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京租稻花香百年——走近桓仁京租稻
来源: | 作者:王 燕  时间: 2019-12-03
  我的家乡是辽东最美丽的地方——桓仁满族自治县。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宜人。更值得赞叹的是桓仁的稻米闻名遐迩。浑江流域水质良好,一直是优质水稻产区。据说早年就有片稻田专供皇宫的御用贡米,这块稻田堪称“官地”。“官地”究竟在哪?带着这个疑问,我决定亲自探访这块宝地。
  今年国庆期间,正值收稻子的季节。带着国庆节的喜悦,带着对京租稻产区的神秘向往,我与影友们一起来到了桓仁县华来镇三道河子村。
  我们一行在村口停住了脚步,眼前大石碑上醒目的红字映入眼帘:“中国重要农业文化基地”。转身看石碑后面简介对京租稻才有了初步的了解。
  京租稻俗称黄毛子,原产于桓仁满族自治县二户来镇三道河村。这种稻子是由野生稻驯化而来,是东北种植最早的水稻品种。京租稻因在清朝同治十三年(1874年)专供皇宫的御用贡米而得名,距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该品种具有植株高,米质好,色泽清澄,米味清香等特点。京租稻以卓越的品质创造了非凡的历史,二十世纪中期,京组大米承载着桓仁人民的深厚戚情走进中南海。2015年10月辽宁桓仁京租稻栽培系统终于载入第三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我站在那儿深思着,感叹着…..
  “别看了,我们还是去田间看看吧!”旁边的一位朋友催促我。
  我们的脚步迈进村路上,往远处看,一望无际的稻田,稻浪滚滚,如一片金色的海洋。一株株饱满的稻穗弯着腰,好像在向我们点头示意,在阳光的照射下,越发光耀夺目,喜气洋洋。
  走着走着,一位戴着草帽的老哥在田间弯腰割稻,我们便凑了过去。
  “老哥,割稻子哪!能否休息一下与我们聊聊?”
  老哥听有人来了,忙直起腰,看了看我们。“也好,我正想休息一会呢!”
  “您一个人割稻子呀?那大片的稻子怎么没人割呢?”我急忙问。
  “这是我家的几分自留地,自家吃的。其余的都承包出去了。”
  哦!原来这里大多田地都被统一管理了,村民们以高价出租给种植户。种植户从种子育苗开始,都是使用天然种植方式,无化肥农药,无生长调节剂。使用的肥料都是有机肥。
  咦!“田里的一个个小白瓶子是做啥用的?”我好奇地问。
  “这是杀虫灯,专门杀蚊蝇的。”
  “哦!原来这灯代替了杀虫剂。”
  我明白了,这一切的管理措施都是无公害的,绿色的。
  老哥指了指远处的稻田接着又说:“这黄毛虽说米质好,但产量不算高,上世纪80年代初,这儿人们都不想种植了,后来政府补贴扶植,又成立示范基地,加大了科学管理力度。2014年8月22日,又在这里举办了京租稻文化节,那场面好不热闹!很多高人都来认证参观。预定京族稻米的商家越来越多,有的来自国内大城市,还有的来自海外。都是在田间脱粒后带着稻壳拉走的……”。老哥说了一通,脸上露出了美滋滋的表情。
  走进“官地”,在稻田的中间,一处小庙宇吸引了我们。我想,这就是人们传说的土地庙吧!听这儿的老人说,这座庙宇也有上百年的历史了,至于哪年建的可惜没有记载。在动荡的年代没有遭受破坏是因为建造得牢固,基石厚大,所以不易挪动。只见上面有副对联:“焚香祝圣寿,诵诗顾民安。”横批:“泽及万方”。我在思考,正因如此,土地神保佑这里风调雨顺,京租稻种植一直延续至今。我们诚挚地在那里点炷香火,祝福祈祷。
  在回来的路上,一位老哥风趣地讲解了当地流传的一个故事:相传清朝时期朝廷下来征收稻米,一位钦差望着片片金黄稻田发出感慨,对着众多百姓出了一副对联,上联:“碳黑火红灰似雪”。问大家谁能对上下联。一位割稻子的青年随即说出下联:“稻黄米白饭如霜。”那位钦差微微点头,正合意。不久,那位青年小伙便穿上长褂成了本地教书先生,并享受朝廷俸禄。打那以后,每到秋季收稻之时,教书先生都会带着他的弟子来到农田吟诗作画,京租稻是他的自豪,更是家乡人的荣耀。
  独特的栽培系统散发着古老文化的魅力,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世世代代辛勤地耕耘着。一畦畦黄橙橙的稻谷是古老的旗语,在日月悠远中孕育起伏,带着心思柔情,从青葱岁月抬起羞涩的盖头,在绿色的怀想中成熟,直到穿上最美的嫁衣。
  这是一片神圣的土地。稻花香传百年,稻花香飘万里。
  
 

上一篇:遍涌书香

下一篇:看露天电影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