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个春天可以遗忘
1961年4月16日,原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驻军某部排长、共产党员郑春满(朝鲜族)在驻地大连市普兰店区城子坦吊桥河入海口,救出落入深水旋涡的两个女孩儿,不幸牺牲,时年29岁。
你从冰冷刺骨的河水里
托起两个女孩儿的时候
城子坦的春天
才刚刚开始
这是小镇打开春天的唯一方式
数十年,从不曾改变
念想,都定格在
一个二十九岁的生命身上
你与战士谈心的身影多么生动
你纵身跃进吊桥河的身影
比入海口漫天翱翔的鸥鸟
还要生动,还要优雅
湿透的棉裤,比旋涡
更像死神
但你托举生命的大手雷霆万钧
赢得了与潮水的最后一搏
潮水退去的时候
吊桥河,拉笛山,鱼市街,小学校
到处都是你的身影
他们都有了新的名字
春满桥,春满街,春满小学
两个得救的小女孩儿
从此得名:
宋纪春,宋纪满
没有一个春天是可以遗忘的
当雷锋同志也把你写进了日记
一个烈士
足以让一座古镇流芳百世
谁能说春满桥
不是你结实的身躯呢
古镇的人民从此再也没有落水
他们对春天总是情有独钟
春雨淅沥挑动思念的日子
两个重获新生的女孩儿已然白头
她们日夜念念不忘你的名字
有一种精神,让一个民族生生不息
排长,咱们再谈一回心
好吗?这次
由我来给你讲一讲你的故事
你托春风捎个回音,好吗?
再次遇见雷锋
再走雷锋路
我在抚顺遇到了雷锋
我在弓长岭遇到了雷锋
我在齐大山遇到了雷锋
我在鞍钢厂区遇到了雷锋
再次遇到雷锋,他不说话
我心头的雪就化了
离开雷锋的日子,那些精神饥馑的年月
我总是在扫着自家门前雪的时候神不守舍
我对邻家瓦上的霜
耿耿于怀
雪也好,霜也好
或者说是蒙在雷锋日记本子上的灰
这些尘埃,有时即使是一粒儿
就足以模糊曾经澄澈的眼眸
让我找不到当年
那个到处寻找做好事的乡村少年
再走雷锋路
雷锋就从日记本里走了出来
雷锋就从那辆老式解放牌汽车里走了出来
雷锋就从鞍钢的推土机里走了出来
雷锋就从书籍画报里走了出来
雷锋就从我们潜在的良知里
走了出来
再次遇见雷锋
这些年习惯低头走路的我
开始重新学会昂首挺胸
因为我心头的灰已被那块陈年的抹布狠狠拂去
而我终将与这个年代一起
洗心革面
亲民教授
——写给全国道德模范方永刚
全国道德模范方永刚生前系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教授,长期从事政治理论教学和研究工作,坚持深入学习、坚定信仰、真情传播、真诚实践党的创新理论。2006年11月确诊为结肠癌,2008年3月25日在北京病逝,走完了45年短暂而精彩的一生。
出生在贫穷的农民家庭
当你学业有成
能在有生之年做一个“亲民教授”
那当然就是最好的
你把那些高深的政治理论
唠家常一样
说给社区居民听
说给下岗工人听
说给农民朋友听
这定然也是最好的
而车祸肯定是不好的
伤筋动骨一百天哪
可你“躺在病床上的108天里
你看完了43本理论书籍
翻阅了100多万字的资料
完成了30万字的
《亚太战略格局与中国海军》书稿……”
这样纯粹执着的亲民学者
于你而言
于一部永不停息的“永动机”而言
病痛也是好的
因为它根本无法
让你停下探索创新真理的脚步
你是军人
在基层部队看到你
不是一件稀罕的事情
你是教官
在军校的课堂上看到你
也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
可是在工厂,在农村
在学校,在社区
依然能看到你风尘仆仆的身影
依然能看到你的蓝军装
在密匝匝的人群里耀眼而醒目
依然能听到你的辽西口音
洪亮而悠远
还记得你化疗之后
在大连市地税局讲的那一课吗
你用去了整整五包擦汗的纸巾
听众激动而钦慕的泪水
打湿了同样深蓝的职业装
那一刻
对信仰的高度认同
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深刻认识
台上台下
显得那样水乳交融
你说
“生命一分钟,奋斗60秒”
可你只走完了短短的45年啊
如果再给你一些时间
你那堪称精品的每一堂课
是不是能够让更多人汲取营养
从而让他们的骨骼和脊梁
更加健壮,更加坚硬无比
我看见那些听过你的课的人
一直坚定地走在追求真理的路上
在三尺讲台上
那些后来者依然慷慨激昂
他们的脚步迈得更快了
而你
一直在他们中间
从未离开
从未停下自己坚实的脚步
将军山下,我们呼唤着你
——写给民族英雄赵尚志
离开朝阳的时候,他11岁
离开人世间,离开他抗联战友的时候
他才34岁
一去23年
其间他有没有回过朝阳,我不知道
史料上更没有记载
我只知道他太忙了
忙于成立抗日武装,培养抗日骨干
打散了,就再找一支队伍先做马夫
他忙于跟日本鬼子周旋,还要面对
自己人的误解,他也无怨无悔
他太忙了,他曾领回家一群女青年
“糊弄”老母亲,却无暇谈及终身大事
他说,不驱逐日寇,就不成家
这才是朝阳的好儿子,铮铮铁骨
为了革命,什么苦都可以吃
什么荣华富贵,都可以轻松放下
“一钱骨头一钱金,一两肉得一两银”
日本鬼子悬赏万元,也休想击垮他
只因为,他是中国人的脊梁
他的骨头才是最硬的
误解和偏见蚕食不了他,叛徒出卖不了他
跌倒了就爬起来,松花江畔不能没有他
家乡人原以为他北上谋生
不承想抗日战场到处都有他的威名
林海雪原奔跑着热河的“雄狮”
让母亲脸上有光的人,人生短暂而壮丽
英雄泉下有知,无数个母亲在将军山下
呼唤着你:尚志啊,尚志——
抗联煎饼
这些有筋骨的食物
炼就一群人的铁嘴钢牙
能吃棉花
咬树根
那些看得见
看不见的血脉
与我们水乳交融的时候
有一些念想
在深山老林里
复活了
我看见红嫂的手
在碾子上拾掇
薄如蝉翼的面糊糊
在锅底站立起来
抗联战士的腰杆
也直了起来
怀念多年前
桓仁出产的抗联煎饼
我深刻地感到
只有咀嚼
才是有滋有味的
再次走进淮海战役纪念馆
新馆启用了,新馆面积比想象更大
老馆还在,变成了徐州市拥军展示馆
于我而言,新馆大于老馆的面积
相当于我人生时光流逝的投影
声光电,特效,旋转的观景台
现代,时尚,酷炫,人性化
一切都好了起来,纪念馆还是纪念馆
的样子,徐州已不是昔日的徐州
带弹孔的墙不见了,西阁街有些陌生
我与战友在纪念馆的留影已经泛黄
那一年的银杏叶也是黄的,我们都
穿着长袖绿军装,刚刚佩戴上学员肩章
今年的银杏叶却还绿着,苍凉的汗水
洇湿了我身上的天蓝色短袖T恤衫
那一年我敬礼,宣誓。这一次鞠躬
129级台阶洁白如初,纪念塔依然巍峨
消失的早已消失,疼痛的还在疼痛
那些放不下的东西,纪念馆是个好去处
多年以后无意的还愿,得失无从谈起
一个人的道路,命运依然悲怆
再次走进淮海战役纪念馆,鸣蝉乱耳
我的心是云龙湖的水,荡不起一丝涟漪
梅岭一号
今天的梅岭一号多么幽静
我们只能从满墙的老照片上
寻找那个伟岸的身影
想来,老人家一定是
喜欢幽静的,你看
九月的东湖
时间的落叶蹑手蹑脚
即使落在湖水里
只荡起一圈又一圈涟漪
却并不喧哗
我们经过伟人住过的房间
对那些遗物注目时
秋风就停了下来
后人的评说
无不带有敬畏和感恩
就像这个寻梅不见梅的十月
梅,依然
烂漫在我们的心上
重读《梅岭三章》
你或是梅山上的三株梅树
或是一株梅树上
三朵义无反顾的梅花
在一九三六年的冬天
越冷
开得越娇艳
当一个人在生死面前
从容得面无惧色的时候
那些叛徒、反动派
都会像尘埃一样遁形
而梅花才是战争年代的有生力量
开了谢,谢了再开
一朵梅花
就可以在梅关一夫当关
三朵梅花就是燎原的星星之火
从韶关到大余
从失败到胜利
在大庾岭埋下漫山革命的种子
古道上的青石,或者鹅卵石
它们是另外一些颜色的种子
它们不动声色,内心坚定而沉稳
最大限度袒露自己的身躯
让一条羊肠小道,齐心合力
打开劳苦大众宽阔的黎明
一首诗里的革命英雄主义
是梅,是一朵花最香的花蕊
是饥渴时的山泉
是饥饿时珍贵的粮食
是寒冷时带着火苗的炭
是人性里的金子,舍生取义
两条江水不能抵达的地方
有一道梅花掩映的关口
再恐怖,有一个人也可以偷渡
再黑暗,一朵梅花就可以点亮
而每一颗带血的子弹
都是一个铿锵作响的词,字字珠玑
铜鼓岭
我们走在铜鼓岭上
铜鼓岭就响了起来
我们的脚
在擂鼓
这响声里
有枪声,炮声,喊杀声
还有风声,雨声
以及我们的唏嘘声
所有的声音都是呜咽着的
一百四十条身穿蓝色军装的生命
组成一道铜墙
一遍遍撞击着半坡的战壕
两昼一夜
那些名叫红军的身体
用鲜红的血液,白刃般的铁骨
把铜鼓岭敲得摧枯拉朽
那位受伤的“徐同志”
留给东坑村蒙家的“红军碗”
就是一把直插敌人心脏的钥匙
洞开了粤军第二道封锁线
我们来的那天风和日丽
一群身穿绿军装的退伍老兵
他们在虔诚地敬礼,用肺腑歌唱
他们把整个铜鼓岭都染绿了
他们也把我们的心
染绿了,把我们的眼泪
染绿了……只是粤北的风中
还带着挥之不去的腥味儿
上一篇:烹出一条河的前世今生 (组诗)
下一篇: 在山中 (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