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雨中挖管沟
来源: | 作者:朱启海  时间: 2019-12-03
  参加工作28年,经历大大小小的会战无数次,像井场收油、打防火道、锹挖肩抬垫井场……每一次会战都是意志的磨练、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在记忆里都留下深深的印记,记忆尤为深刻的是21年前在雨中挖管沟的小会战。
  那是1995年8月初的一个中午,我忙完上午的工作刚准备下班回家,却接到通知,下午一点五十分大队门口集合,乘车到12公里外的杜1站挖管线沟。
  杜1站是一座新建采油站,负责欢北齐16—7块十几口油井的日常管理。由于刚刚建站,各种设施还不完善。因为有两口新井预计近期要投产,另有三口单井罐生产井也要改进集输系统。这样,需要从杜1站铺设一条外输管线,将油气混输到邻近的30号计量转油站,全长900多米,并要求当天下午必须挖完管线沟,时间非常紧迫。所以,大队决定组织二线单位会战。
  接到任务后,我随即打消回家的念头,在大队食堂随便扒拉几口饭,就急忙赶回办公室,利用午休时间把下午要做的工作量提前完成,以便下午精力集中的参加会战。
  中午的天气是灼热的,十几朵形态各异的云像棉絮一样漂浮在空中,但怎么也阻挡不住阳光的炙烤,温度高达32摄氏度以上,坐在办公室里吹着电风扇,感觉到的风也是热的——我按着工作计划忙完手中的活儿,还差十几分钟就到
  集合时间,便带上锹、镐、铁钎等工具来到大队门口……然而,这里早已聚满了人。他们都是利用午休时间加班,然后拿着工具来到这里有说有笑,兴致非常高涨……
  “滴——滴——”随着汽车的鸣笛声,三台白色解放大卡车开了过来,人们把工具统一放在第一台车上,然后又在互相帮扶中爬上另两台车奔向会战工地。
  到达工地后,每两人分为一组,我们负责的管沟段在齐18—7井场路口附近,距杜1站及30站都有400多米远。头上烈日像一团火,还没干多一会儿衣服就被汗水湿透了,手上也磨出血泡。但是,大家没有一个人叫苦,更没有人喊累,索性甩掉衣服赤臂上阵。由于管沟段地下全是矿渣、碎石,一镐下去火星四射,只刨出一个白点,手臂却像触电一样,被震的麻麻的、酸痛酸痛的。我们坚持用铁钎抠、轮流用撬棍撬,想方设法啃下这块硬骨头。
  八月的天就像孩子的脸变幻莫测,来的时候还是烈日炎炎,刚过一个小时就阴云密布了,天色暗下来也凉爽了许多,大伙卯足了劲儿赶进度,力争在大雨来临之前将焊接好的管线下沟。然而,雨没有耐着性质等待,云层还没有把天空遮严实,天就像被捅破了一样,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的落了下来,无情的砸向每一个人。远处变得灰蒙蒙一片,什么采油站啊、抽油机啊,就连那高大的钻塔也看不见了。然而,大家没有一个急着去避雨、更没有一个人退缩,继续坚守在工地,拼劲全力去攻坚——雨越下越大、越下越急,雨水顺着头发流到脸上、模糊了视线,又流到嘴里、脖颈里,全身早已湿个净透。但为了防止挖好的管沟被雨水冲塌,大家的干劲儿丝毫不减,拿起绳子、撬棍,“一、二、三”,连托带撬,在雨中坚持20多分钟,硬是把500多米长的管线一点一点移进沟里。
  这次会战虽然过去21年了,但在我的心中却留下了永久记忆,它让我感受到石油人在困难面前苦干实干、敬业奉献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几代石油人前赴后继,主动担当为国家贡献能源的责任,让宝石花在神州大地熠熠生辉。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