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句格言: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见已读书,如逢故人。我反复琢磨其中意味后,颇有同感,深以为然。但同时又想,良友也好,故人也罢,若只是局限于相识,则囿于“知”的层面,要想有“行”的自觉,做到“知行合一”,可以将受益之书分享给别人,如此,便应了这样一句话:把好人介绍给好人,将好书分享给朋友。
孔子为何设杏坛讲学?王船山为何要著《读通鉴论》?简单地理解,可以说是把读书所得分享给弟子、后人。分享,让读书更有意义。
读到好书,勿忘分享,古代如此,当下更应该如此。一本好书,不想被海量的出版物埋没,就需要有人披沙沥金,去芜存菁。尤其在知识成几何数量累积的今天,若读到一本心仪之作,如同掘玉人在砂砾中掘到一块籽料,是你的幸运,也是对他人的激励。孟子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道理就在这里。人们都知道左思的《三都赋》,《三都赋》因何洛阳纸贵?文章好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离不开一众名流的分享,如皇甫谧读罢《三都赋》,欣然为其提笔作序;张载、刘逵、卫权皆为《三都赋》做注或补注。
分享是快乐的,分享带来的愉悦如同心端雨露,点点滴滴,悦己利他。分享能打开你书房的门窗,让书香与花香相遇,让古人与今人相逢。分享也是引领阅读,形成良好阅读氛围的需要。我在基层调研时,曾走进大连的一所书院,虽然地处偏远,但却门庭若市、书声琅琅。问缘由,原来是退休的大连图书馆原馆长张本义在此分享他研读国学经典的体会。我想,年逾古稀的他把读书分享当成了晚年最大的快乐。
分享本身没有高低之分,分享的好处在于体会的碰撞,所以,不要以为你对一本书体会得不深,研究得不透,就不敢分享。一本书问世后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024年夏天,我在湖南益阳清溪村举办新书《草木志》读书分享会。一位读者问我,写草木喻人,您是不是唯一一个。我说肯定不是,文学中以草木喻人是有传统的。比如《诗经》305篇,很多篇章都是以草木来比兴,写到的植物达一百四五十种。还有以香草喻君子的屈原,屈原不仅在《离骚》中写了16种香草,而且本人还种植了百亩兰和蕙,用种植香草来比喻自己为国家培养人才。我想,这次交流之后,这位读者很可能会重读《诗经》和《离骚》。
我本身也在别人的读书分享中获益良多。因为对儒家学说感兴趣,我和学者钱年孙先生成了好友。他分享的君子文化对我影响很大,他的著作《君子文化:中华文脉的精神内核》让我对君子文化的梳理更加系统。他提到,君子人格是中华民族千锤百炼的文化基因。我想到了人们常用在君子身上的一句名言:君子成人之美。
分享即赠与,将读书的收获赠与他人,不就是成人之美吗?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辽宁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著名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