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出版辽军用精品讲述“六地”故事
来源:辽宁日报 | 作者:赵乃林  时间: 2023-06-27

​  核心提示

  用好红色资源,创作出版更多更好的红色图书,我省年内将出版百余部“六地”主题图书。这些图书,题材样式丰富,有纪实文学、口述历史、长篇小说、诗歌、家书、家史、画册、连环画、研学手册等,是挖掘辽沈大地上丰富的“六地”文化资源的最新成果。

  挖掘史料

  以不同题材书写红色记忆

  深挖“六地”资源富矿,讲述辽宁故事。以解密的权威性历史档案为主要依据创作的《巨人的较量:抗美援朝高层决策》《你不了解的抗美援朝战争》,以翔实可靠的文字、珍贵的历史图片,还原一幅清晰的战争画卷。以省档案馆“口述档案”为依托创作的《辽宁“六地”口述音像档案》和以志愿军老战士等亲历者的讲述为蓝本创作的《铭记——抗美援朝口述历史》,抢救性挖掘整理红色口述历史,走进历史情境,走进人物内心,读来亲切感人。作为国内首部系统整理抗美援朝志愿军家书的出版物,《抗美援朝战地家书》辑录47位志愿军将士的137封家书,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读之真切地感受到跃动在字里行间的家国情怀。

  文学记录社会生活与变迁,是历史的见证。作为省委宣传部文艺精品创作生产专项资金扶持项目,长篇小说《抗联一师》和《独立营》均是作者在收集史料的基础上,深入生活,创作出反映东北抗联题材的文学作品,可以说,每部作品都是一部兼具思想性、故事性和艺术性的历史教材。《前线谍影》是一部以抗美援朝战争为背景的长篇小说,讲述发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隐蔽战线上的故事,作者就是一位抗美援朝老战士、一位经验丰富的情报人员,他以个人经历和真实历史作为故事背景,在背景真实、事件真实、人物真实的基础上,加入演绎的故事情节,将抗美援朝战场上惊心动魄的情报战和隐蔽战展现在读者面前。长篇小说《北爱》讲述名校女博士苗青怀揣梦想来到东北,在飞机制造业奋斗多年,带领团队设计出隐形超音速飞机并试飞成功的故事,反映了大国重器研制者们的使命担当,书写了“六地”精神的当代延续。

  走进与“六地”相关的一系列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重要人物活动纪念地或故居等红色遗址遗迹,都能让我们从中发现辽宁红色文化的深深烙印。而今,这些红色文物经系统梳理结集成“六地”图书,以丰厚我们的底蕴、滋养我们的心灵。《抗美援朝文物背后的故事》是关于抗美援朝纪念馆馆藏文物的故事集,通过文物再现了志愿军战士不畏牺牲、保家卫国的战斗历史;《红星照耀时——辽宁“馆”里的党史记忆》通过全景展现我省19座红色场馆,以小切口反映大事件,生动再现了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辽沈大地上创造的一个个不朽瞬间。

  这些“六地”主题图书中有3套系列丛书,在深意上、新意上各有特色。省社科联组织相关学会和知名学者编写的《抗战从这里开始》《辽沈大地上的战略决战》《筑起我们新的长城》《跨过鸭绿江》《为新中国工业奠基》《永恒的丰碑》,结合相关研究领域最新学术成果,深挖文化内涵,彰显地域特色,在钩沉历史的同时,镜鉴当下,内容精彩翔实,学术价值深厚。“辽宁红色基因”丛书是面向青少年阐释我省红色基因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的全景图画书,配有故事音频,并融入AR/VR等融媒体体验。“我爱中国”研学旅行丛书以史实为基础,从一位小学生及其家庭人物寻访红色遗迹的视角,代入式展开红色传统教育,这也是面向大众的“六地”教育的普及性读本。

  拓展外延

  用创新视角打造图书佳作

  英雄土地,红色辽宁。这方沃土,蕴藏着“六地”主题图书创作出版的精神富矿。

  辽西作家王志国创作的长篇小说《柳条边》,讲述的是由清末到新中国成立之前发生在辽西柳条边地区祖孙三代人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故事,塑造了抗日战争时期各族人民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英雄群像。“我的家乡黑山就在柳条边上,黑山人高鹏振、高崇德、蒋泽民、王显廷、才山、刘凤悟等抗日英雄的故事在当地广为传颂。我是从小听着英雄故事长大的,很早就有把这些红色传奇故事整理成文留给后人的冲动,这个愿望在退休之后才得以实现。”王志国说。

  为写作《柳条边》,王志国走遍辽西各地,寻访数十处红色遗迹,探访十几位尚健在的老英雄、老前辈,与专家学者等上百人讨论座谈,9年间积累资料300多万字,然后归纳、整理、构思,利用3年时间完成创作。王志国告诉记者,聆听老英雄的人生故事,贴近他们的心灵,让他一次又一次地落泪。浓墨重彩地记录英雄,让英雄事迹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颂,他感到手中的笔有了千钧分量。

  新中国的工业文学是从上世纪50年代的鞍钢开始的,来自延安的、受到革命思想洗礼的作家草明、舒群、公木等人把文学的种子播撒到了鞍山这片创业与建设的热土上。鞍山作家卜庆祥借地缘优势,收集了大量材料,用非虚构文学的笔法,生动书写了长篇历史散文《沸腾的生活——经典作家的红色工业文学与钢都文化叙事》,真实再现了那段文学生活。其实,他所书写的,也是共和国工业文学早期的历史。“辽宁是共和国工业奠基地,在那个火红的年代里,作家们到鞍山落户、到鞍钢挂职,汲取不竭的文学养分,创作出一大批工业题材的经典作品。这次,我在书中阐释了辽宁是新中国工业文学的原点或起点,鞍山及鞍钢是新中国工业文学的爆点的观点,厘清工业文学的红色血脉。”卜庆祥说。

  在沈阳师范大学副教授、辽宁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张维阳看来,我省创作出版的百余部“六地”主题图书,不是简单地对历史进行重述,而是在内容上增加了一些新的书写对象,在艺术上做出了新的尝试,讲述了属于新时代的“六地”故事。他认为,“六地”是辽宁红色历史、红色故事、红色精神等资源的集中凝练,创作出版“六地”主题图书,需要在内容上进行深入挖掘,也需要在形式上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让红色“六地”故事散发艺术魅力,滋养辽宁儿女的理想信念,我们也才能真正讲好“六地”故事。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