢迎,却渐渐地为保守的师长所不容。极度孤独中的她却因为一次所谓的“早恋”,遭遇意外,生命戛然而止。小说结尾才交待了作为旁观者的“我”,其实没有和刘妮说过只言片语,从头至尾是一个旁观者、妄想者,依然沉默、阴郁、孤独,但我能却回忆起刘妮身上的味道,那是一种自由的味道!小说于不动声色之间,于现实与幻想之间展开了关于生命、死亡、爱情、自由等重大命题的思索,看似波澜不惊,却回味悠长。
  闫耀明的《立春》和《惊蛰》的发表正恰逢时节,标题就隐含着寓意,二者均可纳入他的“女儿河”乡土叙事系列当中。他笔下的乡村儿童带有着泥土一般质朴纯洁的心灵,他们成熟、懂事,却不世故,以中正平和之爱心对待生活,恰恰无形中过滤和反射掉了成人世界的尴尬与龌龊。前者的主人公小提在父母的敦促下,凌晨时就从自家大棚里拿着菜“偷偷地”送到孙奶奶家,还不能让孙奶奶和其子孙叔叔发现。而爸爸一系列神秘怪异的举动,更令小提感到隐藏着什么秘密。最后谜底终于揭开,原来爸爸曾是在孙叔叔帮助下改过自新的抢劫犯!他重新振作,种起大棚,凭着勤劳和良心致富,要回报曾经是警察现在双腿残疾的孙叔叔一家。立春令冰冻的土层融化,更温暖了人心!后者的主人公小玮,想请女生于小苗教自己草编,好减轻家里的负担。于小苗承诺当他做一个好男生、当一次升旗手时就教他。当小玮无意中挖出了据说是元代文物的瓷碗时,故事便开始了戏剧性的转折。围绕着文物、奖金、荣誉之间,成人世界暴露出它可笑的功利与龌龊之处。最后,当瓷碗将被打碎,一切外在的虚荣都不复存在,于小苗欣然地来教小玮草编。相形之下,儿童之间纯洁的情感正如春天般的温暖和煦,纯粹是它的本色。两篇小说都以舒缓、清新的笔触,于生活的小波澜之中凸显了儿童生命价值的高贵。 
  张忠诚的《小倭瓜》则讲述了被称为“小傻子”、“小倭瓜”的智障乡村儿童的辛酸故事。小倭瓜五岁时母亲出走,父亲外出打工时发病去世,与他相依为命的爷爷又病故,他成了彻底的孤儿。说他不懂事,他却年复一年执著地在父亲的坟边种倭瓜,每天在巷子口等母亲回来。在村人热心的帮助下,他一点点长大,而始终期盼着双亲的归来。小说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以传神的细节、质朴的语言传达出亲情的重要内涵,即便是智障的孩子却依然不改其本性,强烈地呼唤着对亲子之爱的渴望!呼唤着亲情的回归!小说外在平实,却涌动着内在的激情,以浓烈的人文关怀意识取胜。
  孙悦的《北方的冬天》将视角切入天寒地冻的北方,刻画了一个男孩子有勇气有担当的故事。金腾的妈妈下岗后在学校门口卖煎饼果子,含辛茹苦地与金腾爸爸抚养孩子。生活的清贫,却不曾让一家人失去做人的尊严和勇气。金腾在一次帮助同学的过程中,意外将爸爸珍贵的手机落在了出租车上。他断定是司机拿了手机,才有了文章开头他在寒冷天气里等待司机的描述。当他找到司机,一番斗智斗勇下来,那人依然抵赖不承认。而最终金腾并没有放弃,他将要尽他的全部努力要回手机。平常的故事,再平凡不过的人物,于千千万万人中最普通的百姓,作者却着力挖掘金腾一家人身上那种面对困难的勇气、理解和尊重,特别是少年身上不怕吃苦、敢于斗争的勇气和责任感,以及在斗争中折射出的智慧,都令人称道。小说注重对少年心理层面的描写,对生活琐事的捕捉,都彰显选材的敏感和叙事的功力。
  钟墨的《裙摆上的小铃铛》构思精巧、立意独特,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注重以生活育人。“我”,女孩徐晓铃参加“小明星夏令营”,学习自己喜爱的表演。已经与妈妈离婚的爸爸,特地从北京赶回来偷偷陪伴我,辅导我表演。但是爸爸的行为受到了妈妈和外婆的强烈阻挠,原来他们离婚是因为爸爸一直梦想着成为王宝强式的演员,一年有10个月时间在北京当群众演员,被妈妈视为不务正业而分手。爸爸对我的爱没有因分别而减少,他在5天时间里教我表演,让我放飞自己,追逐梦想,并且他马上要成为新剧中的男二号了!我受到感动之余,努力学习表演,还慢慢修复了爸爸和妈妈的关系……小说以轻松愉悦的方式告诉少年敢于追求梦想、不怕吃苦才能成就一番事业的道理,于生活化的故事中阐明人生要义。
  孙焱莉小说《天蓝色的书包》写乡村儿童间失而复得的友谊。古小米捉弄了王甜甜,为了道歉,他送她天蓝色的书包,但是王甜甜没有接受。当古小米不慎落入湖中,生命危在旦夕,是王甜甜和她的大黄狗拼命救起了古小米,感动中他们的友谊失而复得。新学期,王甜甜终于背起了那个漂亮的天蓝色书包,大黄围绕在他们身边。作者用单纯、清澈的儿童视角讲了一个并不复杂的儿童故事,从无意的捉弄到遇险,到舍身相救,再到心结的打开同,却也有点一波三折的味道,其间对儿童纯洁心灵与情感的勾画自是不言而喻的。
  肖显志的《布谷声声》和《翅膀》篇幅都极精短,前者记叙了因为没有继续承包到鱼塘,爹心怀怨恨,企图报复,带着儿子二孩想趁天黑毒死温大叔家鱼塘里的鱼。当二孩在鱼塘边被美好的景象所陶醉,人性美好的一面占了上风,他机智地阻止了父亲的破坏行为。故事揭示了儿童天性中的善良是最可宝贵的财富,与成人丑恶的内心形成鲜明对比。后者讲述了车祸令女孩婷婷失去了走路的权利,妈妈为了让她重新振作起来,从断了嘴巴的小鸟普通鳾是如何战胜困难汲取食物的事例,来鼓励婷婷重拾生活的信心,以动物喻人,直观而形象。
  李文明《最美的钻石》围绕着小岩和妮子以及一颗红“钻石”而展开。小岩在妮子的脚下发现了一颗美丽的红“钻石”(其实是衣服上的珠子),他和妮子都想要,却因无人认领被老师扔进了垃圾箱。他俩互相埋怨,产生矛盾,到最后又彼此理解,和好如初。妮子为了爸爸妈妈和好,要拾回“钻石”,于是他们一同寻找。小岩则许诺将来长大了只给妮子一个人买钻石。简短的篇幅,却令儿童天真纯洁、彼此体谅的天性自然而然地跃然纸上,为这世间如钻石般美丽的心灵感慨万千。
小说之外:对儿童审美共性的回归与呵护
  本季度在小说之外的文体创作略显萧条与冷清,这也是辽宁儿童文学的短板。诗歌、童话、散文、报告文学都零星地散落在各个文学期刊上,基本上延续了对儿童审美共性的回归与呵护这一指向,但艺术质量较高的作品还不多,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诗歌领域里,王立春的《童话的秘密出逃》、《窗》凭借拟人化的构思将儿童生活中常见的物象赋予了生命,抛弃了成人思维而真正地以儿童思维来发掘生活中美妙的异想天开的事物。于永涛的《爷爷日历》更注重写实性,用朴实得如同泥土般的语言,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之中凸显童年的美丽景观和对儿童自由天性的释放。
  童话方面,刘天伊的《你能喜欢我吗》中的小狐狸喜欢上了一个小男孩,但是无论它怎样做,小男孩始终摆脱不了对狐狸的刻板印象,即认为狐狸终归是狡猾的。然而小狐狸用百折不挠的耐心和真诚最终打动了男孩,破除了他对狐狸的偏见,他们成为一对好朋友。童话告诉孩子们想做成什么事就要积极争取,不要惧怕失败。王立春的《大诗人的小童话》(4则)分别以小蘑菇、小帆船、蛐蛐、知了这四种小得不起眼的动(事)物作主人公,通过极其精短的故事化叙述,微言大义,启迪的是关于舍己为人、寄托友情、努力向上等等的正向能量。小触角的《跳过小水洼》是关于小青蛙阿呱热心帮助雨神回到天上的小故事,令人为阿呱的助人为乐的精神而感动。
  散文方面,马三枣的《记忆中的人和事:三寸金莲》以他特有的轻松诙谐又不乏深情的笔调记录了与姥姥相处的时光。拥有三寸金莲的姥姥看似柔弱实则坚强,含辛茹苦地抚育我长大,不识字却敬重文化,以慈母仁爱之心全方位塑造了我的人格,“爱,可以诞生美德。”文字情真意切,有幽默感,细节饱满,催人泪下。王立春的《没有胡子的山羊》追忆了儿时爸爸为了哺育妹妹,带回家里一只山羊,孩子们围绕着与山羊的生活产生一系列童真童趣故事,作品富于特定年代的生活气息。
  董恒波的报告文学《当琴声响彻欧洲上空》记叙了出自辽宁朝阳山区的普通孩子刘骥,是如何为了自己的艺术梦想坚守执著的心,不断拼搏,直至成为享誉世界的钢琴艺术家,并受到英国查尔斯王子的邀请的故事,作品的励志、感召意义较强。
  儿童文学是举重若轻的艺术,处理好轻与重的关系,是区分其高下的关键点。避免简单化、直白化思维对创作的伤害,在言近旨远、言浅情深上下功夫,才是根本。本季度辽宁儿童文学创作可谓波澜不惊,除了短篇小说方面略有收获,其他文体均有待于从量到质的提升,但愿不负这一年之计的大好春光!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