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草木文化蕴含的生态智慧
——《草木志》创作谈
来源:《 学习时报 》( 2025年05月09日 第 04 版 ) | 作者:滕贞甫   时间: 2025-05-09

  《草木志》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长篇小说。该小说围绕由清代驿站演变而来的村庄——墟里村的振兴发展,讲述了干部“我”、邵震天等人在党的乡村振兴战略引导下,带领村民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驿站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驿路·遇见文旅融合项目,终于让该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并走上了健康富裕之路。2024年,《草木志》荣获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在创作《草木志》过程中,我常常想起童年时在乡间小路漫步的情景。那时的田野里,蒲公英黄色的花朵在阳光下闪烁,生命力爆棚的黑甜甜无处不在,酒红色的山丁子缀满枝头,这些卑微的草木构成了我对乡村最清晰的记忆。

  我们见证了一个个村庄的蜕变,水泥路取代了泥泞小道,路灯照亮了漆黑的夜晚,自来水通进了千家万户,科技赋能增加了传统农业收入。同时我们也能看到,草木葳蕤的乡村正在消失。仅以草木文化为例,过去,每一株野草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含义,蒲公英可以入药,马齿苋可以充饥,艾草可以驱蚊,草木构成了乡村独特的博物记忆。而今,这些野草被视为有碍观瞻的“杂草”,被除草剂清除一空。

  草木文化的消失不仅仅是植物的消失,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消逝。乡村草木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草木文化断裂带来的不仅是记忆的漂白,更是一种生态经验与智慧的褪色。传统乡村草木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教导人们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从时令应候的角度看,动物和植物比人靠谱,这是生存经验的总结。世界上有75%的农作物要靠蜜蜂授粉,而除草剂、杀虫剂的使用,导致野生蜂群数量正在下降,这种生态变化带来的后果令人担忧。

  每个作家都在营造属于自己的乌托邦,我在《草木志》里也试图营造这样一个诗意栖居地。这种栖居是对现代化的一种反衬,是站在乡村立场上对过去的回首和对未来的展望。在这个栖居地里,乡村之所以是乡村,因为有田野飘来的风,有鸟啁虫鸣,有现代文明映照下的淳朴与祥和,与竞争激烈的城市形成互鉴。

  草木与人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关系。保护草木,就是保护一个地区的文化根脉。新时代乡村样貌的设计应该从打造精神原乡的视角,更多保护好乡村的自然风貌。我关注过欧洲的池塘文化,发现那里很多池塘都不加修饰,少有水泥砌边抹底的做法,池塘靠水生植物和动物维持着生态平衡。其实,水泥底的池子再大也不会孵生野生鱼类,而田间野塘,没有人放养也会小鱼成群,这就是自然之道,它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生命离不开循环。

  事实上,生态智慧与现代化并非截然对立。相反,传统的生态智慧可以为现代化提供重要的启示。在乡村建设中我们可以借鉴传统的生态智慧,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生态乡村,实现人与自然的融合。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共生”就是乡村应有相貌的描绘。

  《草木志》中写了数十种植物,每一种植物都对应一个人,人与植物是有精神关联的,打通这种关联对于文学来说等于打开了一扇能看到新景致的窗子。我想,只有人的命运和草木的命运有了深度结合,人才会从情感上爱惜草木。我至今还在为小学时代的一个举动心生愧疚。那是一次学校组织的勤工俭学活动,让小学生上山挖柴胡、地榆、白芍,采车前子,然后卖到供销社去。我和另一位同学扛着铲子在一片灌木丛里发现了一片盛开着的芍药花,芍药花硕大饱满,每朵都像一团蓬松的棉花糖。挖还是不挖,我犹豫了,挖,势必会毁掉这片花;不挖,又完不成老师交代的任务。白芍,就是芍药花的根,是一味传统中药材。我没有选择,最终还是摧毁了这片芍药花。事后看着满地零落的花瓣心里颇有不忍,一地碎花瓣成了记忆中永远捡不净的碎碗碴。现在每当见到牡丹或芍药,我都会有一种打碎碗的愧疚感。

  《草木志》中那座被洪水冲垮的都柿桥由村民集资建成了,那条断了一百余年的古驿路在新时代被接通了,这不是一条普通的驿路,它连通的是历史与当下,通向的是未来,它还代表着驿路文化的传承和守护,代表着草木与村民的生生不息。而原始的樟子松林、都柿沟、白桦林则是大自然给墟里村的无私馈赠。2024年夏天,我驱车重走331国道黑龙江段,经过每一个驿站演变来的村庄,我都会下车走走,在墟里村背景地之一的二十二站,我抚摸着高大的樟子松,感到树干上每一条鳞状深裂都隐藏有故事,这些数百岁的古松见证着驿路的兴衰,也见证着一代又一代驿站人的喜怒哀乐。时光不语,唯树能言,我觉得用《草木志》来向乡村致敬,向这条古驿路致敬,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在农村,我们需要重构一种新的文化自觉,这种自觉既包括对自然、对传统的尊重,也包括与时俱进的革新和拓展,其核心是人文与自然并重,让乡村传承与守护的功能得到释放。必须承认,乡村与城市的功能是有区别的,乡村管理不能套用城市管理的做法,千篇一律的乡村在场景上没有生机可言,一村一品才会特色鲜明。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不应该简单地摒弃传统,也不应该盲目追求现代化,应该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一种平衡,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

  实现这样一种融合,不妨从复兴草木文化开始。一方水土,首先养育的是一方草木,由一方草木,才养育了一方人。人类的进化与草木密不可分,是草木给人类提供了氧气、食物、医药和建筑材料等。有科学家分析,如果没有植物,地球上的氧气在500年内就会耗尽。我并不是一个唯植物主义者,我只是觉得在每一片树荫下都有过一张张鲜活的面孔,他们才是我写草木的原因所在。

  说到底,乡村的命运在乡村人的手里,生活在乡村的人,是乡村实现内涵发展的动力之源。我在《草木志》中写了一对儿年轻人,写了他们对乡村命运的担当和他们之间若隐若现的爱情,写他们,是为了让冰雪有温度,让草木有欢笑,让乡村有未来。

  在《草木志》创作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人的生活离不开物质,但人不能为了物质活着,精神层面的涵养同样重要。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需要保留乡村文化根脉,守护人与自然和谐关系,这既是对传统的尊重、对未来的负责,也是乡村振兴题中应有之义。

  (作者系辽宁省作家协会原主席)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