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不出精品枉少年
来源: | 作者:张 力  时间: 2019-12-03
  黄华是个青年作家,男性,三十多岁,是个擅长写小说的作家。
  我喜欢黄华创作的小说。
  不隐讳地说,黄华是我的外甥。
  不是因为黄华是我的外甥,我才会说我喜欢黄华的小说。
  要知道黄华已在《延河》、《西南军事文学》《中国铁路文艺》、《北方文学》、《芒种》、《黄河文学》等三十余家报刊发表中、短篇小说百余篇,小说《一天到晚游泳的鱼》还荣获了第二十届文化杯全国梁斌小说奖。
  他发表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发表的层次之高,足以说明,我不是特意在为自己的外甥“涂脂抹粉”。
  2006年我参加沈阳铁路局文联的会议,当时黄华所在单位的车间书记范波在我面前表扬黄华,说他文笔不错,写通讯报道,还写小说,经常在《沈阳铁道报》上发表,并断言黄华写小说肯定是经过了我的指教。
  这让我很诧异,继而有些不以为然。
  诧异的是黄华这孩子不声不语的,一不留神,他怎么就能写小说来了?不以为然的是如范波所言,他不过是在报纸上发通讯报道,顺便发发小小说,这种与宣传途径一致的文学作品,有些边缘化,文学意味似乎也模糊了一些,不足为奇。
  那时,我们单位已经属地化归地方领导了,很难见到铁路的报纸。为此,我特意到图书馆查阅《沈阳铁道报》,见到黄华几篇在文艺版发表东西,也只是一些说不好是通讯还是纪实的文章。
  因为父母都不在了,我们兄弟姐妹之间走动得很少,黄华因为都在上班,很难见到他,即使见到了,也没有太多的话题。记得当年黄华姐姐结婚,晚上家里亲属在一起吃饭,才有了时间与黄华闲聊,我也是有一搭无一搭地问到了黄华写作,他很腼腆地推说只是随便写着玩的。我不无鼓励让他多写写。他的妈妈爸爸在一旁却很积极地让他把自己写的东西拿给我,说你老舅毕竟写了这么多年了,可以帮助指点指点。我虽然满口应承,把自己的电子信箱告诉给了黄华。
  一天后,我在电子信箱里收到了黄华写的几篇小说,当时并没有阅读,那时我还在《芒种》当特约副主编,帮助审阅稿件,在黄华那个年纪的作者所写的东西,我看得很多,不过是浮光掠影,写些“皮毛”的作品,不经意地把黄华稿件下载到文件夹里,便忘到脑后了。一个星期后,我猛然想起来黄华发来的小说,觉出自己疏忽,人家那么尊重我这个长辈,我却之不恭。我忙打开计算机,找到他的作品,想随意地浏览一下,然后再“象征性”地提些意见,别让孩子对我这个老舅太失望喽。
  可当我阅读他的小说,才觉得自己的疏忽大意,黄华不但能写小说,写得还很精彩,这太让我惊讶了,甚至还可以让我用震惊两个字代替。
  他发来的多是小小说,也有短篇小说,这些作品让我对黄华刮目相看。我不得不承认,我在他那个年纪时绝写不出他那个水平的小说。
  我必须要认真对待黄华和黄华的小说。我把他叫了出来,那天我们谈得很投机,谈话时我才知道他看了很多的书,并且在部队就开始爱好了文学。我们喝了酒,是我们第一次在一起喝酒,这也是我跟他这个晚辈第一次这么推心置腹交流,要知道黄华在外人眼里总是稳稳当当,从不多言多语,而在我们的交谈中,他的思想智慧却时时在眼前闪电发光。说真的,几多年来,很少有人与我在文学上“PK”了。
  在交谈过程中,我了解到他的小说多发于各种报端,少有杂志登载,我问他为什么不往一些文学期刊上邮稿,他说不敢邮,主要是怕自己的水平不够。我为他提供了几家杂志,并鼓励他大胆投稿,这主要是因为他的小说都已具备了发表水平。
  很快他便捷报频传,好事不断,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就在十余家报刊发表小说三十余篇。鉴于他的成绩,著名的工人作家李铁和我作为他的介绍人,介绍他在2008年加入辽宁省作家协会。他从创作开始的到加入省作协才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足以让人羡慕嫉妒恨。
  黄华为人低调,不司张扬,不自吹自擂,作风扎实,默默无闻,而且也从不因为有我这个舅舅而遑论他人。几天前,《解放军文艺》编辑文清丽与我通电话,说到了黄华和她留用的稿件。我告诉她黄华是我外甥,她惊愕,问为什么不提你呀。我说这是要靠他写作的实力,而不是写作以外的“功夫”。
  我与黄华一同参加多次文学的会议,特别是连续三年一起参加铁道部的文学会议,我们爷俩儿的关系却鲜为人知。日前路内有个作者还通过我打听黄华的情况,因为她只知道我们所处于一个城市,而不知道他是我的外甥。黄华在会议上一直叫我老师,这么叫我很受用,还让我有些沾沾自喜,黄华不仅是我的外甥,更是我隔三差五就要聚在一起交流的忘年之交,我们可以逾越年龄界限共同研讨文学和其它各种问题,并合作了三部长篇小说。
  对了,黄华还有一个笔名叫谟然,与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谐音,然和言只是平卷舌音不同罢了,这笔名是会不会沾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彩头,也说不准呢。
      以上说了黄华的印象,不足以表明他的创作实力,套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话:“要用事实说话。”
  黄华写的小说很干净,这个干净说明他没被我们这一代60后一些作家“欲望化的个人写作”污染,而作为70年代末出生的黄华更没被70后作家“感官化的身体写作”所腐败,他就是那么老老实实地表现他所要表现的,捕捉他要捕捉的,他的作品富有现实主义的色彩,人物动感十足,情节细腻而又真实,很容易触动读者情感中那个最柔软的部分。获得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的作家毕飞宇在渤海论坛上提倡中国作家要写有中国味道的小说,黄华就是这样的一个作家,他是贴着地皮走路的人,而不是“飞翔”的人,哪怕是在低空,这主要是他没有一双长着羽毛的翅膀,所以才会脚踏实地,画地为牢。
  黄华的小说体现着英雄主义精神。这也许是他有过当兵的经历,从而留下了英雄主义情结。他很喜欢创作具有历史和现代特点的英雄,不论是部队,还是在铁路,他的小说字里行间都浸透崇尚英雄的情怀,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情怀,只是没有适时的迸发。这个时代的小人物大英雄比比皆是,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英雄,即使阿Q背后也会说我是你爷爷,只是要在小说中怎么去表现。小说不在于表现什么,而在于如何表现的艺术,《中国铁路文艺》等报刊推出了黄华一系列的铁路作品,无不是英雄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而与英雄更加贴近的军人军事题材作品,更是将这种精神推向了高潮,《西南军事文学》文学双月刊在2011年一年的时间里,竟拿出两期来推出黄华的短篇小说,更有国家级大刊《解放军文艺》近期也将发表他的短篇小说《老兵》,应该说黄华就是个英雄,所谓英雄出少年嘛。
  黄华的小说如他本人一样的机智,这与他一开始创作就写小小说有关,小小说之短往往要有出人意料的情节,有些人的小说作品缺乏机智,恐怕也与没写过小小说有关吧?在鲁迅文学院黄华与中国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铁凝见面时,他主动介绍自己也姓“铁”,铁凝亲切地握住黄华的手说:“咱们是一家人啊,姓铁的不多呀。”黄华顽皮地一笑说:“我是铁路的。”逗得铁凝哈哈大笑。这就是黄华式的幽默和机智。现在黄华正在鲁迅文学院高研班参加四个多月的学习,每期学员都是来自全国文学界的精英,每个省部级作家协会基本只有一个名额,他是由铁道部作协推荐的。正因为他的机智,使他的作品中多了一些灵动,多了一些时代气息。《文艺报》作为国家一级的中国作协机关报来鲁迅文学院约稿,他从强手如林的同学中脱颖而出,发表小说《爱情保鲜》,要知道能在那个专版上发表的七篇文学作品中,只有两个同学在专版上发表了大版的小说。
  当然,黄华的文学创作上的成绩只能说是在他的年龄上,或是从他开始写作的时间上来说算是个奇迹,如果放眼于全国文坛,上边的两个优势都不能算是拔尖。从小说的厚度和深度上看,更显得薄弱。黄华的小说固然有着它的局限性,这与他的年龄和阅历有着直接的关系,加之工作环境制约,他的小说难免是“两个轨道上跑火车”,出不了大格。但这恰恰也应该是他的突破点,很多人都是某一类的作家,比如李铁因主要写工厂和工人的作品,而屡屡被转载被获奖,被称之为工人或工厂作家,黄华也许将来被冠以铁路作家,那也说不准。
  黄华现在锦州车辆段党委工作,他的工作如同他的创作一样的出色,他是铁道部表彰的全国优秀复转军人。他从不因为写作而耽误工作,即使在北京学习期间,每个周末休息回到锦州,他都要自觉地来到单位上班,有些完不成的材料还要拿回到北京去完成。有的作者跟单位搞得很僵,总在抱怨单位领导不支持写作,其关键一点,就是没有摆正工作和创作的关系。其实文学就是人学,尤其是小说。我曾说过小说就是说话,有人认为写小说会影响到工作,那是一批作者为了抬高自己,把“经”念歪了,才引起一些人的误解,让人觉得不务正业。作者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文学拯救不了世界,甚至都不能拯救你自己,作者没有必要把自己的创作看得那么崇高,文学早已褪下了它辉煌的外衣,不会让谁一夜之间成为“暴发户”而大红大紫,文学创作不过是业余爱好而已,这与下棋玩牌打麻将花草鱼虫的爱好没啥两样,不过是各有所爱,各好一套吧。这与那些爱好有所不同的是文学作品在消遣之余,还能够得到的社会承认,产生积极或是轰动效应,但那也只能说明作者的才情和智慧,而不及其它。
  这需要冷静,一种莫言式的冷静。
  我相信,也有理由相信,在黄华的努力下,在不远的将来,他会突破瓶颈,拿出更好的文学作品奉献给社会,以飨读者,让我们来共同期待吧。
  
  

上一篇:午餐肉

下一篇: 整治烈士山记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