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家网原网站入口
首设“中篇小说”奖豆瓣征文大赛倡导“文学干货”
来源:东方网 | 作者:  时间: 2014-05-22
  东方网5月21日消息:第一届豆瓣阅读征文大赛昨日揭晓。不同于当下网络文学清一色的超长篇类型小说面貌,此次征文特设“中篇小说”和“非虚构”两个作品类别,在文体和风格上都更为接近传统文学。专家们认为,这给高度产业化的网络文学带来了革新的征兆。
  比赛涌现出一大批佳作
  第一届豆瓣阅读征文大赛从去年8月在豆瓣网上启动,征集作品的篇幅要求是2万-5万字。大赛共收到2222部参赛作品,初审后近400部作品入围。上月起,近千名读者评委和9位专家评委共同为30部进入决选的作品打分,决出“中篇小说”和“非虚构”两个组别的首奖和优秀奖。书写香港半个世纪变迁的小说《爱在灯火熄灭时》和记录作者3年田野工作感悟的非虚构作品《边缘的姿态》,以高分分别获得读者评委的首奖。专家评委则将小说组首奖、非虚构组首奖分别颁给《严晓丽我最亲爱的人》和《京都第五年》。
  近年来,在“按字计酬”的稿费标准和规定“日产量”的更新压力之下,网络文学越写越长,写手们给文字“注水”成了常事。“商业模式极大地促进了网络文学发展,但资本的力量也压抑了各式各样的纯文学写作,中短篇尤其受到压抑。”在大赛专家评审、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邵燕君看来,一个多元的网络文学生态,需要有中短篇发展的空间。而本次比赛中涌现出一大批在文字和内容上都更为精炼、“紧实”的佳作,得到不少读者“点赞”:“早该给网络文学挤掉一点水分了!”
  豆瓣阅读内容负责人范超然告诉记者,豆瓣发展原创文学已经有两年之久,一开始就以3万字左右的中篇阅读为主,积攒了不少年轻作者。“我们与盛大文学的品类内容侧重点不一样,他们是以类型化文学为主,我们的大部分作者偏向于严肃文学,跟纸质书出版比较相近。”
  让传统文学多一个平台
  “过去我只熟悉纸媒,看了这些作品以后,发现网络新生代的写作也分两种创作观,有一部分比较新,有一部分跟传统文学没有区别。”大赛专家评委、《当代》杂志社总编辑洪清波认为,多数参赛者的写作素质都不错,其中好几部作品是现实主义题材,“跟我们刊物上发的作品差不多,至少写作原则是一样的”。同时,洪清波也指出,参赛作品最大的问题是缺少编辑的引导和建议,有一些作者在创作理念上明显“走偏”,对该文体的叙述重点、结构都疏于把握。
  谈及非虚构、中篇小说这些传统文学形态在现时的发展,洪清波不无感慨:“我们做下去是坚持,豆瓣他们做下去肯定属于开发。我们坚持得很苦啊,希望他们能开发成功,让传统文学多一个平台。”
  事实上,本届大赛有不少参赛者都曾在《人民文学》、《当代》等主流文学期刊上发表过作品。参加本次征文的青年作家文珍还在豆瓣阅读上开辟了个人专栏。她告诉记者,网站面向的是广大的年轻读者,跟纸质期刊的读者群形成差异,通过这个平台可以让更多读者看到自己的作品。
  文学“移民”还是“新生”?
  邵燕君原本对本次大赛的最大期待是“纯文学的网络移民”,是传统文学后备力量在网络上的重新凝聚。然而,她在北京大学开设的网络文学讨论课上,与学生共同分析了进入决选的30部作品以后,逐渐产生了新的想法。
  “不管是类型文学,还是我们想寻找的所谓纯文学力量,恐怕都不能离开网络文学自身的强劲生产力,和它特定的互动形式。”邵燕君认为,这次比赛从创作到评审,采取的仍是相对静态的传统形式,决赛作品在纯文学的“序列”中并不算最好,在网络环境中也缺乏原生力的释放。许多学生提出,如果能够将参赛作品改成网上论坛“直播贴”的形式,可能会更有生命力。
  “中篇、短篇小说的概念,以及我们对于文学性的定义,能直接移植到网络文学吗?”邵燕君指出,传统文学封闭式的书写习惯和读者的审美特征,是在印刷文明的传播形式下形成的,在进入新媒介以后必然会发生变化。在论坛、微博等网络互动空间中,一部网络文学作品的走向往往由作者与读者的跟帖、评论共同决定,它的文体类型已经无法用“虚构”或者“非虚构”来界定,其“文学性”评价也应该有自己的一套标准。“相比于纯文学的网络‘移民’,也许我们更应该考虑挖掘网络自己的新生力量。”

赞0