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国之重器崛起之路,时代不灭传承之火
——评银月光华的小说《大国重器》
来源:省作协网络文学研究中心 | 作者:王艺橙  时间: 2022-02-25

  银月光华的小说《大国重器》以1974年南疆铁路建设为起点,描绘了我国铁路建设从机械化水平落后从而依靠国外技术到成功实现盾构机产业化的艰辛之路。一代代铁路人和科学家在盾构机研发和铁路建设过程中生死相伴,付出无数辛劳,用汗水与泪水谱写了国之重器的崛起之路。读过整部作品,不由得对中国铁路建设以及工业发展史有了细腻的情感连结和更深的理解。小说作者银月光华本身有从军背景,正因如此,小说在描写铁路兵军旅生活的部分时尤为出色,将铁路兵们生活工作的场景和人物形象描绘得淋漓尽致。小说中几代人在盾构机产业发展中薪火相传的接力尤其能在当下的时代背景里在不同年龄层次读者中与其产生强大的心理接近感。

  《大国重器》这部现实题材小说,用文学的笔触在故事情节的刻画中最真实地还原了上个世纪至今的中国盾构技术产业发展状况和我国科研工作人员为之做出的努力。这里谈到小说的真实体现在两个方面:行业发展背景真实、人物塑造真实。

  首先是行业发展背景真实。通过对作者和创作过程的进一步了解后得知在创作《大国重器》过程中,银月光华不仅翻阅大量技术资料,还参考实际施工方案,从盾构机的制造、发展历程、实际施工应用、实地基建案例着手除了技术资料,他还观看大量记录片,最重要的是还接触了大量的生活资料。为了写好该题材,银月光华曾采访过中铁九局隧道工程师,从对方的口中了解隧道施工的实际环境。因此小说的故事背景我国在铁路事业发展进程中真实发生的。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开始尝试在铁路修建时使用机械化施工,这比西方落后了近90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受制于国际上对我国高新技术的封锁和禁运,我国的铁路建设机械化应用水平直到70年代依然没有得到大规模的提升,小说中青年严开明初做铁道兵就是在这个时期,因为机械化水平有限,大部分隧道开凿的部分都需要人工钻探。严开明成为铁道兵之后第一个面对的残酷现实便是风枪手佟铁军在抢时间完成任务的时候不幸遭遇塌方牺牲,这对他来说是残忍又需要快速接受的。“严开明的大脑一片空白,知道死亡是一回事,亲眼见到死亡又是另一回事,尤其是刚刚还鲜活的一条生命,转眼没了人模样,那种感觉就像被胡杨沟的河水浸泡了一般,冰冷、麻木、不能自已”。机械化程度落后带来的后果不仅是施工的低效,更残酷的还是期间的人员伤亡。“开隧道必须死人吗”,严开明要找到保全战友,施工不死人的方法,这个方法也确实被他琢磨出来了,这就是盾构法。盾构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德国、日本、美国三个国家的公司垄断,我国当时并没有能力购买盾构机,更没有技术支持我们自己研发制造应用于隧道用的大型盾构机。在真实历史中,为了修建秦岭铁路,我国进口了两台来自德国的盾构机,成本超过七亿美元,小说以此为背景将这艰辛而又充满希望的过程呈现在我们面前。从被德国专家鲍尔和埃里希牵着鼻子走,无论是盾构机价格还是盾构机施工、维修都受制于人,到一步步掌握拆装刀片,甚至在效率和速度上都超过德国专家。虽然还是在与德国盾构机公司的价格战失利了,但最终他们做出了自己研发制造属于中国自己的盾构机这个艰难而又伟大的决定。小说以真实历史为原型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从技术落后到自主研发的全过程。汪承宇这一代年轻人更是继承了前辈们的热血和信仰,将大型盾构机成功产业化,在市场上打败长时间占据垄断地位的德国公司,真正实现了严开明那一代铁路人的梦想。这些激情澎湃的故事并非凭空杜撰的,而是真实发生在中国盾构机发展史上的桩桩件件。从德国专家修理盾构机时封锁现场不让中国团队靠近,到后来我国自主研发了两用刀头,并在成本上为国家节省一大笔开支,这些都是真实发生的。银月光华用他富有感情的文字将这期间的困难与激情岁月呈现在我们眼前,向我们展示了生于苦难的伟大和摆脱屈辱、蓬勃发展的中国技术。真实的故事背景永远是一部优秀文学作品强大的支撑,文学的花若是开在历史的树干上定能绽放得更娇艳夺目。

  其次是人物塑造真实。小说围绕严开明、徐复文、汪承宇、高薇等几代人关于盾构技术的探索之路展开,此外还塑造了除主要人物以外的许多有血有肉的形象。严开明和汪承宇是两代人中盾构技术的主要研究人员和中国盾构机产业化的贡献者,二人人物形象的刻画极其鲜活,作者将两代研究人员的共同之处和由于时代不同而产生的差异交代得明确又生动。我国的工业技术发展的确如此,有些高新技术确实需要几代人接续不断的努力方能一朝功成。在跨世纪的接力中,银月光华笔下也诞生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严开明心中永远难忘的白莎燕、与严开明共同奋战直至最后的好战友徐复文、为牺牲战友守墓的丰班长、慈父一般永远坚毅的老连长、心气高却也重情义的刘高卓、带战友下海经商最终为盾构机产业发展助力的高明远、放弃家族企业投身盾构机事业的高薇……作者将铁道兵之间深刻的战友情谊刻画得非常细腻,也将这些投身祖国伟大事业的人物描绘得有血有肉。铁道兵工作之余的人文生活、华铁改革前后的利益冲突,都充分反映出作者对相关行业以及改革开放前后社会变革的了解。丰满的人物塑造离不开作者真实的生活体验,银月光华曾经的军旅生活也为此提供了素材。“跳出脱离实际的创作泥淖,记录伟大时代、展现当下生活,这正是现实题材创作对时代呼声的回应和意义所在。”

  严开明这个贯穿小说始终的人物,是盾构机技术蓬勃发展最好的见证者。他的命运和国家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变迁、铁路行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严开明从青年时代开始便把盾构机技术发展视为己任,用青春的誓言和人生的绝大多数时光完成盾构机产业化的梦。他在盾构机事业中作出的贡献和领导团队精进技术的机会除了个人的努力和责任感外,更离不开青年时期老领导及组织的培养和关怀。是老连长给的机会,严开明才能将自己研究出的盾构法模型展示给组织,他才能在后续有机会被提拔最终一步步成为研究团队的专家。严开明和华铁经历着改革年代的洗礼,银月光华将这些都融入到故事和人物特点中,逐渐完成主角的人物塑造。严开明这个人物是共和国成立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无数科研人员的缩影,他们为自己所在的领域贡献青春的光和热,在中国技术的发展史中留下自己的深刻烙印。作者将他们最真实的生活和特点写进小说,他们有温柔的情愫,有血气方刚的冲劲,有战友之间不可磨灭的情谊,更有对国家和所在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些人的故事值得被记录,被歌颂。

  再说说作品的语言。《大国重器》的语言特点概括下来是精炼生动,富有感情的。“愚公算什么?他才移了几座山?铁道兵战天斗地,移过的山不知道有多少”——用严开明的心理活动描述铁道兵攻克隧道大关的雄心壮志时,简单朴实而又充满斗志的话语抵过任何华丽的词藻,此时铁道兵的内心中只有向前向前,任何困难都不足以成为阻挡他们前进的理由,内心没有信仰的兵面对南疆难啃的隧道怕是只能被恐惧和难关打败。作者将军旅生活中士兵们的心理拿捏准确,寥寥数笔便能最精准地描绘他们的心态与情感。“何处黄土不埋人,铁道兵嘛,走到哪里都要有把生命丢到哪里的觉悟”,白莎燕被地下暗河卷走牺牲之后,爱人严开明和弟弟徐复文用她生前穿过的军装为她建了衣冠冢。这简单几语读起来却令人肝肠寸断,他们失去挚爱的痛显然是撕心裂肺的,可铁道兵身上的责任与觉悟也让他们清醒,白莎燕是为祖国的铁路事业而死的,这残酷的现实却是铁道兵为祖国建设铁路中必须要面对的。“她永远埋在国兴3号隧道里,列车呼啸而过的时候,没人比她听得更清楚了。”是啊,铁道兵的青春岁月甚至是生命,都与这铁路与这隧道紧紧的连在一起,他们不后悔也不畏惧,铁路就是他们的信仰。“墓园里吹起一阵苍凉的风,映着惨白的月,一座座墓碑似乎在诉说着什么,这里面的故事,只有故事中的人才能读懂。”无数为铁路事业献身的战友用热血与爱才铸就了这一切,其中的痛和不舍我们似乎在作者的笔下也感受得到,读过之后不由得对为中国铁路建设牺牲和付出的他们充满了敬佩和感激。语言的魅力,就在于情真意切,直撞心灵最柔软之处。《大国重器》就有这样的语言特色,往往最朴实的语言能激起读者心中的千层浪。

  从故事情节及叙述手法方面看,作品并没有直接描写铁路行业是如何进行施工、盾构机行业是如何的,而是从每个角色的故事出发,将个人和行业融入到一起,个人的命运汇集到一起便是整个故事。小说开头巧妙的将两代研究人员的故事穿在一起,严开明和汪承宇也代表了华铁从过去到现在的传承。故事中彻底将几代华铁人的记忆与命运联系到一起的是徐复文邀请严开明、汪承宇、高薇一同前往国兴3号隧道所在地爬山,这次爬山之约,两位华铁的前辈将过去从被德国盾构机公司支配的屈辱岁月,到在他们拼尽全力学习精进技术,最后争取到自主制造盾构机的许可和机会的过程,在他们共同奋战过的隧道之上生动的讲给后辈们听。作者的写作手法非常巧妙,两条时间线的转换极度自然,这也是作者银月光华在这部小说中展示出的非常大的亮点。几代人的故事讲述起来是不容易的,如果不是在时间转换上巧妙构思,便会落得逻辑混乱的下场,读者很难真情实感地感受到时空的转变,故事的真实性也就不能得到加强。小说中关于时间线的转换多用照片来过渡,比如故事开始时严开明重回宿舍,在凝视和战友们的合照中过渡到他初到大西北成为铁道兵时的故事,又比如通过高明远办公室的老照片回忆起兵改工时华铁的艰难岁月。作者的描写总是能轻易的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自己也和小说中的人物有着相同的视角,他们在凝视照片回忆过去的时候读者也随着飘摇的记忆之舟回到那时的故事里。

  想要重点谈谈关于这部作品中的“传承”。许多工业题材小说的故事走向和人物层次过于单调,讲好一代人故事的基础上看不到当代青年人的身影。孟繁华教授在一次讲座中提到中国当下文学作品中存在的问题之一便是缺失青年人。与80年代颠覆反抗的一代青年人的活跃身影做对比,这个问题尤为突出。其次是无情义文学的泛滥。银月光华的这部新工业文学作品在这两个方面表现出色。汪承宇这个时而迷失却很快能充满能量继续前进,不断超越自己追求卓越的年轻人是工业题材作品中不多见的人物形象。他将老一辈人身上的梦想与追求扛在肩上,是新时代下一批积极进取永不言弃,为祖国不懈奋斗的青年研究人员的缩影。他也有过彷徨和犹豫,在顺从父辈愿望留在华铁和进军企业实现自身价值之间,他迷茫过,可最终还是选择回到那个自幼便熟悉的华铁,继承前辈的梦想和任务。高薇也是同样的,在已经选择管理自家企业后,了解到我国盾构机发展的历史和伴随的责任,她还是义无反顾选择了重新回到校园深造,毕业后进入华铁,与这一代华铁人一同谱写新的历史。这些青年人的形象塑造得极为丰满,他们有着与当前时代贴合的,属于年轻群体的个性,也有着与前辈们年轻时同样的使命感。小说中,华铁的盾构机产业化难关被这些青年人攻克了,而在今天,不论是航天领域、铁路建设行业还是电力行业这些世界领先的领域中,青年人已经逐步成长为骨干力量。青年角色的刻画是新工业题材作品中需要与时代吻合的部分,更多人需要看到有温度、有力量、有情义的青年形象。

  任何题材的文学作品都需要精神内核的支撑,读过《大国重器》后最深的感触便是青年人要有责任有担当,时代在变迁,但指引中国不断走向强大的一定是一代代青年人一往无前的奋斗和传承之火的延续。当前网络文学的主题和可选的题材有很多,那些依然对工业题材有创作热情的作家应该被更多人了解和关注,他们将普通人较难触及的领域用文学的方式展现出来。他们可能不去迎合市场,而是创作这种难度较高也较为复杂的工业题材文学。他们的坚守应该被看到,工业题材文学中的艺术性和诗意感不会随着中国工业体系的变化被消解,而是应该以符合时代特色的方式重新回归,继续在文学的百花园中绽放。

  作者简介:王艺橙,女,东北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